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发育稍慢了点,没办法,过两年会正常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有其自身特点,不能一概而论的。只要不是太落后同龄人便不必过于担心,以后会赶上去的
1、多输入。三岁前的孩子语言的学习就是通过外界的输入学习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是经常陪伴的人要多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有输入才能多学习,例如多读绘本故事,多读些唐诗这种,总之多一些的输入。
2、在孩子小时候,少问为什么。而是多问些有选择的问题,多给几个选择,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然后大一点的时候再用启发式提问。
没有输入,孩子肯定回答不出来那么高难度的问题,所以需要积累,多点耐心,多陪伴孩子。
看了你举的三个例子,我觉得你特别喜欢问宝宝“怎么办?”,然后把宝宝绕进去。宝宝所认知的事情都是通过家人告知或者观察其他人获得。宝宝现在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你以后说话就得注意了。比如宝宝过来跟你说车车坏了,你要说妈妈看一下能不能修好,修的过程中问宝宝车子怎么坏的,是宝宝摔坏的吗?诸如此类,大人多做引导,慢慢地宝宝就学会了遇到问题该怎么办。
孩子很明显在跟你学说话啊!千万不要着急,也不要急着判断孩子说话反应慢。跟孩子交流时不要光提问,要根据自己对孩子所述事件的描述推测一些答案说出来,这样孩子就能从你的语言里学到新的词汇和描述的方式。比如:孩子说“车车烂了!”你可以问“怎么烂的?”“是踩烂了还是摔烂了?”,还可以伴随着踩和摔的动作帮孩子建立动作和语言的联系。孩子有所回应的时候,顺着他的话接着推测备选答案说出来。比如孩子说“摔烂的”,你可以说“从桌子上摔的还是从宝贝手里摔的?”……孩子说话有早有晚,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发育迟缓的标签,你先丰富自己和孩子对话时的信息量,孩子有充足的语句来源才能很好表达。从你的描述看孩子学习的欲望很强烈,不要灰心,多试几种方法。记得:你是孩子在世间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你要放弃了,孩子就太可怜了!
两孩妈妈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分析了题主列出的三个例子,发现,这真的不是孩子不能理解大人说话的问题,而是大人完全不能理解孩子的表达,并且完全缺乏与孩子沟通、引导并推进话题的技巧。简单说:问题在妈妈!
咱们先来分析第一个例子,括号中是我的分析。
孩子:妈妈,车车烂了…(孩子的期待是,妈妈告诉他该怎么办,他还不知道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需要妈妈的指导。)
妈妈:怎么烂的啊?那怎么办呢?(妈妈把问题推回给孩子,第一次)
孩子:怎么办啊?(孩子依旧困惑,因为妈妈没有提供帮助)
妈妈:对啊,怎么办?(妈妈依旧没有提供指导,再把问题推给孩子,第二次)
孩子:怎么办啊?(孩子没有办法,还是困惑)
妈妈:是的,你说怎么办呢?(妈妈第三次把问题推给孩子)
孩子:怎么办啊(孩子第三次得不到回答,困惑依旧)
妈妈:妈妈问你如果车车烂了是要修好它还是再买?(这时妈妈用一个“逼问”的语气,给了一个稍有内容的回答。)
孩子:车车烂了,然后哭了起来(孩子为什么哭了?因为孩子既不会修理,也知道妈妈不会再给买,而且他跟妈妈讨论半天,都没有得到帮助,感到很沮丧。)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回答,拒绝提供帮助。请问如果您和孩子换位思考一下,你的感受会如何呢?
建议:在第一次回答的时候,就给予有质量的回复。“哦,妈妈看到车子坏了(表示理解孩子的处境),咱们先试着修修好不好?(提出有建设性的提议,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孩子:妈妈,我不开心(孩子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感受,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和同情。)
妈妈:你怎么不开心呢?(妈妈询问原因)
孩子:怎么不开心啊?(其实对三岁的孩子来说,“怎么不开心”是非常抽象的问题,他根本无法回答。)
妈妈:对啊,你怎么不开心了呢?告诉妈妈(妈妈第二次询问原因)
孩子:告诉妈妈(孩子想告诉妈妈,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妈妈:对啊,告诉妈妈,为什么呢?(妈妈第三次问)
孩子:为什么呢?……(孩子依旧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是希望妈妈能理解和同情他不开心的感受,但妈妈关心的是不开心的原因,所以沟通反反复复,毫无进展。
建议:在孩子表示不开心时,马上表示同情和理解。“哦,宝贝不开心了,来妈妈抱抱好不好?”
再来看第三个例子:
孩子:妈妈,天黑了(孩子主动跟妈妈表述他对周遭的观察,这是个陈述,不需要怎么办,也不需要回答怎么办)
妈妈:天黑在家,那怎么办呢?(妈妈重复了事实,然后问孩子怎么办)
孩子:怎么办啊(这根本不涉及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孩子很困惑)
妈妈:天黑是不是要开灯a?(妈妈勉强给出了个建议)
孩子:开灯…………(孩子只好重复。)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错误地将孩子的描述,当成了问题,又把亲子沟通拉回了无解的“怎么办”。
建议:孩子说“妈妈天黑了”,妈妈回答:“哦,天真的黑了呢(表示认同孩子的观察),天黑了,小鸟会呆在哪里呢?(启发孩子联系其他生活体验)。”然后孩子如果回答:“小鸟要回家。”那妈妈既回答:“是的哦,小鸟要回家,宝宝和妈妈也要呆在家里了。屋子里暗了,咱么开灯好不好?”
