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中的哪些问题是不可忽视?

一般家长与孩子最常用的沟通方式有三种:指责型、讨好型、理智型,而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与后遗症,家长们需要好好了解与避免。

指责型

指责型父母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即使被证明犯错也很难让他们承认,甚至还要用各种理由来矮化对方、为自己辩解。

指责型父母只会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断地给孩子压力,让孩子觉得是自己对不起父母。

指责型的父母经常使用的语言是:

“你怎么那么笨呀?”

“你是怎么搞的,连这都不懂!”

“我不是已经跟你讲过了吗?你要我讲几遍?”

“再不用心点,看我怎么修理你!”

“你是要把我气死你才甘心吗?”

甚至连“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孩子”都说得出口。

指责型父母的情绪通常是愤怒的、冷漠的、不满的、束缚的、猜疑的。通常他们很不容易快乐,孩子一点点小事都可能让指责型父母勃然大怒。

指责型父母的行为通常是否定的、批评的、挑剔的、攻击的、打骂的、敌视的。

因此孩子通常会对指责型父母采取逃避、表面配合、敷衍、说谎等行为,特别是孩子认为自己的表现无法让父母满意时,就会用这些行为来争取一时的安全感,以避免受到父母的指责。

指责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子女,对他人说的话都是以“不同意”为基本模型,也就是用“否定别人”来撑起自己,处处质问责难他人,身体语言也会不由自主地摆出攻击、责骂、批判的架势,而其实他们的内心却总是存在着不安全感、寂寞与无成就感。

台湾著名导演吴念真,曾以自己的父亲为脚本拍了一部名为《多桑》的电影,深刻诠释了指责型父母的心态与行为。吴导演的爸爸是矿工,虽然是入赘的人,但是家里的经济靠他撑起,所以对待妻子、孩子总是盛气凌人。

矿工的家庭很辛苦,吴妈妈省吃俭用就为了养育孩子长大。而每次吴爸爸从矿井休假回到家,吴妈妈总是得把握机会跟吴爸爸要钱,否则等吴爸爸回矿井又要好几天才能回来。

只是吴爸爸很厌烦吴妈妈看到他就要钱的行为,这种厌烦的情绪不断积蓄,逐渐发展成强烈的指责与批判。

吴导演说他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每次跟爸爸要钱,都得采取很卑微的态度,先是把头低下来,眼睛往上看着吴爸爸,语气温柔怯懦地说:“拿钱,家里没钱了。”

接着就看到吴爸爸瞪大眼睛,很凶地看着吴妈妈说:“拿钱!一天到晚就知道拿钱,上次回来才拿了,这次又要拿,我又没赚多少钱,一天到晚要钱,没钱啦!”然后转身就走了。到了晚些时候,他会从口袋掏出些钱拿给吴妈妈,依然是用很凶狠不耐烦的口吻说:“拿去!拿去!以后不要再拿了!”

吴爸爸强势的态度与表达方式让孩子个个对他敬而远之,加上吴爸爸长时间在矿井工作,回家的时间不多,因此跟孩子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莫名的隔阂与距离,孩子不跟他说话,怕接近他。

30年的岁月就在无声无息中飞速地过去了,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出外成家立业了,吴爸爸也早就从没落的台湾煤矿业退休许久。吴导演回顾说:打从吴爸爸退休回到家,加上孩子都能赚钱拿回家,吴爸爸长期被采矿摧残的老迈身躯就不再有绝对的权威了。

吴导演说,他们这些孩子每次回到家,总是把钱拿给母亲,而他们竟然发现,30年后家里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变成了吴爸爸用卑微客气的方式跟吴妈妈要钱,而吴妈妈一反年轻时的态度,反倒像极了吴爸爸年轻时的气焰,提高音量对吴爸爸说:“拿钱!一天到晚就知道拿钱,上次才拿了,这次又要拿,我又没有赚钱,一天到晚要钱,没钱啦!”然后转身就走了。

到了晚些时候,吴妈妈会从皮包里掏出些钱拿给吴爸爸,然后用凶狠不耐烦的口吻说:“拿去!拿去!以后不要再拿了!”这种变化让他们这些孩子惊觉,真是30年风水轮流转。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指责型的父母,请一定要提醒自己,指责型的方式在孩子还小时可能是见效最快的方式,但是孩子常常不是心甘情愿地配合,只是迫于你的威慑而不得不顺从。

