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爱打人的孩子,该如何对付?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若对,复印件能错吗;原件若改,复印件能不跟着改吗?故家长应该:

一、反躬自问:

1、孩子年幼时,有否随便动手打人的情况?若有的话,大人当时有否立即批评制止?还是看孩子娇小可爱,又一点儿都不疼,而毫不理会,甚至还笑着承受。(从小娇惯)

2、孩子犯错时,大人是不是爱打他?(简单粗暴)

3、孩子父母小的时候,是不是也爱打人?(有句话说,家长年轻时没犯过的错误,孩子也不会犯;家长年轻时犯过的错误,孩子也会犯。)

二、解决方法:

1、忏悔

2、改过(推荐曾仕强教授的24集《家庭教育》[爱奇艺视频])

3、尽孝(“百善孝为先”)




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人类本质上也是动物,在没有观念的小朋友身上会更加凸现。有些时候心里难受,或者委屈,愤怒不知道如何表达,如何倾诉的时候会出现攻击性。偏大一点的孩子还有这些问题,那必然是家庭或者生活环境中存在有暴击倾向的人,才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




Hello亲爱的宝爸宝妈,蜜桃姐姐来咯!

很多爸妈面对孩子攻击别人的行为,一定又惊又担心。

攻击也是发展过程?爸妈免惊慌

2-3岁的孩子常出现踢、打、咬人或乱丢东西的行为,不见得是故意要伤害人,大多是把攻击行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例如争夺想要的玩具或占有某个空间等,这种工具式攻击行为通常是孩子迈入社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随年纪渐大,孩子更熟悉以语言表达需求,攻击的频率就会下降,6-7岁后,也较能以同理心取代自我中心的思考,发展出与人好好相处的方法。

但似乎并非每位孩子都能适当控制攻击行为,这或许才是父母最担心的万一。

孩子的攻击行为打哪来?

据以往研究,孩子早期攻击行为的出现和行为的持续是有迹可循,事出有因。

最初的学习是模仿,看什么就会学什么:

自婴儿时期,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就已经让孩子可以有样学样。常听到大人说‍“我没教他这样啊!”其实不用特别教,孩子只要看到大人怎么做、电视怎么演,他就会怎么做。

父母的教养态度是关键:

有些孩子在未被充分陪伴、关怀,且未被酬赏好行为的情况下,可能明知会因为攻击别人而受到处罚,宁愿得到负面的关注,也不愿意被忽略,那么攻击行为就会被增强,因为攻击才能显得自己被在乎。

受挫的孩子攻击风险高:

心理学家Bandura曾提过,虽然挫折不一定导致攻击,但一个遭受挫折的孩子更有可能做出攻击行为。挫折感就像根不舒服的刺在心里乱窜,还不知道如何用适当方式排解前,若刚好模仿了攻击,就会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孩子会再去攻击更弱势的孩子,然而,其实他们一样弱势,他们同样需要被帮助。




一般情况下,3岁多的孩子,是在意志力作用下去工作的,但是如果此时,周边的环境没有一个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模仿的对象可以是上段文字中提到的洗碗,做饭等),这是的孩子,表现出的状态就是毫无目的的行为,感觉是意志力失衡,甚至是混乱,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开始打扰他人的工作,以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比方说踢翻其他孩子在玩的木桶,粘着正在烧菜的妈妈,或者以哭闹的形式来要求家长陪他一起玩耍,有的父母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捡起地上脏脏的糖纸,塞进嘴里;将手指深进小狗嘴巴的举动;试图去摸一摸软软的蛋黄……)忽视了孩子去触摸的需求,甚至粗暴的禁止,导致孩子的意志力无法发挥,最终受到了压抑,有的孩子就以“攻击他人”的行为来释放压力。这便是“无缘故打人”的原因之一吧。




爱打人是有攻击性的体现。

无论打人的目的是出于什么:和别人说话别人不理、索求玩具或零食没有得到、发表观点不被认可、要和对方一起玩儿被拒绝……归根结底,本质上都是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当中受到外力阻拦,要打破外力的影响。

可以认为是孩子天性里对自由的追求,但过了一个度,就成了不被欢迎的坏毛病。所以提这个问题,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如何改变孩子爱打人的习惯

攻击性强的孩子,相对来讲,以自我为中心大于对他人的包容。但这样的孩子,往往目标明确且步履坚定,所以受阻时才会有更强烈的反弹。所以我们遵循孩子性格里的这一特点,当孩子伸手打人时,首先制止,其次带离现场,再次转移孩子注意力到别的事情上。等孩子回归冷静时,再去了解当时打人的目的——即便家长明知道孩子打人的目的,也一定要通过温声细语地沟通、交流,让孩子自己表达出来。知道了这个目的之后,家长给孩子提个合理化建议,让孩子通过这个建议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如果孩子今天想跟朋友玩儿,对方却不愿意,那么建议孩子去找对方,商量换一个时间行不行,或者让对方说一个时间以及玩儿的具体内容;

如果孩子今天就想要别人的一个玩具,那么建议孩子拿自己的玩具去和别人交换;

如果孩子嫌别人在老师面前说自己做的错事,那就建议孩子去和别人或者老师说,自己知错了而且会改;

如果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不肯听从孩子的安排,那就问问孩子,大家都肯听谁的安排,让孩子观察一下,为什么大家都肯听人家的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孩子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猝不及防的,基本没有让我们备课的时间。所以,上面举的这些例子,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指导孩子一条明道,好让他能交换得到心仪的玩具,或者达到让别人遵从自己意愿的目的,而是让孩子在处理解决的过程当中认识到:要达到目的,远比有伸手打人更高效、更有用的途径和办法。

如果这一步能做到,下一步,就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尽力了,但也未必能如愿。这种情况下,就尽早换一个愿望吧。毕竟实现某一个愿望不是终极目的,能让自己开心、快乐才是。




第一种可能是效仿自己亲近的人,如果长期相处的家长就爱打人,那么孩子就会自然的模仿,并且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当。但是一旦进入幼儿园、学校,便会产生各种不适应,所以,如果家长本身这方面有不注意的情况,那么还是要早点改正,给孩子产生一个正确的引导。

第二种可能是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障碍,比如有的孩子由于自己的性格、样貌或者学习成绩等某些特定原因,在集体生活中遇到了困境,其他同学对自己刻意疏远,但是自己又特别的想要得到集体生活的体验,那么当机缘凑巧时候,就会产生用特殊方法引起别人注意的想法,那么很可能就会使用打人这种暴力的手段引起别人的注意。

总之,孩子爱打人,家长一定要住一起来,因为这终归是孩子心理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找到根源加以解决,那么以后将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分年龄解读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机制

阶段一:不会说话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关注

阶段二:1~2岁孩子打人,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阶段三:三岁以后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小孩子饿了,累了烦了自己说不清想法和要求家长回应不对或不及时,还有父母对孩子正常需求的长期漠视,都会激发孩子的攻击行为,时间长了还会把其她人的疾苦漠不关心,甚至看到别人被打哭为乐趣。

应对思路:了解孩子的心理,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引导孩子学会表达。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用肢体动作和赞美语言,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只要一闹一打,父母就会满足要求,所以打人成为孩子打到目标的手段。

应对思路:面对孩子打人咬人的行为不能视而不见,要用严肃的表情和不满的眼神面对孩子的眼睛,认真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并告诉孩子达到自己目的的正确方式。家人态度要统一,避免有人维和,让孩子伎俩得逞,还养成习惯。

父母管教孩子如常用“武力”,孩子就下意识模仿。应对思路:注意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样学样,从小灌输的。




原始地址:/faxian/6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