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早点成材,望子成龙,我觉得从小教育最好。父母意思可能孩子大了,说给大一些孩子听的。
培养兴趣什么时候都不晚。
从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往往都会问我们你喜欢什么东西,或者是你喜欢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才是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其实真的不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但其实很悲哀的事,有的人可能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欢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就连他上大学学的专业,可能也是自己父母决定的。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有爱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情,其实可能活了一辈子,也就是平平淡淡的活了下来,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是让自己觉得特别开心和特别难过的,其实平淡一点的人生确实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特别无趣的,因为你怎么可能说了大半辈子连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不知道呢?
有的人可能觉得当自己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就算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可能已经晚了,因为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那个爱好了,但其实如果你真的喜欢的话,对你来说这些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要知道,如果你真的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或者是你真的很喜欢这件事情的话,那么就千万不要觉得现在的时间来不及,要知道爱好,其实什么时候都能来得及。
就好像你觉得你可能对弹钢琴比较感兴趣,但是有的人可能就是从小就开始学钢琴,你自己觉得就算你现在开始学了,可能也已经来不及了,但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只要你有这个兴趣,什么时候都不晚。有的人其实缺乏的并不是时间和精力,他们只是缺乏那一份勇气而已,但是我们要知道,当你真正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要竭尽全力去拥有它的。
也许可能你曾经错过了这么一个机会,但是当你真正发现你很喜欢它的时候,就不要继续错过了,因为人生啊,其实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为什么还要让自己选择勉强放弃了?发现你的爱好,所以说一定要好好的去珍惜这件事情,一定要努力的去做这件事情,不管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是做有难度的,只要你自己想要去做,那么就不要让自己后悔。培养你自己的爱好,不管现在你的人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阶段,都不是很晚的一个阶段。
兴趣和爱好不是与生俱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譬如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书法,简直可以说是着了魔。有时上着自己不喜欢的课,都情不自禁地拿起毛笔来。写得入了迷,以至于老师到了跟前也没发觉,被老师一把夺去没收了,才发现自己闯了祸,之后班主任还找我谈过话。后来,我又迷恋上了文学。写了十几年了,也没发表什么,只是自娱自乐而已。再后来,我搞起了摄影,竟然成了吃饭的家什。
只要你用心去做,真的什么都不晚。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触类旁通。一方面优秀的人,在其它方面也差不了哪里去,只要找到规律,稍稍吃点苦,用用心,一样可以培养新的爱好。也就父母常说的,培养兴趣什么都不晚。
这个说法不是很正确,并非什么兴趣都不晚,有的兴趣是分年龄的,错过了最佳时机就难有作为,不可能取得成就,就体育,舞蹈,包括读书,如果失去了黄金阶段,再去学习就为时以晚,正是古人所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谢邀,对你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
我想你父母这样对你说“培养兴趣”的问题是有其特定条件的,也许是他们人生经历阅历的总结性内含在里面。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之“相近”肯定了性大致一样,但还是有差异的,习相远,为什么会?这与“性”相关,也与环境(包括家庭、局部社会环境、大的社会环境)相关,再说兴趣的问题,兴趣也是“性与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到底就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关系问题。性为内因,习为外因,故若兴趣与内因合则持久,否则难免会牵强——“但并非不能成为自己的内在属性,内因与外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因此培养兴趣是来自于外部的,比如六七十年代的人志向是当“解放军,科学家”,而八九十年代的人则“当明星(影视、球星)”,然而至于能否成真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那个“当初”不能实现,你是否要“一条道走到黑”呢?肯定不会,你必须适应或顺应社会潮流,改变自己原有的习得性——不是说“重新再来,而是充分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提供自己的供给,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实现自己需要”。还有一方面是陶冶性情的问题,比如练练书法、打打拳、唱个地方戏、拉拉弦等,你只要用心尽力地做,虽不能成为大家,定可以娱乐自己,甚至可成为小圈子里的“明星”。
所以,我赞同你父母的看法,人贵有志,贵有恒,培养兴趣而后为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