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个肚量小的人吗?

不是,海量,为人高风亮节。孙策死后,周瑜要自立为王,那时的孙权是挡不住的,周瑜率先对孙权行君臣礼,孙权才算稳定的做了吴王。老将程普以为自己老资格,看不起小年轻周瑜,周瑜不与他一样见识(和蔺相如神似有木有?),后来程普自己说与周瑜打交道,就像喝美酒,不觉得就醉了。赤壁之战一站打得曹操余生再没有南下。


不是


大多数人对于周瑜的印象都停留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什么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呀,什么诸葛亮三气周瑜呀,什么既生瑜何生亮呀!故事里周瑜,小肚鸡肠,嫉贤妒能,彻彻底底是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三国时代,年少有为的周瑜真的气量狭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将星云集的三国时代,周瑜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那颗。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的他,妥妥地是帅哥一枚,而且精通音乐,文艺范儿十足,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说法。更令人羡慕的是,他出生名门望族,其父周异为洛阳令,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这样一个典型的高富帅,自然广受少女追捧,时人有一见周郎误终生之说。

周瑜和孙策关系非常要好,以兄弟相称。二人为了方面往来,孙策举家迁往庐江舒县,周瑜更是将自家路南的大宅子让给孙策住。之后,周瑜人生好像开挂了一样一路高歌猛进。21岁亲自带兵应孙策之邀,前去平定江东;24岁授建威中郎将,吴郡人皆呼之周郎;25岁拜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随军征讨;26岁孙策遇刺,周瑜与长史张昭同掌军政大事;34岁联合刘备,于赤壁大败曹操,一战扬名,从此天下三分。同年,又于南郡大破曹仁。36岁于巴丘病卒。周瑜的一生短暂而精彩,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长空,美丽而令人难忘。

八百年后,大文豪苏轼游于赤壁之下,眼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场景,亦不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唯有这如画的江山,才配得上公瑾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里著名的文臣,可以是公认的三国智慧第一,但那只是小说的夸大。鲁迅就说过,三国演义的中的诸葛亮多智近乎妖,其实,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中就有很多人的才智绝对不次于诸葛亮,比如说周瑜,历史上,周瑜是个极其难得的人才,但是演义里为了突出诸葛亮,周瑜可以说是被牺牲了,本来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一代儒将,但是却被刻画成了一个气量狭小,嫉贤妒能的人。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历史中真正的周瑜!

首先,从外表上,影视剧中的周瑜大多是一个身披铠甲的将军,一说到羽扇纶巾那都是孔明的专属套装。但是在历史中,周瑜才是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就连苏东坡也是这么说的,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是这么描写周瑜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而且周瑜还是个大帅哥,江东是怎么称呼周瑜的?周郎!而古代郎那可是对俊美少年的特指。

能力上来说周瑜可是个智勇兼备的人才,赤壁之战中,周瑜是功劳最大的,反倒是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做出的贡献极为有限,诸葛亮最大的贡献就是作为使者代表刘备出使江东,促成了孙刘联盟。而真的到带兵和曹操打仗,知道最后打败曹操,多是周瑜的功劳。你想想,当时周瑜在人数上是绝对的劣势,如果没有突出的才能的话怎么可能赢得如此彻底!

再说到人品,历史上的周瑜不仅不是什么气量狭小之徒,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领导者,赤壁之战,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候作为三朝老将的程普就不服了,到了前线处处和周瑜作对,但是周瑜非但没有计较,反而还拿出了一副很恭敬的态度去面对程普,这一做法让程普十分感动,从此也就尽心尽力的帮助周瑜了。所以三国演义中写道,周瑜因为多次输给诸葛亮而被气死,这纯属无稽之谈。正史中周瑜是因病逝世,他的死和诸葛亮根本无关。

这基本上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不是和小说里判若两人,所以,大家看书归看书,千万不能把小说里的描写和真正历史混为一谈。小说那都是经过文学加工的,你要抱着欣赏文学作品的心态去读小说我十分赞同,但是想了解真正历史,我建议你还是去读史书吧!

