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学需要家长送与不送,说白了就是一个“要自由”另一个“舍不舍得放手”的问题。送与不送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自此之后该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新生上学多半是初次离开家,并且往往都是想远远地离开自己生活的“太熟悉”的城市,在他们的眼里,“新奇”感远比出行时父母为自己悉心准备的沉重行囊让自己更上心,乘火车也罢坐飞机出趟远门儿也罢,行囊的重量之于他们不再瘦弱的肩膀而言,其实真的不算什么!甚至于孩子内心也有这样一种冲动,那就是早早地离开家,省得听你不厌其烦地唠叨。从孩子们成长的心态来考虑,接受家长送自己去上大学,多半是无可奈何顺水落个人情而已!马上就要离开家了,父母们对自己的要求会随着自己的远去越来越少,心生怜悯也罢心情突然柔软起来也罢,无论你承认与否,答应这样的决定绝非自己百分百情愿!
从家长的角度考虑,自己一定要亲自送孩子上大学,其实更在乎的是一种仪式感和满足自己内心的小小的“成就感”!仔细地想一想,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毕竟,让孩子成长成才上大学,算是完成了做父母人生中的一件神圣使命,接下来就是催你毕业分配、结婚生子,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无外乎如此!再说了,在父母的眼里,无论孩子无论多大永远是孩子,在他们的视线中,你的每个阶段的成长甚至是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会时时刻刻牵引着他们的目光,你的喜怒哀乐更是他们的喜悲。可怜普天之下所有仁慈的父母们都如此,只要他有能力,就会一路呵护着你的成长,哪怕他们实在走不动了,走走停停他也会驻足在视线的尽头把你眺望。虽然,他们也深深地知道“孩子大了,最终要成大成人离开自己,独立成家”!“真舍不得放手呀!”,可父母更不想让你成为“温室里的幼苗”,害怕你日后缺乏足够的风雨磨砺内心不够坚强、做事不够担当!亲自送孩子上大学,其实,对父母而言,内心里也很矛盾、挣扎。不要太多的话、不要太多的亲情方式来表达,背转过身,忍不住再回头,做儿女的只要能够读懂他们此刻的眼神就够了!
每每想到这样的场景,我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那些每天离巢辛苦奔忙捕食来喂养嗷嗷待哺孩子的鸟儿们,人生光景的流年更替又何尝不是如此!
送孩子上大学报到,本是一件平常事。
可一旦深刻起来,我们却也领略了人生。
我送过。虽然大学距我家仅150公里,当时乘客车去的,开车不久,车上就上来四五个骗子,真悬!假如家长不送,会发生什么?可能遭到车匪抢劫也说不定!。。。因为当时带的行李不多,送到大学交过学费后,也顺便看下校园,宿舍,出校门后,又为孩子买个吃饭工具,添床棉垫,买笼蚊帐,等等,就近在学校门口的银行,给孩子存够一年的生活费,那时云大每月限定70元的伙食费,女儿就读的大学60元。后来也几次去看她,不经意间看了她的饭本,居然每月60元还吃不完!送孩子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让孩子懂得咋个生活,课余,她去街上发过传单,打点零工,开始接触社会。毕业时,她是她们班第一个找到工作的人。查她存折,余额居然还有1280元!
纯属个人意见!
上大学根本就没有必要送,每个大学都有好几天的报到时间,并且在每个车站都有新生接待处。有很多师哥师姐在各个地方接待新生。拿着新生报到证就OK了。
毕竟是上大学了,自己还是要有一点自理能力的啦!
可以不送,但必须要送!在他或者她成长的路上,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有父母陪伴的路上,他会起步更快,走得更远。
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儿子,有我在,别怕!闺女,我们永远支持你!有这样的父母,他或她即使面对失败,也会从容对待,因为身后有一个温暖的怀抱,随时可以接纳。其实,哪怕你就是什么也不说,只需要静静相伴,他或她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期待!
不知道那些嘴上说“我不去送,让他自己去报到”的父母,有几个真做到了?有个几?
