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历史上最完美的悼文是什么吗?

伟大


说得好!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


明宪宗朱见深与比他大17岁的保姆万贞儿万贵妃的爱情

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土木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刺人抓去做俘虏,他弟弟朱祁钰即位。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幼年过得很辛苦的,爹不疼,娘不爱,他爹的弟弟继承皇位,他的身份就很尴尬,当时只年仅五岁,一直在宫外生活。只有万贞儿对他好,一直照顾他,万贞儿是朱见深奶奶的丫鬟,被选去当朱见深的保姆,想想看被挑去照顾自己亲孙子的女人肯定是心性及佳的。当时万贞儿二十二岁,比朱见深大17岁零11个月,两人有共患难的感情。

明宪宗18岁的时候即位,18岁的小皇帝立马就要封已经35岁的万贞儿为妃子,而且是专宠。撇开历史的话,她是真的大女主,一个帝王能够喜欢她由始至终。顺便说一句,万贞儿跟朱见深的老妈年龄一般大。

如果一个妃子没孩子还特别受宠,那么这个女人的历史评价将极为糟糕,不信去看看杨贵妃、赵合德。万贵妃毒害婴儿的说法出自野史,《明史》为了黑朱见深,把这种野史也掺进去了。

从明实录来看,万贵妃并没有出格的事儿,如果有,那就是宠信汪直,然而汪直也被黑了……

可以确定的是,汪直与王越是明成祖之后最能打的二人,什么王阳明、戚继光、李成梁、胡宗宪都不配给汪直王越提鞋!汪直王越在明宪宗时暴打蒙古人,甚至深入蒙古腹地、洗劫蒙古王庭,更别说汪直对女真扫穴犁庭。

如果明孝宗朱佑樘编纂的明实录属实,那么万贵妃宠信汪直,不仅无过,还是选贤任能的大功!!!

就连一开始编宪宗实录骂汪直的明孝宗,因为把边疆搞得乱七八糟,不得不又把汪直请回来了……

后万贵妃暴病而死,宪宗连续七天不上朝,伤心地说:万贵妃去了,我也快要去了!八月间,宪宗果然追随万贵妃而去。

必须真爱呀!


瘗鹤铭,大字鼻祖。两千多年前,某位大仙养的鹤死了,裹以黄纸藏于焦山之下,并刻石纪念。一不留神成了中国大字鼻祖。随然残缺不全了,古人的生活态度想想都令人羡慕。


1.鲁哀公《孔子诔》

现知最早的诔辞,载《左传·哀公十六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茕茕予在疚!呜呼,哀哉,尼父!’”

2.贾谊《吊屈原赋》

汉初辞赋名篇。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而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开吊屈原文之先河。

3.班婕妤《自悼赋》

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

4.曹操《祭桥公文》

此为正式以“祭文”命名的开始,内容专以悼念死者为主,且追述“临时戏笑之言”,收尾又使用“尚飨”一词。这种写法,打破了以往常规,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使用,而成为后代祭文的基本形式。

5.曹植《王仲宣诔》

汉魏六朝之诔辞,“八斗之才”曹子建其尤擅胜场乎。

唐以来之名祭文:

1.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之首。苏轼:“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散体悼祭文。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2.柳宗元《吊屈原文》

柳子厚手笔,可以和贾太傅《吊屈原赋》并观。赋是韵文,此篇为散文。

3.白居易《祭元微之文》

元白友情之最后告白书。

4.欧阳修《泷冈阡表》

欧阳文忠公之代表作品之一,一碑双表,二水分流,布局严整,气足神完。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之一。

5.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荆公之手笔。苏轼也有一篇同名祭文,可以对观。古来多以为王安石此篇“驾大苏之上”。

6.王阳明《瘗旅文》

王阳明代表作之一,从中可见一代宗师的仁心和睿思。

7.归有光《寒花葬志》

以精简之语发无尽之思,蕴藉隽永,哀感顽艳,读之令人泪下。可以和《项脊轩志》对观。

8.曹雪芹《芙蓉女儿诔》

文采之盛,旷古烁今,诚为诔祭文中的一朵奇葩。

9.袁枚《祭妹文》

吴兴、王文濡《续古文观止》中注评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

中国近现代:

