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成长阶段,父母要了解孩子发展特点,就能理解孩子了,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一、生理变化:男孩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和生殖系统会迅速发育,长出喉结、声音变粗,开始长出胡须,会出现遗精等,18岁会完全发育成熟。
二、心理变化: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也会迅速发育,但依然处于半成熟状态,思维发展迅速。情绪多变,往往被比喻为暴风骤雨、六月天,说明这个阶段的情绪变化是很激烈的。
三、面临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比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伙伴关系等,人生的意义思考。对社会的未知困惑等。
因为孩子从儿童期过度到青春期,父母的心理还没有适应,往往还是把他当成小孩子来看,要求必须听话,可是突然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而且总是在对抗。因为他自己身体逐渐成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跟父母把他当小孩子之间就形成了差异,他认为父母看不起他,不把他当大人看。因此不愿与父母沟通,总是发脾气。这个阶段最注重的是同学伙伴关系,最关心的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阶段发展顺利,能够培养出诚实的心理品质。
当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特点,就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要把孩子再当成儿童来看待,要尊重他的意见。亲子关系在这个阶段应该是左右陪伴,而不能像过去一样在前面引领。父母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尊重他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遇事多跟孩子交流,倾听他内心的想法。不求不应,有求必应。亲子关系就能够和谐相处了!
作者:赵玉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系主任)
我自己初中时也有些小叛逆,但可能因为父母还算比较开明的原因,也没让父母操太多心。为什么初中生会进入一个叛逆期呢?该如何解决呢?有这么几点原因,也希望能给您一点建议。
首先,初中阶段是孩子形成了一个自主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传统思想和因循守旧因而不想与父母沟通,而父母这个时候则需要放开自己的心态,心平气和的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而不是大声呵斥或是责备。
第二,在学习或者是生活上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应该选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打压孩子。物极必反,把孩子逼的太紧反而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
最后,父母工作忙碌之余,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陪陪孩子,这样也就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做孩子的知心者与朋友,在发现孩子染上不好的陋习后不要着急,耐心劝诫与引导,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青春期的叛逆,这也是让父母最为头痛的事情。总想用最快的方法去改变他们,但效果却一般。当他们对我们的管教不耐烦时,就变得冷漠,不再和我们沟通。想要和他们谈话,都变得困难,每一次都是在争吵中结束,这时候我们就该思考,既然无法改变他们,我们是否能改变自己的冲动,不再对他们指责呢?
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现在初中孩子压力大,相比小学,时间就多出两节课,还有早自习作业更是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他们感到很累,他们一方面的应付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竞争的压力,还要承受我们给他的压力。当他们承受不住时,便会把压力转移但情绪失控上。这时候我们再去管教,便是自找没趣。我们不要去理他们,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等待他们稳定自己的情绪。当一切恢复平静后,争得他们同意后,和他们谈谈,以朋友的方式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很关心,我们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当孩子已经叛逆想要改变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需要时间。
时间能淡化一切,一个孩子想要改变这得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我们要努力做他们的朋友,不要以指责的态度来干涉他们过多的自由。幽默感是我们能成为他们朋友的最好方式,适当的讲些笑话,让气氛变得不那么紧张,他才可能打开他的心来接受我们。
和孩子沟通时间很重要,一切都不能过于着急,即使他们已经改变也会偶尔还会回到从前的态度。青春期是孩子们学习知识最好的阶段,千万不能因我们的冲动让孩子学会用愤怒解决问题。
大海:“我觉得我就是一个遥控车,我妈妈是遥控器,妈妈这个遥控器24小时开着,我必须按妈妈的要求做,没有任何自由。我喜欢穿我那件白色T恤,我妈非说不好看,让我穿黑色那件,我很烦我妈妈,见都不想见到她,更别说和她聊天了!”
刘同学:“上一天学很累的,晚自习到家后,妈妈还要逼着我再看一会书,还说人家XXX学到夜里12点多呢!我告诉我妈有点累,我妈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偏说累什么累啊!我就是我妈眼里的学习机器,真懒得理她”
小王:“我也知道我妈为我好,可她对我好的方式我实在接受不了。她一开口说话,就是大吼大叫,不是我这儿不好,就是那儿有毛病,在她眼里,我就是一个毫无是处的缺点男孩。有一次我数学打了满分,心想这回我妈总该满意了吧,谁曾想她看完成绩单问我: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这次是你运气好,不能骄傲啊!我到现在想到她的挖苦就愤怒!”
