心理学很热门吗?

心理学心里热。外面冷。

心理学不适合所有人学,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学不是生物,地理,靠背就能掌握。

心理健康的人很难感同身受,学心理学也只是学到概念,很难准确应用。


谢邀我。心理学很热门吗?心理学是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是人类,人生心理活动规律性需的科学,它的研究及应用范围内事业。和人类相关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军事,司法等事务,对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个人,个体而言,如,企业管理r,工作学习,工作作风,纪律,人际关系,恋爱婚姻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都离不开心理学,可以说,心理学与我们的生存乃至发展息息相关。谢谢了。


感谢邀请。

心理学热不热门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它的学科性;二是它的现实性,即就业前景。

心理学的学科性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可见,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而许多人也对心理学都非常感兴趣,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学“”很热“”。

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这里特地加了心理学专业,主要是指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将心理学作为专业学习的学生,因为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当前,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当然,国内的TOP2清北也有,这个基本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不考虑了......

先说一下,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了可以做什么。

1.人力资源2.猎头3.部分管理咨询4.EAP(EmployeeAssistantPlan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心理咨询5.用户体验6.市场调研/Marketing7.教师/大学辅导员8.教育机构(早教、智力开发等)

是不是感觉前四个很高大上呢?但是必须泼一盆冷水,对于大多数优秀的企业来说,他们很少直接招毕业的学生来从事前四项工作,基本只招聘有多年行业经验的,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后4项才是大多数的选择。

写在后面的话

如果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尤其是在看了某些影视作品之后,忽然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先冷静一下,喜欢心理学,未必就必须选择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的书籍(推荐哈佛大学津巴多教授的《心理学与生活》)、观看公开课甚至去修个双学位,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这对于个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子女都有莫大的帮助。

如果下定决心,要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个专业都有什么课程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还有自己将来准备怎么发展:走学术还是进公司?心理学的课程与大多数人想象的并不相同,统计学是心理学一项基础学科,因此很多学校招生只要理科的生源。因此,还需谨慎,以免再走回头路。

以上只是一家之谈,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更多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我:小九看世界。


心理学很热门吗?

心理学一致很受人的关注,也有大量的人员来学习这门学科,但是客观的说,心理学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就业的学科,它确实看起来很有趣,很有吸引力,也似乎让人们联想到读心术、算命、占星、星象学以及催眠等很吸引人的方向,但事实上,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一个使用实验这类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社会研究的学科,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而像前面列举的这些东西,其实大部分都不是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方向,例如催眠,虽然他确实是心理学中存在的一种一种技术,它事实上对他的研究本身并不是十分的多,心理学对于这种研究的兴趣不算大。因此很多人对心理学的本质有所误解,在大众眼中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真实的模样之间是有差别的,例如我在最初选择心理学的时候,跟大众的看法是一致的,以为进去学的都是催眠者中高端的技术,但实际的结果却不是如此,事实上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严谨而冰冷,有一丝的任性温暖都在咨询方向上面了。因此,心理学热门吗,是的,因为这一直被称为一个朝阳行业,但事实上,媒体宣传的作为朝阳行业的心理学的面孔也是十分模糊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似乎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的代名词,但真正的心理学并非是如此,所以如果有机会,各位可以更深入的去看一看到底什么事心理学,以及他到底能为各位的人生带来什么。心理学有时是一门科学,有时也是一门自我安慰的学科。


这是一个高度热门又高度冷门的学科。

堪称冰火两重天。

热门的地方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几乎说起来人人都有兴趣。

人们还特别想知道:

『你们学心理学的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我朋友/我孩子/我同事/我领居/我领导/我学生)这样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我觉得谁谁谁有问题,你看怎么办好?』

『我孩子不听话,你有办法不?』

『我孩子不爱学习你有办法不?』

『我老公不关心我,你有办法不?』

『我老婆不尊重我,你办法不?』

『怎么样能够快速的让我的顾客信任我?』

…………

这个问题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你说,上面哪个问题和心理学无关?所以心理学肯定热门啊。

很可惜的是——上面这些问题,哪怕真的有心理专家有办法。那也很贵。

收费600一小时,贵不贵?

你要便宜的吧,也有,但是可能效果不好了。

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好的心理专家,难找而且贵。而人们往往在痛苦得不行的时候,才愿意掏钱。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个时候,专家都得花很多时间解决。所以就更贵了。而可以比较快速解决的,大家又不着急,就耗着呗。

另一个矛盾的地方是:

理论上,你可以通过自学心理学来改善你想改善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可是——这得你自己聪明才行。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自己想的那么聪明。甚至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学习,都是个问题。哪怕你耐心也聪明了——那个问题是不是难度正好你可以自己解决?你必须承认,有些问题你还是得去求助专家的。人不可能自己拉着自己头,拉离地面。你可以给自己刮胡子,但是你几乎不可能给自己理发和动手术。就是这个道理。

冷门的地方——你甚至都不知道心理学有其他领域

大家看看这张图

事实上,心理学也研究很基础生理功能的东西:视觉听觉触觉、知觉。

心理学还有研究脑功能的。

说一个细节:

我们首都师范大学,同一级的心理系研究生里面,我会问A同学:『你最近养的小白鼠怎么样了啊?』——这A同学是搞生理心理学的。所以A要养小白鼠,研究生理因素(各种激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攻击、抚养、成瘾)然后我问B同学:『你们实验室,最近招募的母婴实验怎么样了,男宝宝容易找到,还是女宝宝?』——这B同学是发展心理学的。所以他们要发广告,邀请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来实验室里,给他们录像,通过录像分析妈妈和孩子的互动规律……。