转自:轻念爱历史


三国时代,年少有为的周瑜真的是气量狭小之人吗?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都是看《三国演义》给大家留下的特定的印象,尤其是央视94版的更是传播的速度很快,影响深远。在赤壁前夕,诸葛亮被周瑜挤兑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给你“草船借箭”了,事情简单的经过就是孙刘联军没有羽箭了,要求诸葛亮十天完成十万只箭,并立军令状。这是个要命的活,干不好脑袋落地的。诸葛亮掐指一算,我三天就能造好。周瑜欣喜若狂,感觉诸葛亮已经是他的案板上的肉了。没想到三天过去了,诸葛亮领着一个扎满草人的船队,向曹操的大营浩浩荡荡的开了过去。此时,江面大雾弥漫,曹操的兵卒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在不知道敌情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进攻,只能让弓箭手像江中射箭。诸葛亮令人使劲的呐喊,曹操让弓箭手使劲的射箭。你一声,我一箭,到天蒙蒙亮时,曹操才发现上当了,诸葛亮带着扎满箭的草人,回去交差了。周瑜一看诸葛亮把箭如期如数的完成,自叹不如,也就不能杀诸葛亮了。这基本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这个故事基本上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多智星,而风流倜傥的周瑜却成了小肚鸡肠,妒贤嫉能的小气鬼。

其实,周瑜是个美男子,也是个征战沙场的将军。21岁的时候就跟着孙策走南闯北了,把江东大片的地方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26岁就掌握军国大政了。后人评价“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句话说他是个英雄,有江左之才,而且是个美男子。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在江东肯定有大把大把的女粉丝。听到这样的描写,真能气死人,老天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可见上天对周瑜的厚爱。想一想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痴迷音乐的人怎么可能是小肚鸡肠。

另外一件事是跟程普老将军有关了,程普历经三朝,也是功劳卓著,地位显赫。没想到的是被周瑜这个毛头小子给领先了,成了他的领头上司大都督,坐在次位的程普心里很不爽。但是不好发作,毕竟孙权还是比较喜欢周瑜的。程普总是在下面给周瑜找点麻烦,感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平衡的心有点小爽。而周瑜没有在意这些细节,只是认为程普功勋卓著,是东吴的功臣,自己也是作为小辈,自然多加礼让。后来程普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大都督号令行事。感觉就是三国版的“负荆请罪”。这件事情足以证明周瑜是个心怀坦荡,能容人的君子。

大家感觉周瑜是心胸狭小的人,是电视和小说给带来错觉。仅《三国演义》就是个“扬刘抑曹”的小说,而东吴就充当了打酱油的角色。实在有几分可笑,只能说作者太过于偏爱诸葛亮了,才故意贬低周瑜。

人生漫漫,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顺心,康健。


三国演义中周瑜和正史三国志中周瑜有很大区别,历史中周瑜不是肚量小,而是风度翩翩,才高八斗,人称:周郎。古时候称男子为郎那是极高的评价。


大家好!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孔明的才智超过自己时,便想方设法谋害孔明,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孔明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孔明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然后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其实从历史的真实性讲,这些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从外貌上来看他是个大帅哥,而且才华横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高富帅。

我们再来看他的才能和取得的成就。周瑜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周瑜在战场上从未有过败绩,尤其是赤壁一战将他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三国演义》却将它归功于诸葛亮,这是与历史不符的。周瑜能以少胜多击败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在三国史上绝对属于最顶尖的。

由此可见周瑜在外貌、才能、人品上都无可挑剔,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三国演义》里确实被严重丑化了,我们都应该还他一个清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小说里的周瑜气量狭小完全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

而现实据三国志记载完全是一个风度翩翩,风雅大度的少年统帅。


三国演义重蜀汉,美刘备,妖诸葛已经严重偏离了史实。司马懿与周瑜均是当代不二之氏。只是周瑜更加年少有为,历任江东孙吴的两朝元老。辅助孙策独霸江东,辅佐孙权问鼎三足。赤壁大败曹操;甘露寺险扣刘备。年纪轻轻森大都督,闻曲声知音律,又能博得小乔欢心。此乃人生大赢家,气量小能做到?智商情商差一点,也就没有周公瑾了。


