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生,与吃糖的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用逆向思维想一下,若糖尿病真的是吃糖吃出来的,那做菜爱放糖的地区,比如江浙沪一带,岂不成了糖尿病的重灾区。对于做菜不怎么吃糖的地区,比如两湖、四川等地,岂不是很少有糖尿病。
很明显,情况并非如此。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至今也没能完全弄清楚。它的发生,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出现了胰岛素的绝对不足,也就是1型糖尿病;或者是胰岛素相对不足,也就是2型糖尿病。
那具体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胰岛素出现绝对或者相对不足的问题?
具体有以下因素:
1、遗传,有糖尿病家族史
2、年龄,超过40岁以上人群
3、肥胖
4、合并其它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
5、不良生活作息,如:大量烟酒、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
而吃糖并不属于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糖”的食用,大家大可放心。但是呢,也不可太过度,特别是在夏季,又是冰淇淋、又是含糖饮料、又是奶茶……这两个月已经出现了两例,过度食用含糖饮料和奶茶,导致的酮症酸中毒。
过度食用糖,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但是却会增加肥胖,而肥胖却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报道的这两例,基本是都是前期食用糖的时候,体重渐长。然后,某天突然体重下降,合并多饮、多尿。这就属于糖尿病的典型体征了,基本可以判断,糖尿病已经找上门。
总的来说,吃糖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是过度食用糖,却会引起肥胖,从而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糖可以放心吃,但要注意适量!
创作不易,若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转发、评论!若还有不明白的,请评论区留言!
糖尿病并不能说是吃糖吃出来的,但是吃糖过多确实容易导致血糖的问题。
糖尿病主要还是由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的一种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内分泌科疾病。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遗传,环境,同时合并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疾病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的胰岛功能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由于高热量饮食有关。与吃糖多关系并不大。正常人吃糖多了,并不会出现糖尿病。但吃糖过多确实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容易导致肥胖,继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而且在确诊糖尿病,血糖高了以后,为了保持血糖稳定,是不能多吃糖的,否则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得了糖尿病一定要限制高热量饮食的摄入,特别是甜食,点心,饮料,油腻煎炸的食物。如果实在是很喜欢吃甜食,可以用没有热量的甜味剂替代食糖。
糖尿病主要有4种类型,主要是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所以得了糖尿病,糖尿病每个人治疗方案都是不一样的,饮食和运动只是基础,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治疗。
综上,不能说糖吃多了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过度的糖摄入,对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建议大家将糖的摄入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要过度进食甜食或含糖量很高的食物,这样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概率。
而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以免引起血糖飙升,加重病情,导致并发症提前到来。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并关注,感谢您的阅读!
正常人糖尿病的引起原因:
1.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作风。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比较喜欢吃肯德基一类的快餐,而不喜蔬菜和水果,长久的恶劣的饮食习惯极易可能导致血糖偏高。
2.存在于空气中的自然因子一“负氧离子”,能有效降低高血糖,但随着环境的污染,温度的不正常变化。导致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剧减,人体摄取的负氧离子不足,血液运输以此来平衡身体糖分的能力下降,这也是导致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原因。
3.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冠心病,脑梗塞等与高血糖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确诊是高血糖,应该尽量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糖,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高血糖的工作。
4.在排除了以上的引起高血糖的诱因之后,那么高血糖就极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目前糖尿病患病人群已经越来越年轻,甚至出现儿童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知道的是,高血糖要及早治疗。
5.遗传等原因也可以导致高血糖。
延伸阅读: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之中应该注意:
1、正确的认识糖尿病,听从相关专业医生的指导,多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切勿偏听偏信;
2、合理的饮食,讲求的是营养均衡、合理搭配、三餐需要定时定量,多吃游戏额新鲜蔬菜、粗粮;
3、适当的运动,主要是以有氧运动为主,讲求的是循序渐进,避免剧烈的运动;
4、控制自身的体重,肥胖者注意减肥;
5、吃含硒食物,降糖,防并发症
