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家长的话,说明家长教育失误。所谓听老师的话也就是一时,最终还是由着孩子的性子。真真听家长话的孩子,才会听老师的话,才能把学习学好。也就是在家不立规矩,将来在哪里都不成方圆。
小学生一般听老师的话,中学生有可能多听父母的话。
因为老师不是亲人。
就像你在家里可以偷偷懒、撒撒娇,在单位一般不会对领导、同事撒娇一样。
可以教育好的学生。
就怕家长和老师的话都不听的学生。
父母一定和老师多沟通。
千万不要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
真实事,忘了是哪一期节目了,央视3频道,一群孩子七八岁的样子在集体浪颂古诗,当颂到《枫叶红于二月花》时,我惊了,这节目没予先排练嘛?导演也不知应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这可是央视啊,随便一播,不怕人笑话吗?
楼主:首先老师教的诗是常见的名诗名句,老师不会错;其次,这诗是课本上的,老师不会错;第三,老师在上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备课,不会错;第四,老师教了不止一年,如果错了,早已被纠正。总之,是你孩子读错了,是你才疏学浅,不知对错。孩子没错,是你错了。
感谢邀请!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呀,不是吗?我自己当年也是那样子的呢,在家很淘,但是老师跟前从来没想过叛逆。
其实,这跟“老师”这一角色定位有关。小孩子在出生之初,整个生活圈子几乎都锁定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当他们离开家门,进入了外面的世界时,首先第一个进行深入接触的便是老师了。所以,在某个特定阶段,孩子们认为老师便是整个世界。
其次,这跟环境氛围也有很大的关系。人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动物。在学校或者幼儿园里,环视一下身边四周,几乎人人都是听从老师的话。既然这样,那么自己不知不觉中也会随大流,跟着一起听话了。
再次,是对规则的深刻认识,老师让孩子在心里开始植入了“制度”的概念。虽说在家里也会有某些规矩要遵守,但那多半只是一些口头的示意。孩子在家听话,主要还是因为家长的权威,而与规则无关。但是在学校就不一样,那些规则制度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下了的,这样的权威,自然能让孩子更加地听话。
此外,也与老师的专业素养有关。老师这一职业,在教育孩子的理论实操经验等等,都应该比家中父母更为专业。他们更懂得怎么样让孩子听话。所以,孩子更听老师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这些评论就发现中国教育的悲哀。回想起小学生活,个人感觉最主要的是培养学习习惯,而不是考试成绩。其实小学的考试远远没有初中以上重要,因为初中意味着上高中或者技校,这是个分水岭,所以初中以上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机制,小学应该是另外一种,不能一概而论。而小学的语文应该一个是教人识字,再一个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1.由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
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对家长有强烈地依赖心理。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制约,与家里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孩子在家时,心理上产生放松的感觉。孩子已有了荣誉感,需要在集体中获得一定的认可。
2.由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
溺爱孩子,对他们放松要求;保护过多,对孩子包办代替;教育方法不得当;忽视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表现一样好呢?
1.正确地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讲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
因此,家长既要爱孩子,更要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家长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或怕让孩子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出麻烦,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
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应有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他过分的依赖心理,使他缺乏进取心。
家长应注意,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信任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积极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鼓励孩子,让其感受父母对他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
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5.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期待着老师和伙伴的认可。
家长可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客观地反映在给老师,如孩子在家表现不好,要求老师帮助教育;孩子有进步时,则请老师及时鼓励,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
学生爱动爱说是出了名的,他们的特点在家长那里是满足不了的,在家的空间小,爱动时,拿家中的桌椅板凳玩,要么受家长的批评,要么迎来一顿打,战战兢就的很不是滋味。而在学校就不同了,老师会变着法儿满足他们爱动的乐趣,使他们爱听老师的话儿。
一、课堂上引领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来校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变着法儿让学生专注于学习。
老师利用多媒体建立学习磁场。
学生最怕老师的一言堂,让自己坐冷板凳,这种灌注进去的知识学生是最讨厌的。如今,班班通的学习环境已形成,老师十分投入课件的制作,学生上课像看电视一样,被精彩的画面吸引,津津有味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在头脑中留下深到的印象。这是在家享受不到的愉悦,你想,他能不听老师的话吗?
二、老师在课间变成了学生的朋友
学生在课间与同学玩,那是没目的的贪玩,虽愉悦了身心,可与玩中学相差甚远。而有老师的加入,那才叫有意文的玩。如玩老鹰捉小鸡,老师会根据师生的特点分派角色,并不时纠正游戏中出现的失误,还会轮流担任各种角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结果,这一次游戏既是开心地玩,又为口语交际及习作作好了铺垫。你想,这一举两得的课间话动学生能不听从老师的指挥吗?
三、老师及时的表扬让学生沉浸于学习之中
家长要求学生学习,只一顿训斥,自己在旁看手机,摸家务,学生空落落的。学生来了学校,犹如来到运动场,你哪方面的出类拔萃都会及时给以鼓励。听课专心的在棒,棒,棒,你真棒的鼓励声中越学越有滋味;作业认真的在笑脸图或苹果图中狠下心来比同学得更多的奖励;测试中,老师又会分保持成绩奖,进步奖,小组合作奖等奖项夸得学生笑盈盈的,这是家长无可比拟的。你想,学生这么高兴能不听老师的话吗?
学生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了,希望我们当老师的当好孩子王,像孙一样将班级打造成学习游乐园,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安心创业。
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家长行为是否具有表率作用。如果家长在一些事情上朝令夕改,就会影响其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形象倒塌了,那你说的话就失去了权威性,孩子当然就不会太听你的话了。
二、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和孩子的接触是“全方位”的,难免会暴露一些缺点,家长的这些“软肋”被孩子拿住了,所以孩子也就有了和家长讨价还价的“筹码”,所以孩子就显得不太听家长的话。
三、学校是集体生活,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别的孩子在“听”教师的话,如果自己不“听”,就显得“不合群”。所以学生听教师的话也有“从众”的意味。
以书本为准,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些教科书上写乡音未改鬓毛衰。一般来说,老师看着教材来教,所以一般是与书上的内容一样。最多就是解释方面会有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