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都有哪些表现症状?

如果肌肉营养不良,就会出现局部肌肉慢性疼痛、萎缩、功能障碍的症状。这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肌肉活检和血液肌菌检查。肌电图清晰。如果是这样,它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康复理疗,并且使用激素药物来改善症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是一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特点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肌力逐渐减退,最后完全丧失运动能力。主要发生于男孩;女性则为遗传基因携带者,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史。患儿由于肌肉萎缩,无力而导致行走困难,患病后期双侧腓肠肌呈假性肥大(肌组织被结缔组织代替)。患儿多于4~5岁发病,一般不晚于7岁。患儿的坐、立及行走较一般小儿晚,常在会走路以后才发现,多在3岁以后才引起注意。会走路行走缓慢,步态不稳,左右摇摆,宛如鸭步。易跌倒、登梯困难、下蹲后不能迅速站起;3-5岁后,胸部、肩部及臀部肌肉逐渐萎缩变松变细,而三角肌,腓肠肌等则日益增粗变硬、无弹性,二十岁以前死亡。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肉病,有相当一部分为散发病例,男女均可受累,发病年龄差异很大,常难以确定,一般为5-20岁,婴儿期亦有发病,儿童期发病似进展较快,少数病人在成年期发病。首发症状不易确定,因发病隐袭,症状轻,常被患者忽略,通常出现于面肌,表现为闭眼、示齿力弱,严重时闭目露白,不能吹口哨,由于嘴唇外噘及发笑时牵动微弱呈横微笑,出现特殊的肌病面容,面肌力弱可以是双侧,也可局限于单侧。临床上以选择性侵犯面肌、肩带肌和上臂肌为特征,并可逐渐侵犯盆带肌和下肢肌等,双侧受累肌肉常不对称。本型病人肌肥大和肌挛缩少见,部分病人可见单侧或双侧听力丧失及视网膜病变。心脏常不受累,CK仅在部分病例升高。由于其临床表现变异很大,早期单靠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本病遗传的关键。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35,目前的研究表明95%以上的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与4q35区3.3kb串联重复序列缺失有关。其余不足5%的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定位尚不明确。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较复杂,非单一疾病,部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多数在青少年起病,个别较晚。首发症状为骨盆带肌的无力、萎缩。病情发展缓慢,逐步累及肩胛带,出现两臂上举困难、翼状肩等典型症状。晚期患者也可出现肌肉挛缩、行动不能。无智能障碍。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差异很大,不影响寿命。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比较少见。部分患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不一。表现为眼睑下垂和进行性眼外肌麻痹。部分患者出现头面部、咽喉部、颈部或其他肢体肌肉无力和萎缩。少数病人可伴随脊髓、小脑和视网膜受损,智能低下和脑脊液蛋白质异常增高。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根据发病年龄,自幼年至中年后期不等也可分为数种亚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表现为进行性远端小肌肉萎缩,逐步向近端发展,进展缓慢,不影响寿命。


跑步困难,蹲位起来时需双手扶腿才能慢慢起来,小腿假性肥大,上下楼梯困难,走路姿势摇摆成鸭步


肌营养不良症是由遗传基因引起的进行性骨骼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原发性骨骼肌坏死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进行性加重骨骼萎缩无力,亦可累及心肌。

肌营养不良症按典型遗传形式和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分别有如下几种类型的不同症状。

1、假肥大型,属于连锁隐性遗传,分为严重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与良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两类。

1)严重性假肥大营养肌不良症,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表现,严重性假肥大营养肌不良。多见于小男孩,若母亲为基因携带者,多见男性子代发病。发病的幼童初期感到走路笨拙,容易跌倒不能奔跑与爬楼梯,站立时脊柱前凸显著,腹部前挺,两足撇开,步行缓慢,摇摆不定,呈特殊的"鸭步"步态,当从仰卧至走立时,动作困难,须先翻身俯卧,再用双手扶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亦可见于肢近端肌肉丶股四头肌及臂肌。

2)良性假肥大营养肌不良症,发病稍晩些,10岁以后起病,首发症状为骨盆带及股部肌肉力弱,进展缓慢,病程长,出现症状后25年或从上才不能行走,若30~40岁仍不发生瘫痪,则预后较好。

2丶面肩一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男女均可发病,起源于青年期,常发生面肌无力,常不对称,不能露齿丶突唇丶闭眼丶皱眉丶口轮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增厚而致突唇,亦有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两臂不能上举而垂肩,且上臂肌肉萎缩,但前臂和手部肌肉不受侵犯,病程进展极缓慢,常有顿挫及缓解。

3丶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男女均可发病。起病于儿童或青年期,首先影响骨盆带肌群及腰大肌,行走艰难,不能爬樓,步态摇摆,容易跌倒,有的还会累及股头肌,病程极缓慢。

4丶其它类型:如股四头肌型丶远端型丶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型丶眼肌-咽肌等型较少见。


走路摔跤自己不能走路


浑身无力,上下楼梯困难


一般在幼儿期发病,通常表现为能够走路的年龄推迟,行走缓慢,容易摔跤,多数伴有小腿肌肉的肥大,这种肥大在早期是比较明显的,臀中肌也会受累,导致骨盆的上下摆动。


哪不舒服赶紧去医院问问,平时不要挑食,在这问能问出什么来,有的毛病不同,病症有点像也不能乱下病因


肌肉无力,站不住,蹲下起不来,上下楼困难


严重程度不一样呢,晚期甚至瘫痪,危及生命

中药的治疗的效果挺好的


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走路摔跤自己不能走路


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肌营养不良都有哪些表现?

