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
三国乱世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当然是枭雄兼权臣曹操,他与其二子曹丕、曹植被称为建安三曹。
三国曹氏父子三人,曹植的最高,建安七子中王粲最高。
当数曹操。曹操(公元155一一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出身宦官家庭。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许都(今河南许昌东),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削平各地割据勢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黄河流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刘备、孙权的联军击敗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后封魏王。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招集流民开垦;用人唯才,大力进用寒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整饬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租赋较过去减轻,使遭受严重破坏的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精通兵法,曾著《孙子略解》、《兵法》。善诗歌《蒿里行》、《短歌行》、《薤露行》、《苦寒行》、《却东西行》诸篇,以乐府旧题,写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自己的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孓亦清峻整洁。遗著《魏武帝集》,现已散失,有明人辑本。
在曹操的时代,统一是社会和人民利益所要求的,曹操进行统一事业,当然是从个人的称王称霸、建功立业出发的,但是他所实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客观上符合于统一的趋势,有利于人民。因此,他的表現这种统一的作品,也就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短歌行》历来被认为是曹操的代表。在这首诗里,诗人慷慨悲歌地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思贤求才大志。诗的结尾以激昂的调子唱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贤才越多越好)。周公吐哺(吃饭的时候放下饭接待贤才),天下归心。”全诗的调子是积极向上的。他的《龟虽寿》也表现3乐观情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沧海》则是一篇写景的杰作:“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有吞吐日月、气盖山河的气魄,具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给历史上后来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以极大文学造诣的艺术影响。
文学才华曹植最高,但是文学造诣肯定是曹操最高,因为曹操流传下来的文章最多,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应该是曹植,连诸葛亮都喜欢他的文笔,《铜雀台赋》都背下来了。陈琳、弥衡、王璨及竹林七贤里的阮籍等人,文学造诣也都很高。
曹操,郑玄,曹植,杨修,钟繇,卢植,蔡邕
二曹:曹操、曹植。
建安文学造诣最高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这其中曹植才学最盛名,天下共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
还有建安七子,在三曹之下。
陆机,洛阳纸贵就是形容他的。
我个人认为陈琳可以入选
陈琳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先是在何进手下做事,何进死后,依附于袁绍,后被曹操所俘,曹操爱其才,收为己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了曹操。[7]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陈琳的作品,曹操有时候欲增或减一字都不能,可见其文学功底,就是这字字如刀的檄文,让曹操的头风病顿愈。
如果陈琳不能入选,那只能选择曹子建了。
提问者是想让曹操与诸葛亮比高下,其心可诛。当然太祖有观沧海之志,周公有瞭八方亡材。
曹子建当仁不让,曹植的诗可谓在三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洛神赋等等。七步诗诠释了什么才是建安七子之首,没有这么高的才华和文学素养,早就死于曹丕的咄咄逼人,一身的才华救了他也毁了他,无数的文学骚客成为他的门客,为曹丕曹操所忌惮。
曹植
关注
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一个姓和一个名。这就很容易出“问题”,导致出了不少同名同姓之人。本文给大家盘点一下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据统计,至少有五对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同名不同命”,他们分别是谁呢?结局如何?
第一对:马忠
提起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获关羽的,准确点,是东吴的将军马忠擒获关羽的。其实三国时期,有两个马忠,一个是东吴部将,另一个是蜀汉大将。
东吴的马忠,乃是大将潘璋部下司马。他曾于公元219年跟随吴大都督吕蒙,奇袭荆州,攻打关羽。不知道马忠走了什么狗屎运,在临沮擒获关羽其长子关平等人,立下了头功。正史上,马忠在擒获关羽后,便没有了记载。这样的小人物,也就干了擒关羽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台面,所以没有记载。
演义中,马忠不但擒获关羽,还在夷陵之战中射伤老将黄忠,导致黄忠去世。他是被麋芳、傅士仁这两个小人刺杀的,算是报应吧。
蜀汉大将马忠,是一个难得的大将,曾被推举为孝廉,被刘备称为贤才。刘备非常器重马忠,将其看作与黄权相提并论(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他是蜀汉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间,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老百姓的爱戴。
马忠是蜀汉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镇南中,稳定了大后方。公元249年,马忠去世,他的子马修继承爵位。
第二对:张温
东汉末年大臣张温,南阳穰县人,他曾带着董卓、孙坚、陶谦等人,讨伐韩遂、边章等西凉地区的叛乱。他还有一项历史记录,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权时,张温仗着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杀大权的董卓诬蔑张温和袁术私通,将其在大街上乱棍打死。《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
东吴张温,字惠恕,“少修节操,容貌奇伟”,被孙权征召为议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汉,表达了东吴和解的意愿,重新结盟。但是孙权却对张温给蜀汉的文书中过度称颂蜀汉的行为不满,还担心张温被蜀汉诸葛亮收买,于是将其搁置在一边,不再重用。后碰上暨艳滥用职权事件,张温与暨艳来往亲密,受到牵连,将其发配到吴郡。过了六年,张温病逝。
第三对:刘琮
刘表次子刘琮,娶了刘表继室蔡夫人的侄女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视。在蔡夫人的耳旁风中,刘表渐渐不信任长子刘琦,宠幸次子刘琮,在临终前,将荆州交给了次子刘琮。
刘琮刚刚继承荆州,遇到曹操大举征讨,在蔡瑁在蔡瑁、蒯越、韩嵩等人的劝说下,归降曹操。刘琮归顺曹操后,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此后便没有了记载。
蜀汉刘琮,刘备之孙,后主刘禅三子,于公元262年病逝。
第四对:张虎
刘表部将张虎,历史上原为贼寇,在名士蒯越、庞季等人的劝说下归顺了刘表,成为了刘表手下一员战将。演义中,张虎是荆州江夏太守黄祖部将,在与孙策军队的交战中,被韩当一刀削去半个脑袋,死于非命。
曹魏张虎,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张辽之子,正史上官至偏将军,没什么太出色表现,便去世了。
演义中,张虎和乐进之子乐綝,先后跟着曹真、司马懿,与蜀军交战,还被诸葛亮蜀军活捉过,被涂面放归。张虎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张辽,却也是曹魏中后期的一员虎将,跟随司马懿对抗蜀军,讨伐辽东公孙渊,都立下了大功。
第五对:张苞
蜀汉张苞,是张飞之子,早逝。他的儿子张遵,官至蜀汉尚书。在魏灭蜀之战时,张苞跟着诸葛亮独子诸葛瞻来到绵竹,抵御偷渡阴平的邓艾大军,不幸战死。
在演义中,张苞和关羽之子关兴结拜为异姓兄弟,继承了父亲张飞家传的丈八蛇矛。在夷陵之战及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之战中,张苞骁勇善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张苞追杀曹魏大将郭淮,马失前蹄,跌落山谷,送回成都,不治身亡。
群雄张苞,是董卓部将李傕的中郎将。据历史记载,他曾背叛李傕,和郭汜、张宠等进攻李傕。最后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个张苞的结局,多半跟着郭汜等人覆灭了。
结语
三国时期,大都是两个字,即一个姓,一个名,导致了许多人同名同姓。这些人大部分是无名小卒,在历史上出场很少。但也有少数比较出名,三国时期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至少有以上五对,他们“同名不同命”,结局也是如此。
曹植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人能及
王者之气,非曹操,辞藻华丽,非曹植。
曹操父子三人文学造诣最高。
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