为什么有人嘴上说不送而还是要去送?何必心口不一?中国的父母本来就羞于表达,尤其面对孩子的时候,感情的流露更是适可而止,而且孩子越大越是这样。那么请问:在孩子这样一个重要人生节点上,你为什么一边装作旁观者,一边还要心急如焚,恨不能替孩子办好一切?
现在的人们常说,爱就要大胆说出来,对恋人如是,对父母如是,对孩子如是。但是,中国的传统毕竟讲究内敛,不喜张扬。所以陪伴就是你最好的爱,陪伴就是你最好的表白。从孩子上学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其实我们与孩子相伴的时间已越来越短,我们不可避免的越走越远。多陪伴孩子一天、一刻、一分一秒都显得那么重要。
现在有人说了,中国的孩子就是太依赖,都大学生了还要父母操心,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将来走向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成熟?父母送孩子上大学报到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时候就应该让他或她独立……
从不否认你的说法!孩子需要独立,孩子需要成熟,孩子需要独自解决问题、面对困难,但是!那是心理上的独立和成熟,不是你以为的那种成熟!你以为他或她能独自报道就算成熟了?
有的孩子就是心理成熟的晚,反应就是慢!知道花开的故事吗?春天的花都要一定绽放吗?难道你不允许有的花在秋天、冬天开放吗?花开的早晚并不代表什么,只代表花的个性和独特。难道你看到冬天的腊梅开放,就一定要把迎春花放到寒雪中?还一边放一边抱怨:你看人家腊梅都开花了,你怎么这么笨,连个花也不会开?这是多么熟悉的一幕啊,在孩子的成长中你是不是也曾这样想过、做过?
可以不送,但必须要送!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妈妈,爸爸,我自己能行!好了,说明他或她已有充分心理准备,不需要父母这个拐棍了。只有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开心的说:那你自己去吧,一路平安。
其实,你看到的是谁家谁家的孩子自己报到,有条不紊,感叹这个孩子真成熟、独立。
其实,你没看到的是之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谁家谁家已开始有意识培养和锻炼,付出的心血远远超出你所知道的。
因此,与其从小就没教会孩子独立而非要纠结大学报到送不送的问题,不如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做好准备。
父母都是农民,一辈子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把我送上大学。2012年开学,父亲非要送我,但我死活不让,当初觉得自己一个人没问题,而且新闻上对父母送孩子上大学一直都持反对意见。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大包小包行李走了...毕业后,去了一个更远的地方~西藏,父母想来看望自己也不容易,工作一年多了,现在想想有点后悔了,父母盼着孩子上大学,一辈子却没踏进大学校门半步...为了什么。
每到开学季,总能看到一番“别样”的风景:家长无论远近乃至千里迢迢也要送子女上学,宛如护卫队。可见家长们的一片苦心———无非生怕孩子“犯生”,为孩子送行囊,为孩子跑腿搞定入学的种种手续,也顺便探探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时至今日,这样的风景在大学里依然风行,有的甚至“全家总动员”。
面对家长扎堆送新生报到的盛大场面,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家长太过于溺爱孩子的表现,甚至批评大学新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太差。
但也有人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宠溺孩子,而是一种别样的庆祝方式。毕竟,“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是家长和学生都期待并为之努力多年的重要时刻,而当它的来临,自然值得与家人一起见证。当然,这种别样的庆祝方式,也得建立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在陪送人员的数量上要有所克制,以免让学校人满为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对于此问题,先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正方
是护送,也是告别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学子们大多是第一次远离亲人,家长们当然不放心。另外,家长也想看看孩子独自求学的高校环境,了解第一手资料。送孩子入学,既是护送,又是告别,从这之后孩子们将迈入人生另一个阶段。所以送孩子入学一是满足了家长们亲眼看看孩子求学环境的心理,二是与他们共同跨过人生的一道门槛。
护送能保证安全
虽说大学新生已经十八九岁,在法律上已是成年人,但由于生活主要局限于校园中,缺乏社会经验,独自远赴他乡,难免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入学之初,各种事务性工作很多,此时需要亲人的关心照顾。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生入学报到时往往随身携带大量现金,有家长在身边不容易发生意外。护送体现关爱,更保障安全。
帮孩子迈好“第一步”
幼鸟初次试飞,妈妈总要“护航”。对许多孩子来说,上大学是其走出家门、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中许多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父母护送上学,可以设身处地地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环境,缓冲因环境突变带来的失落和无措。只要家长不是抱着给孩子当“保姆”的目的,护送孩子上大学、帮他们迈好“第一步”还是非常必要的。
反方
“单枪匹马”值得提倡
