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老师和家长尽可能防止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假如孩子被惹恼了,根据孩子的反应,选择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之一:
(1)假如孩子善于交谈,那么和他讨论他愤怒的情绪;
(2)假如孩子不想交谈,仅仅只想打某个小朋友,老师或家长可以使用身体上的牵制,抱(抓)住孩子,用这种方式显示你对他的关注,同时告诉他,你不能让他伤害人。重要的一点是,你抱(抓)住孩子时,不要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而是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放松下来,然后给他一个拥抱,并告诉他:“我很高兴,你没有伤害小明。”
二、孩子的积极行为要及时得到正面强化,比如观察到孩子学会用适宜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交往时,老师或家长要及时表扬他积极互动行为。比如:“谢谢你帮助了小明。”
三、孩子确实伤害了其他小朋友,使用自我控制时间策略。
平静地牵着孩子到另外一个地方,严肃而平静地对他说:“我不能允许你伤害其他小朋友,请你待在这里,直到你觉得你重新准备好和你的伙伴一起玩为止。”当孩子感觉准备好了,重新回到伙伴们当中,这时不需要再批评孩子,他已经知道自己被隔离的原因。
如果再次出现问题行为,可以对他说:“我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再次隔离,再次让他自己觉得做好准备再加入集体活动。
四、当孩子不再出现伤害其他小朋友的行为时,需要继续表扬他积极行为,特别是孩子所出现令人期待、有价值的行为,应当及时得到强化。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切勿使用吓唬孩子的话语,请家长冷静分析发生的原因,采用积极倾听、隔离、及时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慢慢消除攻击性行为。
心理专家在咨询中,有时候会遇到让家长焦头烂额的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家人想尽了办法却不能奏效。这种情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
案例:浩浩两岁半了,与小伙伴玩时,经常发生咬人、打人的现象。浩浩的奶奶就轻轻地打他一下说:这孩子脾气跟她的妈妈一样,浑起来六亲不认,连我他都经常咬。奶奶认为她打了浩浩就是教育了浩浩,可浩浩越来越爱咬人了,后来,浩浩的奶奶只好不让他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有些孩子喜欢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有时候甚至会摔东西,出手打周围的小朋友,表现出严重的攻击性。有多少父母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呢?只有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孩子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逐渐增加。并且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是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表现形式的,比如稍有不如意就会哭闹,比如摔东西、丢东西,比如抢别人的东西玩,还比如大声叫嚷、喊别人的名字,用言语攻击他人等,诸如此类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教大家5个化解方法,每一个都值得试一试!
01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1)修身养性,提高情绪自控能力和理解别人、调控人际关系的能力,比如决不因不顺心而争吵、打骂、攻击别人。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说话要和和气气,相互信任,给孩子足够的爱,经常赞美孩子,指导孩子自己与自己比,让孩子有充裕的自由玩耍时间,有多种玩具和充足的睡眠。
(3)引导孩子接触健康的图书、游戏、影视,接受正面的人际交往规则教育。
02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1)及时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
(2)离开孩子,要求孩子一个人“面壁思过”数分钟。
(3)要求孩子说说反思的结果,正确评价孩子的反思。
03让孩子在学习选择中体验被信任的愉悦
(1)提供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的表达方式。
(2)提供宣泄情感的正确方式。
(3)提供面对挑战的机会,让孩子学习接受挑战及其结果。
(4)给孩子强调正确的行为下他的愉快体验,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专长和能力。
04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欣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自信满满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接受挑战并以乐观的心态看到成功的可能性,提高对失败的容忍力,对反对者的容忍力。
05激发移情能力,学会换位思考
(1)孩子天生具有移情能力,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一些具体事情,比如同情弱小生命、帮助老弱病残等活动,激发、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培养仁厚之心,可从根本上消除攻击行为。
(2)通过扮演故事或生活中的具体角色,让孩子换位体验受攻击者,提高换位思考能力。
攻击性行为是孩子成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对孩子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们一定要对此重视,一旦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孩子有攻击性?别说笑话了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是出现攻击性的主要原因!
