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竞争非常的激烈,虽然很多家长想过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但看着身边的孩子都在进行不同的补习,总是会产生危机感,害怕自己的孩子长大竞争不过别人。
但是我们也会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家长会给孩子选择的兴趣班总是目前最流行的,将来最有用的。通常这些选择并不是孩子想要的,等孩子去了之后发现自己不要学,开始哭闹着不愿意去学校。不去吧,钱浪费了,有的地方根本不退,去吧,孩子根本不愿意学,就在那浪费时间。如果我真的发现孩子不愿意学,我估计情愿放弃的,前提是我选的兴趣班。当然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还是有办法的。
1.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选择兴趣班这件事情上,应该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可以先带他去不同的培训机构试听,然后尊重他的意见,是否要在这所学校学习。我家就遇到过,带他听完英语课表示没有兴趣再去。我们就尊重他的意愿。去培训乐高后,他想再去,我们就报名
2.提前谈好条件
既然上什么兴趣班是孩子自己选的,就不能同意孩子半途而废。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孩子自己选,孩子总有学到一定时候不愿意坚持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大人如果做就很重要。不要凶孩子,这样他惧怕了更不要学,也不要说你不要学就不去,造成以后孩子做什么,做不好就会放弃。
这时候我们这该多鼓励,多讲道理。告诉孩子你做的很好,相信会更好。妈妈期待发挥的更好等,在报名的时候已经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选择要自己坚持。以后他要放弃也能说,这是你自己选的。
我的侄女就是如此想学古筝,他父亲和她约定决定了就不能放弃,如果以后要放弃就不要去学。她考虑后还是去了,如今坚持了7.8年了
相信每个家长都会找到最适合的办法,每个孩子也总有自己想学的,家长不应该一味跟风,需要尊重孩子去选择自己想学的,这样才会写的更好!
果断放弃…只有顺着自己正确的爱好就行,前提是家长给予参考,因为孩子的心智不成熟,判断和大人比可能有差距,家长给予探讨进一步与孩子的内心的距离近了好多,知识是打开行业的钥匙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素养,各个行业都是很好的,倘若人生失去了爱好…可能会导致以后人生的遗憾惋惜
可以这么说,任何事情都贵在持之以恒。越是学的到东西的培训班,学起来也越辛苦。同样,越是辛苦,才越是能体现出个人价值。
很多兴趣班都只是玩玩,家长交钱,孩子开心,比如很多家长提到的画画。每次聊起来,都有家长说我们孩子很喜欢画画呀,而且一点都不累。拜托,孩子那种画画课,不去学在家自己也能画的出来。真正的绘画功底,比如素描,比如水彩,是需要下很大功夫去练习的,多半孩子都难以接受。
如果家长只是为了孩子开心,我倒觉得玩玩无妨。但是那种钢琴学几下,古筝又学几下,画画几节课,又去跳舞一学期的,最后什么都没学到,反而还养成了一碰到难事就退缩的坏习惯。
兴趣班是以兴趣为前提,但是要努力,要坚持。每次开始前都要慎重,放弃前更要慎重。那种所谓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放弃的观念,害人不浅的。
这个问题一直争议很大。我觉得还要看自己孩子的特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没有兴趣原因在哪里?是半途而废型还是怎么练都平平不出色?孩子有这方面天赋吗?还有你的孩子是不是靠逼就能坚持的孩子?很多艺术家都是小时候打大的,这样听起来貌似是可以逼出人才的。但是人们常忘记这些人才本身是具有这方面天赋的,家长逼是让孩子没有错失长才机会。这些人是少数。多数是什么?多数是家长喜欢什么逼孩子学什么。或者孩子努力了但是一直找不到成就感渐渐失去兴趣了。还有很多是越逼越逆反越不想学了。不同类型的孩子就算你想她坚持学采用的教导方式应该是不同的。需要鼓励的鼓励,需要严厉的严厉,需要放弃的还是要放弃,先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再决定吧。
兴趣班?什么叫兴趣班?是孩子感兴趣的班,既然孩子没兴趣为什么还要逼着他去呢?
