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所以,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选择好要提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是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难易控制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
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最后,还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存。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
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也可以先提一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问应注意提问的对象
提问还要注意提问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提问中,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对于学习较薄弱者,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
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先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防止只提问好成绩的学生,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问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起到设计提问的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提问中若出现被提问的学生“卡壳”的情况,教师不能斥责学生,要采取各种措施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发动其他学生一起来分析此一问题,或者及时改变提问的方法,将此一问题重新设计一下然后再提问等。这样,可以防止课堂教学在提问这一环节上“卡壳”,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总结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个人表演。
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习惯,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小必关照约题。
不论哪级别的学校,都是把已有曾有的有用有效的人能力模式普及推广的行为,与才能才华无关,仅仿效模仿已有曾有的前人有用有效的言行方式罢了,知识产权内认定为剽窃,通常说成重复已有曾有模式。
现实就这么残酷真实,与理论上的认为正相反,呈悖论式状态。
仿制别人言行,古中国人说成拾人牙慧,民众百姓述成背会背书的记忆住的记住。
由是怎样让学员学生记忆住,则是教学的诀窍。
记住了,就可答对,所提出的问题;记不住与不记住,就回答不出所提的问题。
怎样令学员学生记住所教告的内容呢。
由是古中国人发掘出记忆牢固式:
1.恐怖的演示出,从而达记忆终生。
2.神话.童话.寓言.喻言.预言.誓言.警言.铭言。
3.讲故事,引受教告者入景入境。
4.玩,及玩中的:动手.动眼.动身.动脑.动腿脚的摆弄鼓捣,此有结语的于教于乐之中。
5.自显能力无边,令学员学生佩服.敬畏,而愿服从.听从,及仿效.模仿。此为树英雄榜样式。
这五式都呈,过耳不忘,过目不忘,过身不忘的,几乎仅须一遍就终生永记了。
这五式使出,学员学生就成跟屁虫了。具崇拜施教者的意味了。
另一辅助式是韵文,共10项:
1.诗;2.词;3.谣;4.谚;5.短句;6.顺口溜;7.警言;8.誓言;9.趣语;10.口诀。属韵文类。
作为教学施教告者,终生仅那几本书内容的反复教,一茬一批的人,应可总结出诀窍的。
把繁杂项弄简化简单了,是聪慧;把简约简单项,弄复杂繁杂了,是愚蠢。
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希望你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孩子都很优秀,都有特长。
课堂提问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要给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千万不要使某个人连一次课堂发言的记录都没有!至于怎安排!相信你会做好!
我觉得提问的技巧应该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既注意程度好的学生,也要注意基础薄弱的学生。
2.提问的问题要紧密结合所受内容,有针对性。
3.注意提问的时机。一是疑难点时提问。二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提问。三是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时提问。
个人觉得,在课堂教学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一个思想动态和他的一个学习模式,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采取不同的问题,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应当引导他,暗示他,争取这个学生呢,能够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知识!
根据讲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可以引申更多的问题
一、把握提问时机、二、注意提问内容的选择、三、监督课堂提问过程、做到每一环节保持与学生互动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所以,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选择好要提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是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难易控制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
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最后,还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存。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
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也可以先提一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问应注意提问的对象
提问还要注意提问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提问中,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对于学习较薄弱者,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
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先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防止只提问好成绩的学生,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问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起到设计提问的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提问中若出现被提问的学生“卡壳”的情况,教师不能斥责学生,要采取各种措施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发动其他学生一起来分析此一问题,或者及时改变提问的方法,将此一问题重新设计一下然后再提问等。这样,可以防止课堂教学在提问这一环节上“卡壳”,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总结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个人表演。
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习惯,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太多。老师的师资水平,教案的备课,学生每个人的性格,成绩上中下等都显示老师讲这堂课提问的技巧。先提问中等学生且性格较活泼的同学,接着要照顾差等生的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问,上等生放最后,重点表扬差生,以点带面,即培养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开动脑筋的习惯,课堂上提问的技巧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素质培养。
要看面對的是什么学生,什么年龄,能力普性是何,特性怎样。作出評估。量己然後量人。理論實踐相集合。教出好的學生自然不難,現代教育疆化在於理論乏味。。
谢谢邀请。我说一个有效的方法,抽签提问法。
抽签提问法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个人实施多年,效果极好。
每次提问后,让哪位学生起来回答,一般来说,机会不是完全平等的,优秀生点到名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中等奖,差生答问的机率很小。主要是怕答不上来,既有损学生面子,也有点浪费时间的顾虑。成绩中下游的学生一般思考就不会积极,他们也估计不会点到自已的。这种心态,影响了提问的效率。
所以,建议用抽签提问法,那具体怎么操作呢?