而一旦孩子的承受力到了极限,孩子就会逃避、说谎,甚至跟你对着干。

等到孩子不愿再屈服,受伤的亲子关系就很难被修复,有些孩子甚至一辈子跟父母没话讲,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这几乎都是父母指责型的沟通方式造成的。

讨好型

讨好型父母将自己的地位放到最低,一切以孩子为重,甚至还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懦弱、迟疑、自我贬抑,讲通俗一点就是让孩子爬到自己头上去了。

讨好型的父母经常出现的语言是:“只要你开心就好了”“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害你吃不少苦,真是对不起”“你不必做了,我来处理就好”“没关系”“我就是为了你的幸福快乐而努力工作的”。

讨好型父母的情绪常是内疚的、自贬的、依赖的、无助的、担心的、焦虑的。

讨好型父母的行为常是敏感的、乞求的、顺从的、神经质的、取悦他人的。

讨好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子女常常是两极化的:一种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要大家都顺着他(她);另一种发现外面的世界不一样,当别人不吃家里那一套、自己不断受挫后,演变成对自我的矮化,对人说的话常常会是“同意”,身体语言常摆出一副讨好的姿态,内心深处却想着“没有人喜欢我”“我是没有价值的”,总是表现出一种逢迎的方式,常常向人道歉,数落自己的不是,试着取悦他人。

之前这样一个网络贴图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大马路上一个男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紧紧勒住妈妈的脖子,只因为妈妈不买东西给他,而几乎被勒得喘不过气来的妈妈,最终还是妥协了,买了男孩子期盼的东西。

就是这种一再的妥协,才让孩子知道用这种方式能够得逞;也就是一再地退让,让孩子认为家长满足他们的需求是理所当然的。

当有一天身为父母的你不去满足时,孩子会认为你有问题,是你的不对。

舍不得孩子不开心,怕孩子难过,这是很多讨好型父母的通病,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很多父母协同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联手溺爱家里的小皇帝或刁蛮公主,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讨好型的父母,请一定要提醒自己,讨好型的方式会在无形中建立起孩子错误的自我认知,也因此容易使孩子用错误的方式与态度对待别人。

一旦孩子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挫折或不如意,常常不能冷静理智地处理人际关系,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家长宁可给孩子一定程度的挑战甚至挫败,也比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好。

理智型

理智型的父母喜欢讲道理,采取固执的立场,缺少与孩子的亲密交流,扮演冷静、冷酷的角色,随时保持理性以避免情绪化。

理智型的父母经常出现的语言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你应该这样做才对”“按照目前的资料来看,你最好那样做”“我们要采取具有理论基础的做法,这方面我有研究”“不要感情用事,要用理智来思考”。

理智型父母的情绪常是固执的、强迫的、冷静的、就事论事的,也是讲理的、有原则的。

理智型父母的行为常是权威的、独断的、规律的、操纵的、理性的、具有优越感的。

理智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子女,对他人说的话都是道理、逻辑和分析。其思维常表现出“我是稳定、冰冷与镇静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语言单调、语意抽象。

之前在重庆九龙坡区有一位妈妈,为了考验五岁女儿的应变能力,到了公共场合故意躲起来让孩子找不到。女孩足足号啕大哭了十分钟,不仅没达到训练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

对于众人的好心,这位妈妈却气急败坏地认为大家破坏了她考验孩子应变能力的计划,这就是过度理智又自以为是的表现。

很多时候,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过度的理智,忘记了孩子的理智发展尚未成熟,而一味以大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讲出来的话与做出来的事都让孩子难以理解,甚至让孩子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不爱他(她),这往往不是让孩子快快长大,而是让孩子建立对人或事错误的链接。

爸爸妈妈一定要记得,孩子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与孩子沟通,一定要进入孩子的思维与角度,否则就很容易在亲子关系上让孩子感到一种冷淡、无情。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理智型的父母,别忘了在跟孩子沟通时多一点温情和情绪传递,少一点应该和理所当然,毕竟人是感觉的动物,一旦感觉不对,再好的出发点、再大的道理,也会让孩子敬而远之。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来源《爱孩子就是好好说话》