我们应该都懂得,一个人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可以事半功倍,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事倍功半。
而且成年人如果有这种需求,就算不敢兴趣也会强迫自己去学习,然而孩子却不会,他们在被强迫之后心里反而会出现强烈的叛逆心里,学习也会出现偷懒,甚至为了隐瞒偷懒的事实而学会了撒谎。这可是个不好的开端。
其实孩子的思想还没定型,想法很容易改变,所以你可以在平常时多加引导,引起他的兴趣,到时候再送他到兴趣班也不迟,没必要用强迫的手段去逼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是孩子当初对某个兴趣班感兴趣而让你帮他报名去学习,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强迫他去的,这就要让孩子继续,不要觉得残忍对孩子,没有现在的残忍就没有孩子以后的成就,是个人都会有想放弃的时候,成年人都如此,况且小孩,现在的再苦再累,就是以后的幸福与享受,所以请各位家长都记住不要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要让他学会依靠自己,学会自己独立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要硬逼孩子,这样也会得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努力开导孩子.
既然孩子对兴趣班没有兴趣
那么你可以再帮他发掘另外的兴趣
但是当你要带他去一些乐器培训机构时候
他的眼睛会给乐器吸引
所谓的吸引,不是一定因为喜欢
大部分因为觉得好奇,新奇,好玩
比如说谁看到钢琴,都去按一下,居然有声音,他就觉得好奇,家长经常看准时机问他一句,好不好玩?学这个好不好?
小朋友眼睛一直看着钢琴,不知不觉点头,很多家长就发现自己原来生了一个贝多芬一样的。
这个都没有问题,最大问题是。。。
你都没有告诉他,每一天是必须乖乖的,服从地练习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除了中间休息,那都不能去,只是练习。
不是说要不要尊重小朋友,大家都明白,哪怕你说了,他还是不愿意练习,但是这个是对小朋友的一个(条件性的交易心态)教育。
所以你慢慢的去帮他发掘。
看孩子是几岁,如果上了小学,就强迫着去学一门,如果孩子还小,不要强迫,要经常带孩子去兴趣班熏陶一段时间,他也许就愿意去学了,有几个孩子天生就是学习的料,也是已经老大不小了,你就做主,有选择性的给他报上一门,孩子去上几次,尝到成就感,慢慢就会好起来,切记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这个问题我们得分几种情况来看。当然家长要引导,但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兴趣培训班太难了,远超孩子能力范围,孩子要退出。这时候家长应该介入,充分调查兴趣班难度,通过同班同学和家长口中,也可以通过往期学习的评价,以及与教师或培训学校的沟通。如果确实难,那么这时候家长不应该立即做决定,先问问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能给你说出三个或以上的退出理由,理由合理且充分,(不是那种「学这个好累啊」或者「学这个没用」的理由),之后果断退出。如果孩子不能给出充分理由,这时候该考虑替代方案。替代方式有换培训班但项目保持不变,也可以改变做作业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家长开始主动参与孩子培训,跟孩子一起学。如果孩子理由不充分,但是他开始对其他项目表现出实质性的兴趣,那就考虑换班。
第二种情况是兴趣班培训符合孩子能力范围,但孩子因种种因素一开始有兴趣,后逐步无感,想退出。这时候需要家长引导。同样的问问孩子对于兴趣班的看法。若孩子能孩子说出三个或以上退出理由后,与孩子协商一个缓冲期。缓冲期内减少孩子最讨厌的点。比如我曾遇到过一个孩子讨厌练琴的理由只是因为父母要他吃完晚饭练琴,而会耽误他看动画片。调整时间后,情况明显改善,有动画片看了,也乐于练琴了。缓冲期其实是给孩子一个没太多规则束缚的兴趣班,是一个真正开始以兴趣为导向的班。缓冲期后,如果情况没明显改善,则退出,反之,则加以引导,逐步把兴趣班整个过程改变成缓冲期中的那样。有了这样的思索和行为探索以后,孩子可能会更喜欢该项目,而这给家长的启示是我们更应该逐渐去减少他探索兴趣的限制以及在这种事情上多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作主张。
其实我们都不应该去逼孩子去坚持一样什么兴趣。既然是兴趣,那就要允许兴趣培养未成功,孩子没有培养出相应的能力。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能力超群,会绘画写书法弹钢琴,但我们也要从一开始就接受孩子可能一开始没找到自己的兴趣,人生漫漫,30岁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开始以此奋斗一生都不是什么问题。这样的成功例子太多了。别急,学说话慢的孩子未来也可能是能说善辩的人才。