如果没有上面的介绍,你能想象:

和小白鼠打交道的,和妈妈孩子打交道的——居然是同一个学科的?!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这两个问题下的答案

你知道心理学分多少种吗?

question/6472683671689101581/

为什么学心理学的容易被误解?

question/6480008705080295694/

2007年的时候,我高中同学考上了北大。选的是心理学——因为分数相对较低。

北京大学的心理学,那也是全国排名前五了。可是分数相对其他科目,还是比较低的。

所以从选择专业的角度说,心理学恐怕并不是太热门。

那么从就业的角度说呢?——就业情况,就业后收入也不必其他专业好。甚至还挺难找工作的。当然这要看跟谁比。如果你跟学哲学的之类的比,那还是比较好找工作的。

最近几年就业情况会比较好。因为国家开始重视,很多会议报告里面都说要重视国民心理健康,加强中小学和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你想当老师,心理学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根据我周围同学的反馈,心理老师现在在学校的位置比较尴尬,因为起步阶段定位也不是太清晰。很多杂务你得做,而且大家对你还有很高的期望(参考本答案一开始的一系列问题)


心理学是未完成学科,很多东西与现实无法融合。所以,本身局限很大。只是心理跟我们自己息息相关,总是有很多好奇的人关注。一旦关注,进入学习,又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在现实中的作用不是想象中的有效。更多的是如同购物指南。那里有珠宝,这里是购物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形成了看似火热,实际上内部很冷的局面。将来,只有意识研究突破被认可,心理学将真正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所有行业离不开心理学。因为,只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缺少。


我特别看好心理学的原因是:一、这是一个从长期看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领域。

现在前沿的科学研究,喜欢把人也看做一种算法。外界环境的信息输入近来,身体的反应是输出。不讨论这种说法的对错,起码这种运算方法,短时间是不会被破译出来。所以机器是不大可能有同情心的。

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可以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明灯。

话说近现代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一路向下的。从万物灵长一路跌倒也没有多特别的动物。农业革命诞生了农民阶级,工业革命诞生了工人,智能革命会带来“无用阶级”。我们原有价值观中的作为人的尊严面临严重威胁,需要一盏明灯照亮自己脚下站立的土地,这盏明灯应该是心理学。

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感情莫过于爱了。某种意义上爱情就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定义一个人的存在的意义,也是看社会有多需要他,比如社会有多需要你,决定了你是爱因斯坦还是nobody。

现在已经进入了人类需要和机器赛跑的时代。以前我们认为自己有价值的方面,在可预期的未来机器可以做,也可以做的更好。那时候人们一定会越来越依赖机器,机器在社会中的地位会高于大多数人类。可能会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会不会爱机器超过其他人类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成什么样呢?

无用阶级~机器人~有用阶级~碳基加硅基生命。

我们中大多数人,消耗资源却无法做出有价值的产出。无用阶级对上层阶级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人类是一种生活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没有意义如何存在?新时代的意义需要心理学定义。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国家和人民物质的相对丰富,温饱和安全需要的解决,心理层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受关注,单从这一点就可以断定目前心理学已经很热门了。

关注势必带来兴趣,兴趣有了自然会不断学习,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伪心理学,建议大家要学习就要学习专业的,中科院心理所是很不错的推荐。


近两年心理学确实很热门,我之前参加的中科院心理所的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但是人数还没有那么多,十多年时间了,现在学习的家长老师真的很多,2018年,已经第十个班级,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熟知,真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心理学热门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及应用涉及与人类相关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军事,司法等,对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企业管理,工作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婚姻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都离不开心理学。可以说,心理学与我们的生存乃至发展息息相关。这就很热门的学科。

心理学又很冷门,就业来说,是很难的。还因为心理学是超科学的科学,是很难知道人的心里想什么,想在心理学上就业的必须要学到很好的学问,心理咨询师,没有一定的学历是胜任不了的。因为人的心理很难琢磨的。国内的心理培训机构也很一般。想学好心理学要下很大的功夫的。我建议你可以了解心理学。但别想着学心理学就业。这只是我个人见解!


导读:本文摘录自独立学者灵遁者科普书籍《探索生命》第三十三章。

人性的十大公理,你无法避免!

——灵遁者

《探索生命》这本书,写到现在,可以说该做一个总结性认识了。前面所有的章节,都可以说是一种铺垫。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在开始本章内容之前,我要这样说。寻找答案是人类的好奇,人类的天性。但倘若你自己无法理解你所写的东西,就永远相当于没有答案。就好比说外星人,给你一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公式,结果大家都看不懂,那么这个答案对于你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知识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是力量。我希望在我思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你们也在思考。而且我真心的希望,我是错的,你们是对的。人类不就是这样进步的吗?

接下来我要说第二点。心理学的发展仿佛还停留在20世纪。大多数人呢,你没有在新闻上看到过,心理学有多大的突破性理论。就不像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年年都有重大发现。按理说,心理学也应该从这些科学成果中受益,但收效甚微。没有人站出来问,为什么吗?

