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我认为先寻找在培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一面,试着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从那件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倘若真没有兴趣爱好的话,那么再去培养,建议还是从自己喜欢的方面入手,真正的喜欢才是兴趣。
答:看感觉,凭自己感觉更重要。
一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如,小李可能在语言的学习上比较有天赋,而在数学学习上不容易有领悟。小王可能在数学学习上比较如鱼得水,而语言学习上比较吃力。总之,每个人在8大领域里,能够学得会,能够感兴趣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二荣格把人分成内倾型,外倾型,情感型思维型,直觉型现实型这些类型。
这是我的理解:
内倾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外倾是看大众的标准情感型是注重身体感受思维型是头脑层面的理论加工比较擅长直觉是听从自己的感觉现实型是看重能不能挣钱,有么有地位等等比如内倾直觉型的人会对心理学感兴趣:管他赚钱不赚钱,我就喜欢!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
而理工男多是外倾现实型的人,他们做事先考虑能不能有收入,别人怎么看。
我是心理咨询师,我先生是做IT的,居家过日子可有意思啦!
举个例子:
我做西红柿炒鸡蛋,会先把西红柿切了炒炒,里面添点水,把打好搅拌好的鸡蛋液倒进去,这样鸡蛋里有西红柿甜酸的味道,我很是着迷。第一次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先生严厉的批评我,他的理由是“你做错了,正确的步骤是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然后把鸡蛋倒进去。”我白他一眼:“我把饭做熟就是本事,你管我怎么做?”“我就喜欢这个做法,放一次油就够了,1节约,2减肥”。。。。。。那个理工男被我怼得干瞪眼。再举个例子:
星期天我们会睡懒觉,比如10点起床,起床洗刷之后,我要弄点早饭,那个理工男又不干了,他的理由是“你现在吃什么饭,还不到中午!”我ca,我管它是早饭时间还是午饭时间,朕这会饿了!!!跑偏了,拽回来,回到荣格老爷爷的理论上:我先生就是对别人怎么看,能不能挣到钱更看重。而我就是把情感、感受、我自己的直觉看得比天还大,于是,我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三所谓感兴趣,一方面是一个人天生愿意把时间消磨在这个上(先天),另一方面是他用心的学习摸索之后,获得的胜任感成就感吧(后天)。
感觉和用筷子吃饭和去哪找饭吃哪个重要一个意思。
在这里说一点类似这样的话题,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常见的一个逻辑线条。兴趣之所以被人如此看重,并不是说兴趣有多么重要,重点是成长或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更好的通过一些自己能掌控的过程来达成某些共同期望的结果,每个人都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但很多时候想做的和适合做的并不能一致,没找到真正的兴趣点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找到兴趣点了,但没有发展下去。原因以后讲,或者私聊交流也可。
公认的的说法,有人适合做一些事情,有人不适合做一些事情。
所有些辣椒不辣的味道。但是从天赋的角度来看,则又是一番景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说过去的成才颇有赌一把的感慨,科学发展到今天,最典型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配套的简易测评系统,虽然未必很准确,至少在模模糊糊的混沌中,劈开了一道光亮。
兴趣重要?未必,凡和人有关的,有多少不重要?
天时地利人和找到感兴趣的,加以呵护成为爱好,继续培养,成为特长,给予足够支持,这是过程,有这样的过程,结果随缘才是真的,跳过这些,谈结果,就是不负责任的耍流氓。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另一种解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出现之前,寻找兴趣就很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你对什么感兴趣的。有时候,看人家玩你感觉挺好,但是,适不适合自己才是发现兴趣的关键点。这期间可能会有些许的浪费和纠结,但是,这不妨碍兴趣点的寻找。一旦锁定目标,那兴趣的培养就取代了最重要的位置。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一个人做同样的动作超过21次后,就会让身体产生习惯性动作,进而就会出现得心应手的习惯动作。兴趣其实就是把不爱变成爱的最终结果。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99%的汗水,那1%就不重要了。因为,你的爱,你坚持的爱,给你带来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