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害怕夜晚,怎么办?

孩子总是害怕夜晚,怎么办?

其实对于黑夜,我自己也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可能是从小不听话的时候,大人总是会用一些可怕的妖魔鬼怪来吓我的缘故,所以一碰到天黑或者很黑的房间,都会莫名其妙的恐惧,所以,自从我自己当了妈妈之后,我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恐吓的情形出现的。

小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而且他们对大人的话是很相信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大人必须要做到实话实说,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正直的孩子。

我觉得孩子害怕夜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的影响,比如你自己在无形中表现出来的怕黑啊什么的,比如你对孩子说过的一些很可怕但是你其实却无心影响他的话,这些,对你来说可能都没什么,但是这个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在孩子心里买下一颗恐惧的种子。

所以,要想杜绝孩子害怕夜晚的现象,首先应该从大人做起。如果家里有老人的,更加要和老人多沟通,因为往往老人更多的会说一些类似的故事去唬孩子。

其次,你得自己做到不害怕,或者你至少也得在孩子面前装作不害怕,其实你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的,如果你因为某个小事而大叫害怕的话,我相信以后孩子肯定也会对类似的事情产生恐惧的感觉的。

最后,我建议你可以在睡前给孩子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给他讲一些美好的童话故事,又或者让他多看点关于胆子一方面的绘本什么的,这样,我觉得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孩子害怕夜晚的现象的。

分享一个适合学龄前儿童用得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家里或者身边有适龄儿童的话可以去下载一个试试哦,这里面有丰富的童话故事,还有有趣的冒险任务,孩子可以和喜欢的童话人物一起学习汉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产生兴趣。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育儿】




孩子比较敏感,如果受到一次刺激一般都会铭记在心.您需要耐心问出孩子害怕的缘由.再认真的帮孩子排除烦恼.当孩子放下了他心中的恐惧,一般问题就解决了!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3、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让孩子见多识广。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认识及交往范围,使他在接触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慢慢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典型的依赖性。做家长的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锻炼他的胆量。比如,和孩子玩一个“男子汉”的游戏。第一次一定要他能绝对完成,比如在稍微黑点屋子里待上5分钟……。然后在越来越黑的屋子里试着加码,还可以用到横向比较法,比如,你的同学谁谁那天晚上独自在家,没说害怕,我觉得你也行。时常的心理辅导和锻炼,孩子会遗忘害怕的。




关于害怕的这个话题,很多家长都有困惑,类似怕黑啦、不能分床啦、半夜哭醒啦、害怕鞭炮声啦等等。那么统一一个回答哈,这是最直接有效的,那就是:和孩子一起怕。

(配图为我儿子小鸟)

具体操作如下:

1、首先你要声明,自己和孩子一样的怕。这个时候,孩子还是不信你的,因为你没有表现出怕啊,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表现的和孩子一样的怕。

2、其次,和孩子讨论,怕黑,黑暗里有啥?(注意:不要反驳,不要纠正)和孩子比谁能说出更多黑暗中的可怕的东西。

3、然后,最重要的步骤来啦:要和他讨论,这些可怕的东西万一来了,我们需要怎么做,就能少怕一点或者不怕了。(注意:同样支持天马行空,各种联想)

4、最后,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实施讨论中孩子提出的,能够减缓怕的办法。同时陪伴他,支持他为自己能少怕一点而做点啥。

(配图为我儿子小鸟)

好了,步骤分解完毕,现在讲讲原理:试想一个恐高症站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劝说他:不用怕的,有安全保护的,你跳下去,也有绳子拽着,看看,象我们一样,没有问题!你觉得,他会认为你理解了他吗?肯定不会啊,他会认为你不理解他。

相反,当你说:我也怕!这个时候再和他一步步地讨论怕的是啥?结果是啥样的?如何能为自己少怕一点而努力的时候,他才会感觉到你理解了他,同时能够帮助到他。所以,实施这个方法吧,只有当父母亲站在了孩子的立场上,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孩子!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小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怕

婴儿期的小孩儿刚开始并分不清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比如说一个人拿把刀在他面前晃,他并不知道这把刀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也就不知道怕。如果你多看他一会儿,他就会撇一撇嘴,表现出马上要哭的样子,这个时候好像就怕了。他这时候的怕是本能的怕,而不是一种社会心理性的怕。

我们在成长当中,开始是不知道怕的。不知道怕并不代表不怕。慢慢地我们懂事了,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怕,什么时候不应该怕。

比如我们跟着大人走到一个偏僻的小路上。如果大人说,这个地方很少有人走,以前发生过什么故事等等,我们突然之间就会觉得走到这里就应该怕。

所以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怕,什么地方该怕。

我们知道夜晚的时候应该怕。因为会有妖魔鬼怪什么的出现。那是因为夜晚我们睡觉的时候,妈妈会说:“快睡觉啊,宝宝,不睡觉的话,等一下就会有小鬼、小猫啊出来找你!”所以到夜晚我们就知道应该怕。

这里所说的“怕”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人本能的怕;另一种是在社会教育、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怕,当我们长到十来岁的时候,就知道怕了,觉得应该怕了。

记得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好像刚上一年级)。晚上爸爸要算账,让我到邻居家去借算盘。虽然当时我很害怕,但是又怕挨骂,所以也不敢不答应。于是我就硬着头皮,从自己家大门口出来,一路小跑,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邻居家。当跑到邻居家门口看到人家的灯光(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才不再害怕。然后气喘吁吁地说:“我爸…要借…算盘用!”回去的时候用老一套就不行了,我一边快速奔走一边“嘘嘘嘘”地吹着口哨,这样好像自己就不怕了。