很多人谈到心理学,可能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人,就是佛洛依德。他是1856年5月6日出生—1939年9月23日逝世。他的理论至今影响深远。但他所处的年代,和我们现在的年代明显有很大的区别。其中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什么不以这些学科的成果,来深化对于意识的探究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究心理学无法摆脱主观性。这也是心理学的争论点。就拿佛洛依德来说,他的《梦的解析》的观点,看过的人,都是知道的。如何保证客观性,这个是无法保证的。做梦的人,和解梦的人都无法保证。

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来批评的话,他会这样说:“无客观实在性,又无法进行实验验证,你这是什么理论?”量子力学虽然有奇异处,但总是能够符合实验验证。所以我经常也告诉自己一句话,如果你对一切理论,都不怀疑的话,那只能说明你思考的不够深。

关于大脑意识,关于行为,我有自己的思考,我有必要把这样的思考,写出来,告诉大家。不是说我多聪明,只是我思考的时间,也许确实比你长。

我们先来说总结,对我前面的章节,有个总结性认识。

第一点:生命的起源。

你要谈人和动物意识,以及意识行为,你需要谈人和动物是怎么来的。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假说,星外文明,陨石论,火山论等等。我个人说过,比较赞同米勒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即生命起源于水中。与闪电等放电现象是有关的。他的实验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这是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过程。

第二点:生命的进化

从有机物到单细胞,然后不断的进化为各种生命形式。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无法复原。在众多生命存在中,有一种水生物经历千万年发展,进化为陆地上的猿类。而人就是从古猿类进化而来。从600万年前的突图人,到130多万的露西,人类初具现在的形态。具体大家可以看看前面的章节。

人类从野蛮生活,到现在高楼林立,科学发达,甚至开始走出地球。有人会问了:“相比于其他生命,人类一骑绝尘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智慧,也就是人类的意识的独特性。那么说到这里,就必然要说到大脑了。

倘若大脑不产生意识,大脑就是一堆脂肪。大脑产生意识,这是大脑的神奇之处,这也是我们的共识。

简单来说意识的产生是这样的: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是由千亿级神经元构成,其复杂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意识就是由这些神经元的放电和化学行为产生,每个人的意识都是这样产生的。

给大家看看下面的两张图。

也就是说人脑,无论是脊髓,脑干,或者从视网膜接受的所有的信息,会主要汇总集中反馈在大脑皮层,而产生意识。脑的主要功能就是经过神经元一级一级的信息交换传递,获得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集合,这个过程称为样本分析。神经元一级一级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过程称为分析,有意义的信息集合即为样本。样本分析是脑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这些脑部的主要功能都是进行样本分析。

而且正如左图所示。在大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功能区。丘脑的功能就是合成发放丘觉。丘脑由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中都遗传有信息,丘脑的功能就是将多个神经元的信息合成为丘觉,并发放到大脑联络区,使大脑产生觉知,也就产生了意识。

脑包括的结构众多,不是所有的脑结构区都能合成丘觉,丘觉只是丘脑的功能,只能是丘脑合成发放出来才能产生意识。丘脑虽然能够合成发放丘觉产生意识,但丘脑不是意识活动的场所,意识也不在丘脑中存在。大脑联络区是丘觉的活动场所,丘觉能够使大脑产生对事物的觉知,产生对事物的“知道”、“明白”。丘脑通过联络纤维将丘觉发放到大脑联络区,主要是皮质层,产生意识。在临床病例中,丘脑、大脑联络区、联络纤维发生了损伤或病变,产生的症状都是一样的,都将导致意识的缺损或丧失。

我介绍上面的内容,给大家,是想告诉大家,一切都有根。我是相信因果关系的人。这同时也在告诉大家,我们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要先说明,有哪些条件,是我们可以用的。就像我们理解数学世界,物理世界是一样的。你必须知道一些公理,或者说公认的常识。

我刚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闹过这样的笑话。老师说:“在平面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公理。我那时候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公理,就笑了。心想,这不骗小孩吗?两点之间,肯定线段最短啊,不用说也知道啊。走弯路肯定长啊。

可是后来慢慢大家一次次用这个公理,发现最简单的东西,还真管用。而且你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你可以证明吗?你可以证明1+1等于2吗?数学家就可以证明。所以这不简单。

后来接触哲学理论后,更加意识到了这点。任何理论,你先看它的基础,再看它的推论。一上来就是花里胡哨的理论,你多半要谨慎。

那么研究心理学,研究意识理论,应该有哪些“公理呢?”。就是说凡是研究意识的人,都应该认同的理论是什么?

写道这,你应该竖起耳朵,好好思考了。你能想到心理学的公理是什么?

各位,很明显,其实上面的介绍里面,就包含着心理学公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来分析一下。

意识是由大脑产生的,具体说是大脑中的亿万级神经元组合,通过放电和化学反应等互动产生意识。目前所有的意识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

所以公理一可以这样表述意识产生的生物学机理别无差别。

还可以这样表述:此意识和彼意识无本质差别。

解析:意识一旦产生,我们就知道了,它们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那么此意识和彼意识在本质上就是无差别的。就是一粒沙子,和一杯水,我们说本质上都是物质。只有意识内容的不同,意识产生的机理机制是一致的。

这一点很清楚了,也是现代生物学,脑科学的研究证明。然后我们接下来再找寻其他公理。很明显,意识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从行为上看是各式各样的。那么我们在本书的开头,就说到了。影响意识的力量,就只有两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也可说意识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影响和驱使的。很明显,先天因素就是遗传因素,按现在的生物学理论,就是DNA,RNA理论。后天因素,就是营养,教育,环境,是否遭受疾病或意外重创等等。

所以公理二可以这样表述: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的。

解释:你在分析一个人或动物意识的时候,你要考虑这两点因素。任何只考虑一种因素的方法,都是一刀切理论。

然后在提出这两点公理的时候,我要问你,还有其他心理学公理吗?其实没有人这样研究过心理学,我之所以这样来做,是因为我想到了这样做,可能更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毕竟我思考了这些问题。