而影响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和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整理出来,可以归纳出下面5个方面
1.家里有个脾气差的坏榜样
父母中有一个人,甚至两个人都是脾气火爆的性格,甚至祖辈的苛刻态度也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原因,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关系紧张的家庭里,耳濡目染的会成为一个脾气不好的人
2.过度的溺爱让孩子听不进“不”
小皇帝,小公主的问题,是最近这十几年以来的出现的现象,孩子集全家人的呵护于一身,渐渐养成了“统治一切”的惯性。
在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孩子就是潜在劳动力,为了让劳动力尽快成熟,自然会不断的锻炼孩子的体力、智力、情绪管理能力;但是现代社会,用孩子赚钱已经是非常少见的情况,而且用童工是违法的,狠不下心、下不了手,三十年前讨论的童工问题已经演变成了“溺爱”的问题,而且越发普遍,既然童工是不对的,溺爱也不应该被容忍!
3.缺乏同龄人的社交和矛盾
二胎政策已经放开多年,越来越多的家庭从一娃升级到二娃,有了兄弟姐妹的陪伴,孩子们也更快的学会了如何与其他人共处,如何处理社交中的矛盾,如何发自内心的与他人分享;
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可以多带他去和邻居玩,多接触陌生小朋友,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与他人沟通的机会
4.攻击性强的孩子,可能正在经历伤害
有些时候,父母会突破发现孩子变得具备攻击性,或者变得沉默胆怯,这很可能是孩子在外面收到了不好的对待,甚至是霸凌和侮辱,父母一定要主动的和孩子沟通,引导,而不是逼问,从细节处观察孩子,保护孩子
5.2-3岁的孩子,攻击性也是天性
孩子在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还没有完全理解“我的”和“别人的”区别,成人的语言就是“缺少归属权的认知”,孩子在这个阶段更多的需要父母去引导,帮助孩子尽快理解,任何东西都是有归属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实在喜欢,可以去借,如果别人不借,也不能发脾气,因为我们也有其他小朋友没有的东西,不必太伤心,父母可以陪你一起玩
攻击性是人类本能,与其说去克服不如通过引导使其变得更有建设性意义
非常幸运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最近所想的,也一直在想方法解决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突然发现他已经有一个他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了。
我家的还是今年6岁多,刚上一年级。正好疫情,学校不能开学,让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很多学校课程都要在家完成,也就会产生很多的摩擦。
1.自律性差,该学习时就不想学习,老想着玩游戏,不给玩,就会攻击你,语言上了,肢体了,虽然都是很轻微的,但是我感觉到一点危机感了。
2.时间概念差,不能按点完成,喜欢拖拉。这时父母加进来管制,就会造成他对我们的严重不满意,甚至会说,我都不想活了,天天管着我。想想几岁小孩说这样的话,我们作为父母心里没有沟通好。
不管孩子语言或者肢体的攻击,我都会感到一丝危机感,因为我知道现在再不去管,对孩子经后来讲,非常受影响,性格,与人相处。
一、性格会变得暴躁,没耐心
个人想法:
1.通过事情先跟他讲道理,让他的情绪稳定下来,能够听进别人说话。
2.通过举例子或者新闻图片,让他了解不学习,玩游戏会导致什么结果,让他自己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要让他自己想通最重要。
二、与人相处,很容易发生摩擦
1.首先学会在家里和家人的相处,长辈要尊重,比自己小的要学会谦让和帮助
2.认知错与对,他做错的事情,一定要跟他说清楚,他一定要懂里面的意思,然后让他自己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3、时时表现和表达对他的爱,让他感受到,他也就习惯用爱去回馈和包容
因为我作为一个妈妈,其实做得很不好,在很多方面也是缺经验和方法。很多规矩,习惯小时候我没养成,到后面遇到了就很难去改变。但是我们一定不要放弃,相信我们的努力,孩子会理解的,也会越来越懂得的。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者它物为目的的行为,其最大的特点是有目的性。幼儿的许多攻击性行为并非对对方有明确的敌意,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非攻击性的儿童能抑制其攻击性,但是会加重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行为是以中负面的榜样,他们影响儿童的态度,将暴力看做是一种解决人机冲突的可以接受的有效途径。