那是我小时候怕的经历,后来我怎么就不怕了呢?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听人家说,喝老公鸡的生鸡血会使人不再害怕。于是,我和母亲商量杀了家里的一只公鸡,我把淌在碗里的鸡血喝了下去。从此以后,我就真的发生了很大改变,那就是我不再怕了。

比如,晚上我和伙伴们一起去看电影,他们都很怕,我却不会怕,我敢走在最前面,也敢走在最后面。

这段经历给我的收获很大。少年时候的我,可以一个人走任何黑路,晚上可以到离家四五里外的村庄去看电影,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害怕的。

通过自己的经历,我得出一个体验。在我们成长当中,肯定有一些本能的害怕,这种害怕,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当我们在社会中慢慢地成长,听说了一些事情,心里边也接受到了一些教育,才知道怕了。当我们知道怕的时候是好还是坏呢?当然是好的。

不管哪一种怕都可以保护我们的命,可以使我们做事的时候不那么造次,可以让我们面对可能的危险时做一些防御。所以,怕,不仅仅只是坏的。

二、孩子的“怕”不是问题,我们对待“怕”的态度和行为才是真正的问题

怕,不见得是坏事。重要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怕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这个态度就是:孩子害怕是正常的事,害怕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正常的烦恼。

我们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在成长当中我们是有烦恼的。

比如我们成长当中会考虑:我是不是被人喜欢呢?我们班的老师怎样看待我呀?如果我学习不好大家是不是就不爱我啦?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因为我的原因呀?晚上我一个人睡觉,万一有鬼进来吃我怎么办呢?这些都是成长的烦恼,所以成长的烦恼是正常的烦恼。就像人生过程中我们的亲人会生病了一样,就像我们想要做的事没有做好一样。但是,我们的心里会承担压力,我们想要被别人看得起,但有时事与愿违,我们内心里也会有失落,所以这些都是成长的烦恼,都是发展的问题。

发展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发展的问题过了这个发展阶段就没有问题了。

青春期时,我们总是担心被哪个女孩子看到自己的一些丑事。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到了十六、七岁这个阶段,就再也不思考这个问题了,并觉得过去的那种担心很可笑,所以这种担心就过去了。

发展中的问题既然不是问题,那为什么又造成了问题呢?

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可以造成问题,也可以解决问题。

我们的小孩偶尔尿床了,它不是问题。因为这是他生理上的反映。他睡着了,他就做梦,梦见自己上厕所,终于走到厕所了,很急、很急,结果就“哗”地尿了。一会儿就发现这儿根本不是厕所,原来是在被窝里边了。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是我们发展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事情,它并不是问题。可是如果妈妈过来就说:你这孩子一点出息都没有,你有什么用啊!?这时小孩就会困惑,就会觉得自己太不是人了,自己实在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不然怎么就管不住自己,我居然还尿床?还被妈妈责备。

所以你看,妈妈对待孩子尿床的这个事情是态度问题、是行为问题。

因此,你的态度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这个事情是不是问题。

再过段时间,你让他尿床,他也不会尿了。因为人的生理是靠心理支配的,是可以控制到的,所以就不是问题了。

我记得网校的李靖主任说过,他小时候尿床时,他的爷爷和奶奶就跑过来说:“呀,乖宝宝,你今天又尿床了!”就好像他做了什么好事一样。他就在床上蹦啊、蹦啊,还嚷嚷着:“又尿床了!又尿床了!”所以,他很小就觉得自己是被疼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也不会因为爷爷奶奶的鼓励,到了十几岁、五十几岁还尿床,不会的!

这说明一个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它们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正常现象──即心理现象和社会成长现象。

但是因为有时我们态度的不接纳,导致我们在行为上对他们造成一些不良的干预。

请记住这个词,叫“不良的干预”,错误的干预,而使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

所以,态度可以解决问题,态度也可以制造问题。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对他不良的态度、不良的行为而制造出来的。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三、对孩子的恐惧害怕给予足够的接纳,不断地促使孩子建立安全感

有不少人问,孩子在恐惧中说晚上不敢睡觉怎么办?

这其实有生理性的原始恐惧,还有他可能知道一些事情,觉得天黑了会怎样,或看了电视、或听大人讲了故事等等,他有恐惧感了。

这时,我们首先要告诉他,你害怕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害怕,爸爸也会有害怕的时候。害怕时我们会陪着你,过段时间等你长大了就不怕了。

对他的恐惧害怕给予足够的接纳,这本身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就能不断地使孩子建立安全感。

一定不要动不动就吓唬孩子,常常有父母会说:再这样就不要你了!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被大人要的状态,他怎么能不恐惧呢?

他的这种恐惧是会泛滥的!会变成他自己可能会随时死掉的状态,鬼也都会来找他的。

所以我们不能用威胁、恐吓等造成恐惧感的教育方式和互动方式。

因为,安全感的教育有时比能力的教育还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说,哎呀,我要让孩子成才,让孩子学很多知识,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

我们对知识的教育、对道德的教育很重视,要让他懂事,让他做道德人、做成功人。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不做安全感的教育,甚至还破坏他的安全感。本来这件事是没事儿的,过两年就好了。但是因为我们的不良干预,让本来正常的事情变成了问题。

就像我一样,喝一个公鸡血,然后过几年胆子就大了。其实那也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公鸡血真有效果吗?不一定的!我只是觉得在心理上从此就应该不怕了。

很多小孩说我应该怕,不怕就不是人了。那我觉得我不应该怕了,为什么?因为我喝了公鸡血了嘛。所以我从小就会对自己做心理治疗,这叫“积极暗示”的治疗,还是蛮成功的。

今天把这个分享给各位家长,希望各位家长在这件事上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式,让孩子快乐地生活成长。谢谢大家!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原始地址:/wenti/6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