硒可以保护、修复胰岛细胞免受损害,维持正常的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医学专家提醒:营养、修复胰岛细胞,恢复胰岛功能,让其自行调控血糖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
日常哪些食物有硒?接触到的有各类海产品、动物肝脏、红肉等,少量的紫菜、海带、蘑菇,也有,但是硒含量高的肉类,内脏等吃多了很容易引起痛风三高等症状,所以还需要忌口。
所以也可以选择一些我们富硒地区的农作物,例如富硒的米,富硒紫阳毛尖,等等,煮饭的时候吃点,或者喝水的时候放点紫阳毛尖,都很简单,硒含量高,另外市场上假的很多,最好喝的是经过国家地标认证的。
6、监测自身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及定期的复查。
总而言之,糖尿病一经诊断,目前并没有根治的办法,一般都需要长期的进行治疗,极少数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来干预控制自身血糖的达标。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如果家中有一级亲属,比如父母、兄妹,有糖尿病,这都是会遗传的;生了巨大胎儿的孕妇,也容易患糖尿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肥胖的等等,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所以说糖吃多了就会导致糖尿病的说法并不客观,爱吃甜食与患糖尿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不过高危人群过量吃甜食,可能引发血糖高,诱发糖尿病。
多吃糖对身体肯定没好处,因为多吃糖会发胖,肥胖就易诱发糖尿病。目前青少年患病率有所提高,很多孩子是从小喜欢喝饮料不喝水,甜味剂摄入太多,因此诱发了糖尿病。
另一个关于血糖的误区:降血糖就是治疗糖尿病
这可能是许多人的认识,患糖尿病了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这当然没有错,不过如果眼里只有血糖,就可能会陷入一种治疗的误区里。
因为糖尿病要注意的远不止血糖一项。还包括:
①降血脂: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脂代谢紊乱的情况。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应适当地选用调脂药物,以纠正脂代谢紊乱。
②减肥,使体重指数(BMI)达标。BMI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体重指数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热量多少的参考依据,同时可以指导其临床选药。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双胍类药物进行治疗,而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首选磺脲类药物进行治疗。
③降血压和血黏度。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四大隐形“杀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血压、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状况,若有异常应及时地进行对症治疗。
④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指标都需要关注;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问题也必须重视起来。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
参考文献
[1]秦筠.正确认识糖尿病[J].糖尿病新世界,2014(01):26-27.
糖尿病是不是吃出来的?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首先胡吃海喝,好吃懒动,导致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元凶,但不全是。有一种是遗传造成的,如一型糖尿病,自小就有这病。有一种是由病毒感染因素造成的。有一种是免疫力低下,内分必失调,特别是老人。不断地注意饮食,多运动会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有一小部分糖尿病是糖吃出来的,都出于个人的饮食习惯,比如,有的人喜欢喝粥的时候,喜欢加糖,也有的人平时喜欢吃糖果,有的人喜欢喝甜的饮品,还有的人喜欢喝咖啡加糖等等,久而久之就可以诱发糖尿病,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过度摄入含糖量高的饮食,可以加速糖尿病的进程,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摄入糖品,远离糖尿病。其实,诱发糖尿病的因素很多,有遗传性的,也有过度肥胖引起的等许多因素,过度吃糖而诱发糖尿病的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因素。
糖尿病不是糖吃出来的,但是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平常不吃糖,除非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其实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的父亲或母亲本身就患有糖尿病,或者说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较高。而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会受遗传因素影响,但是概率较低。
二、环境因素方面:2型糖尿病也被认为是一种富贵病。可以这么理解,人的胰岛功能是有限的,你不断地吃,也不去运动,食物只能通过胰岛素来代谢,胰岛功能不断被压榨!试想一下,就算是机器也是用的越多,磨损的越多,损坏的几率也越高!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现在“富贵”的人越来越多,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而1型糖尿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目前,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和改变遗传因素,但是糖尿病的危险(环境)因素我们已经掌握的很多!比如高糖高碳水饮食、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等。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饮食和运动来改善血糖。
一、如何正确饮食?
我们可以参考上图选择食材,避免富含单糖、双糖的食物,如蜂蜜、糕点、红糖、白糖,避免喝稀饭等富含淀粉且消化快的食物,宜多吃白菜、菠菜、黄瓜这些含糖低、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至少进餐三次,每餐最好主副食搭配,精粗粮搭配,精粗粮搭配的比例为6:4,提倡多干少稀,少吃油炸食品,在血糖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可适当吃水果,而且要放在两餐中间吃,可以避免血糖大幅度的波动。
二、如何正确运动?