大海、刘和小王都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感受代表了初中生叛逆的三方面原因:
1、父母控制欲太强,孩子缺少自由空间;
2、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过分关注学习,忽略孩子的其他需求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3、父母缺少信任,忽略孩子的优点,突出缺点和不足,用批评、责备、讲道理、挖苦、警告等方式和孩子交流,爱的方法不对。
以上三点,是导致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关系疏远,拒绝和父母交流,叛逆原因的一部分,也是导致叛逆的主要原因。
你应该这么办:
1、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类似穿衣、吃饭这类事情,教给孩子自己解决,家长把握大方向不走偏就可以了。
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我总是担心他冷,让他多穿一件衣服。那时候,在穿衣服这件事上,儿子和我抵触很大。他宁愿冷,也故意穿的很少很少。
后来我意识到了对衣服的喜还很厌恶,对冷热的感知,是儿子自己的事情,我们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爱好和感知,于是我把穿哪件衣服,穿多少衣服的权利交还给了儿子。
有时候东北的早春,阳光开起来很暖,气温还是挺低的,我穿着毛衫,看见儿子穿一件薄薄的T恤,忍不住担心感冒了,但我还是忍住了不说,这种话到嘴边硬咽回去,真难,但我忍住了!
儿子也发生了变化,刚开始再冷,他回家也不说,后来慢慢的告诉我冷暖的感受,如果儿子说冷的时候,我就同情他说:“是挺凉的,手冰冰的,一定挺难受!”其实我心里有一句话想对他大声喊出来:“让你多穿点你不穿,冻死活该!”但我再一次忍住了,不但没这样说,还帮儿子万暖冻冰的手。
儿子的变化更大了,穿衣服逐渐回归正常,有时候也问我:妈妈,穿这个行不?”
有一次,天气预报东北降温,我告诉儿子天气情况,建议他穿的暖一点,儿子说:其实不会冷的,你说了,我就穿厚一点的吧!”儿子开始给我面子了!
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儿子在自己做主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感知能力,学习、提高生活技能,这就是成长,因为我永远不嫩代替他!
但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我坚决不会让步!
2、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
多和孩子交流彼此的感受,多问问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他有什么需求。
儿子的学习从来都是自己安排的,他可以放学先写作业再玩,也可以玩一会再写作业;可以今天学很长时间,也可以明天放松一下,学一点点甚至不学,这些都有儿子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
我要求儿子的是:要效率、要质量,不要追求时间的长短,儿子说他很自由,这种自由让他更爱上学习了!
孩子每个阶段都有某个阶段特有的需求和爱好,合理范围内,我尽量满足他,他的要求反而不那么多了。
考上高中后,我主动提出给儿子买部手机,儿子说用家里旧的诺基亚就可以了,我坚持给买了智能手机,并告诉儿子:“我相信你!”
儿子从没有沉溺于玩手机,反而是常常不带手机,有急事就借同学手机告诉我一下。相比那些渴望手机家长不给买的孩子来说,儿子在心理上满足的不要不要的,他的需求程度反而降低了!
3、要无条件信任孩子,和孩子说话不要总用命令、指责、批评的语气,要语气亲切、温和,多肯定、赞美、鼓励孩子,孩子才愿意和家长沟通。
家长的眼睛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缺点就会慢慢消失了;
家长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缺点就会越来越多,优点就会慢慢消失了!孩子不与父母沟通,那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需要改进了!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都有叛逆行为的。
青春期更容易叛逆,但是并不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一定叛逆,有很多父母认为:过了青春期就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按我告诉您的方法试试吧!
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欢迎关注
凡事这样到了青春期跟父母各种矛盾的孩子,一定是在之前的十几年没有被父母正确对待,正确尊重的孩子。父母们最好都先反思一下过去的十几年都对孩子做了什么,如果想不出来,可以心平气和的问问孩子,他们眼里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他们曾经喜欢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基本上你就可以知道孩子为什么现在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交流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放下所谓家长的权威,心平气和的听孩子说!
