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首先父母得以身作则。其次,平时要给孩子营造简单快乐的氛围。有钱的孩子父母送他一种娃娃,他未必见得有多开心。没钱的孩子父母,在她生日的时候送她一个想要的娃娃,他会开心很久。家里不要争吵,尽量给孩子创造快乐的氛围。最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再用心
从小教育孩子,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不要、要啥给啥,让他(她)们知道难。
攀比,这个词语在我们大部分人看来第一反应就是一个消极的词语。其实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攀比这个词语。它应该分为积极性的攀比和负面性攀比。
积极性的攀比,比如我们努力正确的对待学习,理性的比成绩。我们善待父母,理性做人,比我们的感恩之心,善良之心。又或者我们比自理生活能力,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我们比自己学做饭,比自己洗衣服,比自己整理家务,等等如此类的比较都是积极性的攀比。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我们作为家长要理性的指导孩子比,比如有的家长一味的攀比,让孩子穿名牌,吃昂贵的东西,别人有的自己也拼命的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比较就是负面的攀比了。
我的表妹在一所中学读书,据说那里的孩子攀比的特别厉害。经常有人说,我爸是局长,你爸是啥?我妈是主任,她妈是小职员,哈哈。那些父母职位高的孩子经常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不好好学习,拿着父母的钱出去去网吧打游戏,跟陌生人聊天。而那些父母职位低的孩子被嘲笑后心里压力很大,变得非常的自卑,不愿意跟人交流来往。我们要理性的面对攀比人群,也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今,孩子的攀比心越来越严重,比谁得的父母职位高,比谁零花钱多等等,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过度攀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攀比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兴趣点集中在了自己正在攀比的事物上,其次是导致嫉妒心里,虚荣心会更加严重,那如何应对这些攀比心理呢?
1.采用“反攀比”的方法。孩子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就是“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这时在孩子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时,给孩子讲道理,恐怕效果不好,我们可以用他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他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用他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等。
2.改变“攀比兴奋点”。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那我们要抓住孩子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
3.引导孩子“纵向攀比”。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好,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懂的道理渐渐地懂了,这些比较都可以让孩子获得进步,其自信心也会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
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攀比心理存在。对孩子来说,攀比不一定都是坏事,问题在于我们向哪个方向引导。
在生活中积极引导,推荐有积极意义的欣赏对象,培养孩子健康的欣赏心态。
是学习攀比还是物品攀比呢?如果是学习,说明孩子好胜,只要加以安慰并鼓励,平时需多和孩子沟通。如果是物品穿着上有攀比的话,说明孩子的价值观出现了小问题,家长要及时进行沟通梳理,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觉得别人的好,然后可以扬长避短进行引导,还是需要充分了解到内心深处的想法才能进行慢慢疏导。平时需要和孩子多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首先是自己不攀比。
再和孩子说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刻苦用功的学习习惯,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这些使我们追求的。
从家长自律开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一生的老师。
这要看孩子有多大,大一点的可以讲道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我是我,你是你不比不比。小一点的,让他们参加一些劳动,让他们体验一下生活的不易。
父母应该起带头作用吧,而且我觉得只要不是过分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环境。对于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做到简单,这样才能让孩子不盲目追求物质。如果我们的家庭总是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那么,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对孩子特别关注,发现了孩子攀比的苗头立即制止。
既然大家都讲了关于孩子攀比的心里,有道理。在这我就不讲了,想讲点其他的比如,当你在怪孩子有攀比心理的时候,是否想过其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手头不宽裕给孩子花销。这或许是许多人忽视的地方。
孩子也是有人格的,也是有他们的社会的。试想一下,当其他小朋友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而自己的衣服却是不够体面的。当别的孩子出去玩请喝饮品吃点心应酬,大方得体。而你孩子因为囊中羞涩不敢为伍,畏畏缩缩。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在当下的孩子们的社群里会被人看不起,即使你自己问心无愧,但这种负面的东西一定会在他的内心留下痕迹。或许会是自卑或者没有朋友。
攀比心理是符合人性的,你小时候也一定也经历过这种心态。即使是现在,比工资,比老婆,比孩子出息,难道作为大人的你一定就做好了么?所以,不能一味去怪孩子。
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可以满足孩子的部分合理的要求,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的难处,确实是不够宽裕。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减少考验那些不出格的人性的需求。
第一父母的圈子和环境,父母的细心栽培是最大的教育,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
人生在世,就是闲时和你比比,和他比比,然后摆正自己的位置,接纳自己的现实,做出更好的选择。
成年人的世界不过如此,孩子亦复如是。
父母与其抗拒和逃避去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如想想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如何比?
1.比什么?
《弟子规》云: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可见,在古人看来,只有品德、学问和才艺,是值得跟别人相比较的,如果不如别人,应该自我勉励、不断精进;
像日常穿着和饮食,如果不如别人,心里就不要生出戚戚然的小情绪了。
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如果孩子跟别人攀比德学和才艺,这一定是家长喜闻乐见的,因为觉得孩子积极上进;
如果孩子跟别人攀比穿着和饮食,那么家长可能就难以接受了,就会提出疑问。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你不要跟别人比吃穿,你就跟别人比学习!
孩子一定会一脸问号:凭什么?为什么?
也就是说,父母很难规定孩子比什么内容。
人生在世,凡夫俗子种种起心动念——万事皆可比。所以比什么是父母很难限制孩子的,只能去引导,但是依然很难避免孩子去比你不想让孩子比的事情。
既然比什么不可控,那么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如何比?
2.如何比?
比这件事的终极意义是自我定位。
弄明白我到底在我在意的这件事上处于什么位置?——才是比的意义。
自我定位总是力求客观准确,既然如此,比就不能只往上比,还要往下比。
如果上下两端都能比一比,最后总会得出一个结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因为世间永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所有比的最终答案。
既然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比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方面,比这件事确实没什么意义,尤其当你发现比的最终答案永远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时候,比就没什么意思了;
另一方面,比还有一点点现实意义,就是提醒自己。
跟上面的比比,就会提醒自己:该努力了,兄弟!
跟下面的比比,可以提醒自己:其实还不错,应该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不管是提醒自己自励,还是提醒自己珍惜,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人活在世间,浑浑噩噩容易,清醒自知很难。
所以,父母引导孩子如何去比,最终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清醒自知。
3.比完之后呢?
当孩子比完之后,有了清晰的自我定位,对自己当下有了自知和觉醒之后,父母还要引导孩子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去分辨二者的区别。
如果孩子能够学会这一点,人生就会不仅有前进的动力,且多一些柔软的智慧,让生命充满奋进的激情,但没有过度的偏执,多一些中正平和!
如此下来,父母就可以把孩子的攀比心引渡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不仅化解了教育危机,同时赠予孩子人生智慧。
有的家长还是困惑:孩子比吃比穿,怎么让孩子自我定位,又如何清醒自励呢?
吃穿不如别人,本质上是家庭经济能力问题。而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也应该为家庭经济状况承担责任。
当孩子能够意识到比吃比穿的时候,大概率已经上学了。虽然孩子不能赚钱,但是孩子可以省钱。
对于学生来说,自驱自励地好好学习,省下补习班的费用,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贡献了自己的经济能力了。
所以,这题还是有解的,能不能做到,就看各家的修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