还有吗?你能想到吗?我希望你在看的时候,一定要跟着思路想。我不是你的老师,我也没有站在讲台上,我们是隔着电脑屏,面对面交流,平等的交流。

你们看过前面章节的人可能会想到,这样的公理:意识是有层次的。

因为大家会经常说,高智商,低智商,还会说,人总是比动物聪明,人的意识肯定是高层次的。有这样惯性思维。而且我自己也将意识的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无感觉,感觉,知觉,想象,思维。但其实我也说明过,这样划分是不严谨的。当时是为了拿人和动物的意识,做比较,来拿出这么一个量化。所以这个不能作为公理。

其实我说了,只要你愿意想,你总能想到很多。但我们确实由于知识有限,经验有限,实验设施有限等等原因,我们想到的东西不一定对。但你错很多次之后,或者被人骂很多次之后,你会对的,或者别人会对的。这就不是一件坏事。

比如你有没有想过,意识产生的速度?速度是多少?目前好像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我没有看到过。小于光速?等于光速?大于光速?你倾向于哪个答案。有人说心灵感应就是超光速。可是爱因斯坦说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意识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空白。不过我赞同速度的上限是光速。

再来说一个公理,这个公理,是我在思考梦的时候产生的相法。相对比上面两个公理,相信这个公理,反驳的人会很多。

公理三:人的生命体体征存在时,意识时刻存在。

解释:生命体征自然是尤其强调脑活动体征。即脑活动体征存在时候,意识时刻存在。哪怕生命体主体,感觉不到意识的存在,但作为研究意识的我们,我们应该认为意识是存在的。否则,我们正在研究什么?研究无吗?

这种情况的反驳案例会此起彼伏,比如有人会说,晚上睡眠,睡的很沉的那种人。你甚至踢一脚他都不会醒。那他如果感觉到有人踢他的话,他会不醒来吗?其实这个没有说服力。因为人的意识表现是多样的。拿做梦来说,有人做梦了,能记住,有人记不住,有人甚至做梦了,也认为自己没有做梦。但我们可以通过扫描脑电波知道他做梦了。主体在没有感受到意识的情况下,意识存在吗?这似乎深挖下去,是个哲学话题了。但我认为,一定是认为意识存在的。主体没有体验到自己的意识的时候,不能说意识不存在。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有人中暑,被打晕。这时候他的生命体征,脑活动都是存在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此人的意识是存在的。但他能否体验到意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这个公理,后期我们还会补充讨论。

你还能想到什么心理学公理,非常期待,你来补充。

所以我们现在总结了三个公理。

公理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机理别无差别。

其他表述:此意识和彼意识无本质差别。

公理二: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的。

公理三:生命体体征存在时,意识时刻存在。

大家牢记,这三个公理,因为后面分析意识的时候,我们会用到。

接下来,我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类似于柏拉图的洞穴。先来说说柏拉图洞穴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

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否定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柏拉图通过这个洞穴的隐喻,旨在说明教育才能升华和解放一个人。哲学家的责任,就在于把人拉出洞穴。而我要借这个故事,来问大家,意识的真伪,意识的存在该如何界定。这是个深奥的问题,我不知道心理学家们如何去思考的,但我认为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们的疏忽。

将柏拉图的洞穴深化一下:假如有一个人出生在黑暗的洞穴中,看不到任何东西。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10年,20年,你觉得他和我们的意识有什么区别?他会站立吗?他会思考我是谁吗?他的意识画面里,会有什么呢?他有喜怒哀乐吗?

我们不得不说,这对于一个人而言,这种假设很残酷。但即使这样的情况。上面的三条公理全适合在黑洞中的这个人。我们暂时叫他:觉石。

他出生了,他长大了。他的意识是时刻存在的,且他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我们意识产生的机制别无差别。他的意识也受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使。只是后天力量的驱使刺激,降到了最低。

首先我们都知道,人接收的80%信息,是通过眼睛来接收的。那么对于觉石而言,它无法通过眼睛获取信息。就是说他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其他东西和信息。睁开眼睛,只能看到黑色。

其次它肯定不会说话,丧失了语言系统。但他是会发出声音的。他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你可以随意想象。反正是很怪异的。

他甚至不会站立,几乎百分百不会站立。因为站立走路,是需要学习的。

使用工具也不会,因为没有工具可以使用,就算有,在黑暗中有意义吗?

所以一个这样的人就诞生了:看不见,不会说话,没有道德观念,没有自我观念,不会站立,不会使用工具。他甚至不会问:“为什么?”

当你可以问为什么的时候,是因为你看到了不一样的情况。而对于他而言,没有对比,就不会出现问为什么的念头。

那他拥有什么?他有感觉,感觉到洞穴是硬的,是冰冷的。还会有疼痛的感觉。因为在他看不见的情况下,他爬的时候,必然碰到自己。碰到就会疼,然后他会产生条件反射。缩回被碰的地方。碰的多了,这种反射会形成恐惧。会抑制他四处爬的欲望。

所以喜怒哀乐他是有的。吃饱了就开心了,不然他会感觉难受。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只是喜怒哀乐的表达不一样。他可能脸上无表情。

他的意识中没有真假,前后,高低,时间,亲情,道德,数量,困难,颜色等的概念。一切意识以享乐为驱动,且先天力量影响占主导作用。

我保证他的行为表现,不如一只在森林中的猩猩。所以我们很难想象,他会做梦吗?做什么梦?会幻想吗?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黑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画面。相信我,一定是这样的。在黑暗中,在无声的洞穴中的情况,和现实中眼盲是两个概念。

