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休学,陪伴才是关键,了解孩子的原因,根据医生的建议慢慢引导走出来。
无需质疑选择办理休学看病
轻度者,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严重者请看医生。
听音乐,听相声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必须是正确的心理疏导。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情绪化,使孩子走出心理阴影,从新回到阳光的一面。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那样会导致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休学,治病!这还用讨论?!
一般抑郁症的诊断只有临床精神科医生才可以提供,同时也会开具相对应的药物。事实上精神科医生一般也不会直接开具抑郁症的诊断,而是开具:抑郁状态。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针对抑郁症,起效较快的还是使用药物。
但相对轻微的抑郁症,是否选择使用药物,是有病人和医生共同决定的。针对中重度抑郁症,只要药物对症,一般两周内就可以看到效果。抑郁症药物的使用,是需要和医生不断的调试沟通的,因为不同的人针对药物的反应不太一样,所以就需要和医生不断地调试。
孩子不肯上学,是一个很明显的后果。如果的确是因为中重度抑郁症导致无法上学,可能休学就是必要的。同时配合专业的心理咨询是必要的。
抑郁症都是有原因的,给孩子办个休学,如果有条件带着她出去旅行,看看世间百态,或者让她自己去找找工作看看,顺便再给找个心理医生!慢慢会好的!
抑郁症是一种病,是一种可以痊愈的病。
但很多家长都觉得上学重要,其实不然,抑郁症除了吃药之外还有很多的治疗方法,比如心理咨询,中医调理等等。
确诊抑郁症的孩子不上学是很正常的,上学对于孩子而已非常痛苦,常人根本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的活动。
但对于家长来说,却觉得学业非常重要,别人都能上,就你为什么不能上?
是选择孩子的成绩还是选择孩子的生命,全凭家长的一念之间。
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01从父母的焦虑开始
进入小学,孩子成长的比拼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尽责尽力: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课,对开小差、写错字、算错题这些行为立即纠错指正,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对各种课外辅导班格外热衷,和学习相关的道理经常灌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俨然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们逐渐失去了对孩子原始的爱。
父母们如此焦虑,那么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讨厌做功课,妈妈每天坐在旁边监督我,还总批评我,一会儿说我慢一会儿说我不认真,烦死了!”
“每次测验考试,一看到我就问:考了怎么样啊?她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学习!”
“学习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课和考试!考得好,他们就高兴,考得不好,他们就不高兴!”
“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考了99分,妈妈会说你怎么不考个满分啊!”
“我觉得学习好像是爸爸妈妈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们安排、决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就会问,谁谁谁几分啊,有几个100分啊,就知道比来比去,真讨厌!”
“我跟妈妈说我好累,妈妈说累什么啊,你这个年纪不就好好学习吗,现在轻松以后你后悔也来不及!”
当孩子放学到家,父母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几分啊?第几名啊?最高分几分啊?”这会让孩子也越来越关注结果,小小年纪就充满着竞争感和焦虑感,一旦没有别人好就压力山大;
当孩子状态不好父母还逼着写作业,孩子对学习仅存不多的兴趣也被磨没了;
当孩子碰到难题不知所措,父母却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时,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转换成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痛恨;
当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却一脸嘲讽“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学!”,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动,孩子已经无法体会到真切的爱。爱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们的高焦虑和高期待转化成对孩子们的高压、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动,孩子就要落后,而这种弥漫性地焦虑也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日积月累后,也许孩子就会以厌学、拒学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02从孩子否定自己开始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对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过度关注的社会大背景下纷纷倒下。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痛苦而无趣,父母们的倾力安排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掌控感容易变得悲观抑郁);
孩子们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感和自责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让父母们喜笑颜开,孩子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没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评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们有条件的爱。
这份包裹了各种条件的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总是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败感,从而让孩子失去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开始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爱、自己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声音会转化成孩子长期低落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成绩、越来越疏离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掩饰和情感隔离。
一个小学期间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后,面对几次考试的失利变得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学都比自己牛。父亲对他说:“下降是暂时的,没关系,下次会考好的!”孩子听了父亲的话,内心压力更大了,安慰的背后,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亲对成绩、对结果的重视,孩子觉得下次可能还会让父亲失望。
在巨大压力面前,这位从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击垮了,他不愿再去学校,他用‘不愿学习’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03从家庭缺失爱开始
有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长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争吵,孩子有时因为害怕而大声哭泣,可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却因为心烦而对孩子大发脾气,呵斥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恐惧。
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想法在家里得到实施,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又都来讨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在这样忽冷忽热近似分裂的环境里,这个孩子到了小学以后,根本无心学习,成绩倒数,个性胆小懦弱,害怕人际交往。
后来,父母觉得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才来咨询,可就算在咨询中,他们还再互相指责谩骂,都没有意识到就是他们共同营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围害了这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希望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在爱温暖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发展自己,而在爱无法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充满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恐惧感,试问一个长期心神不宁的孩子如何去好好学习?
原本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围压抑冷漠、父母剑拔弩张的家庭里孩子根本不敢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孩子带着超出年龄可承受的巨大负面情绪,如何有力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一个孩子长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最基本的快乐、满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构想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又如何有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会被强大的无力感拉进心灵的深渊,最后也许一根稻草压下来,厌学拒学可能就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呐喊。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们放下焦虑,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不好的表现父母都是爱我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潜力的、是值得被人爱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充满舒服温暖的爱、充满欢声笑语。
那么,也许厌学就不再存在。
愿每一个人都能焕发出七彩的光芒。
这个要问你们是怎么做家长的了!
你们是不是给孩子很大压力?还是说逼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没压力没有束缚,他肯定不会抑郁。做家长的你们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了,而不是说小孩子一有什么你们就认为是孩子的问题。
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自由。等孩子开心快乐起来,你再想上学的事也不迟。
毕竟,你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事都要靠边。
看孩子抑郁的程度如何?严重的就得去看心理医科,需要药物治疗,再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会好的快点。在这期间,亲人的支持与陪伴很重要,这是孩子走出困境的条件。
祝孩子早日康复!
对于抑郁症的孩子,首先要解决抑郁症的问题,而不是上不上学的问题,因为抑郁症是事关生死的问题。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去克服抑郁症,找心理医生找宗教或者是采用迷信的方法,任何方法都值得去尝试。普通的医院只能够开一些抗抑郁的药物,这些药物有副作用,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一定能够根治抑郁症。
所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要多尝试,确保孩子能够正确的面对人生,能够活下去,这点是最关键的。
我是一个初中化学教师,所以接触的对象一般都是初三的学生,相对其他年级来说,有厌学情绪的确实要多些,但终究有抑郁症的孩子只是极个别。
碰上这样的孩子,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抑郁症毕竞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症了,非一般的情绪发泄,一旦诱导不对,往往会让学生走入歧途,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转化工作非一日之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正确的引导是关键。在“正确”这两个字上做文章,第一,追本溯源,切实找到原因,初三学生往往压力较大,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的。社会现实让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学校升学压力,老师的目标考核,还有同学之间的不良竞争等等,往往很多孩子因为过去没有努力,进入初三,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大选择,有小部分认为时间紧迫,已来不及补回过去,于是要么抱着侥幸心理放任自己,要么破罐破摔,日积月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心理抑郁。第二,对症下药。找到了真真正的原因所在,那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当然,切忌急于求成,这时候须有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其中必须多方协作,有老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家庭的积极配合,有必要时还可咨询心理医师。第三,防止反弹。病一天天好了,家长、老师莫不皆大欢喜,但是,心理上的疾病远比身体疾病难治,根治更难,所以巩固引导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