关于这个问题,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唐云龙的建议是:
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少年到青年的重要转型期,所谓的“叛逆”就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迅速崛起。我们首先建议家长从思想上意识到初中的孩子不再仅仅只是“孩子”,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再一味地听从服从都是正常现象。其次,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家长不要只会“诉说”不会“倾听”,一定要俯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诉求合理的部分要给予肯定和支持,不合理的部分不能只是否定,还要给出否定的理由以及解决的办法。例如,不给他打游戏,那是不是能允许他打一会儿篮球呢?堵住了一条路,就要给孩子一条出路。最后,我们的家长一定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或允许做不允许做事的唯一标准,就事论事,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和成绩扯上关系。希望每位家长都能细心、耐心地面对孩子的“叛逆”问题,与孩子能良好的沟通交流,愉快地度过初中三年。
荔枝新闻【问答】开学季特别活动正在进行,诸多名校校长在线答疑哟!链接:hd/lzappv5/iAsk/index.html?id=15547508&from=singlessage&isappinstalled=0
您还可以微信添加我们客服号【小荔枝】litchinews666进群找到组织,随时交流!
进入初中的孩子,对于自知力、成长力、学习力、选择力、自控力、沟通力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不仅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开导,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才对。只有在理解与接纳的前提下,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与父母一起分享成长中的喜与乐。
我们常常感叹,孩子大了,却越来越陌生了,他不再对我们唯命是从,不再总是跟在你身边,更多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独处或与朋友们一起,在家要么玩手机,要么看电视,要么睡大觉……父母问什么都不愿意说,问多了还来句:“你怎么那么烦啊……”父母与孩子的心,就在气愤与纠结中越走越远。甚至不明白,自己为孩子付出那么多,怎么就错了呢?
有个初二的男孩,面临着生、地会考,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除了背诵还是背诵……他觉得压抑极了。就去找爸爸,说他在这个星期想和朋友们一起去露营,朋友们都计划好了,帐篷与自行车都是自己准备,他想用自己存下来的零花去买帐篷,自行车家里就有……所有的热情,却被爸爸的话淋了个透心凉:“马上就要考试了,你居然还只想着玩?安全问题就是个麻烦,更何况上次的测验你下降了1.5分,如果那是中考,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你将会与重点高中无缘,每天什么事都没干,就只要你好好学习,你还觉得自己辛苦是不是?等以后没有文凭,没有工作,那才叫辛苦……不许去,赶紧把昨晚做的试卷再好好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背下来……”孩子看着大发雷霆的父亲,默默地转身进了房间,然后给朋友们发了一个信息:“对不起,我要失约了,等我拥有真正的自由时,再陪你们一起去玩……”然后打开书本,低着头,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他到底学进去了多少东西?但从此后,他再也没有对父亲要求过什么,有什么事,也不愿跟父母沟通,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自己的人生观与主观意识,来判定孩子的未来,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用所谓的爱,绑架孩子的人生,但当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父母通过纠正、干扰、防御、催促等方式阻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在充满“敌意”(不是成人有意的敌意,而是大人没有给孩子一个真正适应他发展的环境,导致孩子的精神发育受到压制和误导)的环境里成长,孩子就不能发展和成长。我们需要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让孩子心身能自然、自由、健康地发展。在让孩子衣食无忧的同时,更关注孩子心理的成长。
我家男孩现在上六年级,已经在青春期路上啦。孩子和我一直比较亲近,有话也愿意跟我说。但是最近经常表现的不耐烦的样子,问他话爱答不理的,还总说没我啥事了,可以走了。他也不是不和我沟通,就是不太愿意和我沟通。
是我的问题吗?一方面自我反省,孩子说我话多,爱唠叨,我自己没怎么觉察到。当妈的通病,提醒自己,闭嘴,闭嘴。
孩子怎么想、怎么感受呢?在学校班级里要听老师的指令,要和几十个同龄人在一间教室里相处,一天下来回到家也是疲惫,只想静静。面对妈妈一些冷不冷、饿不饿的正确的废话,也是心累。
妈妈和孩子的身心状态如何呢?是不是都浑身散发着正能量呢?有一部电视剧叫《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青春期和更年期,都和身体内激素变化有关,令人难以控制情绪。多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多一点宽容理解,少一点苛责评判。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他还没有学会控制好自己。
妈妈和孩子,不管状态如何,也得沟通啊,怎么才能沟通好呢?正面管教有一句话叫做“先联接,再纠正”。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先处好感情,再做语言交流,沟通更顺畅。有人可能会问,我养了他十几年,还用培养感情吗?我自己的孩子,有话为什么不能直说呢?是啊,父母直来直去的倒是说痛快了,可孩子根本不想听啊。