我倾向于他是有想象的,只不过这种想象,是没有颜色的黑。只有质感,没有画面。这种质感来源于他摸自己,摸洞穴感觉。他会爱上摸自己的感觉,那是世界对他唯一的爱。就是用自己的手,摸自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意识和行为表现,都与人不一样。他的表现,就像一只洞穴中的青蛙。和他所处的环境是一体的,是安静的。很多天生的东西,甚至都会退化。想到这里,我有些伤感。因为想到这个人,我想到了洞穴里的青蛙。正好我写过这样一首诗歌。名字就叫《洞穴里的青蛙》。说来也奇怪,那时候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就大量思考了关于生和死的问题。那一年18岁,看起来像28岁。因为额头生了三条皱纹。但现在想想很幸福。

好了,觉石这个人,是我杜撰的。假如真有这个人,它也不可能知道名字是什么?但我相信,你们内心是震撼的。就是了解自己是什么样,首先去想自己不能想象自己成为什么样?而我所举这个例子,无疑是我们最不能想象和接受的。

但对我而言,写这本书到了现在,这是很重要的。不然我怎么总结,怎么讲前面零散和不严谨的章节,重整化呢。

我现在来问你,通过我上面的简单描述,你还有什么补充的。你还能想到什么?我在本章开头的时候,就说了。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理解,就没有答案。你不能理解,是因为你不能想象。好好思考这句话吧。

我在总结了三个心理学“公理”之后,好像无法再前进了。可是现在呢?当你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想象人类的时候,你会发现,前面还有路,路还长。

所以公理四就可以这样表述:社会中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也就是你的任何意识,都具有社会性。就是说你要分析你的意识,就离不开分析你周围的情况。

公理五可以这样表述:概念性的东西,必须是后天建立的。

就是说,理性的东西,概念性的东西,必须是后天建立的,不是遗传的。就比如说数量,高低,前后,生死,高尚,卑鄙。这样的东西,都是后天建立的。那么你可能会问了,什么是非概念和非理性的东西呢?先天就能拥有的东西,就是非概念的东西。比如饥饿感,疼,瞌睡。其实这是感受。对于觉石这个人来说,它不知道“饥饿”两个字怎么写,但他天生有饥饿的感受能力。但他不可能拥有高尚的概念的。因为从公理四,就可以得知。高尚是一个社会性的词语。所以教育在一个人的后天发展中,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其实概念性的东西,就指向了理性的东西。即可以认为,人的理性是后天建立的。

因为你脑中概念性的东西少,必然限制了你的想象空间,而想象空间,就限制了你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农民的儿子会种地,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当你接受了很多教育的时候,你发现你除了会种地,你还会画工程图,会编程。而这些东西,只能在都市里做,不能在农村做。你的空间想象力,理解力,就是你的能力。一定是这样的。大家多思考一下。

接下来,我再问你,你还能想出什么关于意识研究,大家公认,无可辩驳的东西吗?好好思考一会。

我再来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点像《黑客帝国》中的情景。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克隆人。他在培养液中成长,在这个地方,有成千上万个他都在培养液中。他虽然处于沉睡中,有点像催眠状态下,一直没有被唤醒。

但他的大脑活动,一直是进行的。从小到大的情况,一直是进行的。没有任何中断。这个过程是通过电脑连接他的大脑,给他一个特定的编程,这个编程内容,就是他所成长所经历的内容。也就是说,他会认为自己不是在沉睡中,而是一直生活在现实中。自己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只有我们知道,那是编程,那是智能设计。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从未从梦中醒来的人,你如何让他理解现实?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他了,把他唤醒了。你觉得他会困惑吗?相信我,他不会困惑。他走在街上,看到咖啡店,看到美女。都会想,这个咖啡店我来过,这个美女很眼熟。跟我们正常人的表现是一样的。

只有当他了解了编程这个事情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生活中虚幻中,生活在电脑中,生活在信息中。

我们可以回到柏拉图的洞穴中,只有一个人出去获得自由,看见更真实的东西之后,他才意识到影子不是事物真实的东西。他回去告诉那些不能动的人,他们是不会相信的。回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认识的东西,都是“真的”东西吗?客观的一定是存在的,但不一定是真的。

所以公理六可以这样表述:真伪的概念存在,但无法界定。

就是说在你的意识中,你会有真假的概念,但真的,还是假的概念,其实难以客观界定。根据公理五,我们知道,真假是概念性的东西,是后天建立的。那么每个人的后天发展,是独一无二。就会对他真假的概念,产生不一。同理对于道德,高尚等这样的概念,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会说,众口难调,所以我们会说,因人而异这样的话。

我虽然讲了故事,但我还是问你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最本质的东西是人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表现在人的意识的发展,不可能每个人都同步性。而且人的认识虽然可以深化,但就个人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始终是无法完成。就像苏格拉底说:“我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尽管你学识渊博,设置了众多的条条框框去检验真伪,其实都是乏力的。从意识上来说无法客观的辨别。

其实这个在哲学上,已经有前辈论证了。我在科普书籍《变化》中就提到过。关于这点论证,哲学上的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康德也算。然后维特根斯坦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这是他论证逻辑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没有逻辑概念的,对于辨别这种东西,我们要保持沉默。因为你说的再多,也不管用,等于零。比如“爱”这种东西,就是我们要沉默的东西。你再理智,你也无法说这个“爱”是真的,还是假的。逻辑上你无法推理出这个。高尚,卑鄙等这样伦理概念,都是这样的。是无法推理出来的。

数学上的证明,由哥德尔给出,即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否。

所以再次强调公理六:真伪的概念存在,但无法界定。

也可以这样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识的,即人的意识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

