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与孩子沟通的关系?

首先抱抱她,心平气和的去和孩子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每个父母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因为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构建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亲子沟通中,我个人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任何情况下,都以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愿望为沟通的基础。

类似的话,你有没有对孩子讲过?“告诉你八百遍了,就是没记性!”“再不听话,妈妈不爱你了。”“怎么想的告诉妈妈,别总是哭。”……。即便这些话已经讲过无数遍,为什么孩子依旧不听你的话,不愿意和你沟通?亲子沟通,亦即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动。在和孩子的交流互动中,父母常常不忘“言传身教”。而与此同时,父母又往往因为热衷于“言传”,忽略了“身教”,殊不知“身教”才是“言传”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先通情,再达理

孩子因自己养的一条小金鱼死了而伤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来说:“别哭,不就是条金鱼吗?爸爸再给你买十条。”孩子听后哭得更厉害了。这时,孩子哭的不仅仅是金鱼的死,更是因为他的情绪不被接纳和理解。如果爸爸这时候能告诉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过。”这样,孩子或许会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感觉。

小结:孩子什么感受,父母没有权利去定义,那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我们去尊重。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该先试着深入孩子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接纳情绪,承认愿望

周三早上,孩子醒来告诉你今天不想去上学时,你怎么办?直接训斥他:“快起来,必须去!”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可能大哭,也可能干脆不起了。这时,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很希望今天是周末,因为妈妈答应你周末带你去海洋馆,是不是?我明白,我们看一下日历,今天是星期三,妈妈和你一起再等两天,好不好?”当我们必须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至少我们要承认孩子内心的愿望,并提出这种诉求和权利,这样,会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要求。

小结:不要否定孩子的意愿和诉求,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否则,孩子永远不会知道什么能得到,什么得不到,该如何去争取。

多描述,少评价

当孩子饭前用娇嫩的小手帮我们准备好餐具时,我们夸他“太棒了”,意味着他以后不帮着做就是“不棒”。长久下去,孩子会更关注我们的夸奖,而不是自己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桌子擦得真干净,碗筷摆放得真整齐”,那孩子脑子里再现的是做过的行为,能帮他将来做好同样的事。

小结:表扬或批评都要尽可能的具体,结论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因为幼儿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往往会以父母对他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少禁止,多启发

父母明确告诉孩子:周一到周五,不可以看电视,周六周日可以看一个小时;玩具车不是用来扔的,皮球是;床单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当我们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种行为时,要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更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这里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句式:当(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觉得(很担心),因为(这会给你和他都带来伤害),我希望(你明白,手是用来劳动和表达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如果你不喜欢某人,可以大声说出来)。括号中指的是具体的事、心情和提示。

小结:为孩子制定规则或提要求时,重要的不是去禁止或证明孩子错了,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做是对的,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明确规则和传授知识,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评自己。

少注重非语言方式的交流

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也主要是通过内感官,而刺激内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语言方式,比如:1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理需求。2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3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开心和快乐。4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5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6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

小结: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语气、表情、眼神、肢体动作,这些能让孩子感受到的交流才是更有效的交流。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要保证身体、情感、思维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进行。

关注反馈,注重效果

当我们训斥孩子“告诉你800遍了,怎么还没记性”时,当孩子经常无视我们的话语时,我们需要多一份自我反省:我们说的道理是从孩子的角度还是只从我们自身出发?表达方式是不是超越了孩子年龄应有的理解力?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化,导致孩子把关注点放在了父母的情绪上?我们自己言行一致吗?