如今,不少父母对孩子第一次离家不放心而要护送上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代青年独立生活能力差的现实,反映了现代子女心理“断乳期”的延长。家长不妨让子女“单枪匹马”,给他们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殊不知,家长对子女的事情包揽得越多,对其今后的发展越不利。
尊重孩子的“仪式感”
进入大学,孩子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将成为独自迎接人生风雨的“社会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对这种角色转换的仪式感,以及他们想要独自担当的冲动和愿望,家长必须从事无巨细的“生活保姆”变为指导孩子处理问题的“心理顾问”。人生总难免“吃一堑,长一智”,父母“放手”的那一刻,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时刻。
增加开支,浪费精力
家长护送入学,一是浪费时间精力。一般情况下,陪送大军从送出家门到安排好返回家中,少则一天,多则四五天,家长们还要请假,其实全无必要。二是浪费钱财,几百几千公里的路程,除了学生的行程开支之外,每增加一个陪送人员,吃喝、差旅费等方面都要多支出不少,困难家庭无力承担,家庭条件好也没必要浪费。
家长不能包办一辈子
大学新生入学,家长护送实乃多此一举,容易养成凡事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父母只能包办代替一阵子,不能包办代替一辈子。一个连入学报到之类的小事都不能自理的人,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如此护送下去,不禁担心大学生们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第三方
结伴上学省事
大学新生入学可以结伴前往,在开学前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寻找、组织一路同行的伙伴,然后采取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组成一组,同往一座城市、一所学校。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又可以避免个人独行的担心害怕和不安全,而且减少家庭支出,缓解交通压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学校做好保障
无论什么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难免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大学新生突然间离开家乡、远离父母,想家、寂寞的心情更会油然而生。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服务部门,明确责任、完善体系,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做好保障工作,让新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如此一来,家长护送与否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听听孩子怎么说
家长要不要护送入学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意送则送,不同意就不送。另外,送与不送因人而异。对于平时很少出远门而性格内向,胆子又比较小的孩子,本人又有要求的,家长还是护送的好;对于性格外向,平时经常出门,胆子较大的孩子,孩子本人也不要求的,家长就不需要护送,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学会生活是根本
大学新生不会料理生活者大有人在,追根溯源不外乎学校和家长双重保护,社会教育缺失,以致“一代不如一代”。正确引导、言传身教对培养孩子生活能力更为重要,有了能力,送与不送都一样。与其在家时娇生惯养,出门在外放心不下,倒不如从小就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滴水穿石,在上大学之前苦练“内功”。
小编认为,送学其实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亲情故事,送与不送,与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不送新生入学虽然能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但家长也会心生许多担忧和不安,而送学却能送出安全与欢乐,送出父母的爱心和孩子的孝心,送出浓浓的爱与亲情。
新学期开始,送新生报到的“亲友团”大军又出现在各大学校园里。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众多家长的出行也带来了交通、住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和学校造成负担;也有人认为,家长出于种种考虑送孩子报到,其心情可以理解,人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此事。
家长:送不意味溺爱,不送也不是不爱
北京市民李捷先生的女儿李佳今年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大学,他将在几天后送女儿去学校报到。“社会舆论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家长送孩子上大学这件事,我们送孩子并不意味溺爱,”李捷对记者说,“几十年前我们上大学时,家长也想送,但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治安状况及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等都让家长不太放心。”
