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里就那一两个孩子,都是家里父母的掌上明珠,爷奶的心肝宝贝儿,都宠着他(她),平常都是要什么给什么。现在的资讯发达,在一个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小心思啦,而且也有自己的想法了。特别是大人说小孩,说错了,他(她)反驳的时候,有理有据的,我们都让孩子给讲的没话了。我个人觉得在家管孩子父母也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得要有个怕的,要不然难管。
很高兴来发表个人意见:
1、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一定有着他对待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阅历不同,知识面不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小孩子本就处于这个从懵懂无知向着成熟“过度”的阶段,所以很正常不会按着你成人的想法来;
2、有可能是家庭的环境影响了他,父母或者家人管教过严,导致小孩子内心处于一种“压抑”或者“自卑”的状态,总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或者没人尊重他。所以,他们会通过与大人“唱反调”的形式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以“对着干”来寻求获得对方的“认可”;
我们听到父母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的话?
孩子们脑子里想的东西很多,从学校的考试到最新版的电子游戏。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会不断的刺激着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对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新世界和“拆房子“。所以,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认为的重要事情要忙,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愿意听自己说话呢?
1.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再说话
父母说话之前先获得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是说你在另一个房间的时候冲着孩子说话,不要期待孩子能全神贯注的听你说话。
相反,说话之前先离着孩子近一些。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然后轻轻抚摸着他/她,看看孩子在做什么,然后先说一些有关的话:“哇,看你的小火车在跑啊!”研究发现,如果我们感觉另一个人在关心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那么就更愿意敞开心扉去沟通。所以通过讨论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很容易就和孩子连接起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孩子认为重要的事情。
等孩子抬头看你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开始说话。如果孩子没有抬头,你可以问“我能跟你说一件事吗?”,当他抬头的时候再开始说话,这样就可以获得他的注意力了。如果孩子用自己的玩具来吸引你的注意力并且想告诉你一件事的时候,你也要全神贯注的听孩子说话,否则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2.不要做复读机
如果你问了一遍,没有得到回应,不要重复去问。没有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请重复上一条内容。
3.减少字数
一次和孩子说话的内容太多,孩子就会失去注意力。在给孩子指令的时候尽量缩短内容,明确目的。
4.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
如果你在忙自己的事情,这时候你的爱人让你去做一些你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那放到孩子身上呢?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在看孩子看来好像不重要,他只是不得不认同你。所以,如果你承认孩子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情,那么和孩子沟通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我知道这东西非常好玩,不过现在我需要你……“
5.与孩子约定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命令,这会引起身体的对抗反应。想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呼来喝去,你什么感受?所以,对待孩子要尽量保持语气平和,还可以给孩子几个选择。
“该洗澡了宝贝。你是现在洗还是5分钟之后再洗?5分钟之后?好的,拉钩!”如果你需要孩子现在马上做一件事,提出要求,保持语气的平和:“我们约定要5分钟后的,现在到时间了哦。我知道你还想看一会动画片,等你长大一些就可以再多看一会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去洗澡吧。”
6.保持镇定
如果我们心情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并且不愿意听我们的话。比如周末一家人一起开车去玩,临走前孩子们找不到这个,找不到那个,这时候不要埋怨孩子,因为起不到任何帮助的作用,只会让大家心情沮丧,包括你。深吸一口气,帮孩子们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上车之后,你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提前做好准备。
7.立规矩
很多妈妈会经常通过唠叨的形式来和孩子沟通,所以孩子们会比较厌烦。不过,如果你之前和孩子立好规矩,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了。什么样的规矩呢?习惯,比如孩子离开家之前会做的事情:刷牙、上厕所、整理背包、穿鞋等等。如果你把孩子做的这些事情拍照,并且打印出成小照片贴在墙上的话,孩子就会慢慢学会了;同时你的角色就由唠叨变成了询问:
“离开之前你还有什么没做?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吧。”
8.倾听
如果孩子放学后在津津有味地给你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你却在看电视或者手机,那么你就是在错误示范给孩子:沟通无所谓。如果你想让孩子好好听你说话,那么就停下手里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说话。每次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在孩子学龄前就要培养出这个习惯,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就会庆幸自己早点这样做了。
9.孩子的理解力
有些时候孩子不听话,或者不遵守你的指令做事情,还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发育出现了问题,尝试着把指令分解;如果孩子还是不能理解,带孩子去看一下医生。
10.降低预期
最后一点,不要期望你给孩子的所有指令都能实现,尽量减少指令性的要求,多和孩子进行爱与快乐的互动,减少命令。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心情放松之后,事情做起来就更容易了,你也有亲身感受的吧!
很多时候,家长的情绪、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和成长方向。
当孩子叛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总是针对家长的观点,有一句反驳一句,或者不理不睬,平时说的话完全听不进去,反而振振有词,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针锋相对”的现象。
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是最脆弱的,因为家长和孩子站在了对立面,很快,这种冲突就会暴露在你和孩子的情绪、语言、行为和动作上。有的家长比孩子还学不会控制焦虑发怒的脾气,发现单纯讲道理孩子不听的时候,就开始责骂孩子,最后可能发展到打孩子。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只会使亲子距离越来越远。
那么,叛逆的时候,如何避免像敌人一样针锋相对呢?首先,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焦虑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心情,尽管知道孩子让自己生气了,但尽量克制住(可以借助抄念亲子连心文平静情绪);其次,学会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对话,果断坚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信念,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用nlp沟通模式、grow沟通模式、三分法思维等方法引导孩子沟通)。最后,家长有底线有原则,引导孩子建立手机网络、学习、作息、运动的边界。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几天不见孩子忽然觉得他说起话像小大人,会用很多词语,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当然也更会顶嘴了,他很喜欢边吃东西边玩,以前一直要批评他这点,昨天他又这样,刚想批评他,但又想观察一会再说,谁知他却说怎么不批评他了,不是不让他边玩边吃嘛?他说不用说了,他想看看我的反映,不用大人一直提醒,大家都累!