周瑜并非是个小肚鸡肠之人。

历史并非全部是真实的,有一定的美化和丑化点。特别是三国的历史。

周瑜能在十几岁时担任重要的军事首领,就充分说明了其人生格局,才能绝非一般。

历史上对国瑜气死一说,主要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三国的侧重点诸葛亮应大于周瑜的,从而起到更加美化诸葛亮的目的。


不是


周瑜在演义里的形象相比大家都知道,被作者刻画成了一个嫉妒心极强、气量狭小的人,虽然是东吴的大都督,却没有一点大将风范。周瑜是一个容易冲动之人,本来不同意孙刘联盟,但被诸葛亮用激将法一激,意气用事下就答应了孙刘联盟。

在孙刘联盟期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多次设计想要除掉诸葛亮,但都被诸葛亮用计化解,最后甚至被诸葛亮气死,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所以演义中的周瑜俨然是一副小人形象,能力不足还嫉妒贤能,完全成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绿叶,这就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为人十分大度。程普与周瑜素有间隙,而程普常常以自己年龄比周瑜大来欺辱周瑜,可周瑜却以德服人,没有在意程普的辱骂。程普多次侮辱于周瑜,但周瑜却没有跟他计较,使得程普对其佩服万分,并说:与周公交往就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中就醉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瑜并非像演义中的小肚鸡肠,而是一个有大肚量的人,至于被诸葛亮气死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周瑜十分重情义,而且忠肝义胆,孙策与他是发小,两人情同兄弟,孙策之父孙坚讨伐董卓时家人都在寿春,周瑜劝孙策一家搬来跟他一起住,孙策同意后周瑜直接将家中最大的宅子让给了孙策居住,并时常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后来孙策起兵想要平定江东,便写信给了周瑜想让周瑜过来相助,周瑜立刻率兵迎接孙策,死心塌地的追随于他。周瑜如此重情,就算孙策死后还是忠心无二,倾心辅佐孙权,更是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孙权能在三分天下中取得一席,周瑜出了很大的力。

而演义中周瑜嫉妒贤能想要除掉诸葛亮的故事也并非如此,他虽然一心想要除掉诸葛亮,但并不是因为嫉妒,而是他怕孙刘联盟结束后,诸葛亮的存在会给东吴带来影响。原文中周瑜说:‘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毕竟各为其主,周瑜如此想也没有什么不对的,而且周瑜也没有立刻下杀手,而是在看到诸葛亮根本没有归顺东吴之心后才动的手,若是周瑜没有容人之量,又怎么会等那么久才动手呢?

周瑜是三国时期的名人,但一直都作为陪衬诸葛亮的绿叶而被读者熟知,但历史上周瑜的形象与演义的描写却大相径庭,周瑜也因此被人们误会很深,所以我们在品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更应该了解真正的历史,才能不会对古人产生误解。


这一位称得上是“完美高富帅”的优质人物,就因为一本史学界认为是“三分真七分假”的《三国演义》,98%的人都对他保持着负面看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望着赤壁上的熊熊大火,微微一笑,仿佛在火光中看到了东吴的崛起,以及自己娇妻美丽的容颜。

大丈夫当横刀立马于乱世,建功立业以保家国,他做到了。

但周瑜怎么也想不到,戎马风霜一生,却并未赢得应有的“生前身后名”。

绝大多数后世人对他的印象,都因为那本书而定格在了“气量狭窄”、“嫉贤妒能”“虚伪阴险”、“自作自受”等词汇上。

周瑜的形象毁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嫉妒诸葛亮的一系列事情上。

什么“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

这些故事为后世提供了不少歇后语和戏剧素材,但小说就是小说,不是历史。

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周瑜比诸葛亮年长七岁,在诸葛亮被派去向东吴求助时,周瑜的地位已经类似于实质上的东吴大都督。

试想一下,一个大集团的CEO,怎么会跟隔壁新兴集团的一个刚被招进来的潜力新员工置气?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智慧非凡,才德卓越,对东吴名士周瑜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贬低,使这样一位风度翩翩、心胸开阔、气宇轩昂的名士变为了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极强的人。

