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收应试教育有什么好的话,那么它的确给我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平台,让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这条路使踏实了一条还算成功的道路。但是我所经历的应试教育更多的只关注我的分数,我学习的都是要考的,压根不会考虑我的兴趣爱好,我所被灌输就是考入好大学就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好生活。所以即便我成功的考入一所很好的大学,我依然不知道我有什么追求,我是为什么。所以在于我觉得应试教育让人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调节,不知道怎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最后我觉得应试教育会扼杀小朋友的个性和想象力,我们的考试要求标准答案,在学校里要求整齐划一。
一个真正好的教育制度是应该培养出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独立的人格的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女儿现在在北京一所小学上1年级,学校提倡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老师上课的方法比较灵活。总体上比以前的确是好很多了,但是依然还是考试的,考试依然还是打分的,依然会有隐形的排名的(北京教委要求1年级没有作业,不考试的),依然要求整齐划一的。我只能说我祈祷菩萨保佑吧。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应试教育完全背离素质教育,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它以升学率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
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
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
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折叠对学生的影响
1、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3、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应试教育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4、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5、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应试教育必然有其发展的需求,不然也不会再中国悠久的教育中延续至今了,有好肯定有不好,这个也不是一时就能改变过来的,国家也在积极的改变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弊端。应试教育的突出问题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升学而教育,孩子的天性得不到发展,毕竟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地方,有的情商高,有的智商高,智商高的往往读书高,情商高的往往在社会混的好,所以才会出现以前辍学了的学生当了老板,好学生却给其打工,这一尴尬的局面,导致别人开始怀疑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所以国家应该实行开放式的教育,以个人特长,事实招生。这需要时间转变。
搞清什么是应试教育先应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因为二者是同时提出来的。那么素质教育是什么?专家搞不清,我更搞不清了。我归纳一些素质教育的表象,看是否可发现一点素质教育的表皮。
曾经对学生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等奥赛培训被认为是素质教育,取得全国一等奖高考是加分的。训练的目标很明确,竞赛得高分然后获奖然后名校易进。我感觉又回到应试教育了,因为你拿许多的时间参加培训而又不去参赛,参赛了不要奖,甚至得奖了不要加分,那你牛,真正是为了素质。否则还是为了高考,还是应试教育。
再说特长生培养和目前自由招生,我说是有特权的人自个儿玩的游戏与素质教育无关,网友们会喷了。其实,客观地说这与平民百姓的孩子确实没有太多的关系。一特长生资格不可能由农民认定。各种获奖证书印制发放不可能和人民币一样严格。何况人民币都有假,特长生认定证有多少是真的,至少让人怀疑。现在自主招生注重学生专利论文发表,有几件是学生本人弄的不只有专家自己清楚吧。二农村孩子下河捞虾上山砍柴应该和城市孩子唱歌跳舞意义上没有差别吧,但从没有什么时候说这也是素质。那么,素质教育本身就圈定了对象。
素质教育我是说不清是什么具体内涵,那么应试教育我也自然说不清,更说不出应试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危害了。我认为做老师就是要追求学生的分数,但追求分数的同时不伤害成绩落后孩子的自尊。为了学科提分而不去强制学生放弃自己的爱好,适可而止。看《红楼梦》可以,但非阅读课看绝对不行;打乒乓球可以,上晚自习去打绝对不行。
反正人工智能已经在开发了,你还死抱着应试教育,要么呗淘汰,要么被开除。还有某些人的公平,在我看来就是“制度的小偷”“敲规则墙角的贼”,第一批淘汰的就是你们。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西式教育、传统式教育、应试教育等很多方式。但是,应试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利也有弊,利是有目的的学习,不会让孩子觉得迷茫。弊则是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很封闭,不够开阔视野。现在的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于知识方面也慢慢的变得开放起来,而应试教育出来的孩子会很难融入这样的社会,内心封闭久了,慢慢的就会变得没有追求,没有理想,也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追求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不管做什么都是目的式为人处事,情绪也会变的很偏执,内心也会变的很孤僻。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真的可以试着听听孩子的心声!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每天学习,都是为了考试。老师也是一味的追求分数。我女儿在天津上学,每天都有十几节课,每个星期有周考,每个月还有月卡,考完试就排名。孩子学习累,挺辛苦的。反过来,如果不严格管理,孩子会更辛苦。最美好的学习时间,还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吧。如果现在不严格要求,孩子以后都考不上大学。自己在学习的同时,也丰富一下课外生活。
如果说应试教育只是为考试和分数而言,确实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小学的应试教育非常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出来的多数是读死书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没有。在我们这些小地方这种情况还蛮严重的。这些孩子长大了也很难与人竟争。
应试教育是目前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最为公平的一种方式,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农村的孩子,贫困家庭的孩子还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在“中考”,尤其是“高考”面前都是一样的机会,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是不大喜欢这个应试教育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黑柳彻子在她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所提到的“巴学园式”的教育。
在读《窗边的小豆豆》之前,我竟不知世上竟还有这样的一所学校,简直是孩子们梦中的乐土啊。
用废弃的电车卸去轮子来作为教室,可真是废物利用的典范,在中国也是闻所未闻的,在这样的一间教室里,四周皆为窗户,白天,尤其是晴朗的白天,很能节省用电。但变废为宝还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这样一间教室,光从外表上来说就很吸引人,让人觉得不再是进入课堂里进行单调无聊枯燥的学习,而像是上了一趟列车,列车将要开往远方,而大家这要去旅行呢!每天的上课就像是去旅行一般,又有哪个孩子不会愿意去呢?
