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故意和大人反着来,怎么办?

幼儿两三岁的时候会经历儿童发展的第一反抗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会希望自己能做许多事情,而且也会常常对父母说“不”。因此,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小小就有逆反心理,并对此感到非常不理解。事实上,这种逆反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表现。家长应注意分析孩子逆反的原因,并用适当的方法来应对孩子的“独立”。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

1、不切实际的期望

作为家长来说,应给孩子提一些比他们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2、对孩子过于严厉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3、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4、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试想,让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孩子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相对来说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二、对于逆反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

1、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抽时间出去。

2、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3、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4、用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5、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

6、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童心理专家的帮助。

三、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积极作用:

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面效应:

1、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

2、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并善加利用。




这时候孩子往往进入到了第一个叛逆期,因为他们有了独立的思想,已经不满足于家长对自己的控制,凡事都想自己做主,有时候跟他说话他就当没听到,这种情况很正常,每个孩子都会有那么一段经历,我们孩子两岁多点都进入了这个阶段。比如说急着出门帮助她穿衣服,逃的远远的,一直“不要,不要”,再比如说让她过来吃饭也是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切忌用命令的口吻跟他说话了,这样并不能让他们顺从,更有甚者叛逆得更厉害。对于她不愿意穿衣服,我会用很愉快的音调对她说:“我们穿衣服去找姐姐玩了,姐姐那有好多玩具,她说让给宝宝玩的,你去不去啊?”这就会吸引她,立马乖乖过来穿好衣服。对于叫她吃饭她吃,我会先把话说清楚:“妈妈把饭给你盛好,你吃就过来吃,不吃你就得饿着了,一会妈妈吃完就收了,那样就没的吃了!”然后就不用管她,她会自己权衡,如果不过来吃那么吃完就收拾了,说到就该做到,那么下次她就会记住。如果遇到别的问题可以跟他交流,听听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个做主的权利,他高兴了以后自然会多听一些,相信很容易度过这个时期的。




你可以故意跟他反着说啊!

这位家长,孩子4岁的叛逆其实不算什么叛逆,那只是他寻求独立和尊重,探索世界的一个阶段。作为大人要理解孩子,给予孩子尊重,不要仅仅是教导孩子,限制孩子,纠正孩子。当孩子感觉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大人的监督下,做什么都有人告诉他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他内心那个自尊,自主的种子没有被得到浇灌,他是会采取极端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

只要不是特别危险的事情,和特别没有礼貌的行为,都不要去限制孩子。

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等等,他会慢慢跟大人配合的。

教育孩子的过程不是要“赢了”孩子,让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而是要“赢得”孩子,使孩子配合大人。




和大人的意见不统一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孩子还要去按照家长的指示去做,让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所以孩子会与家长反着来。建议家长平时多关注孩子的需要,在明白孩子的需求基础上给孩子建立规矩,这样情况会有好转。




正视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可大惊小怪,更不要发火。首先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耐心疏导,孩子会从逆反步入正轨。另外,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许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家长应留个心眼儿,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感谢邀请。我家的孩子应该是两岁左右吧。就开始和大人反着来了。用奶奶的话说:越来越不听话了!要我来说。他不听话我挺开心的。随他!因为不听我的。他会吃亏。比如鞋子大了他硬要穿。不听我的。结果摔了。比如别再沙发上蹦哒?不然会摔下来。不听我的?结果真摔了。比如。天气热不穿运动鞋。结果回来告诉我他很热。又比如。天气凉了还要穿凉鞋。回家告诉我冷。。。。。还有很多。。。当他说不得时候。是他自我意识的开始。你要让他知道他的判断目前会导致的结果。也让他知道妈妈没撒谎。没骗他。信任是最关键的。现在三岁了。他偶尔也会对我说不。。。但是会判断。自己判断。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自己做出决定。

所以。孩子反着干。。。。是新的阶段的开始。家长要正确引导!!!!




