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这个问题,得从家长开始。有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讲到了有效沟通的四个步骤:阐述事实——表达感受——说明原因——提出希望。先让自己有耐心去沟通,更要明确谈话的目的。
批评孩子要注意方式,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最了解,用什么方式最容易让他她接受且不容易反弹和抵触,家长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囿于时间或者自己情绪、面子等问题的限制可能不愿意这么做而已。
批评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帮他分析,错在哪,怎么补救,相信孩子会做的更好。
孩子对父母的批评表示不耐烦,我想请问父母平时是怎么对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是一味的要求孩子顺从还是从不听孩子解释?长期以来造成的后果只有孩子越来越懦弱怕事,反之就像问题里的那样孩子对父母的批评越来越不耐烦,早早的就出现了叛逆心理。
父母不要抱着一种我说的都是为你好的态度。试着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找到真正教育孩子正确的方法。还有很多事情的对错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孩子。
孩子需要多夸,从小被夸奖的孩子犯错后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会主动承认错误。反之孩子从小就被骂,即使孩子做错了孩子都不敢承认心理对父母只有恐惧,只想到自己又要被骂了,然后开始撒谎,演变成很不好的习惯。
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励,而且也不该是批评而是悉心教导。
更多育儿资讯请关注趣口才
家长对孩子“关心则乱”的最佳解决办法
尽量少批评,疏导教育为主
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是实际操作,还是不如揍一顿来的快,现在能评论的各位,你们小时候都没被打过?打过了,现在你的心理扭曲了没?还是一样身心健康的长这么大了,三观也还正确吧,如果是的话,那么就说明,该打还是要打一打,别致命致残,在孩子的规矩还没建立时,是需要适当管教的。当孩子六七岁基本懂事后,可以减少。
谢谢邀请。
批评孩子时,家长要明确这批评到底要起到什么作用,又是怎样被到达出来的,乃至最后打到的效果来判定。
有意义的批评教育和无意义甚至起到反作用的批评,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建议家长每次“批评”孩子前后,能做一下情况记录。
一、出发点:发泄自己的情绪VS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表达方式:人身攻击VS对事不对人
三、沟通结果:孩子气愤不平VS心悦诚服
举同一件事为例:
孩子总喜欢乱发脾气,该怎么“教训”他呢?
第一种:家长被激怒,以更大的脾气,骂回去。
结果可能是,孩子因为力量悬殊而收敛,却在心底种下一颗种子“越强大的人,才越能发脾气”。
这种“批评”不但没有改变孩子的不当言行,更可能让孩子有朝一日,力量超过父母时,以更加猛烈的冲突来应对。
第二种:家长以平等的身份,说出自己的感受“你这样很坦诚,却让爸爸妈妈觉得有点担心,”,并且对孩子提出希望“你可不可以更加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会尊重你的”。
这种处理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也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沟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作为家长不能被情绪控制,把孩子当成发泄对象,以结果为导向,发出评论。
而且能被孩子消化接受的,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再多“苦口婆心”也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同理心,跟孩子能“感同身受”地去说,当孩子发现他的感觉被家长看见后,你说的话,才更容易走进孩子心里。
不批评,冷静,他做的不对,那你就故意不让他玩游戏,不让他看动画片,他会主动找你的,你再耐心跟他讲,妈妈做错了,你会生气,不高兴,你做错了,为什么不听话改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适用于孩子
谢谢邀请!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接受家长的「建议」,而不是“批评”。
孩子对家长的批评不耐烦,是很正常的表现。没有一个人能时时刻刻愿意听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包括家长自己。所以,他们会对经常在耳边唠叨的家长有不耐烦的情绪。
但我们可以通过沟通的方法,达到让孩子认识到“问题”,接受建议,并改正。
首先,家长改变对孩子“说教”的态度。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闭上嘴,去行动”。关心则乱,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多多少少都带有“指责”、“埋怨”的语气。
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家长会说:“你怎么老是这样呢?你就不能学学隔壁家的吗?”家长以为这样说孩子会认识到错误,相反,孩子只会反感。孩子是敏感的,你的批评就像牛背上的鞭子,不管怎样付出,你都有下一个期待等着孩子努力。
孩子肯定会认为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次数多了,自然充耳不闻,甚至不耐烦。
家长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先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其次,让孩子参与建立「规则」,共同遵守。
家长的作用是帮助孩子成为他们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我身边很多家长就很喜欢控制孩子,孩子的行为一定要符合父母的期望,不然就遭受到批评。
比如,吃雪糕问题。孩子想吃,父母担心孩子吃坏肚子,不允许吃。孩子瞒着父母偷偷吃了,然后遭到批评。孩子不耐烦父母的批评。这种事很常见,今天雪糕,明天游戏,后天作业……
如果父母每天都要在这些问题上跟孩子扯,最终两败俱伤。我们可以像黄磊一样,将雪糕分成几个小的,每次少吃一些。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恐惧就控制孩子的行为,应该跟孩子一起商量,约定一个办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则,让孩子参与进去,孩子才会自觉遵守。
最后,用学习的心态对待犯错!