而巴学园的教育方式也正向“旅行一般”寓教于乐。老师一早便在黑板上写下了当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孩子们可以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开始他们一天的学习。教室里,做数学题的,背书的,做实验的,蹦蹦跳跳的,总之做什么样事的人都有,却又互不影响。此时老师真正做到了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们进行知识性地灌输。同学们只需在有需要有问题的时候请教老师即可。
中午则是到礼堂去,享用各自妈妈准备的丰盛午餐。且不去论其他不知道的国家,中国的孩子挑食可是很严重的,加之很多子女都为独生子女,家长很溺爱,都是惯出来的,说是不喜欢吃,不想吃,就不吃。而小林先生正是考虑到了孩子们挑食的这一点,将食物巧妙地说成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这两样食物每天都不能缺少,如有缺少,就会由校长夫人填上,至此孩子们也不说挑食的事情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在一上午便认真有效地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内容,下午便有了空闲的时间。巴学园的孩子们会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去散步。但这散步也并非我们单纯意义上的散步,而是走入田野,融入大自然,在散步的过程中,对植物等进行一定的了解,老师会解说,会带领大家辨认植物、动物,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书上所说的动植物。《“旱田”老师》这一章节中,对小林校长说只要是有能力的,能交给大家东西的人都可以成为大家的老师。在这次野外课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如何播种,如何除草如何翻地,让大家明白到一切事情都是来之不易的。
学校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除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之外,还有露营,试验胆量,游泳,祭拜四十七义士,野炊等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他们在普通课堂上,在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体会到大人的艰辛与不易。
巴学园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并非是说教式,而都是以实践的方式让这些道理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自己感悟到个中道理。一次,小豆豆心爱的钱包掉进了厕所,为了找到钱包,小豆豆可是费了不少劲,放在中国,要是哪个老师看到这一场景,肯定是吓坏了,立即上前阻止或是找人阻止,然后再是训斥批评,回去写检讨。而校长小林先生几次路过都没有阻止小豆豆的行为,只是告诉她,要恢复原样,要把挖出来的东西填回去。对于乱涂乱画一事的教育也是如此,每周开设两次音乐课,发给孩子们粉笔,让他们随着音乐在礼堂的地板上画上音符,但在结束之后却会要求孩子们将自己的杰作打扫干净,恢复原样。
孩子们在时间中自己悟出了道理,明白了做事的不易,以后不用说教也能很好地处理事情。
巴学园不歧视任何学生,不管是小儿麻痹症的泰明还是永远只有这么高的高桥君。全校的裸泳,让孩子们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与羞耻,让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们也能愉快地融入其中,渐扫心理自卑的阴霾。引导着让“无话可说”的孩子也能在礼堂用餐时说出话来。小林校长专门为高桥君设计了适合的体育项目,让他在运动会中取得比赛的第一,从而为他树立自信心。(小林先生创作的校歌)
不论出任何大小事情都不会叫家长,不像中国的教育,实在无法解决了就通知家长,然而这一做法,除了徒增家长与孩子,孩子与老师学校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之外,我想不到更有利的意义。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特征,在巴学园,他们的特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小豆豆一进校园便能耐心地听她讲上四个多小时的话,没有任何不耐烦没有任何的打断,这是出于一个老师,也可以说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孩子的最基本的尊重与信任。这样的老师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对比之下,我所遇到过的老师中,很少或者可以这样直接地说,没有这样的老师,从来都只从表面现象来论定一个人的好坏及未来。试想一下,如果家长和老师都是采取一种鼓励引导的方式,而并非批评训斥,亦或是谩骂侮辱,更有甚者是甩巴掌或体罚之类种种的,又怎会生出这么多的少年犯呢?少年之所以成为少年犯与自身原因是离不开的,但更深层次地去想想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呢?与家长、老师的教育也是有着莫大的关联的。
一直以来,就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学习不好的孩子不一定其他方面就不突出。就算没有任何一方面突出的也不能说明这个人就是一事无成,至少他还有一颗善良质朴的心,以及潜在的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优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是早晚罢了,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人从一出生就能显示出他的优异天分一样。
小林先生总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个人非常赞同小林校长的这番话,我们嫉恨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却无法改变,而这应试教育又改变了多少人,压抑了多少梦想,泯灭了多少人性。孩子们梦的萌芽都被扼杀在应试教育的摇篮里。
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改变学校和国家对孩子们的教育,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对我们的后代进行巴学园式的,或者说小林先生式的教育方式。
非常敬佩小林先生在教育界的创举,及其个人的优秀品质,而当今缺的就是这样敢于突破传统的老师和先行者。都以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那便是对的。自古以来是这样的就一定是对的吗?近几十年来,高校自杀或杀人事件层出不穷,究竟孰是孰非,谁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无论自身还是学校还是家长或是周边的人都难辞其咎。
我们的明天究竟该何去何从?