尽量运动上应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到感觉身体发热、出汗但非大汗淋漓,推荐在餐后1-2小时开始运动,每次30-60分钟,每周有氧运动至少150分钟。运动时,应备有可立即进食的糖类/淀粉类食物,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识给你!
很多糖尿病患者会说:我是不是吃糖吃多了才会得糖尿病呢?其实平时吃点糖是不会得糖尿病的,要大量、经常吃糖,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那么人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呢?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50%,而在Ⅱ型糖尿Ⅱ的病因中则占90%以上,因此引起Ⅱ型糖尿病的原因是比例明显高于Ⅰ型糖尿病。
精神因素也会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影响。伴随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大量分泌,比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日益减少的活动量是现代人肥胖的重要因素,并有肥胖者年轻化的趋势。肥胖的中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比例也明显增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有潜在功能低下的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生活越富裕,体型越丰满,糖尿病患者就越多。
Ⅰ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诱使隐形糖尿病的发生。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症,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以使潜在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而辛勤劳动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这可能以城市居民体力活动较少有关,增加体力活动,可以减轻体重,防止肥胖,从而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被充分利用。相反,若减少体力活动就容易肥胖,从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利用受阻引发糖尿病。
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多次妊娠容易诱发糖尿病。妊娠期间,雌激素水平增高,雌激素一方面可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着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竞争等,这些因素可诱使基因突变,且随着上述因素日趋严重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基因突变会越演越烈。当基因突变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发生糖尿病。
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造成肥胖,而肥胖可以诱发糖尿病。于是有人就误以为营养不足的人就不会患糖尿病了。但医学家已经注意到某些糖尿病患者存在营养不足,大多表现为消瘦。营养不足会促使糖尿病遗传因子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出来,引起糖尿病。因此,对营养不足也应如同对营养过剩一样,以高度重视,这样方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大家有什么想法或看法请在下方留言,动动你的手指请为我点个赞或关注谢谢!!
糖尿病并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血糖代谢出问题了,正常情况下,吃进体内的糖分,会用来产生能量,或者合成糖原和脂肪,将能量储存起来,这些过程都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激素——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腺的β细胞产生的,如果胰腺出问题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导致糖尿病。还有一种情况,胰岛素分泌充足,但是身体利用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出现了胰岛素抵抗,也会导致血糖代谢紊乱,从而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两种
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是因为自身免疫、遗传或者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出现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好发于青少年,治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补充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则不一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有些患者甚至胰岛素分泌过多,但是胰岛素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二型糖尿病与遗传、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年龄、种族、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吃糖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
从我们前面的讲解,你可以发现,糖尿病与吃糖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吃糖不是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原因。
但是,如果大量摄入糖分,远远超过身体所需要的,那么糖就会转变为脂肪,你就会变胖。变胖之后,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显示,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必然的关系,只是说,肥胖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但肥胖不等于一定会发生糖尿病。
肥胖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得了糖尿病之后,减肥也有助于控制血糖。
所以,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如果你偏瘦或者体重正常,可以放心的吃甜品,不会导致糖尿病,如果你已经超重或者肥胖了,那要注意糖分的摄入量。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
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糖分对我们身体是不可或缺的,糖类为身体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如果体内没有糖分,那这个人就活不了了。
即使你不吃任何含糖的食物,体内的脂肪或者氨基酸,也会转变为糖分,给身体提供能量。
还有一点要明白,糖不一定都是甜的,不能以甜不甜来判断是不是含有糖分,米饭、馒头、粥等主食,虽然不甜,但是含糖量是很高的,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是多糖,进入身体之后,会被分解为单糖,同样会导致血糖上升。
糖尿病的患者,不是一点糖的都不能吃,米饭、馒头、土豆、水果等食物,都可以适当摄入,主要是要控制摄入糖分的总量,不能吃太多。除了控制摄入糖分的总量,还需要注意升糖指数不同的食物,有的食物升血糖快,有的慢,衡量升血糖快慢的指标叫做升糖指数(GI)。
升糖指数高的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从而引起血糖较快到达峰值。而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在进入胃肠后停留的时间长,葡萄糖释放缓慢,使得餐后血糖峰值较低,引起餐后血糖反应较小,需要的胰岛素也相应较少,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能够有效控制血糖。
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有馒头、粥、白米饭、爆米花、西瓜、荔枝、汽水、可乐、蜂蜜、白糖、橙汁等。
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有燕麦、全麦面包、荞麦面、藜麦、茄子、苦瓜、黄瓜、豆类、牛奶、鸡蛋、菠菜、生菜、芹菜等等。
糖尿病的患者,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尽量少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应该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这样才能让血糖更加平稳,同时保证身体的能量供应。
(本文仅供参考)
我是小克大夫,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有人说糖尿病的发病和吃糖有关,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归属于两大类,第1类是遗传因素,也就是如果家里长辈有糖尿病,那么作为子女的发病率就要比其他人没有糖尿病的家庭要高一些。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基因来源于父母,和父母是比较相同的,外加饮食习惯也相同!如果父母得糖尿病,子女的发病率也会高一些。
第2类是环境因素,吃糖只是环境因素的一小小小小原因!