李捷的女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强,一般的家务活都干得很好。李捷表示,自己送女儿上学,主要原因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几千里的路程,如果独自一人,做父母的不放心。
与李捷不同,在京城一家报社工作的饶先生没送女儿去报到。从小独立意识就很强的女儿坚持不让家长“护送”,饶先生也想让她锻炼一下。女儿与一位中学同学一起坐火车去上海,所有的报到手续和体力活,包括把几个30公斤重的大包搬进宿舍,都是她自己完成的。
“我其实也很挂念孩子,毕竟这是她人生头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饶先生说,“但我想,在每一名新生都至关重要的人生时刻,她独自平安地完成了一次人生考验,获得了大多数新生无法获得的人生经历和力量,这是我们做父母的为她送上的一件人生礼物。我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她的爱。”
大学生:家长心情可以理解父母送来的孩子未必娇气
李捷的女儿李佳告诉记者:“原先并不很想让父亲送自己,但想到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与父母聚少离多,另外考虑到父亲的一番苦心,最后也就让他送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鞠耀泽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不能和溺爱划等号,被父母送来的孩子也未必娇气。他表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上大学和结婚、生孩子一样,是人生中一件重要的大事。这样重要的场合,父母只要具备条件,自然想来同孩子分享喜悦。
几年前在父母陪同下报到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邵默回忆说:“办理入学手续、打扫宿舍、整理床铺等基本都是我一人完成的,我同意父母和我一起来,不是我不能自立和娇气,是因为我觉得考上大学很不
近些年,每年接待大量新生家长成为许多高校的一项负担。每到新生报到期间,校内外各种档次的宾馆、招待所爆满,学校只好临时开放食堂等设施供一些找不到住处的新生家长留宿。
对此,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认为,家长送新生报到并不等于溺爱孩子,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他表示,高校对新生家长应持欢迎的态度,家长们借送孩子的机会可以考察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这有利于增进家长、学生与学校的了解和交流。但他同时也提醒家长,孩子入学要办的手续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不应“越权包办”,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记者从北京大学校方了解到,学校并不鼓励家长送孩子报到,提倡新生结伴同行来校,这样可减轻家长的操劳及家庭经济负担。但对陪新生报到的家长,会尽力帮助解决诸如住宿难等实际困难。
专家:家长不必过分呵护,舆论应平和客观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记者说,如今大多数大学新生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长到十八九岁,基本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上大学要离开家一个人生活,家长送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同时指出,许多家长从小就包办孩子的一切,导致孩子在家长的羽翼下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看,家长的过分呵护不利于他们独立能力的培养。一些大学生对家长依赖过度,生活自理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教育研究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家长送孩子来大学报到不能简单地视为溺爱,人们应以平和、客观的心态看待此事。但家长不能凡事包办代替,应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他们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每到开学季,总能看到一番“别样”的风景:家长无论远近乃至千里迢迢也要送子女上学,宛如护卫队。可见家长们的一片苦心———无非生怕孩子“犯生”,为孩子送行囊,为孩子跑腿搞定入学的种种手续,也顺便探探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时至今日,这样的风景在大学里依然风行,有的甚至“全家总动员”。
面对家长扎堆送新生报到的盛大场面,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家长太过于溺爱孩子的表现,甚至批评大学新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太差。
但也有人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宠溺孩子,而是一种别样的庆祝方式。毕竟,“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是家长和学生都期待并为之努力多年的重要时刻,而当它的来临,自然值得与家人一起见证。当然,这种别样的庆祝方式,也得建立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在陪送人员的数量上要有所克制,以免让学校人满为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对于此问题,先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正方