历史中真实的周瑜“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他评价周瑜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意思是说:周瑜雄姿英发,气度不凡,性情豁达,大体上是得人心的,只是与程普关系不和睦。难道说与程普不和就成了“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吗?其实不然,周瑜与程普不和,主要原因是在程普身上。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位居周瑜之下,很不服气,他“数凌侮瑜”,而周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由此可见,周瑜不仅心胸开阔,人品高尚,而且有教育人、影响人、令人信服的魅力。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周瑜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该书的《赤壁之战》中称周瑜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即便是在其他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


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

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首先,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主要表现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其时,北方豪杰林立,荆州刘表势大,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又有长江之天险,可以创业。事实证明,取江东成就了孙策的事业。二是取江东后为孙策策划了取庐江,再取荆州,再取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一统中国的建议。从后来发展局势看,这观点无疑是英明而有远见的!而东吴的战略方针基本是符合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荆州江南四郡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也自信此时对刘备一战,足可消灭刘备,而曹操也无暇南顾。可惜,这一主张遭到鲁肃及孙权的反对,他们担心与刘备开战,曹操会趁机南下。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曹操其时根本已无力南下。而孙权在称帝后也对此事有过反省,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失误及短处。如当时照周瑜的主张实施,便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对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南郡首县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后来曹操南下,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与能力。这种见解稍有识见的人都谈得出来。比如东吴战将甘宁就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荆州、定益州主张却是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惜,最终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就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力主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当然,周瑜还有极高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东吴,小到治理一个县,在本书里均有真实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也远非诸葛亮可望其项背。上面所说的政治才能,其实也是军事战略才华。政治与军事才能有时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军事才能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二是着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华。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www.gs5000.cn]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都是子虚乌的的事!真实的历史: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在周瑜生前,诸葛亮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就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军事才能。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政治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就象现在的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大明星比之于一个刚入影视圈只做些跑龙套活儿的小伙计。无论是资历、地位、才能、经验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但很显然,《三国演义》中,一切给弄反了,不仅神化了诸葛亮,而且要周瑜来陪衬诸葛亮,从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来,人们所知的周瑜便是那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总是比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文学力量的强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着于庐江”,“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他又是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周瑜和孙策、鲁肃都被后世文人赋予了许多文艺色彩,英姿雄发只是周郎其中一面。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评价周瑜、鲁肃,用上了好乱之士一词,认为这类人强悍轻捷,心怀行险徼幸之计,来成就自己的志向,其实在他们身上还有一部份枭雄的气质。吕思勉用剽轻一词形容周瑜,很符合淮、楚之人气质,往前说两汉以来淮楚之地凶蛮之人仍很多,就是到了西晋,淮南王司马允养的剑客仍强悍至极。当时天下大乱,贼寇纵横,益州和荆州都扛不住,那些盗贼偏偏就是到了扬州,被本地人打出去。

东汉扬州地区豪强纵横,周瑜、鲁肃、孙策能够在庐江一带打出名气,都不只是靠文才,而是靠强悍的气质。周瑜麾下就养有几百人,鲁肃经常养着一群少年练武,孙策四处结交豪杰,令袁术、陶谦忌惮。还有鲁肃的好友刘晔更是少年杀人,并设计靠自己斩杀了有武勇名声的郑宝。刘晔杀郑宝,就好像梁家辉和任达华去钓鱼~他们还没有真正走向政治舞台以前,就已经获取了很强的江湖力量。

尽管周瑜、鲁肃、刘晔以智谋著名,但仅仅把他们视作文臣、儒士就大错特错,谈判时他们也能拔剑跟对方火拼,不然你以为鲁肃怎么有胆量一个人去跟山西大汉关羽谈判?孙策有小霸王一名,可不单纯是美誉。他也是一个非常蛮横的人,因为陆康对他礼待不佳,后来奉袁术之命对陆康进行围攻。孙坚的好兄弟王昇差点被孙策灭门,名士盛宪、高岱皆被孙策所害。单只突出周瑜、孙策、鲁肃其中一面特点,只是用脸谱来塑造一个文学形象。历史人物往往有些复杂的多面性。其实历史上评价周瑜,多用雄、烈、英、武等字,儒雅一面反而不多,倒是因为他是武人中少有的雅致,所以才显得与众不同吧。江表人物被文艺化,应该是从东晋开始,北方士族大量流入,谈论风流、玄学,主导了文化风气,江南人物也纷纷转型跟他们并拢。


