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惩罚孩子不用“打”呢?

父母要做到惩罚孩子不用“打”,就要抓住这时孩子心理发展得规律,下面我结合实例,为大家支招。

涛涛今年四岁了,经常会犯一些错误,比如在吃饭时间看电视、在马路上跑来跑去、和小朋友抢玩具、把家里扔的乱七八糟、拿着彩笔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超市里随便拿东西、和妈妈顶嘴等。

涛涛的妈妈白天要上班,早晚要接送孩子去幼儿园,而每天回来他都会乱扔东西,而妈妈则要忙于干家务,此时妈妈就很容易烦躁,实在逼急了也会揍涛涛一顿,每次揍完就后悔,可下次还是会接着揍。

涛涛妈妈尝试过和孩子好好沟通,可孩子好像完全没听到似的,下次还是那么淘气,妈妈被一次次逼得出手揍他。

可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对的,只不过很多家长都不知道除了打还能怎么教育,到底父母怎样做才能既惩罚了孩子,又不用打孩子,同时还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防下次再犯呢?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支几招,大家可灵活应用。

1.因好奇心强而搞破坏,可转移其注意力

有些孩子好奇心比较重,总是喜欢东看看西瞅瞅,这里摸摸那里瞧瞧,于是就会乱摸乱碰、拆这个碰那个,从而把家里弄的乱七八糟,甚至还容易发生危险。

此时父母可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其而父母可能还有其他事情要忙,需要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时就涉及到了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简单来说就是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一些具有破坏力的、没有实际教育意义的事情上转移到那些有趣的、安全的事情上,比如引导其看绘本、看动画片、玩益智玩具或者去安全的地方玩。

2.不知轻重捣乱,可明确规则和态度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幼儿往往好奇心重,且不知事情的厉害关系,只是一味好奇、好动,此时就容易发生一些危险的事情,比如碰插座、爬上高处、摸暖水壶、摸燃气开关、在马路上乱跑等。

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强调其危险性,明确告知不能这样做,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告诉他妈妈不喜欢你这样。

3.经常性所犯错误,父母可给予其选择权

有些错误尽管父母一再强调不能再犯,可孩子却频频再犯,比如你不让在马路上跑,他偏跑,此时就可以给予其选择权,如:“你是要坐小推车上还是要妈妈牵着?”

对于这种顽固性问题,需要父母正面明确之后,再转移注意力,给出不同选择,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在妈妈给出的选择中选择一种,这样可逐渐引导其少犯错。

4.孩子能力够而故意不做,父母可鼓励去做

比如三岁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吃饭,四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将自己玩过的玩具放回玩具柜等,而孩子却故意不好好吃饭,或者将玩具扔的到处都是。

对于这种孩子明明有能力做,却故意淘气不做的事情,妈妈不要立马给予批评,而是提出自己的期望,鼓励孩子去做,让孩子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变得优秀。

5.对于屡教不改的错误,可直接采取行动

如果无论妈妈怎么做,孩子还是不听话,该怎么淘气还是怎么淘,那就需要让孩子接受这样做带来的后果。

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好好吃饭,那就直接收走;孩子非要在马路上乱跑,那就直接抱走;孩子非要抢别人的玩具,那就直接从他手里抢走;喜欢爬到高处,那父母就站在旁边看着,就是不抱下来……以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甚至有些暴力的方式来治孩子,可使其直接感受到这样做的后果,没有几次他就长记性了。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您的点赞、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认可。




我的是个男孩非常淘气以前也打过可是越打越皮后来我就不打了我只要发现他做坏事我也不阻止就看他做让他自己体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等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就会看你然后用简单的道理给他说,让他自己理解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然后让他自己处理







我大学的老师家在校内,他有两个男孩,正是玩皮的年令,因此经常有人告状。只要有人告状,两个孩子总要被痛打一顿。老师开玩笑地说,孩子不惯着,我主张法西斯教育。有一次后勤的管理员告状,说他两个儿子把麦子压倒了,又是遭到一顿打。第二天清晨老师锻炼经过麦地旁,看到近百亩的麦子全倒在田里,这明明是长势太好被风刮倒的。他说我两个儿子即使是在麦田打滚也不至于全倒啊!

