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不混乱且有奇效

作者:程涵悦

学生小组活动及展示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且逐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盲目地推行这一教育理念,会有两大弊端,一是作秀跟风,不解其意,浪费学生的时间,仅为实现所谓的创新,二是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知识的夯实。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推行小组活动及展示有两大条件,一是教师对于小组活动及展示有清晰透彻的认识,了解其培养学生的本质与规律,其次就是能够与现实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

之前准备不充分,因而我始终没有推行这一做法,因为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偶然触动我尝试了这一方法。

《安塞腰鼓》是一篇运用大量写作手法来抒情的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对于学生而言重要且困难,但是教师一味地分析只会造成学生的厌烦。

因此,我尝试了采取小组活动及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教学这篇课文。

首先,在《安塞腰鼓》一课之前,我教学了《回延安》这首诗,其中涉及大量写作手法,我通过学生练习和练习分析帮助学生识别手法、训练分析手法强调的语境中的对象特点,从语境中的对象特点提炼作者情感,为学生探究《安塞腰鼓》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我在组织《安塞腰鼓》学习的小组活动前不但让每个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览与手法分析,而且为每个组分配重点分析的段落,明确了小组活动任务,首先共同展示朗读,再由组员分工,对于分到的段落逐句识别手法、训练分析手法强调的语境中的对象特点,从语境中的对象特点提炼作者情感,即充分巩固需要学习的知识

第三,小组在学习、讨论后的交流环节,我对于他们每个人分析到的手法术语进行了重复,对于提炼的特点进行了确认或者纠正,对于提炼的情感给予肯定或者深化,其目的是帮助分享的小组以及其他同学共同深入学习这一知识点

因此,我总结下来,小组活动及展示要有扎实的知识点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围绕这一知识点进行操练,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该小组学生及其他倾听的学生进行纠正与深化以真正达成深度学习

在实践中,我发现小组活动及展示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每个学生在展示这这个任务的引领下,对于自己和组员的分析提出了高要求,且相互探讨,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

其次,小组展示+同学质疑+教师引导及纠正的丰富体验让学生对于单一但繁难的知识点学习不易觉得枯燥,且在小组展示同学的犯错或者探索过程中习得更多经验

我的下阶段问题是,如何更进一步地利用小组活动及展示让学生培养更多种的能力,以及小组活动与展示可以运用在哪些更多种的语文课文及语文活动中以提高其应用率

但可以肯定的是,推广包括小组活动及展示在内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审慎的,目的是且只能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选好组长。选一个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有善于沟通能力的人当组长。这一点很重要。

选好内容。适合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内容一定得有可操作性,得能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另外还得可掌控。

选好时机。时机选择的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可能选择在小组成员急需要知道问题答案却又一个人束手无策的时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苏派课改中心是一家专业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操研究指导机构,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让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实战、实操、实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标准。以下是这套操作标准的简单介绍:

(1)文化体系——对应班风学风建设,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个好的班级,就是好的教育,就有好的分数。苏派教育课改中心的文化体系建设工程是学校全面打造优秀班集体的有效操作方法。

(2)生训体系——对应学生能力训练,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组长、小老师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课堂能力。能力需要刻意训练,训练需要系统方法。学生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极大地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提升。

(3)导流体系——对应学习内容与学习程序。导学案是实现“先学后教”的基础,导学案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课堂流程的精心设计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法宝。流程越科学,学习效率越高效。

(4)评价体系——对应教育教学管理。其目标直接指向师生在“文化体系、生训体系、导流体系”的操作执行管理。评价是管理,学校管理到哪里,评价到哪里;评价是教育,学校教育到哪里,评价到哪里。苏派教育课改中心的评价体系特别注重过程管理,狠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落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5)推进体系——对应学校课改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课改管理规划的架构。目标指向课改另四大操作体系的落地执行规划,即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什么人做什么事情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PDCA工作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管理问题。推进体系是课改四大操作体系科学、合理、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直接决定学校课改落地的效果。

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操作的详细介绍,请浏览苏派课改中心的官网:


我来回答一下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吧!