诸葛亮三气周瑜只是老罗小说里的事情。

正史中,赤壁之战没有诸葛亮什么事。火杀赤壁可以说完全是周瑜自己主导的。这个三国演义里也差不多,只不过老罗为了给诸葛亮强加戏份,硬生生的来了个借东风与八阵图。不得不说老罗对诸葛亮是真爱。

周瑜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跟着孙策东征西讨,虽然顺分顺水的多,但身为一个将军的度量还是有的。

三国志上记载,周瑜赤壁之战后,与曹仁对战中,被流失击中,最后“发炎”不幸去世的。跟他的度量没有任何关系。

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攻吴。孙权手下大部分都是吵着要投降,甚至孙权也想投降。只有周瑜力主孙权抗曹,历数曹操诸多不利之处,最终硬生生的劝的孙权连刘抗曹。最后以一己之力火烧赤壁,这样的人你觉得回事度量狭小的吗?

曹操退往北方后,也是周瑜建议孙权赶紧拿下荆州等地,趁机发展壮大吴国。这样一个力主开拓的人会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吗?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一位几乎于完美的人,他可不是像小说中那样气量狭小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和诸葛亮相类似近乎于完美的人物,先说家世,在历史上的周瑜出身于庐江的周氏家族,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门望族。

再说长相,周瑜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周瑜身材魁伟,斯文儒雅,仪容俊美,肤白俊美的让女人都嫉妒,论长相周瑜估计比现在的影视剧偶像男星还得帅。

最后再说说周瑜的气度,历史上的周瑜为人品行非常高雅,完全不似小说之中气量狭小之辈,史书记载周瑜气度恢弘谈吐不凡。

当时东吴众臣之中都敬重周瑜,唯独老将程普仗着资历年龄都比周瑜老而深,经常侮辱周瑜,而周瑜气度恢弘,始终自降身份迁就程普,后来程普终于明白了周瑜团结同僚的良苦用心,从此程普越加敬重周瑜,逢人就说“与周郎交往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从此后世就多了饮醇自醉的成语,用来形容与宽厚的人交朋友让人心醉,令人敬服。

从这段事迹中就可看出周瑜气度不凡,绝不似小说之中那么气量狭小之辈。

实际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并没有太多交集,因为赤壁之战刘备一方是刘备亲自统帅军队与周瑜联合抗曹,而诸葛亮则是负责替刘备在荆州后方筹备军资和稳定后方,所以诸葛亮在历史上与周瑜几乎没有交集,怎么能像小说中评价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呢。

在《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刘备评价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

连刘备都对周瑜的气度恢弘所折服,所以历史上的周瑜如何能是气量狭小之辈。

论能力周瑜文武双全,不仅饱读诗书,且还能骑马开弓上得战场,并且周瑜精通音律,在当时素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

周瑜除了事业上的成功、非凡的能力、俊美的容貌,他还娶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美女小乔,俊男美女,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周瑜可以算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生赢家,他的人生可以说完美无瑕了。

也正因为周瑜的人生太过于完美,这种事情老天是不允许的,所以才让他英年早逝,周瑜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

整体来说历史上真实的周瑜除了英年早逝,在其他各方面来说包括人品气量都是上上之人物,所以说他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物,他和小说之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历史上的周瑜可不是气量狭小之人,恰恰相反,是个大度的人。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记载,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

《资治通鉴》记载,“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程普仗着年纪大,倚老卖老,但是周瑜都没有和他计较,最终程普对周瑜又尊敬又服气,可见周瑜的气量。

历史上的周瑜,感觉是个很完美的人,人长得帅气,精通音律,是个文艺青年,又有小乔这样的红颜知己,文武双全,擅于用兵,性格又好……word天,真是个完美的男人啊!

唯一可惜的是,英年早逝啊,孙策、周瑜,这两个人,是真的可惜!


原始地址:/wenti/9753.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