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做过多年的咨询策划工作,对地域文化有所研究,也喜欢观察区域文化。并且也东奔西走跑过诸多城市,各种城市因为地理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有深刻的体会。就我的认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
首先是交通。一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交通发展状况。比如,如果地理位置优越,如在某区域的中心,就有可能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想不富都难。
其次是气候。温暖宜居,就吸引人,地区活力也会强。比如广东、福建,比东北的经济活力强多了。现在不少的东北人移居到南方,特别是海南。
第三是开放。地理特点如果与外界交往方便,这里发展就快。如广州,居航运要道,古代就是商埠重镇。如果在深山中,与外界交流少,肯定封闭、保守,发展起来就慢多了。往往几十年变化都不大。
第四是文化。一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往往形成独特的文化心理。如广东客家人,因为古代从中原迁徙至此,山高路远,远离政治中心,天高皇帝远,福荫辐射不到,生活条件艰苦,反而养成了勤劳朴实的文化基因。再如广东潮汕人,因为辽阔的海岸线,祖祖辈辈与大风大浪打交道,养成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属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特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长久的。
关于地域文化,欢迎朋友们在评论留言交流
首先地理位置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发展的潜力,一个交通发达的位置意味着企业物流运输供应成本低,这样实际上是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的。同时交通发达意味着人才的流动性大,可以适当降低人力成本。为什么国家倡导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开大区,中不崛起战略,重庆武汉等,准确说是寻找交通枢纽地带,包括一带一路政策,首先是铁路运输撑头。打个比方,20世纪初徐州是很发达的地方那个时候是作为枢纽,而现在由于其他几个枢纽的行程导致其定位没以前好以前作为徐州,武汉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地理位置分析发展应该从交通网作为首要分析要素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总需要有进口和出口。相应的地点,就形成相应的功能,和经济区域。
影响还是很大的。谈下香港吧,四面环海的地形,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港口城市。连饮用水在内的大多数商品注定只能依赖进口。所以他的主要GDP组成90%为服务业,如贸易、金融服务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东三省,工业重地,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原因,曾经中国工业产值的一半都要来自东北,以前到处都是沈阳机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东三省的工业地位逐渐没落。再谈下九省通衢的武汉吧,作为中部省会城市,交通便捷,同样作为大学城,教育资源丰富,近年来高新产业发展迅猛,留住了大量的人才、并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落户武汉,特别是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光谷。
所以,地理位置对经济影响很大。
地理: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
地理特点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绝对性的影响,这个不仅仅是说资源,交通,区域位置等方面的影响。地理特点,所指的范围很广。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中,以及区域的规划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以达到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而总体目标往往有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建设目标三个方面。
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而言,一方面要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一方面要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成功的战略,必须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否则信口雌黄一番,拍几下脑袋,随便提几个创意,很可能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区域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本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甚至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区域发展战略抉择时,不能脱离区城本身的资源、条件,要从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对内部件评估时,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的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种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评估区域的地位,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在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和适宜扮演的角色。例如某一海湾是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为了保证整个国家的渔业发展,该海湾沿岸地区就不适宜兴办化工、治金等污染性较大的工业企业,以避免鱼类资源的损失。但作为渔业基地不能设立工业区就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矛盾,将给该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损失。然而,为了整体的利益,该海湾仍宜定为鱼类繁殖基地,其损失部分应通过政府的补贴,用于建造该海湾地区的医院、学校、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设施。
又如中国南方省份,普遍缺乏煤炭资源,但北方省份煤炭资源丰富,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长期需要。为了减少煤炭运输给铁路交通造成的巨大压力,利用海运条件,在南方沿海少数具备深水港的地方建造燃煤电厂,对于跨区城利益和国家整体需求都有意义。然而,建设燃煤电厂,对于该港口地区来说未必有利可图,因为既要占用其大量的土地,又带来了环境的影响。为了从全局的整体利益出发,把该港口地区定为动力基地是必要的。政府则应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补贴或优惠,使该地区能充分发挥动力基地的作用。
评信区域地位时,明确规划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对于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结构和近期的战略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犹如如短跑运动,运动员处在蹲踞、起跑、加速、冲刺的各个阶段,各自都有不同的对策一样。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如在经济基础薄弱或边缘地区,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较差,就业岗位少,居民外迁,造成那里进一步落后。对这些地方,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减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为了有效地使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相对集中。这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宜着重建立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居民点分布结构应造当集中,以达到“城市化水平”。阻止当地居民大规模地迁出。而在已经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环境和基础设施往往不堪重负,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设法避免居民数量和工作岗位数盲目增长,以约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也不致于削弱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区域优势与区域劣势
军事策略,讲究的是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找寻敌弱我强的地方下手,或是在敌强我弱的地方防范补强。同样的道理,脚踏实地,深入研究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本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是区域发展战略抉择的基础出发点。优势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