孩子生而为孩子,父母却非生而为父母。关注“职场爸妈育儿手册”或同名微信公号,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1.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为人各有异,纵向比较才能更好地看出进步与否,横向容易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和逆反心理。

2.要让孩子解释,给他解释的机会,不要让孩子把委屈憋在心里。

3.不要贬低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而非指责和谩骂。也不要通过夸别的人来批评自己的孩子,要积极地引导,让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4.不要总是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特别不要当然孩子的面说他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还要经常询问孩子的意见,不要总是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拿注意。

5.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把他当做一个独立人格去对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欣赏尊重他的想法,去支持他成就他




个人认为是信任问题。

说到底为了有更好的信任关系我们沟通(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你是不是话都懒得跟他说)通过沟通建立更好的信任关系。当然亲人之间沟通还要多加一点“情”在里面,这样就更“完美”了。

创建于2018.6.21编辑




沟通是维护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并且,在家庭教育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你与孩子难以沟通,又谈何教育呢?因此,亲子沟通,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课程之一。

禁忌一:以自我为中心

典型案例:

星期六,孩子的爸爸去杭州办事,刚好孩子的姨妈在杭州住,孩子要求和爸爸一起去杭州,要看姨妈。我不同意,因为他爸爸是去办事的,没有时间陪他,我也没有时间陪他去,他自己去我们也不放心。

但是孩子还是任性的坚持要去,还马上给姨妈打了一个电话,说要过去玩,让姨妈过去接,怎么劝也坚持要去,实在是难以沟通。

案例分析:

这位妈妈认为孩子难以沟通,任性的原因是他不顾家长的劝阻要去北京,不停大人的话。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在这件事情中真正任性。难以沟通的应该是这位妈妈。

因为,这位妈妈不同意孩子的去的理由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但是,孩子已经解决了,让姨妈去接他,已经不存在安全问题了,可是妈妈还是不同意。所以,真正任性而难以沟通的,不正是这位妈妈吗?

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问题,解释一切,没有真正的去体谅孩子,却认为孩子不明事理、任性而难以沟通。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在无形中坏破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强化了孩子们的依赖性和无助感。

补救措施:

学会体谅——父母的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使沟通的管道通路堵塞。当你指责孩子的能力差、不懂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就没有锻炼机会,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被安排、被管教的环境中,又有何能力可言呢?要学会体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才能与孩子真正沟通。

改变观点——“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难管教,父母的话不爱听,总有自己的主意,说一句顶一句的……”也许你也曾经这样的抱怨过,那么,你需要改变自己的观点了。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说明孩子正在逐渐的学会独立生活,学会思考,学会选择,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也能让他具备了面对问题的能力。

禁忌二:习惯先入为主

典型案例:

寒假到来,奇奇整天吵着要去外面玩,但是妈妈总是要求奇奇在家里面做作业。一天起床,奇奇跟妈妈说,觉得头有点晕,想休息一下,妈妈还没听完,生气的说:“什么?你说头晕?算了吧你,你不用说了,我早知道你那点小心眼!你不就是想出去玩吗?不就是不爱学习吗?不行!今天你就乖乖地给我呆在家里!不把我给你留的那20道题做完别想走出这个大门!”

奇奇顿时觉得委屈,耍赖躺在床上,而妈妈则认为奇奇越来越不听话,还会耍小心眼了,母子俩的关系一下子就闹僵了。

案例分析:

不管如何,案例中的妈妈用这样的话语对待孩子是显然不对的。虽然孩子比较顽皮,不愿意呆在家做作业,但是不代表孩子一定是装病,有可能孩子真的不舒服。

但是,这位妈妈没有先弄清楚状况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孩子在耍小心眼儿大发雷霆。受到如此委屈的孩子耍性就不做作业了,而妈妈则认为孩子确实是偷懒赖皮……没有了解清楚就如此武断,试想一下又还能如何沟通呢?