十几年来父母都说了什么话呢?第一,和尚念经。类似的话已经说了十几年,可能完全是出于惯性唠唠叨叨,特别是妈妈(要知道说话是女性思考的方式,一个女人平均一天要说一万多字)。重复的话听了十几年,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呢?可能是麻木,孩子会怎么做呢?他就当没听见,充耳不闻。第二,批评指挥。说话的角度居高临下,整天对孩子指手画脚。如果整天被告诉怎么不对,应该怎么做,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厌烦,委屈,没人尊重。这样的负面情绪积攒了十几年,还指望孩子俯首称臣、言听计从吗?
暂且放下十几年的碎碎念吧,孩子需要感受到你的情感。当我不说话,给孩子抓后背,孩子感叹,还是妈妈爱我,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享受这个特权,连爸爸也没有(爸爸的妈妈,奶奶,前几年去世了)。孩子撒娇不洗漱就要睡觉,我给他打水擦脸,他开心的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孩子早上贪睡,我就亲亲他的小脸,捏捏他的肩膀、胳膊,他一边装睡觉一边偷偷笑。
我们也可以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朝他眨眼,温柔注视,专心倾听,一起看电影,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即使你觉得那样傻傻的。正面管教有很多类似的方法。你和孩子的感情越来越好,你们就像一对好朋友,沟通还会成为问题吗?
最近在看一本书,《养育男孩》看过之后特别有感触,里面讲到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六岁:温柔岁月,这个时候最喜欢和妈妈待在一起;
6-13岁:学着成为男人,这个时间段需要爸爸多在身边引导,会喜欢和男性玩,开始关注运动;
14岁往后:向男人转变,小孩处在叛逆期,需要为小孩找个榜样,引导他们。
初中生也就是十几岁的样子,这个时候的小孩确实不好管,他们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经常三五成群,如果是和不好的朋友在一起难免会出现问题,这个时候父母就特别担心小孩会沾染上吸烟,喝酒等不好的行为,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又特别排斥父母。书上有个很好的例子,讲的是一个男孩,也是处在叛逆期,不爱学习,逃课。父母就问他如果不上学他愿意做什么,他想了想决定在一个餐馆打工,刚好这个餐馆老板要招人。他在里面干的挺开心,虽然累但是工作很愉快,老板也给涨了工资,男孩也存了一些钱,当他看到其他人在玩摩托的时候,他决定很酷,就决定再攒钱买一辆摩托车。父母就特别担心,觉得摩托车太危险了,但是父母在给男孩分析摩托车的利弊的时候男孩一点也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男孩父母很无奈,但是突然有一天听到男孩说他想要再挣点钱买辆汽车,父母觉得很诧异,之前一直沟通男孩都没有放弃要买摩托车的想法,就问他为什么突然想要买汽车了呢?男孩说他老板说摩托车确实感觉很酷,但是不实用,而且危险,他建议我买辆汽车。父母听了很高兴,补贴给男孩一部分钱买了一辆汽车。
这个例子虽然说很平淡,但是故事中的一个点非常重要,是什么让这个男孩转变了态度,他的老板,叛逆期的男孩更愿意接受其他人提的意见。他们感觉在父母面前一直是一个小孩的形象,自己的决定得不到尊重,父母一味的反驳,这样会让他们更叛逆。如果说男孩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可以让他和其他人沟通,通过第三方来了解小孩真实的内心。
家长最烦的就是孩子的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老实与家长对着干,并且闷着头做自己的事情,并不与家长交流。
那么遇上孩子不与自己交流,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第一,我们要尊重孩子。上初中的孩子,至少都是十二三岁吧,他应该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了。作为家长的我们,在这时候就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去批评指责孩子的不是。即使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不对,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尊严,回到家再慢慢的教育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他、训斥他,或者是打他。那样根本起不到教育他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反感,让他与你越来越疏远。
第二,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我们对孩子所承诺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定要做到。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而做一个言而无信的人,让孩子对我们失去信心。
第三,我们家长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孩子与我们对抗的时候,我们要想想孩子为什么有这样逆反心理?是我们的说法不合理吗?还是因为他这段时间情绪不够好吗?找准原因之后,然后我们再去与孩子交流沟通,减少矛盾的发生。不要一遇上孩子与我们对抗,我们就开始爆发我们的坏脾气,大声的吼、训斥孩子。或者是夫妻之间因为一点家务琐事,或者是因为一点工作方面事情而大声争吵,互不相让。那样会让孩子很讨厌你的。
第四,我们家长要给孩子话语权。孩子也是家里的一成员,他已经读初中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观点。可能他的观点见解主张与我们做家长的有所不一致,我们要给他时间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主张。只要他说得有道理,我们就接受。如果他蛮不讲理,我们要心平气和的与他解释。
我想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够做到以上四个方面,我们一定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心悦诚服地与我们交流沟通。
我是睿心妈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育儿问答达人,原创作者,期待你的关注、阅读、收藏、分享、转发、评论、点赞。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岁,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家伙?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学中,把孩子的这一段成长时期叫做“叛逆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