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告状,老师总是先了解情,实地调查,然后再跟小孩语言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3岁以前不打不骂的管教方式。

题主所说的“孩子”年龄模糊,我们以3岁以前孩子为例,怎样做到惩罚孩子不用“打”,晴天18个月了,我从来没有打过她,我也一直认为打治标不治本,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特点,从根本上与孩子之间建立一套坚定而有效的纪律,才能为迎接孩子的稍大一些之后带来的更大挑战做好准备。

8-14个月的孩子:限制活动法

幼儿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所有8-14个月的正常宝宝都不喜欢被迫一动不动的呆上2秒钟以上,这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换尿布、给宝宝穿衣服时非常到处跑、甚至给宝宝擦个鼻涕都会遭到他的反抗,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作为控制幼儿的一种手段,来应对这个阶段的宝宝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

这个阶段的宝宝的不良行为有:破坏电视机、或者其他物件、咬人、揪头发、抓眼镜等。比如宝宝咬你,首先你要告诉他咬人是不对,并且你把妈妈咬的很痛,如果你说了他两次他还不听,那他就要对他的行为付出一些代价。你可以把宝宝单独带到一个房间,然后让他坐下来面对你,用力抓住他的肩膀和上臂,使他一动也不能动,直到他表现出不高兴。如果你抓住他两分钟以上宝宝并没有任何反映,只能说明你对他的限制还不够,等到他不高兴你再坚持15秒左右,他会反映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对他说一句话:现在我会让你回答你的玩具房继续玩,但是,如果你再咬我,我还会这么抓着你。就这么简单,不要再解释别的,大人的思维和语言模式已经远远超出孩子的理解范围,只要设立一个坚定的规矩就可以了。

亲身经历说明,只要足够坚定,方法使用得当,7-10天左右宝宝就能改掉坏毛病。

14-24个月的孩子:禁止宝宝与主要看护人接触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孩子与家庭中的最少两人也就是孩子的主要看护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宝宝的日程生活主要是围着看护人转,他们模仿看护人的所有行为,与主要看护人玩游戏、玩玩具、打闹、看书、一起吃、一起睡,所以我们利用孩子的这一生长发育特点,来控制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做了出格的事情,比如无休止的发脾气、摔东西等,这时你要告诉他,如果你再摔东西,我就把你放在另一个屋里不能出来,可以在一间屋的门口围一个栅栏。等到孩子开始哼唧的时候,再等15秒,然后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现在我让你出来,但是,如果你再摔东西,我就要再把你关到这个屋里。然后,把栅栏拿开。

我用这个方法已经让18个月的晴天可以每次玩完玩具都能收拾起来,然后放到原位,并且我们常常一起说:玩完玩具要收拾,从哪拿的放哪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长一定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孩子的生长发育速度和智力发育速度超出你的想象,18个月她已经能理解你所说的大部分语言。孩子就要从小管,从小让他明白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交往规则,你不比家里任何一个人特殊,在大部分时候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是一旦我说不,就一定是不,试探和哭闹都不管用。家长要去权衡事情,比如孩子吃完一块饼干之后还想再吃一块,并且你已经告诉他只能吃一块,他一直粘着你想再吃一块,这时可以做出让步再给孩子一块。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能使孩子脱离我们的管教,让孩子也慢慢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让步的,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的,家长自己做出权衡。

2-3岁的孩子:不要过度放纵

虽然二胎政策放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对孩子越来越娇惯,长期放纵,等到孩子长到3岁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所以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态度一定是慈爱而坚定的,不要因为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而屈服于他或者任凭他发脾气,对他摔打东西的行为不理不睬,在2-3岁这个阶段我们要继续保持慈爱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因为你的管教而受益无穷。




作为家长啊,最好不“打”,但是孩子情况特殊的话,也没有必要对“打”避之不及,顾虑过多。这两天啊,广东已经发文明确规定教师罚跑罚站不算体罚。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您,“打”也是教育孩子的手段之一,关键看运用和程度,我说说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是“打”前要造势,气氛作用大于疼痛作用,切记点到为止。造势:塑料小尺拿在右手里面,左手伸出来,家长摆事实讲道理,看今天这个错误要打几下。气氛:一家子多找几个人,造就全家弹劾之势。一般来讲,大都是以“轻敲两下手掌,甚至这次就不打了下次就要来真的了”来结束。切记要点到为止,不仅是因为过重的“打”是违法的,还因为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有爱心与耐心,还要有慧心,作为家长啊,必须要把陪伴孩子成长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实现不打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我这样讲,你可能觉得讲的太笼统和复杂,不过事实上就是因素多样,事物琐碎,解决方法五花八门,你去问10个人会有10个不同的方式方法,无论你是问专家还是问别的家长。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也给不出神药,仅是一点建议看第3条。

