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现在这个社会挺普遍的,都可以慢慢开导
早恋属于正常现象,孩子处于青春期时会有早恋的状况,这个时候身为监护人的父母就应该注意了,不要过多的干预孩子,要让孩子明白早恋的坏处而不是恐吓孩子
老师有谈过这个问题,首先父母不要太过激烈反应,应该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长大了,有人喜欢,也会喜欢上别人,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情,主要还是要引导孩子的正确婚恋观。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这个年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特别是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
有些话可能难以开口,可以借助写信,发信息等方式,跟孩子沟通。
我觉得你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小孩的隐私权,不应该把别人写给你孩子的信件公布出来,这种行为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我觉得:父母一旦察觉自己的小孩有早恋的行为,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或故事的形式告诉小孩,比如:妈妈在初中的时候也喜欢某某,但妈妈一直把他默默地藏在心里,因为妈妈坚信,如果妈妈考上大学,那里一定会有更优秀的男孩子在等着你的妈妈。我和你爸爸就是在大学里认识的。你的爸爸是不是非常优秀啊!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制止孩子的早恋行为,孩子更乐于接受。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家长在处理孩子早恋这个问题上有点太残忍了,孩子从3岁多开始上幼儿园,上完大学就22岁了,一般25岁还没有女朋友,家里就该催婚了,然而22岁至25岁只有三年的时间,这三年的时间还要面对刚出校园的迷茫、好奇、找工作等等。中国的家长就是持有一幅“我不让你谈的时候你别谈,我要你谈你马上能谈出个结婚的对象来”的架势,然而他们忽略了孩子从来没有处理过爱情这种情感的经验。
一般而言孩子在18岁之前谈恋爱就称之为早恋,在古代,18岁做爸爸妈妈都应该不少了,当然我不是在提倡早育,毕竟这个年纪的人身体各方面还不适合生育。为什么这么早结婚生孩子,我想除了古代平均寿命短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这个年纪对爱情这种情感是有需求的,不然这种事情也不会这么顺理成章,青少年有这种情感需求是天性,逆天而行是不人道的。相信很多看过郝劭文小的时候演的《新乌龙院》的人都对里面可爱的小和尚小胖子有印象,电影中有个片段:小胖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又不想对方知道他是个和尚,于是吴孟达饰演的大师兄用墨水给他画了一个“猫王”的“发型”,约会的时候天下大雨冲花了小胖子头上的墨汁把小女孩吓跑了,于是小胖子失恋了,师傅很理解的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庙里有“母狗在喂奶”影射女人的事引起小胖子的伤感,师傅和师兄都极尽安慰,来求改名字的香客说孩子现在叫“谭念亥”,小胖子想起来“谈恋爱”又哭了,师傅和师兄打圆场说叫谭钢琴、谭琵琶,谭公道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叫谭念亥,急忙把香客送走了,小胖子失恋师傅和师兄准备各种节目想逗笑小胖子,他们甚至帮小胖子想办法把小女孩追回来。乌龙院里面的师兄弟就像是一家人,师傅的态度代表着家长的态度,虽然这是无厘头搞笑电影,但是里面“家长”对待早恋这件事的开明,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羡慕。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国最缺乏的教育就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和爱的教育,早恋就属于爱的教育的范畴,我见到很多家长都很羡慕国外父子就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如果家长能和孩子处成朋友关系,肯定是无话不谈相互理解的,有助于孩子成长和亲子关系的。这些家长一边羡慕行动上却做不到像朋友一样去尊重理解孩子,孩子出现早恋是很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家长知道了千万不要责骂孩子,要尊重理解他,大可以告诉孩子,只要不影响学习,我支持你谈恋爱。毕竟学习处理情感也是学习,校园恋情的纯美是世界上最好的情感之一,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体验这种情感的机会。
早恋这个概念,我觉得根本是由家长和老师联手炮制出来的,违背人性、违背生命自身规律。反正只要是可能影响到学习成绩的事,不管是玩游戏、看小说、跳街舞、打篮球,老师和家长统统都要打压。早恋呢,更是逃不过他们的火眼精睛。
大多数国家的合法结婚年龄大多在18岁或16岁,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法定结婚年龄最大的国家,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我们不是总嚷嚷着要一切跟国际接轨么,在孩子谈恋爱这事儿上咋就甘愿落后呢?十几岁的年纪,情窦初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少男钟情、少女怀春,如花蕾初绽,第一次体会到感情的萌动,本是非常美好的事情,父母和老师偏要端起庄严法相,来一声狮子吼,举起棍子当头一棒,自以为是在拯救孩子,其实呢,多半适得其反。
家长和老师对“早恋”严防死守,甚至给孩子扣上“不知羞耻、不要脸”的道德帽子,归根结底,他们已经被粗粝的现实生活磨去了生命最初的柔软、细腻、敏感。孩子还没有能力分辨好与差,如果他们能跟孩子谈谈他们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告诉孩子们,美好的感情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不管是有人给孩子写信,还是孩子给别人写信,都说明孩子到了学习感情的时候了。这种学习跟知识的学习一样,是必须的。因为感情贯穿着人的一生,开头错了,搞不好一辈子都有阴影。所以,家长们,不要把早恋当成洪水猛兽了,你该做的,不是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盘查孩子的朋友往来,而是能帮助孩子去学习面对感情、处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