3: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者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此外,幼儿从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一个幼儿成功的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这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挫折是任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里需求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儿童,尽可能多的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对儿童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要尽量减少对儿童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败感,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各种形式和途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不宜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让幼儿安静的压抑其攻击性。另外,还可以多与儿童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小孩的攻击性大多数都是对事情的不满所产生,攻击性是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小孩的对事情的辨识度还处在模糊阶段,加之小孩的模仿性能很强,如果小孩没有好的疏导,后期会对家庭很自己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下造成小孩攻击性的原因:
1、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社会环境好,每个对自己的孩子总是百依百顺心疼到家,一旦养成习惯如果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就会又哭又闹,甚至攻击。
2、现在电视手机总会有一些攻击桥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所以会模仿电视手机上的攻击行为。
3、家庭,如果父母也是偏向攻击性人格,也会导致孩子也会产生攻击行为。
4、满足感,如果孩子觉得攻击能给小朋友臣服,那么内心就会产生满足感,就会用攻击来解决方式。
解决方法其实也简单,就是正确的引导,从自己做起。
想要注意的是:
1、告诉孩子攻击别人会导致别人疼痛、甚至会使自己没有朋友。
2、给孩子找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这个发泄口一定不能损害物品更不能损害别人和自己。
3,管教孩子之前我觉得一定要先管教自己,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
两个方法,从我之前写✍的文章里摘抄出来。
方法一:共情孩子很重要
作为养育者,共情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可以先平复自己情绪,深呼吸10秒,然后蹲下来,握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的眼睛,问问他们是否不开心。当孩子告知你他的感受之后,我们可以重复孩子的感受,并且,共情他们,告诉他们这是很正常的。同时,我们要告诉孩子怎么去处理情绪,告诉他们宣泄情绪的途径。比如跺脚、深呼吸、喊一喊、看一看绘本、出去走走、唱唱歌、画画、趴在爸爸妈妈身上哭一哭等等。因为孩子在遇到情绪的时候,可能并不认识这种情绪,同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这种情绪。
同时,作为大人,我们一定要温和且坚定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并且告诉他别人的感受,别人会疼,会伤心,会难过。这也可以帮助孩子共情和同理别人。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抱你的孩子!向孩子表达爸爸妈妈没有怪你,仍然很爱你的情感。
方法二:两不要很重要
一不要,不要强化。
在孩子打人的时候,不要一直和他说,不要打人,不要打人,因为我们越说不要打人,打人这个行为在孩子脑中的印象就会越深刻!那么就会越有可能孩子只记住这个行为,从而你增加孩子打人的概率。
二不要,不要默许。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我们就要第一时间去处理,不能等待孩子自己去想明白!要理解孩子的发育特点!打人如果发生了,就不要默许,分离现场,安抚情绪,根据上面的原因和方法帮助孩子过渡。
怎样克服孩子的攻击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尝试解答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
攻击性,似乎是人类包括很多动物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或者是特性。试想,远古时期的人类,他们在野外寻找食物,森林和原野上出没着凶猛的剑齿虎、披毛犀牛、长毛象、洞熊。。。没有谁是好惹的,人类要想活下去,一边需要尽快找到食物,一边还要应对这些动物的攻击。于是,攻击性就成为让人类能够延续下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人类的基因里,通过生物进化和优胜略汰的本能,已经不知不觉具有了攻击性,并且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因此,了解到攻击性是人的本性的一面,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看待它,它是人类生存和保护自己的本能。
同时,攻击性也是人类表达不安全感的一种形式。试想,一个人如果觉得环境足够安全,不会无缘无故地有攻击性的举动。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攻击性,同时可以试着去理解TA攻击行为背后的感受。是因为在某一场景中什么让自己不安了吗?或者是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不够了吗?再或者,是因为他将别人的行为理解成对自己有危险,让自己不安的行为了吗?