喜欢请点赞,让答案为更多人所看到。
欢迎关注,与您分享教育、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思辨内容
最近容安做了很多儿童发展心理相关的工作,发现很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学龄前报名学习了很多兴趣班,于经济而言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于时间而言对家长的精力是个大大的挑战。今天就聊一聊儿童兴趣开发与兴趣班选择那些事。
一部分家长给孩子选兴趣班是在满足自己童年时的愿望。比如我小的时候特别希望学钢琴,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这个愿望一直都只是个愿望,不得实现。于是我就让我女儿学钢琴,成就我当年的梦想。
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出于实用角度考虑给孩子报班,比如英语是未来学习与工作绕不开的硬实力,所以语言要从娃娃抓起,有的孩子刚刚2岁就被带到英语课堂上了。
这些做法真的有利于孩子潜力开发和兴趣培养吗?
下面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如何锁定孩子的兴趣?
其实孩子在6岁以前很难形成主动兴趣锚(这里要澄清一下,发展心理学中所提到的年龄都是大概数字,每个孩子心理发展都有独特性,我们说的是大概率平均年龄)。因为在孩子小时候整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们对所有没有接触过的、不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索。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带孩子来到音乐教室,孩子迫不及待地要去弹一弹钢琴、拨一拨吉他。家长觉得孩子一定是对乐器有兴趣,于是花费高额报班。但是孩子三分钟热度迅速褪去,乐器就在家里成了摆设,最重要的是,从学习到放弃的过程相当影响亲子关系。
其实这就是因为孩子当时见到乐器时的探索并不是真正的兴趣,而是好奇,他要通过眼睛的视觉、小手的触觉,耳朵的听觉来感受这件新奇的东西,去学习、去认知、去试错、去尝试喜欢或放弃。
所以6岁以前孩子的兴趣选择与培养大多数是由家长代替完成的。
我们建议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多让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和技能,无论是英语、美术还是音乐、舞蹈。这就好像家长带孩子进入了神秘的兴趣花园,推开那一扇门,送孩子走进去,然后让孩子自己来选择留下或是离开。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每一个兴趣班都报一遍。家长可以在家里与孩子互动时观察孩子的能力偏好。
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听到音乐就会随着旋律摆动肢体,这说明他对韵律很敏感;有的孩子小时候可以分别出颜料很细微的色差,比如绿颜色是由蓝色和黄色混合成的,比例稍稍有一点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绿色,有的孩子却格外敏锐,可以分辨出几百种绿色。如果孩子明显存在能力偏好,家长就要着重探索和培养了。但是这里我要补充一句,如果孩子存在自闭倾向,我们不赞成家长过度开发孩子的优势能力,因为当孩子的情感、语言、心智无法驾驭TA的能力时,可能会加重创伤,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关于儿童自闭症问题我们会用一个专题与大家详细探讨)
另外,遗传因素也比较重要,父母在哪一方面比较擅长,大概率讲,孩子在这项能力上也不会是短板。
二、孩子兴趣培养的最佳年龄
我女儿今年6岁了,她先后也上了很多兴趣班。在陪她上课的过程中,我见到过2岁学英语,3岁学钢琴,3岁学轮滑的孩子。看得我真是心疼。这不仅仅是在为难孩子,也是在煎熬家长。
让孩子从事某一学科或技能的学习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理基础。孩子3岁时平衡感尚未发育充分,肌肉力量还不足以支撑他保持全身平衡,这时候就逼迫孩子学轮滑,一定是弊大于利的。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维果斯基感兴趣的是儿童的发展潜能。他把“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定义为能力发展区。
例如,两个儿童接受6岁儿童心理测定标准的测验,在标准化的评估中,第一个儿童达到7岁儿童的水平,而第二个儿童达到8岁儿童的水平,那么第一个儿童的最近区是1年,而第二个儿童的最近区是2年。那么,您要教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最近发展区是2年的孩子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大概率上会高于最近发展区是1年的孩子。