孩子他们有时候做了出格的事都不知道,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干涉和纠正。但并不代表家长可以惩罚孩子。批评也是惩罚的手段之一。
而是客观告诉孩子事实,并借此机会教孩子分辨是非。孩子做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态度。如果孩子能将此当作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孩子自然也能从你的神态中去吸收这次经验。而不是需要父母耳提面命要孩子记住错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用心。这份用心应该用在正面的管教上,尽可能地避免负面的教育方式。因为后者并不能给孩子带来教育的目的。
谢谢邀请。
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共同组成。当面对家长的批评时,孩子出现了不耐烦,这代表当时孩子的情绪体验并不愉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家庭情境和亲子关系以及孩子不耐烦背后的原因作出分析,然后找到相应对策。
具体说起来,我想给您以下几点建议:
1.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接纳、和倾听。只有好的亲子关系才能给孩子安全感,才让孩子有了表达自我的愿望。孩子愿意跟家长说一说心里话,也让家长更了解和理解孩子,这样就在孩子和家长间建立了沟通的良性循环。孩子在成长中肯定有很多困惑,并且每个阶段的困惑和人生课题都不同,非常需要家长的引领。如果在家里没有渠道表达或内心缺少关照,那么就让孩子转而求诸社会,很容易让孩子结交不良朋友。或者,让孩子压抑内心,造成心理压力。不被疏导总被积压的情绪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当孩子跟父母关系融洽时,父母的表达方式又比较恰当时,孩子是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哪怕是批评。
2.父母给孩子提出建议、批评时,方式要恰当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情境,不唠叨。
不在孩子集中精力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情的过程中打扰去批评;
不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去批评;
不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去批评;
就事论事,不用损伤孩子自尊的语言、语气,不使用爱的剥离性质的语言(比如,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孩子,你怎么老是这样不让我省心,你必须。。。不然就。。。,等等)
3.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我们跟孩子是两辈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以理服人,走进孩子的内心,先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允许孩子申辩。如果对某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建议举行家庭会议。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讲讲各自的想法,然后合议头脑风暴解决方案,最后让孩子自己选出他希望的方式。
想必孩子也不是每次批评都会有负面情绪的态度,欢迎关注我,继续交流,如果知道具体一些的情况,可以为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唠叨虽有效,年龄很重要!
著名育儿专家老师谈到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孩子6岁之前,你的唠叨是“黄金”,孩子12岁之后,你的唠叨是“垃圾”。
在孩子6岁之前,局限于表达能力不够健全,其实能知道并且理解的事情远比可以说的多。这个阶段,孩子特别愿意听家长的话,家长经常和孩子聊天,能够刺激孩子的神经。随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会特别渴望表达自己,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多听少说了,但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在逐渐长大。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觉得爱孩子才说他,结果孩子并不领情。因为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批评比较合适,也没有多高深的道理,说来说去也就那几句话,但是不批评又怕他记不住。
家长可以了解一下一个叫做超限效应的心理学效应,主要指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心里不耐烦和反抗的心理现象。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被牧师声请并茂的演讲深深打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几分钟,牧师孩子喋喋不休的演说,他便开始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将捐款减半。又过了十几分钟,牧师孩子继续他的演讲,马克·吐温决定,放弃捐款的打算。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他出于气愤,不仅没有捐款,反而从盘子里拿走了几美元。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相信你也不喜欢别人对你喋喋不休,或者抓住你的问题不放吧,孩子当然也不喜欢了。“超限效应”现象经常在家里上演,孩子犯错时,父母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最后孩子极不耐烦,对话就变成了:“知道了,你好烦啊”、“我就要这样”。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弄得自己和孩子都很累,试一试这样做吧!
1.批评,一次就好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错也一个字,只能批一次。很多父母认为不断的说孩子才印象深刻,批评起来没完没了,超过限度。孩子是记住了,记住的是你的唠叨,你的烦人,那些道理反而被抛之脑后。孩子是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孩子犯错,只批评一次就够了,这样孩子反而有时间反思自己。如果孩子没有做好,非要再次批评,也要换个角度,换个说法,避免孩子产生厌烦、逆反心理。
2.稳定情绪再张嘴
我们一定要清楚: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而不是让我们互相伤害,让我们发泄情绪的。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情绪不断升级,从说事变成了宣泄情绪,其实这是你的问题,不断的唠叨孩子,情绪失控是你内心焦虑的表现。下次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觉察,我为什么这么生气,真的是孩子带来的吗,这一切真的怪孩子吗?如果觉察到自己情绪失控,冷静一下给自己一点时间缓冲。同样,如果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了情绪失控,就不要再往下说了,给孩子一些冷静和消化的时间。
3.请勿冷言冷语
很多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带着讥讽的语气说孩子,或者批评之后用冷暴力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根本不是教育,而是父母的嘲笑和鄙视。很多唠叨的家长,发现唠叨无用就走入讽刺的道路,觉得这样孩子才长记性,这只会对孩子带来伤害而不是成长。人都会犯错,家长要学会的是:犯了错我们不要怕,勇敢的承担错误,从头再来。而不要:我就知道你要弄错,说你的时候你不听,现在怎么办?
4.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不是不让您管孩子,但是有些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天气冷了,孩子就是不穿秋裤,你可以提醒他,他如果坚持不穿,你可以让他带上但不要强迫他穿。孩子又不傻,冷了热了自己是知道的,看人游泳一千次,不让自己下水一次又用,他经历了一次,下次就有经验了。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教孩子方法,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你会看到孩子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