1.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3.毛泽东《祭母文》

4.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两位忧国才子的心灵共鸣

千年前,屈原因为进谏楚王,被疏远,被陷害,投江明志。

千年后,因为改革触动了官僚权贵和宦官利益,柳宗元被贬潇湘之地。触景生情,柳宗元写下这篇悼文。这种心境,或许只有他们两个才能体味。

柳宗元创作《吊屈原文》

原文:

後先生盖千祀兮,馀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光。

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华虫荐壤兮,进御羔袖。牝鸡咿嚘兮,孤雄束咮。哇咬环观兮,蒙耳大吕。

堇喙以为羞兮,焚弃稷黍。岸狱之不知避兮,宫庭之不处。陷涂藉秽兮,荣若绣黼。榱折火烈兮,娱娱笑舞。谗巧之哓哓兮,惑以为咸池。

便媚鞠恧兮,美逾西施。谓谟言之怪诞兮,反寘瑱而远违。匿重痼以讳避兮,进俞缓之不可为。

何先生之凛凛兮,厉针石而从之。但仲尼之去鲁兮,曰吾行之迟迟。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今夫世之议夫子兮,曰胡隐忍而怀斯。

惟达人之卓轨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从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视其覆坠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穷与达固不渝兮,夫惟服道以守义。

矧先生之悃愊兮,蹈大故而不贰。沈璜瘗佩兮,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托遗编而叹喟兮,涣馀涕之盈眶。嗬星辰而驱诡怪兮,夫孰救於崩亡。何挥霍夫雷电兮,苟为是之荒茫。

耀夸辞之党朗兮,世果以是之为狂。哀馀衷之坎坎兮,独蕴愤而增伤。谅先生之不言兮,後之人又何望。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芊为屈之几何兮,胡独焚其中肠。

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尔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俞风之不可去兮,怀先生之可忘。

翻译:

先生逝世后约一千年的今天,我又一次被贬逐乘船来到湘江。为访求先生的遗迹我来到汨罗江畔,采摘杜蘅向先生敬献芳香。愿先生在荒茫中能顾念到我,让我荣幸地向你倾诉衷肠。

先生不屈从世俗不随波逐流,只遵循正确的政治主张。当时国家是那样当时国家是那样的残破纷乱,你生活的世道实在令人忧伤。

华贵的礼服被抛弃在地上,却穿起羊皮做的粗劣衣裳。母鸡咯咯乱叫,昂然独立的公鸡却不能放声高唱。庸俗下流的曲调人们围住欣赏啊,对高雅美妙的音乐反而捂住耳朵。

把毒药当成美好的食物,却把真正的粮食抛弃烧光。明明是牢狱却不知回避,丢下美丽的宫殿任其荒凉。陷进泥坑坐在肮脏的地方弄得满身污秽,却自以为很荣耀像披上锦绣礼服。

房屋已被烈火烧毁,却还歌舞欢笑喜气洋洋。喋喋不休的谗言巧语,却糊涂地当成悦耳动听的乐章。

本是阿谀奉承厚言无耻的小丑,却把她看成比西施还要漂亮。把治国图强的言论视为怪诞,反而塞住耳朵把它抛到远方。有了重病还要讳疾忌医,其实就是请来名医也束手无方。

为什么像先生这样令人钦佩的人,还偏要磨砺针石去医治那不能治愈的创伤?但从前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曾说:“我慢慢地走。”

柳下惠奉行“直道”,也曾说过去哪里能实现这种主张。现在世上的人都在议论先生,说你为什么那样遭受打击还要关怀楚国的兴亡?

通达事理的人的卓越行为,本来是知识浅薄的人无法想象。抛弃自己的祖国去追求个人的私利,我知道先生决不忍心这样。袖手旁观坐视自己国家夭亡,这更不是先生的志向。

无论处境好坏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你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和理想。何况先生对祖国是这样忠心耿耿,宁可壮烈投江而死也决不改变立场。沉在水底和埋进土里的美玉,怎么会变得幽暗无光?香草被隐藏起来,怎么会因时间久了就失去芳香?

先生的容貌再也看不到了,但从你的文章里却仿佛看到了你的形象。捧读先生的遗著我满腹感慨,禁不住热泪盈眶。你呵斥星辰而驱逐各种怪异,那样又怎能挽救国家的危亡?

