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第一,兴趣第二
兴趣更重要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高考选科除了考虑兴趣和成绩外,更重要的是专业方向。
以前高考完再选择学校专业,现在虽然报志愿的顺序没变,但是通过改革把你报志愿的方向提前限定了。
新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既然已经实行就要遵守规则。
孩子的成绩是相对的,除非特别优秀或者特别差,所以我认为还是从专业方向上入手。虽然各科组合不少,但常用的组合就那几种,选择了专业方向其实就选择了组合。这里需要家长多做些工作,可以多关注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行业,另外向学校老师或刚经历过高考的人咨询下。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其实这里把兴趣换成孩子的意愿更合适,孩子只要对专业方向的选择有目标,那这就是兴趣。
所以对于高中生选科问题应该这样做比较合适,家长多提供几个专业的方向,在符合孩子的意愿前提下做出选择。
希望能够帮到你!
兴趣和成绩都要兼顾,不能只看兴趣忽略了自己优势学科。
高中涉及到选科时,除了考虑到自身的优劣势之外,还要考虑报考专业的限制条件。考虑到将来有可能改变专业及计划,所以建议各位同学选科时尽量选择覆盖面广的专业组合。
下面分别看一下生物、政治、地理各个学科的情况。
生物学科在新高考形势下很受欢迎,主要原因有:
相比其他理科难度较小
生物算是理科中的文科,相比于物理与化学,生物学习的难度是比较小的。一般都可以通过背诵记忆然后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来进行学习。高中的生物知识与初中生物知识并没有太多紧密的联系,所以针对初中生物学科没有学好但依然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众多热门专业的必修科目
1.生物工程类
2.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
3.环境科学类(生态学等)
4.医学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
5.森林资源类
6.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等)
7.环境生态类
8.动物生产类
9.动物医学类
选择政治学科的好处
1、对将来的考研、考公务员很有帮助。
将来的考研是必须要考政治的,政治学科对于将来要考研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考公务员也会涉及到政治学科的内容。如果将来有打算进入事业单位或者是要去考公务员,那么推荐选择政治学科。
2、在众学科当中难度不大
政治学科本身的难度不大,只要努力,得个差不多的分数还是不算很困难的。如果你的理科科目不算很擅长,正好你又对政治学科不反感,将来又有考研的计划的话,那么是个很好的选择。
高考必须选政治的专业
1.经济学类
专业方向: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2.管理学类
专业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管理、薪酬设计管理等。
3.政治学类
主干学科:政治学
相关学科:历史学、法学。
4.文学类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三大类
5.哲学类哲学一般都认为是纯文科专业,但也有个别院校招收理科生。
6.法学类
专业方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女性学、社工学、民俗学、犯罪学、老年学。
如果选择地理学科
地理在文科中是与理科最接近的学科之一。都说地理是文科当中的理科课程。所以理科类学的比较不错的,或者选择了物理学科的学生,可以将地理作为第二门学科进行选择。毕竟地理的难度比化学、生物都要低,剩余的精力可以用于攻克别的学科。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没有太大的变化性,所以更稳定一些。
地理科目可以选择报考的主要领域类别有:地理教育类、气象、地质科学与勘探类、水利水电类、城市规划、旅游与酒店管理、资源管理、地图测绘、遥感技术类等等。
根据职业方向确定好了选考的1科科目,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寻找这科科目的搭配科目。下面整理了选科6选3的20种组合模式,供大家参考。
最近留言咨询新高考如何选科的考生和家长多了起来,其实从新高考实施以来,这个问题就从没有间断过。究竟如何选科?这也是每年新高一学生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影响选科的因素有哪些?
据调查,针对选科的目标来看,考生和家长希望通过合理选科达到两种效果:一是有利于增加高考总分,二是有利于可选专业最大化。而最终影响考生选科结果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即是考生个人各科学习水平情况;客观方面包括所在中学办学特色、师资配比、各科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等,此外高校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也是影响选科的重要客观因素。
1依据高一期末成绩,但不可忽视未来学习能力首先从考生主观因素方面看,一般高中会在高一下学期或者高二上学期要求学生确定高考选考科目。一般考生会根据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好坏进行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完全依据高一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选科标准,而某一科目未来两年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可以学好的信心因素也需要考虑进去。
2选科时,提前了解就读中学办学特色很有必要高中学校各科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也是学生选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理论上新高考地区有20种选科组合(浙江有35种、3+1+2地区有12种),实际上很少有学校能够开足、开全这些组合。一般各个学校会根据自身实力,师资水平,围绕教学名师及优势科目提供选科组合套餐。因此选科时,提前对所在中学的办学情况、办学特色进行了解也很有必要。
3预先对高校选科要求做初步了解以上两点,即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判断、学校办学情况等因素都很好掌握。而各高校选科要求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为全国普通高校2740所,不可能逐一了解每所高校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实际上这也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