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帮助TA修正攻击的行为。
具体有几个方法:
一是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同时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夫妻之间或家里人有矛盾有争执通过恰当的方式去解决。对于比较敏感,安全感相对不足的孩子,最好能经常抱抱TA,多一些陪伴。
二是有一些针对性的引导。如果孩子出现了攻击性的行为,不只是在行为上去纠正,更要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在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然后再基于感觉到,去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三是引导孩子学会去表达情绪。有时,有一些情绪,比如不安、恐惧、生气,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语言去描述感受表达出来。当然这种引导可能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很多次。孩子的一个习惯性的行为就像大人的习惯一样,有时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形成了一个程序链。要打破这种程序链,就要有耐心,慢慢潜移默化地去改变。
四是引导孩子学会去想办法。孩子感到不安时会有恐惧、害怕等情绪,而这种情绪也是一种能量。父母如果此时善于引导,可能会激发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上面提到的,远古时期,人类正是因为生存时时受到威胁,才发明了工具,发现了使用火。因此,在孩子不安时,不妨引导提问,除了攻击,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学会想办法,约会合理转化能量,也可以让孩子约会处理和稳定情绪。
第五,要给孩子的行为划边界,要培养孩子的德性。当孩子有攻击行为时,除了以上四个办法,还要明确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在语言上明确不可以,在行为上也可以有一些惩罚,总之,让TA意识到,有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而且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另外,在孩子攻击行为有改善,一旦发现他行为变得柔和,攻击迹象减弱,一定要及时确认。可以发自内心地确认说:你做的很好!孩子行为的改变,就从一点一点的确认和认同开始。
只要用心去理解孩子,给孩子发自内心的关心,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顺应自然规律的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到。
攻击性是一种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打击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侵犯性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不仅在一些孩子身上出现,也会在一些成人身上出现。
攻击性通常表现为攻击行为,在出现攻击行为之前,攻击性也可能只是表现为一种内心趋向和内在冲动,但很少仅仅停留在这种心理倾向上,大多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直接攻击:把攻击目标指向使其产生烦恼或造成挫折的人或事物,例如打人骂人、把弄痛自己的物品狠狠地踢等;
转向攻击(间接攻击):把攻击目标指向使其产生烦恼或造成挫折的人或事物的替代人或替代物,例如外面受气后把气出在家人身上、愤怒时㧜东西等;
自我攻击:把攻击目标经过潜意识内向投射机制,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例如自虐、自伤等。
对孩子尤其是对处在成长发育敏感期的学龄前孩子来讲,克服和改变这种人格特质尤为重要,这可从增强、提高挫折容忍力和自控能力着手。
培养孩子增强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是指遭受挫折后免于情绪和行为失控的能力,即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具有攻击性的孩子如果在生活中不断地提醒、鼓励、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挫折容忍力,例如不要过分纠缠于一时的得失,对微弱的损害和侵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容易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方法等,就会逐渐减弱攻击性;
培养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指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控、调节的能力,这就需要忍耐、克制。具有攻击性的孩子,如果能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克制能力,就可以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使攻击性刚导致攻击的内心倾向时就被遏制,不演变为攻击行为,久而久之,攻击的“棱角”就会被逐渐磨平。
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恐惧死亡,所以奋起挣扎。这是深层次的认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任其肆掠!
打个比方:攻击性是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可比作如长江黄河般的存在,可以滋养万物,也可摧毁万物。需要疏、也需要引,所以我们可以有如下应对:
攻击性不可简单粗暴直接打压,越压越茂盛疯长。建议走迂回、曲线救国、以柔克刚战术,如重拳砸在棉花里。
升华攻击性的表达形式。如学习一些对抗的体育项目以及用语言、文字、绘画等形式表达。绘画展现如下图:
审视我们自己养育方式
首先,严厉的惩罚会让孩子向攻击者认同。如长期被严厉打骂成长的孩子,ta可能比其他同龄人更爱以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当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家长过度的反应强化了孩子对攻击性力量感的认识。“我一这样(攻击性行为),周围人都害怕而紧张,我很强大”。
最后,家长是否压抑了孩子合理攻击性(比如被抢了玩具之后的愤怒)的表达。长期的压抑只会造成两种趋势,要么在压抑中爆发,要么在压抑中成为“傀儡”(可能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孩子有攻击性可以理解,重要的是此刻起,关注以下几点?
关心孩子的每一次攻击因何而起?请ta表达完整的事件发生发展结束过程,什么情况下ta有怎样的情绪(这是情绪表达的过程,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攻击的过程)……切记:孩子说的时候,家长要用心听、目光平视,认真专注的听。孩子可能直接说一些攻击性的字眼,不要纠正,体谅的听完。
对与引起攻击事件背后的情绪与以共情,表达自己深深的理解。
告诉孩子如“动手”一类的攻击性可能带给他人和自己的伤害,并告诉ta一些可以用于表达愤怒情绪的方式。比如跺脚,或者自己一边冷静一下等。
不过多阐述的带ta去参加跆拳道、足球等体育活动,学绘画等。
关注孩子的生物性因素(遗传)。许多攻击性强的个体,血型气质上来说,更多属于快速而不稳定的那类。需要家长更多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