是护送,也是告别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学子们大多是第一次远离亲人,家长们当然不放心。另外,家长也想看看孩子独自求学的高校环境,了解第一手资料。送孩子入学,既是护送,又是告别,从这之后孩子们将迈入人生另一个阶段。所以送孩子入学一是满足了家长们亲眼看看孩子求学环境的心理,二是与他们共同跨过人生的一道门槛。
护送能保证安全
虽说大学新生已经十八九岁,在法律上已是成年人,但由于生活主要局限于校园中,缺乏社会经验,独自远赴他乡,难免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入学之初,各种事务性工作很多,此时需要亲人的关心照顾。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生入学报到时往往随身携带大量现金,有家长在身边不容易发生意外。护送体现关爱,更保障安全。
帮孩子迈好“第一步”
幼鸟初次试飞,妈妈总要“护航”。对许多孩子来说,上大学是其走出家门、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中许多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父母护送上学,可以设身处地地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环境,缓冲因环境突变带来的失落和无措。只要家长不是抱着给孩子当“保姆”的目的,护送孩子上大学、帮他们迈好“第一步”还是非常必要的。
反方
“单枪匹马”值得提倡
如今,不少父母对孩子第一次离家不放心而要护送上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代青年独立生活能力差的现实,反映了现代子女心理“断乳期”的延长。家长不妨让子女“单枪匹马”,给他们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殊不知,家长对子女的事情包揽得越多,对其今后的发展越不利。
尊重孩子的“仪式感”
进入大学,孩子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将成为独自迎接人生风雨的“社会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对这种角色转换的仪式感,以及他们想要独自担当的冲动和愿望,家长必须从事无巨细的“生活保姆”变为指导孩子处理问题的“心理顾问”。人生总难免“吃一堑,长一智”,父母“放手”的那一刻,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时刻。
增加开支,浪费精力
家长护送入学,一是浪费时间精力。一般情况下,陪送大军从送出家门到安排好返回家中,少则一天,多则四五天,家长们还要请假,其实全无必要。二是浪费钱财,几百几千公里的路程,除了学生的行程开支之外,每增加一个陪送人员,吃喝、差旅费等方面都要多支出不少,困难家庭无力承担,家庭条件好也没必要浪费。
家长不能包办一辈子
大学新生入学,家长护送实乃多此一举,容易养成凡事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父母只能包办代替一阵子,不能包办代替一辈子。一个连入学报到之类的小事都不能自理的人,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如此护送下去,不禁担心大学生们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第三方
结伴上学省事
大学新生入学可以结伴前往,在开学前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寻找、组织一路同行的伙伴,然后采取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组成一组,同往一座城市、一所学校。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又可以避免个人独行的担心害怕和不安全,而且减少家庭支出,缓解交通压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学校做好保障
无论什么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难免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大学新生突然间离开家乡、远离父母,想家、寂寞的心情更会油然而生。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服务部门,明确责任、完善体系,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做好保障工作,让新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如此一来,家长护送与否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听听孩子怎么说
家长要不要护送入学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意送则送,不同意就不送。另外,送与不送因人而异。对于平时很少出远门而性格内向,胆子又比较小的孩子,本人又有要求的,家长还是护送的好;对于性格外向,平时经常出门,胆子较大的孩子,孩子本人也不要求的,家长就不需要护送,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学会生活是根本
大学新生不会料理生活者大有人在,追根溯源不外乎学校和家长双重保护,社会教育缺失,以致“一代不如一代”。正确引导、言传身教对培养孩子生活能力更为重要,有了能力,送与不送都一样。与其在家时娇生惯养,出门在外放心不下,倒不如从小就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滴水穿石,在上大学之前苦练“内功”。
小编认为,送学其实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亲情故事,送与不送,与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不送新生入学虽然能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但家长也会心生许多担忧和不安,而送学却能送出安全与欢乐,送出父母的爱心和孩子的孝心,送出浓浓的爱与亲情。