在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家长们总是习惯了先入为主,对孩子缺少尊重了理解,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总是负面的看待孩子,不相信孩子而武断的评判。如此的专制蛮横,亲子沟通有如何能成功呢?

补救措施:

给予爱和理解——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感受,不管是否犯错,父母们都要用爱去包容孩子,理解孩子。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试着去理解孩子,反而是一味的误解和毁谤,这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

拒绝“错误档案”——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犯错就先入为主的给孩子建立“错误档案”。“人孰无错”,何况只是成长中的孩子,一次的错误不应该被打上标签。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应该要信任与尊重他们。

禁忌三:情绪化处理问题

典型案例: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母就给他一袋子钉子,并告诉他,每当她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囤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上了37颗钉子,慢慢地每天钉的钉子的数量在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就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的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囤篱上的洞,这些囤篱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模样。

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向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案例解析:

这个案例中的父亲,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懂得如何巧妙的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他让孩子通过钉钉子与拔钉子这个过程来学会慢慢的控制自己的脾气与情绪,也借用了囤篱上钉子的疤痕来让孩子懂的控制自己情绪的重要性。因为,有些情绪化的话语,一旦说出就收不回来,会像钉子一样,在人的心理留下疤痕。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却不懂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再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带着情绪处理问题。殊不知,这样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也会对亲子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还会把这种不好习性带给孩子,使孩子更加的情绪化,更加的难以沟通。

补救措施:

学会控制情绪——许多乐观快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比较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疏导孩子的情绪的。学会控制情绪,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要知道,当你因为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而对他大发雷霆,恶言相向的时候,这对孩子们造成的伤害与篱笆上的洞有什么不同呢?

宽容看待孩子——宽容的看待孩子,看待孩子的错误,不要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对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对孩子宽容,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禁忌四:常常敷衍了事

典型案例:

小薇放学回来,对爸爸说:学校让我们了解父母小时候的事情,写一篇作文。你和我说和你小时候的事情好吗?”爸爸一边看报纸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问你妈去,没看我忙着吗?”孩子满肚子委屈地去找妈妈去了。妈妈说:“去找你爸去,没看见我在做饭吗?”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情非常的缺乏诚意,孩子一心想了解父母的事情,父母却因为工作的事情而敷衍了事,甚至嫌弃孩子烦。如此的态度,怎能让孩子不受挫呢?相信孩子以后也不愿意与父母们沟通分享了。

许多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存在没有城市、敷衍了事的态度。试想一下,这样的态度,孩子以后还如何与你交流与沟通呢?你没有对孩子的事情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又如何相信你,对你敞开心扉呢?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

补救措施:

要说到做到——“乖乖听话,妈妈给你买糖吃”、“等你考100分,爸爸给你买小汽车”、“等有空带你去动物园玩”……这些话父母们总是挂在嘴边哄骗自己的孩子,但是,要知道,对于你这些随口的承诺,孩子们可是十分重视的。

如果你没能兑现,经常说话不算话,那么孩子在经常“受骗”之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对别人充满戒备、骗别人心安理得的心理。因此,家长们一定要说到做到,在你要求孩子说话算话的时候,你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千万不能敷衍了事。

别敷衍了事——有的父母反应,孩子们的问题确实是千奇百怪让人难以回答。其实,对于一些比较难以解释或者尴尬的现象,家长们可以试着用一些孩子比较常见,比较容易理解的事物来比较,让孩子理解。如果实在难以比较,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决不能没有诚意的敷衍孩子。

禁区五:使用强硬口气

典型案例:

叫孩子起床时:“这么大了,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总要人叫,难道你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你迟到了我可不管!”

孩子坚持要买某件物品时:“你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亲又不是开银行的,哪有那么多钱?”

孩子私自出外时:“别把家里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一点规矩。”

孩子顶嘴时:“你的意见和我们做父母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再讨论。”而不是:“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顶嘴了,目无尊长,到底谁是老子?”