小结:亲子沟通时,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因为本质上说,亲子沟通不是说教,而是改变行动。父母真正需要去做的是从改变自己,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开始。

亲子沟通,我个人遵循的沟通步骤:

1积极的关注和倾听。蹲下身子,给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倾听,这本身就会产生效力,会创造出一个被尊重和信赖的环境,让孩子能释放情绪,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激发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复的能力,所谓问题自然容易得到解决。

2接纳。情绪是一种感受,本身没有对错,只有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好坏。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通过示范、游戏、故事等方式,逐步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

3理解。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意志去考量孩子,要努力去跨过我们和孩子间的年龄跨度,以他们的视角来看世界,感受他们的内心。

4描述。不要急着给建议,先界定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5建议。在必要时,给出你的不同建议,让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预估各种解决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让孩子去做选择。

结语

做到这一切,对于以往不是以这种方式与人沟通交流的成年人,的确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个练习和改变的过程。然而,坚持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不再只是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更是融入我们骨子里的一种行为准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所谓“育儿即育己”,自身的成长,又会使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品质和能力得以提升,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想要教宝宝学汉字的看过来~安利这款非常好用的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将识字当做游戏,让宝宝轻轻松松学会汉字!




与孩子沟通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初为人母时我也不太注意孩子的心理诉求,遇到问题或自己情绪不好时,会简单粗暴拒绝她的要求,这样沟通的结果就十分影响亲子关系。

随着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和自己做母亲的知识积累,我认为处理好与孩子沟通的关系有以下技巧:1、理解并尊重孩子。成年人往往会以父母自居,漠视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诉求,往往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其实我们应该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对话,了解他的情绪和心理,有针对性地帮助他解决问题。在你温和而有原则的坚定的语言里,孩子自然能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在孩子需要你的关键时候你要在场。根据我的一些实际调研,一些乡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遇到问题,需要家长帮助解答的时候,父母不在现场。而过年过节相聚的时间又非常短暂,孩子根本来不及向家长表达自己的困惑。或者事情已经过去,再提又好像没有必要了。这样家长与孩子无法产生共情。在沟通上是存在障碍的。即使平时的电话交流,也不会谈及到真正心里所想的问题。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在现场,这是良好亲子关系的保证。

3、珍惜有效陪伴。有些家长陪伴子女,自己看电视玩手机,根本不陪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要想与孩子做良好沟通,你首先需要珍惜有效陪伴的时间。陪她看场电影,交流你们彼此的感受,陪她共读一本书,交换你们彼此的读后感,一起玩个游戏,或者在家里组织个家庭会议,鼓励家长和子女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有效陪伴能帮助家长与孩子良好沟通。




学学家庭教育学,换位思考!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地位谈话,谈心,孩子会和你交心,分析孩子现状的原因,默默地帮助孩子!




皮带,皮鞭,拖鞋,拖把。扫把,鸡毛毯子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孩子天生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父母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才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而言。”

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类型的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中,要懂得扬长避短、因“格”施教。

孩子常见的性格类型

活泼型

优势:

这类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爱说爱笑,在和朋友一起时,他们是最活跃的那个孩子,也是笑得最大声的那个孩子;

他们的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拥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和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

缺点:

这类孩子专注力不强,自制力比较差,做事没耐心,容易被外界干扰;比较敏感,最接受不了批评。

他们喜欢边学边玩,不喜欢枯燥乏味的事情。譬如,孩子想先看完动画片或先玩一会儿再写作业,想边写作业边听音乐。

力量型

优势:

这类孩子适应能力强,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目标感比较强,喜欢挑战;精力充沛、坚毅勇敢、敢说敢做、义气十足,具备领导者的气质。

缺点:

这类孩子是标准的“熊孩子”,性格调皮、专横、急躁、爱打爱闹;规则意识较差,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

他们很容易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总喜欢和别人对着干。

完美型

优势:

这类孩子喜欢追求完美,性格温柔、听话、善于思考;自制力、专注力比较强,做事有条理、耐心、认真;自尊心强、有主见,凡事心中有数。

缺点:

比较固执,很爱面子,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平和型

优势:

这类孩子偏爱安静,冷静细致,是个很好的旁观者和倾听者;遵守规则、喜欢思考、富于想象、善于观察;专注力强,很听话,做事比较稳当,不易出差错。

缺点:

喜欢独来独往,社交能力弱,缺乏主动性;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讲话,自我表现欲不强,不爱向别人倾吐心声。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孩子沟通