人的非理性这一面,佛洛依德是承认的。在他的理论中,有体现。

其实再细讲,写一万字都不写完。从人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来这点。我们在不断否认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断承认了,过去是错的,今天才进步的。而且我们感官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看不到紫外线,我们听不到超声波,我们的速度很慢。假如这些在未来,都可以改变,那么很多我们现在的认识,就要改变。所以人的非理性,是有历史性,客观性原因限制的。

但要清楚,真伪的概念存在,就有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依然可以判定真伪。这种条件下,就是目前的判断标准。

比如说法律,法律就是限制我们非理性一面的东西。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有些法律,大家也会吐槽。比如说全国禁摩令。法律禁止摩托车上路,或者说禁止摩托车出现在二环内,或者三环内。这种法律在百姓眼中,就丧失了它的“法理。”就是到底,这个是对的,还是不对的。

你如果说是因为尾气,那么汽车排放量应该更大。可是立法者清楚,总不能限制不让汽车上路吧。骑摩托者出行的,肯定没有坐车出行的多。所以还限制摩托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思。再比如说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汽车靠左行驶的。这就是没有对错问题。立法者在立法的时候,意识是如何的。你就可以想象了。

所以我们整理这些最基本的人类的意识的东西,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的意识,社会的意识。这就叫研究心理学。

你还能想到什么心理学公理?你可以大胆想象,我们思考这些公理也好,假设也好,是为了让心理学研究更具客观性。起码这比分析梦得来的内容,要更可靠。当你认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时候,你坚持下去,那么谁也无法阻挡你成为这方面的天才。

我们仰望很多人,牛顿,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但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去相信的话,这种仰望就会成为你的阻碍。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鼓励你,大胆去想象的原因。被耻笑,被谩骂不可怕,不敢去想象,不敢去理解,才可怕。

心理学应该建立在一些公认的公理之上,这样它才能更具说服力和客观性。所以把研究物理,化学,数学的这种“定律”方式,拿到心理学这边来,就不是荒谬的。佛洛依德所在的时代,很难完成这样的假设。但我们现在可以了。

所以我想到了公理七:意识产生于行为之前。

你的行为是由你的意识来驱动的,这是我们认为的常识。就像我们开始说的,大脑如果不产生意识,大脑就是一堆脂肪。就像你仰望某一个人,然后你用行为去捍卫这个人的理论。你买东西,你选择东西,你摁下按钮等等行为,在行为出现之前,其实意识已经出现了。这个简单的关系,应该被准确拿出来。任何活动都是神经元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

有人可能会拿条件反射来反驳此观点。但条件反射也是需要神经元活动的。是需要感觉的。而这不就是意识吗?所以意识产生与行为之前。

然后再说公理八:记忆机制表明遗忘是不可避免的。

记忆是神经元活动,储存记忆是大脑的重要的功能。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所以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有以下3点原因:

1、人不可能再现人的所有所见所闻。这是人的大脑工作机制所限制的。就是说人的大脑,会记录他所感兴趣的,对于他生存有帮助的众多信息。而一些无用的信息会被过滤或者同化。所以说,你不记得12年前过生日时候穿的什么衣服很正常。你也不可能记得,10年前,下的最大的那场雨发生在几点几分。因为这个时间对你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倘若这个时间,对你有特殊意义,你可能会记得。比如说那场大雨,让你失去了一个亲人。那你就会记得那天是多少日,甚至那场雨下了几个小时,几分钟。

2、所谓记忆同化,就是指很多事物有高度的一致性。我们记住了事物本身,却不会分别它的细节。就比如说我问你,你吃的人生第一颗煮鸡蛋和第二颗鸡蛋有什么区别?你不可能记得!虽然你清楚,每个人鸡蛋不一样。但记忆会告诉你,每个鸡蛋其实长一个样。

但我们不能否认,每个鸡蛋是有差别的,而且有人可以分辨出来。只要他去分辨。比如《最强大脑》中有很多记忆高手和识别高手。比如王威,王昱珩,都是很牛的。但他们也不会能记住一生中所有的事情。所以这就可以成为一个公认的公理:遗忘是必须的,对于一个人而言,这是必然事件!

所以有的时候,有人问你一件事,你说忘了。他惊讶道:“这事你都能忘?”我忘记过很多人的生日,包括我自己的。

类似的笑话有很多的。我有一次,刚睡醒一会。准备打开手机玩呢。结果尴尬了,密码锁怎么划想不起来了。试了几个都错了。最后还是指纹解锁打开的。到了下午,我看着手机屏,想起来了。

还有骑着驴找驴的笑话,相信大家都见过。说两个网友分享的案例。一个人给她老婆打电话,问你在哪?她老婆说,刚开车到家门口。他问你去干啥了?她老婆说去逛街啊。他问你和谁逛的街。她老婆才说:“对不起,老公。我马上来接你。”相信大家都听懂了。

还有一个网友说,我开车去买菜。买完菜我自己打车回去了。到家我媳妇问:“你车呢?”我才想起来,我是开车去的。我再分享一个我的故事,我有次给书友发书去,出门顺便拎着垃圾。结果是我把书给扔在垃圾桶了,拿着垃圾,走了几步,才猛然发现,我们怎么提着垃圾呢。

各位,记忆这个东西,有意思吧。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所以为什么不能总结一条心理学公理呢。那就是记忆会出错,遗忘在所难免。