孩子不想做功课时:“你不想做功课?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不会做?要不要我帮助你?”不应说:“整天想着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案例分析:

这些话语,你是不是也有跟你的孩子说过呢?如此强硬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们感到反感而疏离你,甚者更加叛逆,对于亲子沟通是百害而无一利!其实,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表达方式,能更容易让孩子们接纳。

在望子成龙的驱使下,父母们一方面对孩子充满了爱,一方面又不断的用自己强制的作风去要求孩子,伤害孩子,自己却浑然不知。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直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手段,父母的习惯用语、说话语气都会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因此,广大的家长们切忌用命令、讽刺、挖苦之类的强硬语言去伤害孩子。

补救措施:

拒绝威吓恐吓——要想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己的威信,靠威吓恐吓显然是行不通的。威吓恐吓的结果只能让孩子们在表面上听从你,但是内心深处是不认同的,甚至会产生反抗的叛逆心理。

履行责任义务——想要在孩子们面前建立威信,你应该做的是尽心尽力的履行你对于孩子的义务与责任,那么,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就会逐渐的建立父母的威信与地位。因此,要想让孩子信服你,你就要做好当父母的榜样,而不是通过威吓恐吓。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学汉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

故事阅读配有动画,比枯燥的识字纸牌更有吸引力,并且不用担心孩子会误吞卡牌造成危险。听音选字,发音清晰标准,并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课程都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学,不会像之前其他应用一样因后续收费导致学习中断,让孩子系统的学习我觉的是很重要的。




谢邀。

现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吃饭,看电视的时候,没什么话题可聊,各吃各的,各看各的,之后便各自去忙别的事情。很多家长都非常困惑,为什么孩子和朋友,同学都是有说有笑的,可是只要一回到家,孩子就和自己形同陌路,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有的父母把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归因为他们处在青春叛逆期,他们想自己做主。这个理由貌似合情合理,但是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这样的。下面我们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

心声1:爸爸妈妈根本不了解我的想法

爸爸妈妈什么事都给我做好规划,根本不会在乎我的想法,我也有自己的思想,既然他们不愿意听,我就索性不讲给他们听!

心声2:爸爸妈妈对我的事情根本不重视

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只有他们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根本不重视我的事情。有时想和他们倾诉一下烦恼,他们根本没有耐心听我讲下去,更不会安慰我。还不如去找我的朋友倾诉!

心声3:爸爸妈妈跟我聊天永远只有“学习”这一个话题

在学校学习压力本来就已经很大了,想回家好好放松一下,但是,一回到家,爸爸妈妈一个劲儿地问我的学习,包括什么赶紧写作业了,抓紧复习了,下次要考好点了……这样让我感到很厌烦,根本没有和他们聊天的欲望。

心声4:爸爸妈妈总爱拿我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每次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就会跟我说:“你看人家某某每次都比你考得好,又乖巧懂事,我怎么生了个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孩子?”他们这样说弄得我一点自信都没有,爸爸妈妈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些鼓励呢?这样子,我怎么愿意和他们交流呢?

听了孩子的心声,父母们有没有觉得是时候该反省一下自己了?那么父母们该怎么消除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呢?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爱跟你聊天?

家长应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孩子之所以愿意和朋友同学推心置腹地讲话,是因为他们都是同龄人,相处起来没有压力。所以,家长要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向朋友一样去接纳孩子。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喜好及内在需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耐心听孩子讲话

很多家长在孩子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总是一副很忙的样子,对于孩子的问题也总是“嗯”“嗯”地敷衍了事。根本没有仔细听孩子的话,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当然不会舒服,隔阂只会越来越深!

多和孩子谈谈学习以外的事情

家长不要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张口闭口都是学习,多和孩子谈谈学习以外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节假日,多带孩子去户外走走,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

我们作为家长的一定要注意,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不要再把他们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整天就知道让他们学习,家长应该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家长为此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完全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事。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阅历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对自己积累知识有很大益处。

小喵老师说大人有时候需要用孩子的思维来看待事情,而不是用自己的成人思维来跟孩子交流,互相理解,相信你会跟孩子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只要你想改变,并且加上一些科学的方法。




俺就补充一点:增长见识。一个人世俗意义的成功现今标准是金钱地位高官厚禄,俗话讲把脸扔了才能富贵,富贵了就能把脸再捡回来。然而整体来讲世俗成功是个比率问题,总有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是大多数,在尽人事听天命的人生道路上,增长见识一可以提高成功概率,二可以俯瞰众生思想驰骋不做恶。