活泼型

活泼型孩子做事情都是建立在乐趣的基础之上,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或互动的时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游戏性,如打赌等。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做事情,让他们自己选择感觉最好的方式,只要高兴就好,这样反而会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这类性格的孩子要多给予赞美和夸奖,遇到挫折时,要告诉他们,自己是父母或老师最在乎的孩子,所以才会格外关注你。

力量型

对于这类性格的孩子,在行动上要采用激励和惩罚的方式,如告诉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可以得到什么奖励。不要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不要总是讲道理,要告诉孩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语言上要对孩子示弱,让他们协助自己做某件事情,这类孩子很乐意如此。

同时,对这类孩子要进行友情培养,营造朋友们协作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同伴间友谊的乐趣。

完美型

这类孩子喜欢遵从科学,不喜欢模棱两可、毫无根据的说法,有时父母说的话他不一定会听,如果你说“爱因斯坦……”,他就会很认可。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应多表扬、少批评,多和孩子一起探索事物背后的逻辑,培养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

这类孩子的学习比较轻松,但讨厌别人打乱自己的计划,如果不得已的时候,你应该先提前和孩子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

平和型

这类孩子不喜欢产生冲突,追求和谐、平稳的人际关系,父母可以用请求孩子帮助的方式,来增加互动和沟通。

父母对孩子要欣赏和理解,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交往,多创造平和的交往机会,让他们心理上感到安全、自由,避免出现排斥的感受。




你好,我是垚瑶妈妈,专注于0-15岁儿童阅读和亲子教育。

看到题主的问题,我很自然就想起了我跟我妈妈之间的关系。因为我的妈妈对我的爱很明显,但之前我一直感觉不到。

题目中你会提到会为了很多小事就会跟孩子争吵,那你可以问问自己,你们争吵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设想去做选择的话,那可能主要的原因在于你自己。

我在很多个问题中回答的时候都提到过一本书,叫做《不管教的勇气》。实际上如果真想把孩子养育好,一本书就够了,最主要的是你会不会去做,教育孩子是一种能力,也需要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

在这本书里,首先提出的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自立”。

自立的表现主要有3条:

孩子有能独立做出选择的能力。

孩子能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根据你的描述,你跟孩子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陷入了“权利争夺”。孩子长大后,思想开始慢慢成熟,就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会每件事都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话,孩子就会失去独立做出选择的机会,这样的孩子会往两个极端发展,一种可能会养成“习得性无助”的习惯,因为他知道无论怎么反抗,都于事无补,所以干脆就不反抗了,也不会有进取心;另一种就是叛逆,这样的孩子不论你说的对或者错,首先跳出来的潜意识就是反抗,也就是我们说的“叛逆”。

那家长对于孩子什么事都想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对孩子“不信任”。在家长心里,“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很多家长不相信孩子能做这个,不相信孩子能做那个,凡事都要插手,凡事都要给意见,但凡子女跟自己意见不统一,就会用生气或者发脾气的方式来控制子女,或者直接把责任推给孩子,给他们扣上“叛逆”的帽子,如果你真的信任孩子,为什么不能让他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呢?

因此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对于你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如下方式来和孩子沟通:

第一,学会接受孩子自己的选择,而不评判。

也就是说在小事上尽量的让孩子自己去安排,给孩子适当的权利,让他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你要对孩子说:“妈妈很爱你,会一直支持你,如果有需要帮忙的时候,记得及时告诉我。”

第二,学会倾听,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去解决问题。

孩子的人生最终还是只能由他自己决定,可能孩子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成年人看来可能不是理想的未来,但那是孩子的选择,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例如: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你想怎样达成目标?

为此你都做了哪些努力?

需要父母对你有什么支持?