三是孩子犯错误属于正常,反复犯同一个错误也属于正常,原因是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小。简单的说,他不是自己想犯这样的错误,而是他自己也管不住自己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啊,家长在加强自身提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多沟通,与孩子共同制定和摸索完善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比如说反复犯错误就会剥夺一些“福利待遇”,改正错误,保持一段时间就能获得实物或玩具的奖励,等等。




打孩子不是一种健康的惩罚方式,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而且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些替代惩罚方式的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在不使用打孩子的情况下,惩罚孩子并教育他们正确的行为:

建立规则和奖励制度:父母应该与孩子们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励制度,并在孩子们做出良好行为时给予奖励,例如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鼓励孩子们遵守规则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确定适当的后果: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不良行为的后果是什么,并确保这些后果是适当的和明确的。例如,如果孩子不做家庭作业,他们可能会失去使用电视或其他电子设备的机会。

找到合适的惩罚: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父母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轻微的惩罚方式,例如临时收缩一些特权,但要确保这些惩罚是公平和适当的。

与孩子沟通: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的后果,并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些行为是错误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

总之,父母可以通过鼓励良好行为、建立规则、确定适当的后果、找到合适的惩罚以及与孩子进行沟通来惩罚孩子。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而不需要使用暴力或其他不健康的惩罚方式。




孩子总是淘气、不听话,一下子把家里的玩具撒的满地都是,一下子又到处乱窜、东搞西搞,一下子两兄弟又开始打起来了,作为父母的恨不得用“打”来收拾一下孩子。

可是用“打”来惩罚孩子,真的好吗?打孩子,的确在很多情况下,是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的影响也不小。经常打孩子,孩子比较小的话,很容易造成孩子胆小的性格;如果孩子处于青春期,那么就很容易让孩子造成叛逆的性格。

对于孩子错误行为,我们该如何惩罚呢?

没收玩具

孩子在每次玩玩具的时候,都把玩具撒的一地都是,而且每次让收拾还不肯动手。这时候如果用“打”真的有用吗?在这种情况下,打孩子只会让孩子哭泣,让自己动气。

我们不妨没收孩子的玩具,惩罚孩子今天或者是未来的几天都不能再玩这个玩具。这样孩子才会牢牢的记住:如果不好好的收拾玩具,就会被妈妈没收,就不能再玩了。从而达到减少孩子不收拾玩具的行为。

罚坐冷板凳,面壁思过

有些孩子就特别爱闹腾,爱到处乱窜,特别是到了马路上,怎么喊都喊不停?或者是一些打人行为,这个时候也许“打”可以暂停孩子的错误行为,但过后孩子还会依然我行我素。这时候我们不如惩罚孩子坐冷板凳。让孩子坐在凳子上,不允许离开。

在孩子的周围要拒绝一切干扰物,比如电视机、玩具等吸引孩子的东西。如果孩子旁边有干扰物的话,这个惩罚也许就起不到效果。孩子一心想着看电视、玩玩具,他就不会去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被妈妈罚坐冷板凳,我又该如何去改变?

没收特权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往往我们会给予孩子一定的特权,那么在孩子表现的不好时,我们就可以没收特权。比方说孩子吵着闹着就是要看电视,该睡觉了就是不肯关,说什么道理都没用。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冷处理,而且要没收的看电视的特权(我们可以没收一个晚上,两个晚上或者……)。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有时甚至不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利用没收去超逛超市的特权来作为惩罚。这样孩子就会好好的记住:下次我只有把作业完成了,妈妈才有可能带我去超市玩。

小结:在孩子做的不对时,用“打”来惩罚孩子,只是起到了一个暂时的效果。为了能够达到一个长期的效果,为了能够减少孩子错误行为的发生,我们可以利用没收玩具、罚坐冷板凳、没收特权等来惩罚孩子。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打孩子就说明已经到了终极惩罚了,说明之前对孩子的惩罚已经无效了。既然之前的都无效,那么把孩子打一顿也未必有效了。

