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孩子冷漠自私该怎么办?

高中生冷漠自私,表明他对别人没有爱或爱不足,归结起来是缺乏“施爱”的能力。

施爱的前提是要学会感恩,感恩的前提是被爱,是真真切切地感受过爱。

父母对孩子的冷漠造就了孩子的冷漠自私!




追根溯源。

孩子本都是白纸,后来的家庭教育,60%,学校教育,30%,社会教育,10%。

原生家庭能否给到他温暖?安全感?叫他如何跟人相处?如何疼爱别人?

学校里是否有要好的朋友?有没有遭受过霸凌?老师是否有真正关心过他的内心?有没有维护过或是伤害过他的自尊?

社会上,是否有认识过一些不良少年?是否因此有不良习惯?社会风气如何?

点很多,但我始终觉得,其中任何一点,由凉转暖,都会对其他方面带来温暖




相当麻烦,高中的孩子性格基本定型,要改变很难。这种性格的养成多半是环境造成的。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里和学校都捧着,迎合着,久而久之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

这种情况要改变只能从培养爱心着手,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体会到家人的不容易,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去改变。

另外一种是受到过伤害,这种情况是孩子在心里已经筑起一道墙,把一切都隔绝在外面,这种情况除了孩子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慢慢去感化,就只能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来解决了。

无论是那种情况,性格已经养成了,要改变非常困难。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其实孩子的性格主要是来源于家庭教育,家庭不温暖、大人自私,孩子也不会太好!所以从自身改变吧




这属于归因错误。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对父母在抱怨他的小孩,懒惰,学习不好,自私。

大师就问这对父母,你觉得复印机复印出来的纸张。如果出现了差错,是原件出了问题,还是复印件出了问题?

刚一出生的时候,我一哭你就给我东西。

我上学的时候,你告诉我,我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我长大了,但是我什么都不会。我还希望父母能帮助我,要什么能给什么。可是你们为什么会说我自私呢?




这个世上没有天生自私的孩子,如果有,一定是父母用错了方法。有个故事很受启发:一个乞丐到一个男人家里去乞讨,男人给了乞丐十块钱,第二天乞丐又去了,男人又给了十块钱,就这样,持续了两年。两年后的一天,男人只给了乞丐五块钱,这样给了十天后,乞丐终于忍不住问:“你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只给五块呢?”男人说:“因为我结婚啦。”乞丐顿时大怒,一巴掌打向男人,怒骂“你竟然拿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

看看,“一碗米养出恩人、一斗米养出仇人”。在“给与”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中,竟然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人的情感是很微妙的。长久的给予,接受的一方会产生依赖性,渐渐地就意识不到恩情的重量,也不再受道德良知的牵制和约束,他们一旦得不到给与,随之而来的情绪就是不适应和仇恨。

社会上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比如为了买个手机对父母大吵大闹,为了讨要上网费杀死母亲,上海留学生为学费问题用水果刀刺伤接机的母亲等等。

这些血淋淋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家长在爱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爱的“剂量”是否合适的问题

剂量少了,孩子没有了爱的能力;剂量多了,孩子不懂得珍惜眼前所得。爱得太满,孩子已经对爱感到麻木。

所以,我们要警惕优越的物质环境容易让孩子不懂得珍惜,感受不到人间冷暖,认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应当的;另外,我们还应该警惕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让很多成年人忙着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忽略了对人生、对精神、对灵魂、对道德良知的探寻和反思,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道德本性的引导。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了感恩引导,父母没有意识到平时要教给孩子知恩、感恩、报恩,是对他们将来形成一个完整、完善性格的重要环节,那么将来品尝到恶果的还是父母自己。

爱是一种能力,要让孩子知爱,懂爱,会爱,要通过爱的训练,让孩子的爱得以升华。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加上爱与感恩这堂课,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注意引导孩子去爱别人,感念别人的帮助,并转化成自己的善良。

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要让孩子看到和感受到周围的人是怎么爱自己的,感知爱无所不在。

比如可以让孩子看看妈妈怀孕的照片,父母可以和孩子讲讲妈妈在怀他的时候,经历了哪些困难和艰辛,让孩子知道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这其中倾注了很多人的爱。另外,也可以经常和孩子说一说父母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辛苦地工作,祖辈们为了协助父母照料自己而坚持陪着上下学、买菜做饭,无微不至。这样,孩子就能感知到大人家务繁重、工作辛苦、责任重大,只为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说说各种职业的人们为我们在这个城市更好地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知道环卫工人在寒冬里扫雪,为的是不让走在路上的我们滑倒,知道交通警察在烈日下值勤,为的是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因为孩子年纪小,所以家长在为孩子讲述别人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事情时,尽量讲得越具体越好。

第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在感恩、尽孝方面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比如平时在家中吃饭,父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给老人夹菜、为老人盛饭;也可以在闲暇时带着孩子陪老人聊天、耐心聆听;当家中老人身体不适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按摩、捶背、询问病情。这些都是看上去非常细碎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有着极大的示范影响,让他们知道了感念长辈、回馈长辈的方式方法,也为他们播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第三,别付出太多,把付出机会留给孩子。别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该家长付出的绝不含糊答应,父母适当地也需要“计较”孩子的付出,随时表达自己的需要,爱,是相互的,只有他懂得家长需要,自己被需要,他才会付出爱。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给与。平时都是大人照顾孩子,给与孩子无尽的爱,但是当大人偶尔生病了、或者是非常繁忙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孩子反过来报以家长“反哺”之爱呢?比如,帮父母倒一杯水、洗一件衣服、倒一次垃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够帮助孩子拥有感恩家人、回爱家人的情感经验,这些都是无价的经历,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恩惠”其实是一种双方的互为往来,而不是理所当然的单程票,这也是一种创造幸福情感的能力。平时的家务,端菜盛饭洗碗刷锅,拖地倒垃圾放手让孩子做,并及时表扬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辛苦,奉献爱的乐趣,让大人享受爱。

孩子对父母提出的要求,父母要知道辨别,满足要求是有条件的,不能满足要求,也需要告诉孩子理由。当孩子只把好吃的留给自己,没有想着和别人分享的时候,这就是父母必须和孩子“计较”的小事了,因为他似乎只考虑自己当下是否享受,而不在乎别人是否拥有,这时候家长需要提醒一下孩子,告诉他们在自己拥有心中所爱的时候,心里也要装着别人,顾及和关心一下别人是否也想得到。让孩子知道获得“恩惠”的权利不仅仅只有自己拥有,别人也同样需要。久而久之,孩子才会逐渐走出自我中心,拥有宽厚仁爱的善心。

古话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如果一个人拥有了感恩的意识,他才会更接近心灵的安定和温暖,因为他已经有了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做出了感恩的行动,他就会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爱和善意,因为他已经有了创造幸福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这才是帮助孩子懂得爱、学会爱、创造爱的最佳途径。




基本成型了,没法办!只有让社会烈火去锻造他(她)了,或许来个凤凰涅槃!




原始地址:/wenhua/6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