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判逆到底该不该打?

家长期望孩子说了就听,其实是希望孩子服从自己。

听话应该有两个含义:你听我的,我听你的。

往往彼此倾听得出的结果执行力更好。

“我以前凶吧,态度不好,他不听我理解,可是现在我好好说了,他还是不听。”这是家长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长会走进一个误区,是什么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说,那么一定能到达我的目的:“让你好好听我的话。”

家长的目的就是要:你听我的。

这个想法有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间如果这么要求对方:你要听我的,显然会有矛盾,那么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迟早会出现矛盾,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矛盾会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比如在睡觉和吃饭这件事上,大人的期望是,我一叫,你就得赶紧行动,说吃饭了,你就要赶紧把玩具放下,去洗手;说睡觉了,你就得收拾好玩具,赶紧上床躺下;

那么孩子的想法呢?我还没玩够呢,等我玩够了再说啊

所以家长的期望和现实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来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听话

(2)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一而再而三地尝试

比如说,商场里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贵,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对商品的价格和材质没有概念,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不足,他也没有办法以预判形式是什么样。他没有我们大人的社会概念,比如说碰坏了要赔,赔还要不少钱,而且这个钱赔出去没有回报,是冤枉钱,这些孩子统统没有概念;即使家长跟他说:“不要碰哦,坏了妈妈要陪的”这样的话,他也只是听,对他来说,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商品呈现出来的漂亮的样子或者功能在实际地吸引他,让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没法听大人的“离得远远的”

给大人的感受就是,这孩子越说越做,不听话

(3)这是孩子一个个性化过程,对说“不”的产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时候孩子说“不”或者反抗家长的时候,家长的激烈反应,让孩子体会到“不”这个词真的很有力量,那么大的孩子很享受这样的力量感。

比如说今天是规定的穿校服上学的日子,孩子说“我不想穿校服”。家长就着急了,“今天是规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么?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长就哒哒哒,一顿讲道理,目的是要说服孩子,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觉到我只要说“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鸡飞狗跳,这个很有意思,所以他会常常来刺探一下大人

给大人的感受是,这孩子怎么就说不听呢,真不听话

(4)孩子对“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样

比如说,过马路,大人认为过马路就是快步走,谨慎前行,注意前后左右的行人啊,拐弯的车辆啊,总而言之要小心地尽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听到大人说过马路不要跑,他拉着你的手,一蹦一跳,因为红灯变绿了,大家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让人兴奋啊,我是其中一个很让人开心啊,刚才停着等,现在齐步走,这个很让人激动啊,所以他的动作完全表现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没法理解那些个危险和紧张。

那么大人的感受是:这孩子真是越是危险,他就越做危险动作,真是不会听话的熊孩子

(5)大人不倾听孩子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形,孩子说:“妈妈,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觉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头、玩具或者水桶顶上头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创意,通常家长们没有感受到危险,或者正在忙着的时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烦“唉呀,正忙着呢,没看到吗”于是这样的反应也给孩子做了个榜样,他也学到了,下一次,他也会这样对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饭啦,睡觉啦

这个时候家长忘记了自己曾经做过的示范,他只感受到当下孩子的行为:怎么叫都不听,真是不听话哦。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1)审视自己的行为

每次孩子来找我们的时候,你觉察一下自己的行为,你有没有在认真地听孩子说话,你有没有敷衍孩子,有没有给孩子做“不听话”的榜样?

这个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当孩子叫你们或者跟你们说什么事的时候,你的回应方式是什么,记录下来

然后从现在开始,可以很认真地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里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关掉,然后蹲下来,看看孩子是什么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可以跟孩子说:“我听到你叫我啦,我现在正在炒菜,吃完饭我们一起玩,好吗?”或者你们可以约个时间,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一起交流的,让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个时间去,这个固定时间称之为特殊时光。

(2)给孩子权力和选择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条纱裙子上学,可是天很冷;可以让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门口试一试,让她自己决定要不要穿;可以这么说:“今天天气比较冷,妈妈打算要穿绒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纱裙子的话,可能会冷,也可能不会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楼下走一走,再来决定穿不穿,好吗?”

当然也可以根据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给孩子有限的选择:“你打算在裙子里穿保暖衣还是穿外套呢,这个由你决定”——当然我们说这个有限选择给出的选项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刚才那个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还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给出来做为选项,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为选项来提供。

(3)倾听,进入孩子的内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个电饭煲,可以抱着他在安全的范围内,去看一看你是怎样把米和水放进去的,是怎样按键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让他按正确的键。让他体会参与的快乐

等饭好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去开一下锅盖,在安全的距离体会一下那个热度,孩子体验过了之后不会轻易去碰热气腾腾的东西。

或者是孩子睡觉前怎么也舍不得玩具,还想玩,可以跟他说:“嗯,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为止,现在是睡觉时间,是你自己收玩具还是妈妈和你一起收?”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让他觉得被关注到。

(4)运用幽默

比如说洗了澡,不及时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围起来,孩子通常很喜欢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他会很享受光鲁鲁在被子里的感觉。这个时候你还可以跟孩子玩游戏,拿着他的衣服说:“啧,这件衣服是谁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时间

通常我们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让孩子受打扰,就是在他看书,玩玩具的时候不让他在那个场景中被打断。如果刚好到吃饭时间了,怎么办呢?提前一点知会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心理预期,不要让他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

可以这样说:“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你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过来?”