优势总是相对于劣势来说的,而是总是在比较中才能辨别。因此,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需要做两种比较:一是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因素、哪一种资源、哪一个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最大,是优势所在。对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具体区分出对区域发展的有利方面或不利方面,甚至是限制性因素。在各种有利因素中再进行筛选,优中取优,看筛选出来的优势条件是否特别有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在对资源、条件比较分析时,要注意可变性和转变的条件。如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河网发达是三角洲地区的一大优势,是发展农业、渔业、水上交通的有利因素。然而转入以汽车等陆运为主的时代,稠密的河网反而成了陆运的障碍,成为一种不利的因素。一是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容易表现出强势、弱势甚至是劣势出来。在比较时应将某区域可能成为优势的有利条件或认为优势的东西,同近邻的或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只有当该区域的有利因素、优越条件比其他地区更有利,优势更加明显,或在比较中仍处于前列时,才能算作优势。然而在区际比较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区域拥有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但这些条件进行区际比较时,没有一条是最突出的,哪一项也不能单独作为地区的优势。但是这些不突出的各种条件聚合在一起,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为某一部门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构成明显的整体优势。这就是聚集往往会产生优势的原因。
有利条件是产生区域优势的基础,但有利条件与区域优势不能完全等同区域优势有潜在的优势,也有现实的优势;有过去历史上的优势,也有未来经过好力才能出现的优势。某些区域的有利条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尚难于发挥作用,那些这些有利条件就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不是现实的优势,不能构成为区域的财富。如某些地方光、热、土地或矿产资源拥有量相当可观,可是在规划期内没有条件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那么这些丰富的原始自然资源只能看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力,是有利条件,但还不是现实的优势,不能把它们作为战略抉择的依据。区域优势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区城与周围区域相互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若某一区域具备了对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如靠近国际贸易中心,濒临海洋且有优良港口,易达性强,对外联系方便等,该区域便具备有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2)资源优势区域内的水、土地、光热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组合状况,对区域发展方向、目标和开发重点以及区域的地位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吻。自然资源富集区,在区际竞争上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3)技术优势某些区域产品在市场上竞争,靠的不是成本或品质,而是拥有外地所没有的技术。这种技术或许是当地的传统,或者是从国外引进,或许来自当地的研究开发。有些技术是秘而不宣的,有些技术可能已取得了专利。技术优势通常体现在生产技术设备、劳动力技术素养、新技术的掌握程度等方面。有独到的技术,便表示该地方可以生产出外地难于生产的产品。许多地区尽管自然资源比较资三,但有技术优势,也可以生产出成本低、品质高的产品,从而拥有品质的优势,可以形成商品的优势。(4)产业的优势。产业优势通常是由某产业的产品品质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成的。市场的产品都有高、中、低等不同的品质等级,若带其地的产品品原特别好,且被消费者认同,各种公开测试也证实该产品优良,这种产品就可以拥有品牌优势。,知名度高的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较强,市场规模就可以扩大。而相应地,知名品牌产品的规模生产又会使该产品具有成本优势,进一步推动市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产业的优势。
(三)区域容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资额、人口、环境的矛后日益突出,因此区域问题容易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从理论上来说,区域的范围是稳定的,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人口的承载力建筑物的承载力也应该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而且,在特定的地域范国内,水、土、矿藏等自然资源和空间环境也是有限的,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其所能容纳的人口和建筑的也应该是有限制的。因此,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包括你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的研究便成了区域容最研死的主要内容。在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区域容量研究中又中在主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面。因而土地生产管力和人石承载力也应衡量、评价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尤其是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强盛或衰落无不与创新活动有关。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区域发展战略不是作为口号,用来孤芳自赏的,而是用来指导社会经济发展,指导国民经济建设和全局土地利用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用来竞争的。因为区域不可能封闭式地孤立发展,它要受到区域外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往往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巨手,左右着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区域的位置、区域所处的环境、世界市场发展的趋势,才能使编制出来的战略,引导区域在大环境中求生存、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出类拔萃。环境的肉容十分广泛,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军事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等。这些都是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外在环境,而以不同的侧面或重点呈现。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研究,可以从三个侧面分别进行:
(一)总体环境“总体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条种“大境”,举具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每集政渔、法乳风在都是人这种环境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环境。基本上,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所面对的总体环境是等同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区域难于影响或改变总体环境,往往只能观察它、适应它,而不能左右它。
(二)产业环境
一般是以区域已有的或预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来研究外部的环境,分析这些产业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外部某一项因素有利于该产业的发展,或者这个因素本身就创造了一些获利或产生其他利益的可能,而区域又具备该产业发展的条件,都可称之为“机会”。反之,如果区域外部某项因素对该产业的发展不利,或者会使该产业的获利或增长停滞,这项因素对区域而言,就是障碍,或者称为“威胁”。
(三)企业或公司环境
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分析,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以研究它与产业环境似乎相当接近,但也有些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全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的是从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单一单独的企业或公司对区域产业或许有可能发挥影响力,尤其是具有垄断性的公司,但个别的企业或公司毕竟只是产业中的一小部分,产业通常是由很多不同的公司和企业组成的。
因此区域的发展战略在制定时所需要评估和分析的两个方面,区域内部环境和区域的外部环境。而区域的内部环境是指区域自身的地理特点和所具有的优势。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的规模、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等因素所确定,区域的外部环境,例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军事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等。
地理位置很重要,但更大层面是领导者怎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