家长还是送好,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比较依赖父母,高考不仅给子女带来了,压力,同样也给父母带来了,压力,正好送新生上学,父母跟着一起去看看学校的,环境,在跟孩子一起,旅游散散心。在好好品尝当地小吃。
送不送关键要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心智成熟、独立自主能力较强,那么可以选择不送,否则最好家人陪同报到。
首先,大学新生报到,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缴费、办理了入学手续、购置生活用品、安顿宿舍等等,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处理这些事情比较劳神劳力。
其次,初入大学,对于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大,辨识能力比较弱,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骗局,家长陪同可以尽可能多地避免学生上当受骗。
最后,家长陪同,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同学情况有个基本了解,如果能和辅导员或者是同寝的同学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后即便不在身边也可以随时知道学生在校的情况,尤其是安全方面。
我12年去上武汉大学,家里面我爸,我妈,我姐都想来送我上学。觉得我考上了大学,已经算混出来,再加上我家除了我爸出去打工出过省,我们三个都没去过。最后还有有一丝窃喜的心理,能够让我妈、我姐去大学看看,看一下她们当初没有去过的地方。虽然他们说把我送到就走,住一夜都不,听到这些,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不忍心的我最后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个宾馆,让母亲住下后。第二天父母在我们学校看过之后,说了一句,学校真好。
还有一点,我父母来送我的时候在食堂吃了一顿中饭花了6块钱,我爸说这大学食堂真好吃。每次和同学一起吃食堂的时候,他们吐槽饭难吃的时候,心里总是一阵酸酸。小时候得到得关爱太多,大了就开始想逃避。初中开始住宿,记得有两年时间,初一初二,老爸一周能来学校三四回,有时中午有时晚上,保温饭盒里盛满得是米饭菜,粥和饼。当时学校送饭来得家长很多,每次吃饭老爸都催我多吃点喝点,然后保准就听别人夸,你家小孩好能吃呀,吃的真香哪个班的。我爸就骄傲的说:一班,不听话每次我来了才下楼就呆教室里不出去玩。每次吃完饭迅速跑上四楼给老爸挥手,看他骑车在校门口转弯时的回首,好怀念~.今年暑假回家,家门口有孩子和我同一所大学,对方爸妈商量送孩子上学跑我家问我,顺便提及当年我有人送吗?看见老爸的笑而不语,其实老爸的想法很简单,等你看过就知道了,但是都没个好借口。
作为老生再次来畅谈这个话题,我觉得有必要让父母送送,哪怕父母不去,可以当父母出去旅游了见识了。很多人的父母没有读过书,一生都在农村种地,出去看看是她们心里所想,但怕花钱。因此,大学是一个时机,送送也无妨。
大学开学,是孩子们正式离开父母,独自照顾好自己的标志性开始。
一方面,我很理解那些送孩子上大学的父母。因为站在父母的立场而言,对孩子依依不舍,带着一些牵挂和不放心,去送孩子上学也是亲情关爱的一种表达,可以实地考察一下大学的基础设施、校园风貌、宿舍条件、了解一下孩子大学四年面临的校园环境和生活起居。还有一些父母,喜欢无微不至照顾孩子,可能会帮孩子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整理好床铺,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另一方面,站在孩子的立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独立性】之间,哪个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微不至地打点孩子的生活,不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更好地在社会立足,早日实现人格独立。
如果孩子的独立性足够强,家长也就能放心孩子自己搞定大学的校园生活,无需担心太多。也就是说,是否送孩子去上大学,从深层次而言,这更是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不要事事代劳,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以鼓励性的教育态度和讲道理的方式,取代打骂责罚,能让孩子人格独立健全。
3.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向你寻求帮助——而你提供的帮助,也应该从给予孩子启发和建议出发,尽量不要过多干涉或代劳,要交给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即便以后你不能时时刻刻在孩子身边,他也能独当一面,成长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好青年。
上大学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我们市里。上大学家里没钱,没人送,自己扛个包就去了。也到了学校。
送一送,无可厚非。只要不溺爱孩子,都是合格的父母。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熊孩子不受控能理解
但熊家长不管教就不对了!
熊家长有一句经典台词: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下面罗列十大惯子特征,请家长过目!
【甜甜圈精要回答】
这两年网上有新闻报道某某某地方的大一新生,独自一人骑行到几千里外的大学,网上一遍称赞之声,独立坚强自主,同时呢,就有人数落一些爸妈陪送的,“看看这些长不大的孩子,还要爸妈拎着大小包!”
其实这两种真的没有任何可比较性,独自一人上大学,可能是自己要求的,也可能是父母决定的,就是想要锻炼一下孩子,虽然嘴上说着“我不去送,自己去报到”,内心仍然牵挂着孩子,儿行千里父母皆担忧!