比如50名学生,就做50个名单,用硬纸板,放在一个盒子里,抽到谁就由谁来回答,机会是均等的,学生就有紧张感,有紧张感就会有主动的思维,我们的提问目的就达到了。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如果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
5.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还有的老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或者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甚至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少使用或不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
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
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
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
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你好,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针对新手小学语文教师,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建议:提出一个“大问题”,减少提问数量。
这条因循的原理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不要问太多,要尽量设计出“大问题”。有时候只需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足矣。这一“大问题”与其他的“中问题”“小问题”之间,并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线性排列,而是一种全息的关系,多元、多边,多方关联,互相制约。只是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已,能带出其他各个问题,并影响或决定着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例如执教统编三年级下册的《鹿角和鹿腿》一课,我就设计了一个简明的大问题: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该如何探索寓言之中隐藏的道理呢?这个大问题分为三个小问题,随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版块:
1、道理,你藏在哪里?让学生阅读并找出道理,明确寓言表述道理的大致位置;
2.道理,你如何写出?让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作者是如何通过故事,一步步,一点点透露并揭示道理;
3.道理,你的背后还有道理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寻道理的源头,发现人生的哲理。
三个版块虽各自有教学任务,但都在大问题的统领之下,回答的结果都能对揭开“大问题”的答案有益,版块之间也因此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对整个寓言故事也有了全面周全的理解。
第二建议:改变提问的角度,增加思考的容量。
改变角度去提问,让提问与回答,成为“百变魔方”。当教师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提问,就会发现学生也因为思考的角度改变,思考的容量、难度、乐趣等都随之增加。
关于角度,我们谈两点:
大部分老师喜欢切中文章的本体提问,这属于常见角度。比如,问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到底有什么含义;问课文的留白之处,到底可以作何补充等。过于常见,不再赘述。我们分享一类相对陌生的、高级的提问类型:文在文章结构的断层处。“断层”一词来自于地质学。通过一个断层剖面,可以看到地质清晰的发展演变历程。引入文章解读和教学领域,就是引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关注文章结构特别的地方,例如:表述的矛盾处;文脉的承接处;内容的对立处,表现形式的重复处等。这些“断层”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清晰的创作思考痕迹。提问在断层处,是新颖的角度,但还是问在文章的本体。
还有一种全新的提问角度——问在文章的“胚胎”阶段。文章还没写成,作者在构思酝酿时,文章就像处于胚胎阶段。而这一阶段是极为关键的,决定着文章整体品质。我们阅读的是结果,是文章落地生成后的样子,但可以通过对胚胎阶段的探索和关注,触及作者的创意、构思,问题指向“问怎么写”。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有一篇文章《生命生命》。杏林子的文字很美,很多教师提问喜欢提在“表皮”:大家读一读,美在哪里?喜欢哪里?