3、从大脑生物学,脑神经学方面讲,大脑是一自在变化的。而记忆是神经元突触所建立的一种活动。从小到老,人的大脑是会萎缩的。所以产生意识的大脑结构和大小都会有变化,那么记忆怎么会恒定呢?所以总会很多无关紧要的信息,被遗忘。从神经学角度讲,也是合理的。但也有有一些信息,被永久保存,直到老去。

然后是公理九: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说了潜意识是记忆的全部及记忆的交集。由于公理二和公理八,其实可以推导出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我也在前面的章节中论述过这点。现在简单来说一下原因。意识的产生是由于先天和后天力量共同决定的。那么后天力量,主要是环境。而环境的刺激因素和条件,是无法全面掌握的。也就说,你无法保证是那条前意识进入,就说进入大脑的信息,有随机性。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摸到的……这一系列的感觉器官的接受,有随机性。所以这会触动哪条潜意识是不确定的。

再加上意识具有矛盾性,和记忆必然的不完善,必然可以推出人的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梦表现的离奇,跨度大,就非常好理解了。这个我在前面的章节解释过。

最后再总结一个公理,公理十:从遗传和发展角度共同来说,意识总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存在。

这个观点受益于弗洛伊德的启发。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两个概念非常明显:潜意识和性。

潜意识理论大概是这样的: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为了研究潜意识,他有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还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

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oralstage)、肛门期(analstage)、性器期(phallicstage)、潜伏期(latentstage)和生殖期(genitalstage)。

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期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他甚至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指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性要求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足。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况。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生爱恋,而对父亲怀有杀机;为取得母亲的爱情而与父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并在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这种恋母情结是儿童性欲发展的过程,也是性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在通常情况下,男孩由于害怕父亲的惩罚——阉割,而产生阉割焦虑,并对此进行压抑,恋母情结便逐渐消失。弗洛伊德的这种主张受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批评,认为恋母情结的理论没有科学根据。弗洛伊德也承认许多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情结,许多儿子和父亲、女儿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无敌意。但弗洛伊德辩解道,前一种情况是由于恋母情结完全被压抑了,后一种情况是同性恋的表现。

还有一句大家都听过的,关于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

关于这一点,佛洛依德一定是错的。新佛洛依德学派的质疑是可贵的。佛洛依德关于人格理论发展,把过多的因素归结为“性欲望”满足,这是夸大行为。甚至有诱导行为。如果你翻开《梦的解析》这本书,你会发现,好多插图,都是和性有关的。而且佛洛依德学说,对于西方各个画派的画家,都有广泛的影响。

客观的看,我们不能否认性欲望是一个遗传因素,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是永恒的主题。我自己也写诗歌之类的文学东西,对于性也不避讳。就说明我承认了这点。但不夸大性的驱力。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佛洛依德为什么是错的。

首先第一点,根据公理二: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的。

那么性属于先天力量,所以在人格发展理论里,如果没有加入大量的后天力量的驱使因素,就显然是一种缺陷。不具有客观说服力。通过我们对洞穴里“觉石”这个人的存在。我们会现,没有后天发展,人几乎就是动物,甚至行为表现不如动物。其实就说明,一个社会中的人,后天力量驱动占比远远大于先天。如果一定要给出比例数字,先天占30%,后天70%。这是一个不严谨的数字。

因为根据公理五:概念性的东西,必须是后天建立的。

而这是让一个人成为人的关键,是理性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说这些概念建立的驱力是性欲望。没有这样的指向。

第二点解释:公理四表明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社会性关系本身也是一种驱动力。社会关系和性是两个概念,尽管我们知道性影响社会关系的建立。所以夸大性的驱使力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不对的。

我喜欢佛洛依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论点。就是他关于本我,自我,超我这个结构,很形象。也符合先天和后天作用指向。

所以关于人格发展理论我们肯定要提出修改。比如佛洛依德说梦是潜意识的满足。这个观点不全面。和对错没有关系。梦是意识的一种。根据我的观点,此意识和彼意识是没有区别的。梦这种意识和其他内容意识没有区别。如果说梦是潜意识的满足,那么前意识也是潜意识的满足,意想也是潜意识的满足,幻想也是潜意识的满足。所以说这样不严谨。所以我就不赞同。

我在前面分析过,梦是潜意识的满足。那么意想呢?大家回过头去看看。梦的奇异和特殊性,其实在于做梦中的人,他接受的刺激信息有限,和提前潜意识内容的不确定,所以跳跃大,更自由,更符合满足平时不能实现的画面。根本原因是这样的。不是他说的那样。

还有关于恋父,恋母情节也是这样的。如果从遗传角度来讲,对于异性的吸引应该是同一的。就是只要是异性,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就好像说一个男人,他看到所有女人,在遗传方面讲,所有女人对他都是有吸引力的。

但他为什么喜欢这些女孩,不喜欢那些女孩,这是后天“概念”的建立而导致的。通过后天的发展,会建立一个所谓理想的择偶标准。比如善良,漂亮,胸大,多金,个子高,生育能力强,口才好等等。

所以说恋父和恋母情节,是存在的。是因为孩子离父母近,父母对他好或不好,会产生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来对比异性。这是一种习惯。但一定不会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情节。

如果这个孩子,是由奶奶爷爷带大的,或者哥哥姐姐带大的,从未见过父母。那么是不是说,这个孩子有恋奶奶爷爷情节。所以这就是尴尬了。那还有师生恋,姐弟恋等等。所以俄狄浦斯情节理论不可靠。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因为这个产生的,显然是不对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遗产性的本质来讲,人就是动物。那么从动物的角度讲,你能因为这个,而给动物总结出俄狄浦斯情节吗?肯定不行啊。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个人遗传因素里面的“男性或者女性”成分,有时候是不明显的。这是同性恋的本质原因。有一个人叫魏宁格有本书叫《性与性格》。他有很多罗列说明,说明有时候性别是模糊的。这个时候,你如何说这个人恋母还是恋父?