类似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孩子通过思考来逐渐达成自己的心愿。

第三,不要俯视孩子。

这一点可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经常不自觉地去俯视孩子。

首先是批评。孩子犯了错,我们就会马上去批评,甚至可能还会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给家长这种优越感的原因主要就是自己是长辈,所以孩子应该尊敬我们,仰视我们。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白,批评并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反而会培养出一个懦弱儿。

其次是表扬。如果说批评不应该,表扬也不应该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在我们的工作中,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表扬我们?很明显,那些工作职位比我们高的人才有资格表扬我们,所以对于孩子也是一样,表扬他的同时,你就是以长辈的心态在俯视他。那孩子做对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多跟孩子说“谢谢”。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果获得了提高,就会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最终达到“自律”。

总而言之,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接受你的建议,首先都是要建立好亲子关系,你也可以坦诚的跟孩子交流,说出你童年的伤,很有可能你是自己曾经吃过的亏,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这些拿出来跟孩子分享,增加你们之间的公开象限,互相增进了了解,才是两人越来越亲近的正确方式。




互相尊重,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她当朋友一样




孩子的成长每个年龄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不是所有家长都懂教育心理学,但是每个家长都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少一些愤怒,多一些理解!




作为一个二十来岁孩子的家长,这个问题我很有心得,现在回答一下。孩子无论男女,以下都用“他”。

孩子小时候很乖巧,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比较叛逆,这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棍棒低下出好人,或者像以前父母对我们那样,对父母绝对服从,甚至连顶嘴都不可以,但现在的孩子不同以为了。以前孩子几个,父母也很辛苦,孩子每天看见父母起早摸黑艰难求生很心疼父母,所以会很听话,而现在的我们,孩子少了负担轻了工作也轻松了,孩子看见你要么不是打牌要么就是在沙发上葛优躺要么就是天南海北的到处旅游,谁那么心疼你?加之以前孩子多,打一个孩子有杀鸡吓猴的效应,现在就一个,你打他他在气头上想起了江姐许云峰,说不定更加坚强、勇敢……所以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小时候尽量讲道理,实在不听,揍一顿,然后还是要讲道理,讲为什么打他的道理,让他就算挨了打也知道自己该打,下次就有了肌肉记忆。但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的棍棒教育还没有效果、肌肉记忆还没形成的话,我劝你别再打了,这时孩子比你高比你壮,且三观还没形成,还不善于克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你再上去骂、打他,那就是激化矛盾,他一出手,哪怕是不经意推一下挡一下,你就飞到八丈之外了,然后你气急败坏疯,爬起来又冲上前去施展你的少林功夫,然后他掐住你脖子……家里你来我往、鸡飞狗跳上演全武行,简直有辱爹妈尊严、自取其辱,而且愈演愈烈无法收场,关键是当这种对抗成为习惯后,家长和孩子势如水火,孩子脾气越来越坏,也学会了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恭喜你,你终于将孩子教育成了世俗眼中的“坏人”。

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和陪伴孩子是你的第一要务,而且培养和教育孩子就是历尽艰辛、斗智斗勇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比如课内学习课外上各种兴趣班,不但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比你挣多少钱都重要,否则我们挣钱是为了什么?那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自己外出务工,让孩子作为留守儿童长大的家长基本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再怎么也要留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或者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多陪伴孩子,作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放学回来每天问问他在学校里的情况,耐心的听取、理解并帮助排解他的情绪、他的惆怅、他的委屈、他的忧伤,并跟老师多沟通互动,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到了青春期,这时孩子可能就大变样,不跟你交流了,不理睬你了,独来独往了,鬼见愁了……这时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只有鼓励、引导和等待,给他时间等待他成长,然后适时的、简明扼要的给孩子以鼓励和引导,孩子发脾气时,你可以瞪他一眼然后离开不理他,这时孩子会自我反思反省,过后会慢慢改变,反之你扭着不放、唠叨、大道理一篇又一篇,孩子反而很烦。无论孩子学习多差,习惯多不好,先抓住他的优点表扬,再提出缺点让孩子一点点改进。好孩子都是爱出来的、鼓励出来的,父母要永远站在孩子的身后,不放弃不气馁,传递给孩子一种平和、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引导和鼓励孩子控制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总之,给孩子时间和鼓励,时间会还给你一个优秀、自律、阳光的美少年!




想想自己年轻时候怎么想怎么做,理解一下孩子,然后再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指导孩子。最重要是多陪伴。




具备同理心,学着换位思考,效果一定不会差。




原始地址:/resou/5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