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孩子老那别人的东西,有两种情况,家长判断一下,对症下药。

一、喜欢

孩子自己没有,家长又不给自己买,见到别的小朋友有了,就想据为己有。估计第一次拿的时候她他会很害怕,次数多了就习以为常。家长对这样的孩子,要求他把东西还给别人,并告诉他如果喜欢告诉爸爸妈妈,只要合适就会给买。

二、毛病

有的孩子拿别人东西是一种病,有的孩子自己有但是还会去拿别人的。他觉得那样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拿到手后好爽快。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去看心理医生。




经常看到一些小孩总喜欢抢人家的东西。这里说的小孩是6岁以前的小孩。不能总以小孩子嘛都是这样的,孩子小怕什么。家长不能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那么小孩总喜欢抢人家的东西怎么办?

1、小孩的学前教育很重要,如果家长不重视,总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那么等到小孩上了学就更加难教育了,因为小孩到了那时候,喜欢抢人东西就成了习惯,慢慢地就变成了喜欢欺凌人的坏小孩了。

2、家长发现小孩喜欢抢其他小孩的东西的时候,应该马上制止,并且需要对小孩进行适当的惩罚并教育。

3、家长需要教育小孩,让小孩明白抢其他小孩的东西,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不可以再做这种事情。就像那句俗话说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正因为小孩小就必须好好教育,不然等到小孩大了,教不听的时候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4、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教育小孩如果想要其他小孩的东西,需要向他人借。要有礼貌地说“可不可以借给我,谢谢您必须要教会小孩礼貌地问他人借,就算借不到,也是不能抢的。

5、抢东西是一个非常严重错误的做法。虽然在这里说小孩抢其他小孩的东西,有点夸张。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小孩要从小就教育好。




对孩子多点体谅

在犯错的孩子面前,所有的教育之道都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评判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想改但又改不掉的毛病,而且不断被父母批评教育甚至打骂,他内心的无奈可想而知。作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坏习惯痛心疾首的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体谅,帮他度过这段改正错误的困难期。

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而且总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应该去想一想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温暖和关怀。只有让孩子觉到家很温暖,父母很民主,他才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毕竟,既能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态又能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错误行为,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

忌用租暴的方法

心的问题必须用心去解决。父母的打写并不能让孩子改掉“偷拿”行为,只能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即便质询孩子有没有拿别人的东西,也要尽量用平和而认真的态度,如果孩子说没有,不妨问问“有没有想拿”、“为什么想拿”、“为什么忍住了”这类的问题,渐接近孩子的内心。

尝试“后果教育”

孩子不知道“拿别人东西”的真正恶果,他就会继续犯这个错误。不妨让孩子感受一次“丢东西”的痛苦,把孩子置身于丢东西的气氛中,发动孩子去找,翻抽屉,猜测是否被别人不打招呼地“拿”走了,让他感受因为丢东西而产生的焦躁、猜忌,抱怨甚至愤怒,他就会有一点触动。

理智地处理被拿回家的东西

经常帮孩子整理一下口袋、书包、玩具橱等,凡多出来的东西,都要查明来历,并责成送还。自己拿回的东西自己送回去,面对失主,孩子也将知道“送还”比“拿走”更难以面对,只要孩子有改正的表现,一定不要忘了表扬他、亲近他,使他觉得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喜欢他的“偷拿”行为而已。




孩子因为还小,还不懂得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东西。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不要批评孩子,要告诉他们物品归属的道理。同时带着他把别人的东西还给他人,并告知他以后记得用完了东西要放回原位,或者还给主人哦!慢慢地孩子就会有这种意识了。

另外,平时在家里也可以对孩子做些物品归属的训练。只要是宝宝的东西应该专门放起来,并带他逐一认识,告知孩子这些都是属于他的。如:鞋架一层放宝宝的鞋,小衣柜的衣服是宝宝,玩具都是宝宝玩的,宝宝看的书都在书架一层,等等。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东西。他也就不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关键是父母要做好引导。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他也许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明白道理,我们做好的示范,物归原主,再加以引导,不给孩子留下心理上的负担就可以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

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从记事起他就发现,爸爸妈妈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们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时,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玩,把玩具占为己有。这是由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

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就要积极帮助形成物品所有权概念。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长的分开。还可经常提出这东西是谁的?等问题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2、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以只像明明那样的笔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4、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

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打骂、鄙视孩子,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让孩子学会接受错误,勇于承担后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还回去,也可陪着孩子物归原主,让孩子给对方道歉,甚至送给对方一个小礼物。让孩子意识到知错就改、补偿对方的重要性。但切忌小题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胁惩罚孩子。相反,家长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小朋友难过,并鼓励孩子角色易位,体会自己喜爱的东西遗失会是什么滋味。