你为什么那样指挥风云驾驭雷电,姑且浸沉于那渺茫的幻想。你写下了那些辞藻华美而又朦脆难明的文章,世上的一般人果真以为你在发狂。

唯独我为你的遭遇深怀不平,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悲哀。如果先生不写下这些文章,后世的人又如何把你敬仰?你那爱国的赤诚既然在胸中激荡,哪能长久忍耐在心中而不向外溢扬?

芈姓的楚国同你姓屈的能有多大关系,为什么你忧心如焚地为它着想?

我对现在的那些当官的感到痛心疾首,他们中有哪一个关心国家的治乱兴亡!他们只担心自己的俸禄不多啊,又发愁自己的官运不昌。

我只好反身自守默不作声,因为我也难以实现我的主张。既然这恶劣的世凤难以改变,我只有长怀先生永不遗忘。


“你知道历史上最完美的悼文是什么吗?

尊敬的网友们,你觉得这个问题好回答吗?我就觉得难度很大!但话又说回来,“最完美的悼文是什么?我认为对一个人的一生,一是一、二是二,公道、公评,大公无私的给予评价,就是最完美的悼文。“知道最完美的悼文是什么吗?“对谁的悼文最完美?“什么样的悼文最完美?以上三问都是一个意思呢还是有所不同?


巜为人民服务》[赞][赞][赞][赞][赞][赞]


向秀的《思旧赋》写的是悼念亡故的挚友嵇康和吕安的一篇作品。这篇赋文情真意切,寓情于景,寄意深遥;短短的一篇中既表达出悲愤之情,又流露人生无奈,无处不存在着矛与盾碰撞而迸发的美感。

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

这是嵇康在临刑之前,看了看太阳下的影子,从容而洒脱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嵇康之死,正是因为他为吕安仗义执言,触怒了司马昭,平素恩怨甚重的钟会趁机进谗言陷害。因此嵇康与吕安一并被处死。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我奉命前往遥远的上京,又回身北去。泛舟渡过黄河,萧条的旷野,深巷的空屋叙述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足迹。《蜀黎》的歌声在为西周宗庙哀悼,《麦秀》为殷商的废墟而鸣。思念陈年往事,我的心想起逝去故人的容貌精神。即使炙手可热如李斯,也免不了因罪身死。我哀悼嵇康永辞世间的最后一瞬间,回顾太阳影子下最后一次抚琴。耳边的笛声宛转而又悠扬,我将重新启程,于是执笔写下此时的心情。

这篇《思旧赋》婉转而含蓄,笔墨寥寥之中,隐晦地表达“悲”与“愤”、“哀”与“思”,情意隽永,是后世经典的文学审美意象,属于典型的魏晋风度作品。

事实上,以魏晋风度一直是一种表面行为与内核精神的矛盾结合。

生于乱世,门阀专权,政治黑暗。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骨只能隐逸山林,他们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在门阀掌控政治资源的背景中,他们也许无法插手仕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他们太遥远,“立德、立功、立言”与他们无关,便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当下,追求内在自我精神的本真。

崇尚自然,不慕名利,纵情山水的洒脱外在下,隐藏的是对政治清明、海晏河清的期盼,渴望恢复早已被破坏的礼乐秩序。表面的超脱掩盖不了深藏的悲悯情怀。那些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的恰恰是对人生、生活、命运强烈的留恋之情。

而即使是有名的窃国者、阴谋家司马昭大概也无法料到,仅仅在司马氏篡权之后的几十年,司马八王便兄弟阋墙。贪恋权势的成都王司马颖带着他的重兵不怀好意地围困住了“傻皇帝”司马衷,正直的嵇康之子嵇绍舍身护卫于皇帝身前,刀兵屠戮,血溅五尺,宛若一颗灿烂的流星在黑暗的夜空划过。


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这三篇散文,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


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我国历史上的祭文诔(lei三声)辞可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写的最好的一篇,我以为首推唐朝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十二郎何许人也?位于唐宋八家之首的古文大家韩昌黎为何对他如此动情,不惜笔墨,洋洋洒洒写了千言有余。

十二郎大名韩老成,是韩愈二哥韩介之子,因大哥韩会膝下无子,十二郎过继到了大伯家当嗣(si四声)子,与韩愈为叔侄关系。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hu四声),惟兄嫂是依。”