学习巴学园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等一切通过实践性地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多听从孩子们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帮助孩子做决定,不管孩子们的想法,从中无疑能看出家长对孩子们的爱,但这样的溺爱,又能对孩子们起到多少作用呢?家长为孩子们选择的路就一定是好的吗?就一定是适合孩子的吗?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家长的决定,从小给孩子们报名各种补习班等,只不过是为了弥补当日自己没能完成,没能实现的目标与梦想罢了。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还要美名其曰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们好。对,不可否认家长的出发的,但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孩子们的意见,听从孩子们的心声,莫再让悲剧重演到你的身上。
反抗、叛逆的孩子并非就是坏孩子,相反倒是可以看出他们颇有主见,做事不依赖于别人。总之,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再做决断,效果肯定会好过家长们的一意孤行。
未来的教育事业,要靠新一代的教育者了。前辈们虽有让学生们取得高分的妙招,却很少真正从孩子们本身出发去考虑问题,体罚之类也是常有的事,虽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却可以在教育方法方式上进行些许改变。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应试教育的危害有很多,天才型的孩子出现的越来越少,应试性的教育,会打消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孩子们的天性比较活泼,爱动脑筋,平时也爱思考问题。应试型的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让孩子们始终处于压力之下,长期达不到松懈,只好一个劲的学习,最后也没有产生好的社会效果。
应试性的教育,在总的教学活动中,所占比例一定要降低些,让孩子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点的环境,没有了压抑的环境,没有了压力,或者是压力比较小,对他们更有利,能更好的成长,性格也会更加的完善。
应试教育在当年人才匮乏的年代,对公平选才确定起了很大作用。但在今天人才济济,大学扩招,自找工作的形势下,应试教育摧毁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手脚,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应该改革,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的机会,学校主要培养做人道德的习惯,培养对事物的兴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踏实做事的能力,不要局限人一定考什么,可以多设一些科目让人钻研,并朝这个方向发展。
其实人的潜能无限,学校应组织他们多了解,多接触,多试验,多训练,或许他就是某个方面的人才,专才。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而应该教育看分数,看总分,就只能说明他考试能人,而不一定是实际能人,对社会,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振兴要靠人民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分数。
日本20年前教育和我们一样,然后出现大量应考生因压力过大或者考试失败而自杀的学生。从而造成很大的社会反响,日本政府决定彻底改革教育模式形成了现在的日本教育。然而我们依旧再走日本20年前的老路。
应试教育可以给所有公民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的机会,对于一个人口拥有量占全球人口1/4的,多民族,多文化,经济水平与自然资源都不同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机制不可替代。但我们需要重视的不是应试教育这种形式,而是应试教育的内容,如果应试教育的内容不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品德兼优的人才为导向,不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衡量结果的话,那我们的应试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毫无意义。
说起应试教育真的是一把辛酸泪。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变成了考试机器。知识不再是增长智慧,武装头脑的利器,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必须学习的内容。孩子们学过考过就忘了,完全没有输入记忆里。在这种体制下,多少孩子的灵性被磨灭,多少父母得了躁狂症,变成摧残孩子的“刽子手”,逼着孩子学习、逼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应试教育虽然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但这部分人才只占了一部分,大多数在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孩子,多是平庸的,有很多孩子甚至被这种体制所抛弃,考不到好的分数,注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道路。
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现在的很多补习班都是抓住家长看重孩子分数的这一要点下手,不断强调“升学率”,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应试教育,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遗漏孩子德育这方面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中,学校跟家庭的教育手段都比较单一,在面对单一目标时,家长和学校的管理主义和权力主义就会对孩子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而不利。
应试教育让所有的人把考试当作了教学的目的,考试只是为了评分排列,甚至是以分评断一个学生的好坏,让考试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现在的学生,在周末或者晚上都有写不完的作业、读不完的课外书,应试教育就是利用做题,再做题的方式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无形中给了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那天碰到同事家的孩子闲聊了几句,我问她,在学校累吗?她说“很有压力。”一个月考试一次,考完试后如果考的不好还要面对各个老师的各种发火,她还说,因为他们班这次又是年级倒数第一,很多老师都过来说一句话“你们这个班没救了。”她告诉我,她感觉到老师已经放弃她们这个班了,不管了。
从古至今,应试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人用来评断一个学生的好坏,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投资在了考试、升学率等等上面,无暇顾及孩子多元潜能的开发,所以孩子的很多才华和天赋,会早早地被应试教育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