另外,对于孩子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5、要强调伤害

到了幼稚园阶段,大多数五岁左右的孩子明白拿别人东西不对。即便如此,孩子有时会对锺爱的东西不由自主。若家长发现孩子有顺手拿来的行为,要反复强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会被容忍。该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重视友情,因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会伤害彼此友谊,让孩子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朋友和老师造成的伤害。

6、要维护孩子的自尊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总爱摆起一副老子教儿子天经地义的态度来教训孩子。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家长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家长应有分寸地用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个历史学家翻出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否则,孩子会从心里和家长产生对抗,以后再想说他什么可就难了。

7、须警惕孩子说谎

若孩子经常拿东西,家长则要格外当心。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问清来路。如果孩子说是朋友送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盗。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以防患未然。

上小学后,孩子已有是非观念,可以明辨对错,不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但家长更要警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有可能仅仅出于爱好而霸占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受嫉妒心理驱使拿别人的东西。譬如说,写字漂亮的同学经常得到老师赞扬,孩子可能认为同学的铅笔有助自己写好字,从而将具有神奇力量的铅笔占为己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毫不介意,这样孩子会认为你默许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恶习;要及时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儿拿的,拿谁的;让孩子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和烦恼,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要求孩子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并向对方道歉;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提醒,严格监督,使孩子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Hello,亲爱的宝爸宝妈,蜜桃姐姐来咯!

幼儿在会说话、走路之前,是用身体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嘴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通过全身的感官去认识大千世界。做妈妈的都知道,孩子从三四个月开始,就会把手指头伸进嘴里吃,就是在探索世界。

“触觉”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感知能力。

能不能拿,除了考虑安全与否,还要考虑“所有权”的问题。三岁-六岁正好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没有所有权的概念,经常会认为“我拿的就是我的”。但是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岁有权的概念。会观察的小孩会很快发现,每个物品都有它的主人:比如妈妈的高跟鞋、爸爸的工具箱、奶奶的老花镜、爷爷的鸟笼、姐姐的绘本……游乐场的秋千是大家都可以玩的,商场里的物品是别人的。

孩子有时会害怕如果和别人分享了东西自己就没了。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孩子把自己东西送人,让他感觉自己对自己的东西是有所有权的。每当看到外面的东西就引导他判断“这是谁的”,如果想玩想拿得先征得主人同意:“请问我可以玩一下吗?”在家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尊重小孩的所有权,想使用会借用小孩的东西时,也得征求他同意。

除此之外,蜜姐还有一个小玩法你可以和孩子互动哦:

发挥想象力,一起来玩联想游戏。例如:拿起香蕉,在耳边说“喂!你好”,喔!原来香蕉变成电话,把香蕉传给孩子,请他再变成不同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东西。边玩,边提升探索力与观察力,也会越来越有创造力。

当孩子想“触摸”时,别急着大声喝斥,通过游戏进行引导,让孩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并安心探索世界,也不断拥抱全新的学习,堆栈出逻辑与思考的能力。




宝宝太小不知道什么是对错,所以必须父母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宝宝不好的行为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父母要立刻坚决制止,并要严肃认真的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让他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这时的教育最有效。

你说“总喜欢抢别人玩具”说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失去了绝佳机会,教育要困难一些,可能会遇到宝宝非常大的抵触和哭闹。切不可因一时心软而放弃,因为如果放弃,宝宝不会认识到错误,只会认为什么事只要他一哭闹就能实现,以后再想教育就更难。所以一定要坚持到底,可以用别的事物先引开他的注意力,平息他的哭闹,等宝宝平静后再认真的告诉他抢别人东西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宝宝的脑海中会留下印象,下次就不会轻易再犯。




谢谢!关于“孩子老是拿别人的东西”这件事,让我想起在自己小的时候,总是偷偷拿妹妹的零时吃的事情。那个时候,由于上学特别远,早上总吃不上饭,一直饿到中午。妈妈为了锻炼我们勤俭,感觉小学时候午餐费总不够花似的,中午每每只吃七分饱,有时候还把部分午餐让给妹妹吃。下午放学,还得走一个小时回家,路上妹妹走不动了,还得背着她走。回家后也不一定立即有饭。好像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工资收入都不高。因此,现在能记清楚的,就是每天都处于“饥饿”食物短缺状态。因此,我想:

1、孩子总拿别人的东西,是否是父母平时对待孩子管得太严了呢?比如以家中有吃得,就不给孩子买他喜欢吃的东西;家中有旧玩具,就不给孩子买他喜欢的新玩具了?不知道您的孩子有多大,我家采取的是“无限取得,必先给予”,为了不让孩子乱花钱,孩子在一上小学,就开始给孩子零花钱,并教育孩子钱怎样才能生钱;

2、孩子喜欢什么,建议多听听孩子的意思,买孩子喜欢的食品、文具、玩具等。我家孩子的衣服、鞋、书,都是他自己选,不然不是他自己挑的,他会不碰的。买之前告诉孩子预算,孩子其实比我们还会计划省着花钱呢!