大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更多的家长是想参与这个重要的时刻。很多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不说大学,甚至高中都没上过!那就想看看孩子考的大学长得啥样,多拍两张照,拿回去给亲朋好友说说也是一种小骄傲!当年我上大学,爸妈本来都想送的,我就想又不是才几岁的孩子,爸妈都去那还不得被人笑死,怎么都不肯让我妈一块儿去,最后真的把我妈留在家,就我爸送我上大学了。直到现在说起这件事,我内心都是非常遗憾和后悔的,留下的开学纪念照里永远都少了妈妈的身影。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真的想送孩子上大学的,都送吧!父母们不要犹豫,也希望孩子不要拒绝,因为你就是他们想炫耀的骄傲。
大学生开学,父母还要送吗?我看,还是送吧!不用行吗?不行,那样父母会睡不着觉的。
天下父母,最心疼孩子的,总想把孩子攥在手心,捂在胸口的,恐怕就数中国父母了。据说外国人孩子一到十八岁,就会让孩子独立生活。中国可不行,孩子到八十岁,仍是孩子。
中国人重视家庭,而家庭的重心就是孩子,从嗷嗷待哺到讶讶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进入幼儿园,父母的心从滿是轻松喜悦,进入了紧张,甚至是焦虑的竞争状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成了每个家长的心愿。再穷不穷孩子的培训,琴棋书画,样样都来。再误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家可以搬,工作也可以辞,一切为了孩子学习。终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过去了。父母的头发都白了,孩子终于不负众望一一金榜题名,考上大学了,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
怎么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当然,谢师宴,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全家外出旅游都在其列。但大多数家庭还是把送孩子到校,作为一种庆典方式,这是孩子离开父母的第一次,也许这也是父母对孩子越葅代疱的最后一次。
我当年就是送孩子到校的,我很理解家长们的心情。虽然我们也认可国外家长对孩子们的做法。也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锻练,并且知道他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到校,但是我们还是要这么做,为什么?不为什么,只为了心中割舍不断的爱。有点娇情吗?是的!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送吧!祝父母们及各位学子一帆风顺,平安畅达。
其实上大学送不送,并不是一件互相批判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应不应该。
一个孩子能自己上学,是代表了他的独立,是值得称赞的事,但父母去送孩子上学,却代表不了这个孩子不独立。可能是父母不放心孩子,也可能是父母想要见证孩子第一天上大学的时刻,和孩子一起逛逛校园,一起看看宿舍,看看四年将要生活的地方。其实很多父母除了孩子第一次上大学有机会去孩子的校园看看,剩下的大学四年时光,能去的可能性很少。而我们的感触是,上了大学,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家长去送孩子的目的并不全是担心孩子的能力,刚入学的要做的办理内容,说有学生独立办不了的?其实很少。就像我第一天上大学的时候,我母亲陪着我去的学校,因为带了两个大行李,我一个人搬不动。而到了学校,不论是报到处,还是宿舍位置,又或是手机卡的充值,都是我自己独立完成的。
其实更多的并不是孩子要求父母你必须要来送我,而是父母想要去送孩子。因为即使再独立的孩子,在父母眼中依旧是孩子,还是会不放心。所以说没有什么需不需要的,只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而已。
送吧。
不是帮忙打扫卫生,主要为让比较操心的父母能安心。
其实很多时候送孩子上学这个事情并不能说明孩子有多缺乏生活常识,更多就是家长不放心。
曾经认识一个姑娘,很有能力,自己在学校还运作这自己的小买卖来补贴生活。说实在的这样的孩子不应该让父母操心,但是她出门实习,妈妈还是不放心要跟着去看看。
孩子不管长多大对于父母来说都是什么都不会的孩子。而且大学基本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父母不放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以自己能行为借口,不止会让父母担心,说严重点有些宠溺孩子的父母会感到极大的失落感,感觉被孩子抛弃了。
孩子总是要独立的,独立的象征就是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可以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送是好事。现在的年轻人能力和见识远超过了当年的同龄人,自己出门一点问题也没有。并不是年轻人需要父母送。
送,最主要的是满足了家长的意愿,十几年的含幸如苦地把孩子培养大了,要离开家门了,怎么舍得?
你知道有多少父母,送走孩子手,两个人在家,心里是多么的空荡荡地,父亲默默地坐在一角,母亲放声大哭……
孩子,送走你,他们的家已经缺失了最重要的一块了,他再也回不去原来的那个家了!