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是主要问题!
糖尿病的发生:
1⃣和进食过多,喜欢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什么川菜啊!炸串啊!奶油蛋糕!甜点啊!)
2⃣体力活动过少,出门基本就是车!上下楼有楼梯!休息在家玩手机看电脑,一天基本不运动!
3⃣肥胖的人群逐渐增多,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等多种方面有关。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血糖升高为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综合症就是糖尿病。
作者简介李实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辽宁营养师事务所签约讲师九维健康学院一级讲师糖尿病教育讲师
经常会有人调侃,天天吃这么多糖,我会不会得糖尿病啊?说实话,糖尿病与吃糖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是吃多了糖才得糖尿病,不吃糖就不得糖尿病。一个人会不会出现糖尿病取决于体内一个重要的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是胰腺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如果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从而出现血糖升高。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是由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1型糖尿病也与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这类患者需要直接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1.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是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很大。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2型糖尿病的患者1/3的后代将表现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双亲患有2型糖尿病,估计其后代达60岁时,糖尿病发生率约为50%,另有12%伴糖耐量减低。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2.肥胖肥胖会造成胰岛素抵抗,肥胖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80%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伴有肥胖。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危险就增加5%。腹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不良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不喜欢锻炼,坐久不动,喜欢高糖、高脂、高热量类食物者是糖尿病高发人群。这类人群往往伴随着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容易发生糖尿病。
4.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糖尿病发生几率也会增加。可见,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年龄也有关系。40岁以上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要增加68%。
从上述多种原因可以看出,糖尿病是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和不良习惯共同造成的。糖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能量来源,是必不可少的。正常人有非常强的葡萄糖代谢能力,即使直接服用葡萄糖或者蔗糖,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及时地分泌,也会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但是过多糖的摄入会导致肥胖,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出现,是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之一。摄入过多糖也会导致其他的代谢异常,包括血脂的异常、血尿酸水平的异常,脂肪肝的产生,而这些全部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我们糖的摄入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糖尿病和吃糖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血糖代谢出问题了,正常情况下,吃进体内的糖分,会用来产生能量,或者合成糖原和脂肪,将能量储存起来,这些过程都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激素——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腺产生的,如果胰腺出问题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导致糖尿病。还有一种情况,胰岛素分泌充足,但是身体利用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出现了胰岛素抵抗,也会导致血糖代谢紊乱,从而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就是因为自身免疫、遗传或者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胰腺损害,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出现糖尿病,好发于青少年,一型糖尿病的治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补充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则不一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有些患者甚至胰岛素分泌过多,但是胰岛素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二型糖尿病与遗传、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年龄、种族、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所以,从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来看,糖尿病与吃糖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吃糖不是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原因。
但是,如果大量摄入糖分,远远超过身体所需要的,那么糖就会转变为脂肪,你就会变胖。变胖之后,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必然的关系,只是说,肥胖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但肥胖不等于一定会发生糖尿病。
总而言之,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但是肥胖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