如果孩子的要求,真的很无理,那就讲究语言方式,不断然阻断孩子,就让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停留顿足品玩一会儿吧,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喜欢这件玩具,我们就多看看吧!”,父母只需在旁边耐心等待就行,孩子看够了,会很开心的跟父母离开;

3、家长不要在公众场合,大声斥责孩子,即使发现孩子拿别人东西,只需纠正这件事,告诉孩子:“孩子你装错别人的东西了。如果你喜欢,我们一会儿也去买,好吗?”,相信一次下来,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能拥有,就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了。

祝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1.常见的三种态度

a.非常敏感:爸爸妈妈一旦发现小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就会胡乱责怪孩子,视作孩子有偷窃行为,因此会对孩子进行非常严厉的呵斥或者处罚。

b.满不在乎:和敏感型相反,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孩子还小,拿别人东西无所谓的。有些比较市侩的爸爸妈妈甚至觉得孩子这样无伤大雅,因此完全不在乎,也不会做出任何处置。

c.谨慎对待:找到孩子为什么会拿别人东西的原因,观察小孩子只是好奇拿来看看还是想要占为己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耐心,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

2.处理此类问题的注意事项

a.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视做为“偷”,因为说到偷,性质就会变得很严重。小孩子拿别人东西动机有时候的目的是很单纯的。非常多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于小孩子“喜欢那个玩具”或者“我没有这个东西”,又或者“我也想有一个这个东西”......孩子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就不自觉地想要去拿别人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偷窃。

b.孩子因为害怕可能会不敢承认自己拿了别人东西,有时候可能会说是别人给自己的,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不能过分强硬,不要采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来逼迫他承认,而是要教育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应该还给别人”,不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c.要跟小孩子讲道理,告诉他,“要是你把丁丁的玩具拿走,他想玩的时候就找不到了,这个时候他会非常难过,同样的,要是你的玩具找不到了,你会不会难过呀?”

d.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事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把拿来的东西还回去,要是小孩子不肯一个人去,爸爸妈妈要陪着他一起去,同时还要教育他对别人使用礼貌用语道歉:“对不起,我之前拿了你的玩具,我现在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我把东西还回来请你原谅我吧。”

e.有的爸爸妈妈因为爱惜孩子,会代替孩子承认错误,这样是不对的,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不然孩子记不住这个教训。

f.要是孩子拿的东西是很喜欢的,同时是必需品的话,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这个东西要先还给人家,因为人家也需要这个东西,如果你以后遇到这样喜欢的东西,可以告诉爸妈,爸爸妈妈会满足你的愿望。下次千万不要通过拿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你不问过他就拿他的东西,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g.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的工作,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物品的所有权,什么东西属于谁,这些道理要告知孩子,如果喜欢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千万不能随便拿。

遇到孩子擅自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加注意!




1·在孩子的眼里,他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就想要据为己有,并不是说这种行为就可耻,或者说道德品质不好,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2·跟孩子讲,别人的东西不能够抢,要告诉孩子,那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玩,但是不能够带回家。

3·如果说你喜欢上了别人的玩具,那么就去问问别人是不是能够玩,如果说不能玩,那么就要给别人放下。

4·带孩子一起的时候,要教给孩子分享,比如说你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了别人,俺们别人也将玩具分享给你,是不是就都能够玩到新玩具了。

5·大人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去学习和模仿,才能够学会分享。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心的玩耍。

6·孩子们总是天真无邪的,不能够将孩子的一些小行为上纲上线,更不能够给啊猴子带上爱抢东西的帽子,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没有面子。




其实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看到别人的玩具,就想抢过来自己玩耍,自己的玩具,又舍不得给别人。我觉得宝妈可以在日后就是孩子和别人一起玩耍的时候告诉他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自己拥有,优先使用权,别人的东西,如果自己想玩耍的话,要和别人商量。如果别人同意的话,那还可以和别人交换,大家互相分享。以后说的多了,孩子逐渐的长大,他就会明白。我家孩子三周岁多了,他会说喜欢和别人分享,当喜欢别人的玩具时候就会征求别人的意见,如果别人不给他,他会和别人商量或者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换。孩子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引领他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原始地址:/jingpin/5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