也可以说:“还有五分钟就要吃饭啦,你可以准备一下吗?需不需要小闹钟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么按个小闹钟,孩子可以听到闹铃响之后按计划行事。




我的孩子2岁了,从来没打过!她也不知道打是什么?有时候她淘气的想挥手打她,她就哈哈哈笑,看着她的笑容自己都被她传染跟着她笑!我觉得小孩子要耐心的教育总比打的好!别暴力,小孩子那么天真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不支持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同样是从孩子长大为大人,其中你孩子的心里活动多多少少也会了解一些。在我看来,越打就会越叛逆,本来在叛逆期,孩子都不喜欢他的事情被干预、左右,父母越要管孩子就越反感。一直都说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为什么不试着去接受,和他聊一下。在你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建议你看一下悟禅,里面有很多关于亲子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适当的学一下。毕竟用打这种方式会让亲子关系变僵硬。




叛逆是正常的,顺从才有问题,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是非判断标准和行为模式,当然,总体上要符合主流价值判断。如果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和家长有偏差,就主观认定孩子有错,这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主观武断和个人的情绪发泄,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成熟表现。




首先,题主对孩子叛逆就有一定的误解,叛逆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的事情,童年的孩子会乱扔东西,青少年的孩子会不听父母的话,这些都是叛逆的表现。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叛逆就像萌芽的小树苗一样,父母能做的不是把树苗压回去,而是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它长成一棵茂盛的大树,只要孩子不脱离正常的成长轨道,家长就不用过于焦虑,而部分家长的做法是非常不对的,叛逆既然一定会发生,你又怎能妄想不要产生叛逆呢?正是因为父母的做法不对,才会导致孩子在叛逆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脱离了正确的成长轨道。回归到最开始,家长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最坏的解决办法,原因就在于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会选择用这种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更别提打孩子了。在孩子叛逆这件事情上,一般就是家长越是阻拦,孩子越是叛逆,家长越是打孩子,孩子越心生不满。引导和耐心,是家长能够提供给叛逆期孩子最好的帮助。




小孩判逆该不该打?这个年龄正是判逆的年龄,小孩不判逆,反而觉得小孩不正常了。家是讲爱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人世间最伟大爱!是小孩都会判逆的,父母应该包容小孩子的判逆,小孩在判逆中成长,过出这个判逆的年龄,他自然不会判逆了。但小孩判逆应区别对待。

小孩正常判逆可以不管,但是以判逆为借口,不断找事、出事、闹事,这就需要管了。如果是小孩爱和别的小孩拉帮结派、从打闹中获利。并且不学习,到社会上混,吸烟喝酒,乱搞男女关系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马上管理孩子了,如果不管理,可能会使小孩走上歧途!




您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青春期教育心理问题咨询解决,著有《越有效的教育越轻松》,欢迎关注我

叛逆是生理成熟和思维提高的表现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理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高,叛逆的产生需要以上二者为基础。叛逆说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变得更聪明了,才有跟家长反抗的资本。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所以说,叛逆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叛逆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同一性的建立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途径。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叛逆是不良情绪的发泄途径

脑发育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情绪问题。此外,青春期孩子面对更大的成长压力,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这加剧了青春期的情绪问题。

叛逆成为青春期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一个途径。青春期的孩子如此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叛逆是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

叛逆其实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青春期之前,依恋是亲子关系的重要特征。而进入青春期之后,亲子关系发生变化,自主取代依恋成为亲子关系的突出特征。在青春期顺利完成依恋到自主的转变,对孩子未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十分重要,叛逆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怎样理解他人,这都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同伴关系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中学阶段拥有充足的朋友、与朋友保持稳定而较亲密的友谊的孩子,到了成年期,往往人际交往比较顺利,且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好的结束。叛逆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只有家长处理得当,孩子才能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长。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长应该学会一些应对方式,抓住肯定、调整和对症下药这三个关键词。

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当家长遇到孩子叛逆、不听话、不配合、不沟通时,一定不要认为孩子叛逆是对自己威严的挑战,而要承认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是他们成长的表现,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是好的开始。

家长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规矩,对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现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认可之后,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叛逆了,起码程度不会更深。

及时调整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

叛逆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陪伴,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就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也提示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解决及孩子人格的塑造。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会对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

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专业解决各类青春期教育心理问题,孩子厌学叛逆,不读书等教育心理问题,欢迎关注我,欢迎进入我的主页阅读更多教育文章。

原创不易,多多点赞,谢谢




孩子叛逆是一个阶段的,孩子要多沟通,要和孩子成为朋友一样相处,就会发现他的内心和想法




我认为小孩子叛逆不应该打,因为小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正常的三观还没有形成,而父母就是小孩子的最直接的人生导师,如果父母行为比较偏激,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对于小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都没有好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不应该直接动手打!




首先打人是不对的,何况打一个比你弱势的孩子,叛逆期都会有,想一下自己小时候不听话,家里人打你,你也会不高兴,而且会更加叛逆,所以你要好好跟孩子沟通,有效的沟通更能解决问题




先要个小孩再说




坚决不能打,你的一言一行他都会模仿,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出现问题一定父母也有问题




原始地址:/zixun/5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