见识可以从游历中来,有能力可以满世界跑,家境一般可以周围多转转。见识也可以从交往中来,带孩子与品行端的小朋友们多玩乐,孩子们之间的模仿学习效果最好,有机会也要带着与你敬佩的朋友交往,大人的谈吐会潜移默化发生影响。见识也可以从书本来,鼓励多读书写笔记,讨论读中感,世界大事网上热点也不忘探讨追问。

相信您的见识一定会与您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一个7岁男孩的妈妈,日常生活中我很注重沟通,因为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我的孩子也是,所以日常沟通中我很注重孩子的情绪。我觉得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情感的沟通。每天我都会和孩子聊天,问问他这一天的生活,当然我也会和孩子讲讲我上班一天的生活,这样孩子的感情就有了可以释放的通道,我也会了解他的思想。

其次我觉得陪伴也很重要,而且是有效的陪伴,为了增加和儿子的共同语言,我会陪他一起读书,一起看动画片,然后一起讨论。

最后一点我觉得就是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孩。我喜欢读书,读完书我都会和孩子分享,书中的故事,书中的感慨,甚至书里写的好的句子我都会和他分享,不要认为他小听不懂,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聪明。慢慢的他会追着你问,让你给他讲你读的书,讲你对书的感悟。




在亲子沟通中,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不容忽视:

1、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和语言进行沟通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

父母要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例如:孩子玩泡泡,一般如果孩子在家里面玩泡泡,家长一定会阻止,因为泡泡会要弄脏地毯、家私、食物以及孩子的手。这时候,父母直接喝止孩子不要玩泡泡的话,一来不会有效果,孩子下次往往会再犯;二来孩子心里认为,在幼儿园老师都会让我们玩,这是可以玩的,爸爸妈妈不给玩是不对的。这就是孩子还没理解父母的意思。

所以,对于同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不能在室内玩泡泡,因为会弄脏饭桌上的食物,如果其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吃下了这些食物就容易闹肚子了;如果要玩泡泡,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院子外面或者公园玩;最后,还要告诉孩子,因为玩泡泡时手和脸蛋都会弄脏,所以玩完泡泡后必须要用水将手和脸蛋洗干净,要讲究卫生才能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尽量采用情理兼用地去与孩子沟通,不要简单粗暴地阻止,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行,要怎样做才行?”

2、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场景与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

孩子喜欢听故事,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

孩子喜欢有互动的游戏,父母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与孩子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给予孩子及时的回应和充分的尊重

任何的沟通,都需要在善于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孩子。善于倾听的父母,可以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信任感,这样的孩子才敢于敞开心扉与父母进行沟通互动。

只有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才能让亲子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亲子沟通也是属于沟通的一种,但由于在沟通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的沟通与商务中的沟通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在亲子沟通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表达自己的信息

表达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无论是面对面还是背对背,无论选择场地如何,无论是当面交流还是电话语音都不要拘泥于一种固有的形式,而要根据沟通主题选择最佳信息表达方式。

2.建立和谐气氛

和谐气氛能使孩子感到安全感可以上开心扉与家长沟通。所以强势的家长一方应保证无论怎样都会心平气和与孩子沟通。

3.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要求家长保持耐心,不随意粗鲁打断孩子

4.给孩子一些空间

如果孩子由于情绪不佳或其他原因清晰表达不愿意沟通,请你尊重孩子。

以上是沟通的前提条件,保证以上可以让亲子沟通更顺畅些,但在沟通过程中使用以下亲子沟通小技巧会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

1.眼睛是沟通的重要工具,留意眼睛的运用。

2.小心运用否定词,你越是强调你不要...,而不要后面的结果就越会如约而至。

3.根据不同场景应用为什么。当孩子做错了事就用为什么替代是什么原因,如孩子要受到表扬,请用为什么加强。

4.善用比较。让孩子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自己比较,引导孩子不断进步。

回答比较简洁有效,如需看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请关注@欢乐成长录查看文章《在家庭教育中,几个小技巧助您与孩子的沟通无阻简单快乐》。以后的小技巧会不断更新。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原始地址:/resou/6349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