韩愈三岁时父亲去世成了孤儿,所依靠的只有大哥大嫂。兄为父嫂为母。然天有不测之风云,大哥韩会贬官韶州刺史(今广东韶关),翌年死于任上。大嫂郑氏携两个孩童:小叔子和韩老成,一路颠沛流离回河阳(今河南孟县)安葬韩会。时年韩愈九岁,十二郎更小。叔侄俩幼年时便在一起,饱尝人间辛酸疾苦。

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韩愈家族实在是太过悲摧,孙子辈的只有你韩老成,儿子辈的只有我韩愈了!两代都是只有一人而已。俩个人打小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虽为叔侄但因年纪相近,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

了解了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时期的经历,就能理解韩愈为什么能够写出这篇痛彻心扉、流传千古的祭文了。

古代人写祭文常用对偶句法的韵文,多为对逝者的称颂之词,逐渐成为固定的模式,换个人名谁都可用,泛泛之辞没有真情实感。然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与众不同,围绕从小孤苦零丁、同甘同苦;继而韩愈赴京谋取功名,不能与十二郎共同生活;再写老成从得病到去世,自己得知噩耗之后剧烈的情感折磨;娓娓道来的全是生活琐事、细微末节,且不厌其详,于浓浓的生活气息中,流露出来的感情真实而沉痛,直击读者心灵。在形式上他抛弃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束缚,以纯净的散文笔法,情至文生、直抒胸臆。陈旧的祭文格式至此为之一变,令人耳目一新。

可以想像当时的韩愈悲从中来,如决堤的洪水,一边哭一边写,字字是血浓于水之情,句句是深深懊悔之泪。

“吾不得与汝相养一生,相守一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都是我的错啊,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深沉的感情、绝妙的构思、优美的文笔,成就了这篇“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在下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认知不确,谨为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各位看官若有兴趣,阅读原著为最佳。谢谢!

完成于2020年9月27日下午五点于泉城


颜真卿《祭侄文稿》!

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排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此文为颜真卿为了悼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子颜季明。

《祭侄文稿》

颜季明是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之子,安史之乱发生前,颜杲卿为安禄山手下镇守常山,颜真卿驻守平原郡。安史之乱发生后,颜真卿与颜杲卿双双起兵讨贼,颜季明经常奔走常山与平原之间给双方传递消息。颜杲卿兵败后,颜杲卿与颜季明双双被俘后不屈而死。

之后,史思明暂时降唐,战事暂停期间,颜真卿派人寻找颜杲卿父子尸骨。最终只寻得颜杲卿一腿、颜季明的头骨,颜真卿心怀悲愤写下了《祭侄文稿》。

情之所致

颜季明是在颜真卿眼中是一位寄托着家族希望的后起之秀(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就在颜真卿希望侄子将来能有一番作为时,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的造反,将这一切打得粉碎,最终覆巢之下无完卵,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相继被杀。

颜真卿闻知堂侄的遭遇后,不禁疾呼:“是谁制造了这场惨祸?(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

此稿之所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并非是书法之美,而是因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悲愤之情!

综上所述,好文章是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祭侄文稿》当为最美的祭文之一!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与宋代欧阳修的《泷岗阡表》还有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皆真情实意,悲痛不已,令闻者都要与之同声一哭。三人又是文学大家,写景叙事,表情示意皆堪称完美,无可挑剔。

除此之外,唐代柳宗元的《吊屈原文》、三国曹植悼念女儿的《金瓠哀辞》、晋代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都浓墨重彩,非同凡品。

另有晋朝陶渊明为自己写的《自祭文》,角度清奇,可谓不俗。

不妨欣赏一下《自祭文》一些片段。

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廉耻宋臣,俭笑王孙,廊兮已灭,慨一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人生的道路实在艰难,可人死之后又能怎样呢?悲痛啊,悲痛!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昏君:后晋出帝石重贵,他的墓志铭上刻着几句话,感人至深,堪称完美悼文。

石重贵是何许人也?