但我不建议大家读这本书,我也是粗略的看过。此人23岁自杀。因为自杀而这本书火了。他有点歧视女性,反对女权主义。

所以综合来说,人的人格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公理十:从遗传和发展角度共同来说,意识总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起意识都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不仅仅是梦是这样的。大家仔细琢磨一下。

写到这里,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总结的10条心理学公理。这也是记忆的方法。

公理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机理别无差别。

其他表述:此意识和彼意识无本质差别。

公理二: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的。

公理三:生命体体征存在时,意识时刻存在。

公理四:社会中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公理五:概念性的东西,必须是后天建立的。

公理六:真伪的概念存在,但无法界定。

也可以这样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识的,即人的意识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

公理七:意识产生于行为之前。

公理八:记忆机制表明遗忘是不可避免的。

公理九: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

公理十:从遗传和发展角度共同来说,意识总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存在。

其实就像我一直在书中写的,我们问题永远没有最后一个。这就是通过仔细和严谨的思考,一定可以有公理十一,十二。尤其关于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和遗传学的研究,对于意识发展的贡献,肯定会很大。

如果你是相关从业者,或者专业是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或者你是超级爱好者,欢迎你们来补充和批评。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科普书籍《探索生命》


以前了解少不是很热门,但是现在的人越来越能接受心理学了,所以现在的心理学是比较热门的,但是首先你要想学的话必须要考全国心理学比较有名的大学,最好要读研,这样你的经验、专业水平才能高。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学研究者来说说。

心理学是个非常枯燥的学科,既有各种拗口难懂的心理学概念的背诵,还有永远难以捉摸的统计学学习,更有要求苛刻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学习压力非常大。

而且心理学由于学科的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在就业方面往往出现“方向不清,定位不准”的情况。用人单位很难说清你学的这个心理学专业,在实际的工作中到底能应用多少,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因此大量的心理学专业同学抱着极大的热情,考了很高的分数进入心理学专业学习,但在毕业时才发现很难在就业市场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

但另一方面,心理学又是现在的社会热点之一。心理咨询、抑郁症、儿女教育等等问题都会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心理学较高的专业门槛,人们对于心理学的应用往往带有一种盲目的仰视,仿佛心理学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而实际上,心理学毕竟是一个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不应该以科研为幌子远离人民群众。

说到底,心理学应该是一门大众科学,而不应该是专业科学。


我在国内获得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后赴美国攻读心理学博士,曾在全美排名前30高校授课,目前在美国一大学任心理学助理教授。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分享下我的体会。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心理学都属热门学科。

在美国,心理学的热门表现在(1)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有心理学专业(有时会叫认知与脑科学);(2)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人数很多,比我想象的受欢迎。在我任职、面试和就读过的学校,心理系的规模(特别是本科学生人数)都位居学校的前列;(3)广受欢迎的公共课。

我曾面试过马萨诸塞一所两千人规模的学校,当时感觉这所学校设施较为落后,并且生源人数在下降。这所学校的一些文科专业,如英语、历史和哲学每年都要发愁如何招到新生,但心理系却因为学生多而需要招聘新的教授。

同样,在顶级名校如哈佛、杜克,我们也可以看到心理学属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其次,美国的大学对于大一新生都会要求其选择一些非自己专业的公共课,来拓展知识面。这些课程通常包含心理学、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一般说来,心理学往往是最受欢迎的课程,即便在班级规模较小的私立学校,心理学的公共课也需要大教室来讲授。

关于心理学的热门程度和影响力,还可以分享一个有趣现象。许多留学生,哪怕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到了美国写paper,会发现老师要求所谓的“APA”格式。APA指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其自创了一套学术论文写作的格式,被广泛运用在了各个学科。

心理学为什么热门?

首先,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抛开找工作不说,许多美国学生希望通过攻读心理学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其次,非常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了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定位和职业规划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需要说明,在美国学生群体中,真正打算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并不在多数。这是因为在美国要成为咨询师首先需要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的学位(有机会可以展开介绍下),难度很大。不过,许多学生通过攻读心理学,从事了社区调解、教育、人力资源、职业规划和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从收入角度说,这些职业不算是金领行业。但是,这些工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符合许多美国学生的兴趣(比起中国学生,美国学生确实更强调兴趣)。

心理学的优势,在于其实用性的广泛(所谓万金油专业)。下图展示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更全面的图可以在这个链接找到:rid=1K0W8WZCP-1PBB5X0-VZR/Psichology-1-main%20branchesNaNap)。因此,即使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把其所学的知识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例如在美国非常火的forensicpsychology(司法心理),就把法律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比如,种族和性别,甚至出庭时的打扮是否会影响陪审团和法官的判决,都很好的把心理学应用到了重要的社会领域。

最后,心理学的热度在国内也在不断提高。当我十几年前在国内读心理学本科的时候,国内拥有心理系的高校并不多。其中大部分心理学专业都挂在教育学院下面。这些心理系脱胎于教育学,偏重于“思想和理论”。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并且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更多的强调了“实证研究”,在本科教育中加强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脑科学,使得学生更好的认识了当代心理学的进展。

综上所述,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心理学都属于热门学科,这是由心理学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欢迎提问,希望有机会和各位读者能够交流心理学。在未来的帖子中,我也会更多的分享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原始地址:/yanjie/662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