要做到不打孩子,关键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之前的惩罚有效。规则意识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建立。

假如孩子现在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没有建立规则意识,那该怎么办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首先,既然孩子没有规则意识,那么在他的世界里也就没有什么是需要遵守的,他也不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但是孩子的年龄阶段又让他有了自我意识,他不喜欢别人命令他,想自己做决定。所以,需要父母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邀请他共同制订规则,规定哪些行为、事情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要接受什么惩罚。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不能只定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要很具体,比如吃饭时不能做什么,讲话不能讲什么,上课不能做哪些事,等等。父母和孩子一起制订,先把能想到的都列出来,以后不断补充。惩罚手段可以是做家务,增加阅读时间,多写字等孩子可能不喜欢但有益的行为。

其次,规则制订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包括父母自己违反了也要按规定执行,态度要坚决。假如孩子拒绝接受惩罚手段,父母可以跟他一起完成,必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违反了规则,从而有了惩罚的结果。

第三,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一些思考,不能所有标准都按照成人的世界来衡量,有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可以按照孩子的意愿制订规则。我女儿打小就有点挑食,特别是吃鸡蛋简直是受折磨,有时候我真恨不得揍她一顿,但是想想挑食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犯不着着急上火,随她吧,爱吃不吃。心态好了,就不当回事了。

总之,“打”基本上是不解决问题的,“打”只能出出气,实在要打就拿个戒尺打手掌吧,这都打了几千年了,应该打不坏的。

谢谢!




我是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小的时候能打动,青春期、再大一些呢?

我这个问题你能回答一下吗?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管教,一旦孩子屡教不改,就会冲动上手去打。我就想问了:现在能打动,到青春期叛逆的时候,或者孩子更大一点,还在干错事的时候怎么办呢?你还能打得动吗?

在孩子小的时候你打他,仔细的话会发现他孩子已经会翻白眼,握拳头,甚至咬牙切齿,那么到青春期怎么办呢?

很多时候大人只顾着眼前,其实当下的“打”就好像感冒时吃速效药一样,看似感冒症状退了,其实内在呢?内在并不知错,也并没有真正让孩子懂得为什么要被惩罚,这是治标不治本的。

为何要惩罚孩子?

相信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就会说:那肯定是因为他犯错了。

那现在作为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没有孩子想要犯错,没有孩子不想考高分,也没有孩子想惹父母生气,他们其实都想做好,但是作为一个小孩子,他能力还有限,他还不能完全判断全局,完全有把握的行动,做出完美的答卷。

所以父母,你为什么要因为你认为的错而去惩罚孩子呢?父母不能耐心地教教孩子方法吗?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分析错的原因,然后去解决问题吗?是谁告诉父母,只有“打”才能让孩子长记性呢?

归根结底,“打”是父母在表示自己的怒火,是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父母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能打。也需要参考孩子性格,参考事件本身。用教育届的一句话概括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现在时代不同了,八零后九零后的童年并没有太多诱惑,孩子们都比较“傻萌”,现在的孩子,环境大不一样,从胎教到成长,周围都是电子产品,是媒体信息的影响,孩子们懂得太多……父母一定要不断学习育儿理念,抛却我们成长的“理念”,以新的眼光和智慧来养育今天的孩子。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就是对自己的惩罚,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制版,之前我们崇尚棍棒之下出孝子,觉得只要孩子做错事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孩子就会改正并进步,其实不然,打在孩子身上,其实孩子心理是不服的,反而会跟父母对着干,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方式效果不大,首先孩子犯了错,父母不应该先想着惩罚孩子,要先找到问题的出发点,以及对于这件事孩子的态度,真正的做到言传身教,只有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去改正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是你什么都不说就打一顿,其实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其实很多父母只是当下的情绪使然,真正的打了孩子他们也是最心疼的,事后也会后悔,所以说我们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知礼懂理,这才是我们惩罚的目的,惩罚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来,如果说他做错了事,你可以抑制他今天看电视,或者买玩具,然后告诉他为什么平时你可以行驶你看电视的权利,而今天不行,就是因为这个是爸爸妈妈对你犯错的一种惩罚方式,这样又不用打孩子,孩子也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犯错之后父母不会放纵,会采取方案来应对了




原始地址:/jingpin/6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