1、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里都惯着。只教怎么享受,不教怎么做人。
2、因为双职工居多,家庭教育很无力,只想着孩子有学上,老师能教怎么做人
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现在的老师就像流水线的工人,孩子就是商品,能从流水线上下去就不管了,怎么做人,现在的老师都不教了。
过去人们关注点都在养家糊口上面,现在条件好了,平板手机网络都很发达了,孩子的关注点也复杂了,大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会过度关注孩子,看他哪里都不顺眼,就会觉得孩子不好管,父母把对孩子的关注度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好好成长起来,孩子也会受你影响。
孩子不听话,是件很令人头疼的事,现在的孩子是更加不好管教,家长们费尽心思,想尽办法,但有些孩子还是不听话,偏偏不按照父母说的去做,家长说的话就当没听见,还有的孩子表面答应了,实际并不是那么去做,只是敷衍一下家长,所以,孩子不听话,做家长的真是烦恼的很,个人认为要想让孩子听话,首先要分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是和家长有一定关系的:
1、现在家庭一般为一个孩子,所以家长都比较娇纵,从小便开始百般呵护,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孩子说什么都满足,即使有些家长当时没答应孩子要求,但孩子只要一哭闹,立马心软,马上改口,就顺了孩子的心意。尤其是老人,更是宠着孩子,不管对错都护着孩子,就算犯了错误,父母要管教时,经常被老人阻拦,很多孩子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保护伞。家长们的这些行为,渐渐的导致孩子在思想上形成错误的认识,使他(她)们,不懂得通过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只要家长不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发脾气。家长从一开始就没能在孩子面前有所威信,反而让孩子欠着鼻子走,所以家长想管教孩子,他们自然不会听话,家长的教育存在问题,这也不能全怪孩子。
2、不少家长,平时是管教孩子,可是太过于唠叨,一句话,一件事反复强调,心理学称为超限效应,过多的刺激、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导致出现心理不耐烦、逆反。过于唠叨,会令说的话失去效应。天天说,孩子都听烦了,有什么威信可言,自然不听了。
家长管教孩子,要讲究方法,平时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里想法,不可溺爱他们,从小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独立,形成好的习惯,认识。
最近我也是有同感,孩子才2岁多,就知道与大人对话说不,无论做什么,吃什么,都要说不,人的叛逆期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前我正在经历,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叛逆期,这代表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思想上的改变,有的孩子叛逆期会比较严重,期限也会很长,这就使得父母难以接受,有的父母因此变得很焦虑,其实,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心里想的什么,身体上的变化,这个时候,收起我们暴躁的脾气,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一些温柔,孩子总会被你影响的,我们要明白的是,给孩子空间,适当引导孩子,把握好度!
建议父母可以先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侵犯”了自己的“疆界”而很不高兴的时候。发现自己藏在抽屉里的日记本被父母偷看过;父母给自己买了一件玩具,邻居小孩过来玩,看见了这个玩具很喜欢,父母一转脸就把它送给别人了……
大多数父母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感受,父母通过这些行为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你没有权利管理自己的物品。这样缺乏边界感的家长会让孩子觉得他并没有被当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来尊重。
对于孩子的管教,家长们都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边界感”。
边界感就是个人所创造的心理准则和限度,以此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以及当个人边界被触犯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这种边界在同事和朋友间相处时会比较容易把握,但当放在亲子和亲密关系中时,双方的边界往往会因出现交融而变得复杂。尤其是伴随着子女逐渐长大,他们的边界感会愈加明显。
在亲子关系中,边界感模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对孩子过分热心、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等。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失去自我,所有事情都已孩子为主,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核心,这种情况下,孩子多半都会产生逆反和被侵犯的感受。
建议您先反思一下,作为家长来说,是否有侵犯到孩子的边界感。
今天刚跟一位家长聊这个问题?
是真的吗?
我们自己小的时候,是不是也不听话?
玩得不着家的经历有吗?更别说吃什么饭了。我的一位邻居有一次去邻村亲朋家玩,没有跟家人讲,家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只是觉得孩子,天黑了都没有回家,于是动员了邻居,分成几批人,上后山一批,上对面山一批,村头邻村一批,村尾邻村一批,还有一批入水。一整夜没有人休息好,也没有搜到尸体。
第二天,相隔二三十里路的邻村的亲朋把孩子送回来了,才让家长放心。这事大吗?
有没有打破他人的窗户的,有没有偷摘他人果树上的水果的,有没有随意拿了别人晒在外面地瓜条的,有没有与同伴打架让人受伤的,有没有拍了牛屁股把牛背上的孩子摔伤的,有没有玩石头把别人的嘴割伤的,有没有等到开学了才写假期作业的,有没有逃去游泳的……
可是,现在孩子们有没有自己当年那么不听话的事情发生,肯定还没有吧!
因此,千万别说现在孩子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不能拥有的却是相当多的,他们活动少了,能量不能释放,他们有什么情绪也自然也正常了。他挑战的少了,自然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弱了,因此让自己或他人受伤是正常的。
总之,我们要接纳孩子,然后再用正确的理念与影响孩子,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