很多患者觉得肌营养不良这个病无无药可治,并且治不好。其实不然,肌营养不良这个病确切的说是不好治,但是并非治不好,治病讲究方式方法。肌营养不良这个只有早期症状表现早期发现才能更早的进行治疗,下面一起来看看肌营养不良的一般有哪些症状表现?

肌营养不良症状大盘点:

1、正常儿童生后1岁独立行走,患儿可能1岁半—2岁开始独立行走,或者一直行走不稳,走路易跌倒,这些症状一开始往往被误认为缺钙或体质弱等而被忽视。

2、随患儿年龄长大,症状逐渐明显,常在入托后发现患儿运动能力较同龄儿差,动作不协调、笨拙,奔跑跟不上同龄儿童。肌营养不良患儿逐渐出现步态异常,行走摇摆,走路鸭步,出现游离肩,下蹲困难,上楼困难,蹲下后站立困难。还有些患儿会出现走路脚跟不能着地,肌肉变性萎缩,眼睑下垂等症状。

3、肌营养不良患儿多于3—5岁逐渐出现症状,婴幼儿期多无症状,也有部分细心的家长可能发现患儿其实从小运动发育较同龄儿童稍有落后。比如孩子四五岁了走路脚跟不着地,双臂上举无力,鸭型步态,双下肢腓肠肌肥大。

4、随病情进展,肌营养不良症状越来越重,大约12岁左右患儿失去独立行走能力。之后,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并发褥疮、坠积性肺炎等。由于呼吸肌无力、或合并心脏受累等原因,在20岁左右可由于呼吸不畅而死亡。

【温馨提示】肌营养不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更为不幸的是给家庭、社会带来的负担。如果您的孩子有了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专业医院对症医治,以免贻误了孩子的好医治时机。


你好!

很高兴回答问题。我是黎琦婷医生。

肌营养不良是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多见于儿童,多在3岁左右出现症状,

主要有:

1独立行走比一般小儿较迟,容易跌倒,后逐渐出现步伐异常。

2由于髋带肌与肩肌无力,患儿走路时出现左右摇摆似鸭步,同时伴有腰部前凸,而且仰卧起坐立时必须先翻身呈俯卧,双手撑地成跪位,再双手撑胫前、膝、大腿前方,才能使躯干伸直达立位。

3患儿骨盆近端肌无力等。

4随着病症逐渐加重,患者跟腱、髂胫带及髋屈肌逐渐挛缩,形成马蹄内翻足。然后逐渐使躯干、四肢近端和颈肌严重萎缩及脊柱畸形。

要准确诊断肌营养不良,需要做实验室辅助检查才能确诊。

希望这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分布的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肌萎缩以及肌无力,有时候也可以累及到心肌。通常把肌营养不良分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眼肌型以及远端型五个类型。通常是男性患病女性是携带者,一般在幼儿期发病,通常表现为能够走路的年龄推迟,行走缓慢,容易摔跤,多数伴有小腿肌肉的肥大,这种肥大在早期是比较明显的,臀中肌也会受累,导致骨盆的上下摆动。


容易摔跤走不稳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类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肌肉变性性疾病,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肌营养不良患儿多于3-5岁逐渐出现症状,婴幼儿时期多无症状,细心的家长可以发现,患儿从小运动发育就较同龄儿落后,比如正常儿童一岁后独立行走,而患儿可能在一岁半到两岁才开始独立行走,逐渐出现步态异常,行动摇摆,俗称鸭步,上楼困难,蹲下起来更困难。


肌营养不良症是指一组以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和支配运动的肌肉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群。肌营养不良症包括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其他BECKER型MD等多种类型。部分肌营养不良症会导致运动受损甚至瘫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萎缩和无力。也可累及心肌。

肌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疾病,该病多发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步态异常,行走摇摆,俗称鸭步,上楼困难,蹲下起来困难。走路慢、脚尖着地、易跌跤,出现游离肩,两臂前推时呈现明显的“翼状肩胛”;肌肉假性肥大,触之坚韧,尤其是腓肠肌最明显;晚期患者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

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如下的症状:

1、乏力的症状,可能最初来就诊的时候没有任何诱发因素的乏力,乏力可能会呈现周期性,也就是在每天特定时期会出现肌肉的乏力。随着乏力的加重,甚至不能够直立行走。

2、肌肉萎缩的情况,可以正常的活动、饮食,而肌肉会出现进行性萎缩,并且有肢体纤细的情况。

3、肌张力明显降低,肌张力指的是肌肉在不活动时保持的张力。如果被动牵拉患者的关节,会使肌肉反射性的产生张力,继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防止关节过度活动。出现此类疾病的患者,牵拉其关节的时候会明显感觉肌张力降低,周身发软。


临床上根据其起病年令,遗传方式,受累肌群,有无假性肥大可分为假性肥大可分为假性肥大型,面一肩一肱型,肢带型及单纯性遣传性萎缩型。小儿时期以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最为常见。


原始地址:/yanjie/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