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困难,一味强调,你怎么不懂事。孩子必然反叛。你可知道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优秀的被人喜欢的人,可有些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可能还解决不了学习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支持与化解,当爹妈的才更应该学习,里很多人都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方法,放下你手里的游戏,关掉你正在追的韩剧,别喝酒钓鱼打麻将了,关注孩子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及时沟通及时化解,都能成为好孩子




孩子从两岁起就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到了三岁,他们的自尊心会变得非常的强,这些都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正常过程。当孩子会“叛逆”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孩子自我边界的逐渐清晰的过程,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往往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就开始慌了,认为孩子不听自己的了,孩子开始“变坏了”,不再是那个“乖宝宝”了。当父母想要控制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而是自己的附属品,所以父母要通过孩子的听话来验证自己的权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想要自己的权威,当两个权威碰撞的时候,管教,压制,一定不是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平等协商。当父母与孩子间建立的的连结足够多的时候,父母能感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孩子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而父母知道了孩子内心所想,加以引导,孩子才不会去拒绝,双方才可以去协商解决问题。




不能一再顺从孩子,有时适当的暴力也要有的,现在孩子小,心智未成,大人一再顺从,会助长孩子的任性。记住任性≠个性。




孩子故意和大人反着来,怎么办?别着急想着怎么办,先看明白了再去办。

孩子故意和大人反着来,也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这说明孩子的意识能力在慢慢的增加,有了意识能力的支配,行动能力也就根上去了,孩子玩得高兴了,小脑袋也就根着兴奋起来,就会反反复的玩下去,玩累了,没动静了,你走进一看,孩子睡着了。

那孩子故意和大人反着来,主要还是出于孩子的兴趣索然,孩子做惯了一件事,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留下了印象,所以孩子就还会去做,而大人则认为孩子的行动或者没意义,或者会对孩子有点危险,所以大人要反对要制止,而孩子却还不会接受大人们的意见,还想要继续玩下去,这时候大人们就会说,这孩子怎么我越不让他干啥他越要干啥,岂不知孩子的做法是他自己创造的,假如孩子刚开始做你就果断的采取措施制止了他,他的潜意识里就没了这个程序,也就不会再做下去了。

而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也就是在五六七八岁的时候,孩子与大人反着来的话,那就是我们说的逆反心理了,那时候的孩子在块速生长,也有了自己的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了更多的想法,这个时候大人也不能一味打压,老子说了算,孩子必须听老子的,那样可能适得其反,越压越不服,越压越叛逆,要正确开导引导孩子的思维方向,不要让孩子误入岐徒,等孩子再大一些,也就会自然的明白了道理,也就不会与大人对着干反着来了!




恭喜你,你的孩子开始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你分离,或者练习有自己的不同想法。不要阻碍这种自主,这是你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度控制或者惩罚,用尊重和有安全界限的去培育和支持你的孩子的个性化过程,避免和孩子产生权利之争。保持和孩子的连接,尽量使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用心的倾听,有限的选择等等。




宝宝处于性格上的第一个逆反期,对于宝宝发脾气的任性倔强行为父母不能一味迁就,也不宜有过激行为。父母一定要对于自己的立场抱明辨是非的态度。可以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等方式处理,转移注意力:宝宝发脾气时,可以先把引发宝宝发脾气的事情先搁下,用宝宝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待宝宝的情绪逐渐平静后,再与宝宝讲道理,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发脾气是不对的,宝宝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等,并且在平时看到他像有发脾气的念头就提醒宝宝好好说,慢慢说!冷处理:如果宝宝对转移注意力的事物不感兴趣,还在哭闹,那父母可以适当运用冷处理。对宝宝的哭闹不予理会,宝宝自然会慢慢停下来,这样也让他知道哭是没用的还有就是可以适当地让宝宝去“碰钉子”。如果对于一件事物,宝宝有坚持自己想法的时候,如果后果不妨碍到宝宝的安全,可以适当地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施后,遇到的挫折或会让他记忆更深刻,这时大人再加以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肯定宝宝改错的态度,鼓励宝宝以后应该多跟大人说说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是不对的应该要多听大人的,不能一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原始地址:/resou/6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