实际上,当小学生没有达到杏林子的生命感悟,缺乏必备的文学积淀时,这些文字的美,欣赏不来也模仿不来。与其如此,不如关注杏林子是如何以看似随意的笔调,实则集中地和我们分享对生命的感悟。探索后发现了秘密:
选材上,以小见大——选取三件小事,读者很熟悉;
排序上先人后己——三件事例中的两件事与“他人”有关,最后一件才涉及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和回归,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接受的程度就比较高;
可见到可感——前两件事都是看见的现象,第三件是感受到的体验,不断增加可信度。
试想一下,提问角度改变,让学生换一个思路去想,去学,价值更大,收益更大。
第三建议:更换提问的主体,提升问题的质量。
从老师提问,转为让学生提问,让问题“物归原主”。实际上,老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所以,如果学生能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解决问题,不就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么?所以,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这样也能提升提问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让学生提问,可以分三种类型:
1.预读之时,提出问题。初读时提出的问题,一般是出于好奇,相对浅显和直接。有时候,会因为天真而触及本质,青年教师要予以甄别,做出恰当的反应和判断。同时,这一类问题有选择地,可以应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2.教学之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此时又会有发现。建议大家更多关注这一类问题。经过教学,学习开始明确目标,并有集中的指向。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更容易贴近真实,锁定目标。此时学生关注的问题,于目标抵达而言,采用为教学中的“话题”,性价比更高。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教学中,老师可以介绍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风格,大致为简约、简明。然而在这个故事中,马克·吐温笔下的“老板”向“我”介绍衣服时,无比罗嗦,相当繁琐,而且语无伦次。这一鲜明的反差,引发学生的关注与质疑,他们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经过提炼话语中的信息,对比马克吐温其他文学作品后,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明白了作者特殊的表达意图,领略到这一高超的文学创意。
3.同伴互动时,提出问题。在组织学生互动,进行共读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这一方法在日常教学操作中多有出现,此文不再赘述。
第四建议:减少对问题的依赖,降低提问的总量。
之前谈到的三点,都带有最后一条的意图——减少提问量。
此时单列一点,重点分享这一观点:有时候,不提问,少提问,也不错。
让·皮亚杰概括传统的教学法是讲授法、活动法、直观教学法。提问也是非常传统的方法,归属于讲授法这个大系统之中。有时我们一个心思琢磨要怎么提问,其实反过来想:不提问,也并非大不了的事。况且,还真有三种情况下可以不问:
1.会的,不问。这点显而易见。
2.问了也不会的,不问。这点青年教师要想通。不要用问题为难自己,为难学生。超过认知水平太多的,不能问,问倒自己无人搭理。
3.不该问的,不问。中国人爱讲“不该问的不要问。”什么是“不该问”的呢?这主要是指提问的时机不对:学生还在想的时候,让他好好想,不要不停追问;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一直问,那等于雪上加霜;学生感到没意思的时候,不想思考了,就不要勉强问,问到学习乐趣也减损了,得不偿失。
可见,提问要注重“天时”找准时机;同时匹配“人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还要注重“地利”,符合当下的学习氛围与整体环境。
给青年教师的四条建议,都关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提出。各位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需要,酌情采纳,随学情而定。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的确需要技巧。本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二:
一、提问宜少不宜多
原来多见的“满堂灌”型的课堂,就是典型的重灌输轻引导的课堂模式,现今早被摒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教师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有效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们需要避免琐碎繁多的问题,避免随意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喜欢吗”,这些问题对学生关注学习毫无帮助。
二、提问宜活不宜死
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起到“以问促学”“以问促思”“以问促读”的作用。一个问题的答案,尽量不是唯一的、简单地从书本搬出来的“死答案”,而是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活答案”。最好能像“跳一跳摘果子”,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本中翻来覆去,还要加上自己的分析、概括、比较,才能找出答案。比如“课文写了几个人物?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些问题可以少提。
三、提问的小窍门
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提问,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小窍门:
1、借助课题来提问:
人们常把文题比作一篇文章的眼睛,教师不妨借助课题,来一把“点睛之问”。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就可以紧扣“卖”来设计系列问题:“为什么卖”“如何卖”“卖的结果”等。
2、借助课后习题来提问:
教材课文后面大都附有课后习题,里面的问题设计是编者精心打造的,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参考使用,根据课后习题的问题进行“二次创作”。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中的这几个问题组织阅读和讨论。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很多,我们不妨多练练提问的艺术,设计出对学生有益处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一门技巧,会讲课会提问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取得事半功信的较果。
课堂提问不仅是当堂讲课提问的问题,它涉及到讲前备课,当堂发挥和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问题。
教师备课,不仅是备课文内容,写教案。而且要备学生,估计这一堂课的内容,哪些同学掌握得怎么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尽量照顾成绩差一点的同学,提问向他们倾斜一点。讲课提问时,可以借助手势,动作,讲得声情并茂,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听讲,易于学生接受。
如果讲课提问时,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或与教师观点不同的,不应压制他们的发言,应让他们把话说完,再让其他同学分析正确与否,教师再作小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一堂讲完以后,留几分钟让学生自已回顾所学内容,教师再回到学生中间,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再提出几个问题,要求不太掌握的学生课后自学解答,不会的再向老师请教。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留下后遗症。
课堂提问,不光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师的意图,相互提问,相互回答,教师再作小结。这种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真钻研课文内容,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记忆,比教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好得多。
课堂提问,不论用什么方式,提问多少,不是死板硬套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有兴趣,便于学习,便于理解,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所学的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是有技巧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