孩子,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真正懂事了,就给父母最后一次护送的机会吧。
要从两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学生需要送,就送。不需要送就可以不送。
18岁,基本成人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在父母身边也好,住校也罢,都已经养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人生观也已经基本建立,如果很独立的孩子,他会认为家长没有必要送自己,自己一切问题都ok,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你还有必要担心吗?三年的高中生活,对于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父母也是应该会了解到孩子的成长的。相反的,如果对于一些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平时没有什么外出旅游经验的孩子来讲,上大学,就是他们走向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冲击,面对过多的新鲜事物有点紧张或者茫然,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父母送到学校,父母也需要在这种时候,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支持,那么送孩子去学校就是必要的。
第二、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觉得需要送。
一方面,孩子通过几年努力,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就读,是很快乐的事,和父母一块分享一下去上大学的喜悦,去看看自己以后大学生活的环境,这本身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形式。通过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了解,也能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另一方面,感觉这也可以看作孩子长大成人的一种见证。走进大学生活的同时,也是走入自立人生的开端,父母可以凭借此行的机会,以此为开端,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放飞梦想,勇敢地走向未来。孩子也可以在这种有爱有方向感的氛围中,自然过渡到大学生活中去,为日后努力学习实现理想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十年前自己上大学的事儿,因为填报志愿时跟父母没有商量,随便填了新疆的一所大学,父母亲觉得太远了,很是反对,开学的时候没人愿意送我去上学。我那时候性格倔,骨子里不服输,再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自己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奔学校去了。第一次见到了戈壁滩,心里又激动又兴奋。激动是看到了跟家乡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兴奋的是自己竟然没有大人的陪伴行走了几千公里。
经过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旅行,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沙漠里的绿洲”,因为几十公里开外的地方还是荒无人烟的戈壁,几十公里之后就是一个满是高楼大厦的城市,觉得很是神奇。下车之后,我没有第一时间找接待点,而是独自乱逛,慢慢的,到了一个人不多的地方,有人问我住店吗?我说不用,我跟爸爸妈妈一起来的,他们在后面。边说边往人多的地方跑。现在想想自己那会儿胆子真大,还算机智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后来,打电话给父母亲,他们很是为我感到骄傲。因为同村的一个同龄女孩子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被骗了好几千块钱,而我竟然独自一个人达到了新疆。
送与不送,在于父母的心态、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安全意识等。送,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不送,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我觉得送或不送,都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凡事多长个心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得学会防患于未然,这与年龄无光。
其实就开学的各项事务来说,家长能帮上忙的地方实际上并不多。新生开学,需要做的事情大概有这几项:
1.找学校
如果是在本市上学的话就不用多说了。大部分同学可能还是去异地上大学的,尤其是像笔者这种小城市来的同学。不管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从火车站和机场到学校的这段距离还是有一些挑战的。当然,很多学校会安排大巴车接站,这种是非常好的,也鼓励大家坐校车去学校,靠谱。打车的话,相对来说也还算方便。但如果是做公交车或者是地铁的话,找路也是个麻烦。
2.到学校后办理各种手续
如果不是提前报到的话,一般是先去办入学手续,交学费,住宿费,买保险,在学院,班级登记,然后安排宿舍,这些一般在开学当天会在一个地方集中办理,只要根据指示排队办理即可。
手续办齐全之后,就是入住宿舍了,找到宿舍,把带的东西放好,认识一下室友,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天之内购买置办宿舍用品,装饰自己接下来4年的小家了。学校在开学第一周一般也不会上课,主要是开一些会,帮助大家适应大学的生活,然后安排军训什么的。
所以,对于学校这些入学事务,家长一般是帮不上忙的,最多就是帮忙排个队,帮忙置办一些生活用品,一般大学生活一开始,孩子们都会跟同宿舍的同学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也没什么时间跟家长们相处。
但是,家长陪同其实是有个很重要的作用的,就是保证孩子安全地到达学校。虽然说18岁的孩子,已经成年了。但是,因为之前12年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上的,对于外面的世界还不是那么了解。尤其是到大城市读书的小城市的孩子们,初到城市的时候是会有很多的迷茫的。家长可以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离开,尤其是这种互联网各种诈骗横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