这三个例子分析下来,我简直也抓狂了,不得不说,这位妈妈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实在是太差了,您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不提供任何信息,只问“孩子怎么办”,又怎么能怪孩子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根本就是大人听不懂孩子的话好不好!
所以需要改变和学习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否则您这样的交流水平,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的。
真心爸妈:
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毕业均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十一岁,一个十四岁半。出版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所有回答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
欢迎访问我们的号“真心爸妈”,浏览更多育儿文章。
“你这孩子,怎么就听不懂我们说话呢”……这类抱怨,说明孩子很可能语言发育迟缓了。这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
最常见的原因不外乎是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一旦发现就要努力查找病因。
提问里的那个3岁孩子,如果不是上述那些原因,那就是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或发育性语言迟缓。
什么鬼?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临床上分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二种,前者是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后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受限制,这种语言缺陷会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表现出来,比如只能发出一些音节但不能组成词、记不住普通的词、词汇十分贫乏、不能用完整的句子去描述他所需要的东西等,对语言的学习速度很慢,常比正常儿童慢2~3倍,语言明显落后。
除了不懂大人在说什么,有些1岁多还不会喊爸爸妈妈,4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句子。
那就得进行特殊的语言训练了,表达型语言障碍训练的重点,是让孩子模仿他人讲话,先从模仿开始,父母最好也参与训练;感受性语言障碍训练的重点呢,就是增强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听觉记忆及听觉知觉等方面的能力。
当然了,不管侧重那种训练法,必要的心理干预也是需要的。
看到这个题目,我还有点隐隐的担心,会不会是孩子的发育出现迟缓?但是展开内容看了下楼主的描述,我就开始很心疼这个孩子了,因为他真的是个发育非常正常的孩子,而妈妈却是个不懂孩子的大人啊!
我们来看看妈妈列举的几个事例吧!
孩子说:妈妈,车车烂了——其实他是想说:妈妈,我的车车烂了,我很伤心。
孩子说:妈妈,我不开心——其实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妈妈,请你看见我不开心了。
孩子说:妈妈,天黑了——其实他也许想说:嗯,妈妈,我观察到天黑了。
其实,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他能够说出事实、表达一点情绪,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妈妈如果此刻不能意识到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那么显然就会曲解孩子的意图。
那么爸妈们应该如何理解低龄儿童的话语,又将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听孩子说话,要多从情绪角度理解入手。
比如说,孩子说车烂了,其实是想表达他难过的情绪,如果家长可以看到这一点,那么对话可能将会变成下面这样:
案例一:孩子:妈妈,车车烂了……
妈妈:哦,妈妈看到宝宝的车烂了,我猜想你一定很伤心吧。
孩子:嗯,车车烂了,怎么办啊?
妈妈:嗯,车车烂了,我猜你很伤心,很希望车车能恢复原状是吧?
孩子:怎么办啊?
妈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个位置坏了吧,儿子你知道哪个位置坏了吗,能告诉我吗?……
这段对话中,孩子的情绪被理解,而且妈妈也自然将车坏了引导到让孩子叙述哪里坏了,进而推动到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案例二:
孩子:妈妈,我不开心。
妈妈:哦,儿子,妈妈听到你说不开心,也会有点担心呢,那你能给妈妈指一指,不开心是一种什么感受吗?是哪个部分不舒服吗?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可以自然而然的将孩子的不开心,转化成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但是看见他的情绪不否认,不审问,是对孩子深深的尊重。
其次,直接陈述孩子描述的客观事实,不反问,不追问为什么。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你会体验到很多不一样的,会随着年龄改变的部分,回答就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家长追问“为什么”的时候,更多的情况是说不出来;而到了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家长追问的“为什么”时,很可能是懒得理你的状态。
我们重新演绎下案例三:
孩子:妈妈,天黑了。
妈妈:哇,妈妈都没发现,天真的黑了呢!儿子,我们如果想要房间亮起来,可以做什么呢?
儿子:不知道。
妈妈:如果想要房间亮亮的,你觉得是开客厅的灯比较好呢?还是我们打个手电筒比较亮啊?……
在这个案例里,妈妈正视了孩子观察到的现象,避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要不要开灯),而是用了正面管教里的启发式提问,帮助孩子思考并找到答案,做出选择和判断。
我们的孩子,尤其是低龄段的孩子,正应了正面管教里的一句话:孩子们是很好的感知者,缺失一个很差的表达者。所以,各种情绪、事实,孩子们都会用他们敏锐的眼睛和觉察的心灵感受到
那么作为大人,我们离开童年很久了,应该如何做呢?
1、做好孩子内心的翻译家。所有的爸妈请都蹲下来,静下心来去体会孩子的视角和感受,你会发现理解孩子并不难。
2、在他们还不具备描述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慢慢的教导他们。三岁孩子如果字词储备量确实是会表达不清醒。但是这正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提供的正确榜样啊。
3、要学会一个工具:共情。可以跟孩子分享我们小时候的种种相关趣事,增进亲子链接。
正面管教里说的好:纠正前先建立连接。只有关系连接保持的好,相信这些都是不值得焦虑的部分了,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