选科建议一般来说,确定的选考科目应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有利于专业选择范围的扩大,二是有利于提高总分。如果某一科目对考生而言,兼有以上两种功能,那毫无疑问是必选科目。目前本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共有12个(不含军事学),根据统计,考生报考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经济、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门类)以及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下的专业,大部分专业不限选科,考生选择任何科目都可报考。因此纯文科组合(政史地),如果不是因为成绩非常高的话,应是最不建议选择的组合。因为这种组合对比其他组合可报专业面是最窄的。由于人文社科类下的学科门类及艺术学、管理学门类大部分专业不限制选科,且大部分专业很少对政治、历史、地理提出选科要求。因此只需考虑他们是不是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总分。之所以看重可报专业范围,因为可报专业范围大小,决定总招生计划的多寡,而这又决定着录取率的高低。之所以选考物理科目的考生录取率高于其他科目,正是因为选考物理可报专业总招生计划多于其他科目。因此,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可作为提分功能使用,而生物、化学、物理则作为扩大专业选择范围的功能使用。
3+3地区选科要求低考生自由度高高校针对3+3地区的专业选科要求相对较低,考生可以自己搭配选考科目组合。选科组合的效益能发挥最大。根据统计,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中的任意两门与生物组合。在不限选科的八大门类基础上,可选专业范围可扩大至医药、生物、心理、农林水草、统计、海洋科学、环境、材料等相关专业。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中的任意两门与化学组合,在不限选科的八大门类基础上,可选范围可扩大到化学、医药、生物、心理、统计、海洋科学、材料、矿业、能源、地质、轻工、纺织、农学、水利等相关专业。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中的任意两门与物理组合,在不限选科的八大门类基础上,可选范围基本全覆盖。物理不好的考生,不选物理的话,最好在化学和生物中选择一至两门,其余科目可搭配成绩好的科目,并确保该组合的总分,高于其他组合。
3+1+2地区的尴尬:有组合可选无专业可报以上针对3+3地区,而3+1+2地区的改革方案加强了物理科目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选考科目要求上,要高于3+3地区。因此同样的专业,同样的选科组合,不同省份的考生,能报与否,结果大为不同。针对3+1+2地区。首选物理的组合有六种,但不建议选择物理、政治、地理科目组合,该组合对扩大专业选科范围没有帮助。只能报考再选科目中不限选科的专业,除非政治、地理科目成绩有较大优势,否则不建议选择该组合。首选历史的考生,可选的组合同样有六种,但存在一些无效组合。如带化学及生物的组合,却不能报考化学或者生物相关专业。因为化学、生物等众多招生专业,高校要求必选物理。因此,化学和生物科目,对于首选历史的考生只能起到提高总分的功能,而对扩大选科范围来说意义不大。
总之,在选科时,考生和家长要结合考生自身情况、就读学校情况、以及专业选科要求情况综合考量,做出决定。
成绩为主,兴趣可以培养
我认为兴趣是在你能力之下的一种选择。。毕竟社会是现实的。。。
兴趣和成绩这怎么比啊!兴趣和专业还是很纠结的。如果兴趣所向,而分数不够,高校专业无法实现,可以曲线救国:选相近专业或关联专业,本科阶段只是基础培养,表象认知,几乎对未来就业影响不大,除了文理的分道扬镳。所以,可以偏向更能接受的兴趣……
这个问题其实综合考量,我感觉还是成绩比较重要。
因为你的成绩其实大部分也是你的兴趣决定的,就像高考科目,一般而言都是你感兴趣的你会学的好一点顺畅一些,自然考出来的分数也会高一些。
现实一点,成绩才是最后的导向。成绩能让你选择自己心仪的院校,能让你之后有好的就业。兴趣的话不一定要体现在自己所学的科目上,还可以体现在别的方面。不要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兴趣的话可以作为辅助,成绩还是要搞好的。
兴趣第一!
家庭条件还不错,毕业后能再养孩子一段时间,让他在兴趣上发展几年就选择兴趣因为只有爱做的事情才能做出成就,如果不行,就现实的选择吧,活着才有机会做兴趣中的事情。
新高考选科,兴趣和成绩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际并不矛盾,兴趣和成绩是成正比的,换句话说,兴趣和成绩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感兴趣的学科,一定是成绩比较好的;不感兴趣的,一定是成绩不太好的!
这里的成绩好与不好,不能从裸分(原始分)来比较,要从相应学科在群体中的名次来对比。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兴趣的概念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习兴趣的产生,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学科,在群体中,更具有成就感,更能让老师和其他学生“佩服”,从而感觉自己可以从事这一学科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兴趣和成绩是相互促进的
一旦具有这种成绩上的“优胜感”,就会在学习中,不自觉的在该学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比其他不感兴趣或者兴趣较低的学科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因此,就会在感兴趣的这一学科,会比其他学科具有群体名次上的更大优势。
因此,兴趣和成绩(名次优势)是相互促进的。
等级赋分制,本质是名次百分比赋分
关于等级赋分制,详细的规则,会有专门的介绍,这里需要跟家长和考生强调的是,等级赋分制,表面是根据原始分的计算,而实质是考生该选科名次在所有该学科选考学生中的百分比所决定的。所以,决定赋分高低的,不是原始分,而是名次百分比。
所以,感兴趣的学科,名次百分比就优于不感兴趣的学科,所赋分数,显然就高于不感兴趣的学科。
因此说,新高考选科,兴趣和成绩是不矛盾的!
如何准确的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呢
既然兴趣和成绩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成绩来确定学生的兴趣学科,注意这里的成绩,不是原始分,而是名次分,即名次百分比!
有些学生会说,我对历史不感兴趣,可是我历史的赋分很好,我怎么选择?首先说,如果你对历史不感兴趣,在长期的学习中,你不会保持较好的名次的,或者说,你的兴趣,并非真的兴趣!
有些学生还会说,我各科的名次差不多,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对哪一学科感兴趣,这种“迷茫”,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类似霍兰德系统等进行科学评估,协助考生进行选科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