在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孩子的相应能力是家长的最优选择。
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儿童的发展取决于他与家长与社会的互动内容和互动质量。所以,家长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就要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那么我们也给出一个兴趣培养的大概年龄的建议:
游泳:
0-2岁。这么小的孩子能报的兴趣班不多,游泳算作一个。但是我非常反对“上吊式”游泳,也就是孩子套上颈圈漂在水里。这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的,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宝宝颈椎受损。比较好的方式是在父母的保护下给孩子带上臂圈,让孩子找平衡感以及学会水中仰头,这对孩子的颈肌发展也有好处。总的来说游泳对于孩子还算是一项“高危”活动,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
绘画:
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握笔涂鸦了,2-3岁开始对形状和色彩感兴趣,但是真正能够独立描绘形状、运用色彩要在4-5岁左右。所以如果家长愿意培养孩子的美术能力,可以在3岁左右抓住“涂鸦敏感期”给孩子报兴趣班。现在很多美术兴趣班都会有复合材料艺术培养,就是用不同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种课程是很不错的,但是价格也比较昂贵。
舞蹈:
学习舞蹈有助于培养孩子优美的身姿和优雅的气质,是很多家长的必要选择。跳舞这件事无论对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而言都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是肌肉发育基本有力,平衡感尚可,二是孩子能够识别韵律。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习舞蹈是比较合理的。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逼迫年幼的孩子长时间练功,分散练功会更有益于孩子健康。比如您可以让孩子每天练功2次,每次半小时,而不是每天练功1次,每次1小时。
英语:
对于英语学习很多教育机构会误导家长,说孩子越小接触英语越容易将英语视为母语。这是赤裸裸的营销噱头。母语就是母语,任何外来语言都不会像母语这般与孩子高频接触。孩子一般在3岁半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母语语法规则、发音规则等,这时候可以开始英语学习事半功倍。过早接触英语孩子会混淆两种语言,如果父母在家里也跟孩子说英文,那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百害无利。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会混淆母语与英语的语法规则,而且无论是说英语还是说中文都变成“蹦词式”语句了,比如孩子会说“我想gohome了”,“我hangry了”等等。这种中英混搭可不是咱们外企白领与世界接轨的象征,这是孩子语言系统混乱的标志。
当然如果家长在孩子3岁半后希望培养英语能力,绝不仅仅是给孩子报个英语兴趣班就万事大吉了,不能只指望外教上课教那一小时孩子就可以英语出口成章,回家家长是要督促孩子练习的。比如我认识一位大学教授,自己入了美国籍,妻子是英籍华人,孩子生在芬兰,跟姥姥长大,现在只会说天津话…语境是很重要的。
钢琴:
很多家长在孩子两三岁就让孩子弹钢琴,惨无人道啊!家长朋友们,你们试试去在钢琴上弹一首曲子,需要指尖的力度是很大的,那么小的孩子,他们怎么能有那么强的指尖力度呢?何况学钢琴需要学习很多乐理知识,那么小的孩子很难接受那么枯燥的知识。我女儿学琴一年了,我现在根本跟不上女儿的进度,强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建议从孩子小时候开始进行音乐熏陶,4岁以后再开始钢琴学习。
三、早教班的噱头是否科学可信
首先:右脑开发。每每看到都想发自肺腑地问一句这些早教班,您真的懂脑科学吗?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擅长”与语言、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大脑左右半球通过胼胝体及一些尚不明确的功能区连接传递信息信号。从这段脑科学的专业描述中我真的看不出为什么我们要着重发展“右脑”,是因为人类的右脑发育不佳还是语言功能不重要?