提起他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提起他的养父,则无人不知: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石敬瑭。石敬瑭的三个儿子早年都死于战乱,膝下无子,于是把大哥石敬儒的儿子石重贵过继过来,作为太子。石敬瑭死后,石重贵成为后晋皇帝。

石重贵这个人,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人。他的缺点,是完整承袭了养父石敬瑭的无耻与卑劣,具有昏君的典型特征。他最为人不齿的一件事,就是石敬瑭死后葬礼还在进行中,棺椁还停在宫中,石重贵好色心切,迫不及待地把寡婶冯氏娶进后宫,以至于出现了葬礼和婚礼同时进行的荒唐一幕。

但石重贵也并非一无是处。当时北方的契丹国已经崛起,兵强马壮铁骑如云,屡次南下侵扰中原。石敬瑭在位时,不敢和契丹硬碰硬,于是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还恬不知耻自称“儿皇帝”,留下千古骂名。

石重贵却很有几分骨气,对养父石敬瑭的割地妥协之策深以为耻,力主对外强硬,对契丹的入侵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给予坚决反击,甚至发出要击灭契丹的豪言壮语,勇气可嘉。但由于后晋军事实力有限,最终被契丹攻入国都汴梁。石敬瑭当了战俘,被押往遥远的辽东建州,在那里囚禁至死。

石重贵死后,他的旧日手下深感哀痛,把他就地埋葬,并在墓志铭上写了一篇悼文。其中有几句:“惨苍云烟,萧瑟封树。逝水无迴,长夜不寐。万代千秋,晋王之墓”。

这几句悼文,“惨苍云烟,萧瑟封树”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石重贵死后墓地的寒酸简陋,“逝水无迴,长夜不寐”写出了石重贵生前对自己贪图逸乐的反思后悔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痛苦失落心境。“万代千秋,晋王之墓”,则代表了旧日臣下对他的追思之情。言简意赅,意境深厚,千百年后仍让人无端怅惘。


最经典的悼文当属中国古代三大祭文:《陇冈阡表》《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

1、《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一篇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2、《泷冈阡表》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这篇文章是欧阳修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表。在表文中,作者盛赞父亲的孝顺与仁厚,母亲的俭约与安于贫贱。 

3、《祭妹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这篇祭文从兄妹之间的亲密关系着眼,选取自己所见、所闻、所梦之事,对妹妹袁机的一生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渗透着浓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的真挚情感。文章记述袁机在家庭生活中扶持奶奶,办治文墨,写她明经义,谙雅故,表现出妹妹的德能与才华。写的虽然都是家庭琐事,却描述得“如影历历”,真切可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最好的碑文!


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悼文,也比不过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其胸怀之宽阔,气势之庞博,语言之简练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是最完美的悼文。


我感觉毛主席为刘胡兰写的悼文写得最好,最深刻,最动情,最让人深思,它就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它可以穿越时空尽头,永远的激励人们向女英雄刘胡兰学习。也是毛主席对刘胡兰烈士只有16岁就为共和国英勇捐躯无不敬仰的生动体现。毛主席的这个亲笔题写,即是悼词也是悼文。历史上,有谁的悼文这么简短,言简意赅?又有谁的悼词这么令人无限感慨,油生敬仰之情?


历史上最完美的祭文是王阳明先生的《瘗旅文》。

一王阳明先生其人

王阳明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是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是明朝第一牛人,立德立言立功,以一己之力平宁王之乱,挽救了大明王朝;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

二《瘗旅文》千古文章

这篇文章作于1509年秋天。此时的阳明先生因为仗义上书,得罪了大太监刘瑾,从京城贬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某一天他看到一个京城的小吏带着儿子和仆人路过自己的茅屋匆匆赶路,没想到第二天村民来报三人都死在了山岭之下。阳明先生埋葬了三人并写了这篇祭文。文章中阳明先生首先表达了对三人的痛惜之情,然后联想到自己到龙场两年,以肺病之体历瘴戾之气,以柔弱之体居茅屋山洞,但是没有生病,主要是每一天都不抱怨,心中从不悲观戚戚。最后写了两首祭歌来缅怀死者。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被收录进《古文观止》,是一篇完美经典的悼文。

三心学照破山河万朵

这篇文章强调了心得力量,只要内心乐观积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都能转危为安。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在龙场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这就是龙场悟道,自此王阳明凭借心学的力量终成宗师,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照破山河万朵。

这篇《瘗旅文》是心学思想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从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堪称完美。当我们面临逆境的时候,读一遍这篇悼文都会有所收获。


原始地址:/tuijian/1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