前言:小组合作学习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也是班级管理组织形式的一种,本文目的并非推广这种模式,实质上任何模式都不应该推广,理由就是教无定法。带三班已经第3个年头了,应该来说目前的班级管理还算轻松,其实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便不怎么“管”了,许多事务班干部们都能处理得很好,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那主要是因为我本人对一些事情不太重视,导致这些工作不到位。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下学期付诸实施,当初的想法只是单纯为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日常练习过关,方便老师检查,也是最基本的老师检查组长,组长检查组员这种方式。随后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也觉得采用小组的形式也不错,便开始尝试,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班级优化大师软件的使用中,我发觉里面对小组的评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促使更有效率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于是慢慢地采用小组集体评价的方式来推进班级管理,很有效果。小组合作的核心是合作,而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组员的全面共同发展是原则。基于以上思路,全班32个人分成五个组,6+6+6+7+7,每组两名组长,组长的选择是关键,万一托付非人,要误事,组长的选择也经过了几次选择,最终形成目前的十名组长,事实证明,他们无论在学习或是日常管理中,都起到了模范作用。担任组长,第一素质便是品学兼优,第二素质便是规范自身,初期的组长选定之后,作为班主任,便格外关心他们的成长,平时有意无意地提醒他们,自己先做好,然后在班上树典型表扬,很迅速地建立了他们在组员心中的威信,接下来就是任务布置,每个组主要任务是学习,包括交作业、课堂练习的检查、清洁卫生(分配至组,再由组长分配至个人),经常在课堂上举行小组间的竞赛,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对于普遍性的要求则采用“连座制”,即一人不合格,全组不合格,而对于拔高性的要求则采用竞争制,只要超过一定比例完成,则全组加分。

三班的分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方便带动个别后进生,往往由于连座制的“威胁”,组长非常负责地帮助他们,而小组间的竞争则让组长们也不会放松对自己的拔高性要求。这种方式使用了一年多,直接后果就是班级均分上升很快,低分率大幅下降,合格率大幅提升。但过多地让组长去帮助后进生,也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个度要把握好,因此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兼顾两头是必须的。案例一:数学课,课前练习比较基础,考虑到组长们一般完成都比较快,如果等全部完成再评价,无疑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所以采用竞争制,规定3分钟内上交,全对的加1分,超过3分钟不加,每次这种课前练习基本都是组长们先完成且得到了加分。同时,未完成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下课后再由组长进行检查,课堂45分钟上,凡是要求完成的课堂练习都必须全部完成,这时采用连座制,全部完成才能小组每人加1分。课堂例题讲解,可由组长到台前讲解,有几名组长的讲解题目水平很高,完全可以代替老师。讨论交流则是课堂上经常进行的环节,一般组长带动下,全组所有成员都能有效完成,这也是组长督促组员把未及时完成的练习写完的时间。课堂小结,一般由老师或组长进行,然后便是组长检查各小组组员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这个检查也许会占用到下课时间,但其他已经完成的可正常下课休息。如果确实还有学力不足,则由老师单独再辅导,另外,必须承认,有极个别学生是怎么都完成不了当天的学习任务的,因此当班主任心要放宽。案例二:清洁卫生,把任务区划分至各组,由组长再分至个人,检查时哪个区域出了问题,追究组长责任,哪个区域完成较好,全组加分,组长翻倍,。案例三:突发事件,八年级下学期班上出现了两起同学冲突,首先调出教室监控,确定事件发生时旁观者,然后与班长一起找到当事人,特别是旁观者中的组长们,由班级值日生组成“班级法庭”进行处理,班主任协调,这两起事件最终都处理得相当不错,当事人态度好,家长也没有任何意见,在班上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案例四: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平时就是小组管理,因此在外出活动时不用再花费功夫进行分组,但也涉及到部分调整,例如两个组合并之类,指定安全责任人,强调好安全。活动照片也有意识地以组为单位,每到点名时由各组长报人数至班长或体育委员,几次活动,至少我本人是“甩手掌柜”,拿个相机四处照。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不如放权,抓重点,我想这才是采用小组的目的吧!以上来自本人粗略思考,经不起推敲,权作参考吧!


原始地址:/jingpin/5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