事实上,只要我们有认知活动,左右脑就是在同时工作的。比如当你读一个故事时,大脑右半球正专注于故事的感情方面(幽默、悲伤等),想象其视觉情景,保持故事整体结构的印象,并且欣赏其艺术写作手法。当这些活动发生的时候,大脑左半球正在理解书面语言,从词句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寻找意义,并且将这些词转换成语音,使它们可以作为语言被理解,你能阅读、理解并欣赏一个故事时大脑左右半球座位一个单一、整合的结构运行的。
由此可见,单独开发右脑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言的。
其次,快速记忆法。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就是最广为人知的记忆规律。提升记忆无非可以采用情景记忆、语音记忆等很普通、不需要学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式。为什么要做噱头搞出那么多快速记忆法呢?如果你百度百科一下“快速记忆法”,你会发现它的描述是“快速记忆法,遵循人类左右脑机能分担论,把人的左脑的逻辑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相结合,把人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自信心,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又是左右脑,这个谬论咱们就不再赘述了。更奇特的是,我不懂左右脑和学习动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而我们又为什么要强迫孩子“记忆”呢?难道记忆可以脱离理解而单独对认知提升产生作用吗?
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关切和望子成龙的心情作为母亲我十分理解,但是我们不要被这些机构的噱头迷了眼睛,浪费金钱不说,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不利的。
四、幼小衔接班
我明确我的观点,我支持孩子上幼小衔接班。但是并不是因为幼小衔接班可以教孩子拼音和加减法。刚才我们分享过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拼音、加减法放在小学一年级教授而非幼儿园大班,其实就是考虑到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7岁左右的孩子学习这些知识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相关理论的。所以提前学习对很多孩子而言都是负担。
那么我为什么还赞成孩子参加幼小衔接班呢?基于两点:
1、缓解家长的焦虑。如果其他人家的孩子都去学习了,我家孩子还在幼儿园傻玩,上学会不会跟不上?这种疑惑一直在家长脑海中盘旋,会使自己处于高焦虑状态,这对孩子而言是不好的,孩子会很敏锐地捕捉家长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所以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去幼小衔接班吧。
2、因为大部分孩子在学前都上了幼小衔接班,所以很多一年级老师确实不讲得很细致了,那么没有提前学过的孩子就会跟不上课。这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这就比较可怕且得不偿失了。
好了,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首先,学龄前孩子的兴趣通常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偏好着重培养孩子兴趣,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除外。
其次,我们讨论了孩子兴趣培养的最佳年龄,讲到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游泳可以在0-2岁学习,英语要在3岁以后学习,绘画和舞蹈都可以在3-4岁学习,钢琴要在4岁以后开始学习。
最后,幼小衔接班是要上的,为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维护孩子学习的自信和激发学习兴趣。
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要谨记三个原则:广泛涉猎为基础,允许试错为手段,激发兴趣为核心。
我是容安,感谢大家的支持!更多育儿话题讨论,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容安心理”,在“问容安”版块交流。
照片最左边站的那个女孩就是我的大女儿。我的大闺女今年六周岁,上幼儿园大班了,从中班开始就一直在周末上语言主持、美术画画、民族舞的兴趣班,刚开始孩子跟我说:妈妈,我只喜欢画画,不喜欢跳舞,我腿疼。当时我就特心疼,当妈的就不想让她再继续了,但是没有逼迫,只是互相鼓励坚持了一个学期,孩子又喜欢上了跳舞,特别是在学期末汇报中,看着她那开心又辛苦的表情,当妈的又心疼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