要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微博]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三条高压线”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23%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现场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这说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长都可能陷入了“输不起的心态”这个陷阱中。
“八个工具”助你建立正面亲子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具体说起来,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糜仁海说:“其中,孩子有了前三种人格,就一定不会出问题,会健康地成长,如果他还具备后面的人格,他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要想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正面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如何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糜仁海介绍了“八个工具”: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制定规则和批评。“只要家长能够用好这些工具,就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的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们的爱呢?“做好听、说、看、做这四个方面,运用好‘爱’这个工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糜仁海说,“要像听领导说话一样听孩子说话;有话要直接和孩子说,永远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不要人前教子;要充满爱意地看孩子,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适度恰当,不要过多和过少。”表扬是一个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长却认为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只要表扬的方式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扬孩子的优点和即时表扬,具体步骤是:陈述事实,确认值得表扬的原因,表达高兴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继续保持的愿望,最后还要有身体接触,比如拥抱一下孩子、拍拍肩膀和拉起孩子的手等等。”
无论在孩子失败还是成功的时候,父母都应该多鼓励孩子,给孩子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信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或者具备什么品质,那么当发现孩子某次这样做了,父母就要大声地说出来加以确认,这会让孩子记忆深刻,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形成好的习惯。父母要多和孩子轻松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只有在一起,父母才能知道孩子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才能和他们交流,让彼此更多了解和信任。制定规则时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只有孩子自己同意的规则,他才能遵守,才有用。发现孩子犯错后给予批评时,应该就事论事,陈述事实并指出后果,注意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表达正面的希望。
只盯成绩单会破坏亲子关系
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如果你只盯着成绩单,就会忽略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成长,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也会破坏你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从调查数据看,超过三分一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情绪跟着孩子的成绩走。
“我常常听许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数学不好’、‘他英语不行’等等,这就是家长盯着成绩在给孩子‘定性’。”专家说:“这种定性对孩子会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我学不好数学了’、‘我没语言天分,学不了英语’,这会限制了孩子的进步。”她认为,家长应该从正面鼓励孩子,要看到孩子在暂时学得不太好的科目上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和潜力。“我的孩子以前偏科,文科成绩不太好,作文还老跑题,但我从来不说他语文不行,我总是告诉他,‘你的语文有很大的潜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的作文不跑题了,中考[微博]还考了个靓分。”
一旦孩子有了某种与“成绩提高”无关的兴趣,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加以禁止,“这种做法有可能把孩子推到你的对立面,”解素蔚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孩子自己去钻研,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孩子喜欢阅读、爱看杂书,家长就应该保护他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在寒暑假,要支持、鼓励孩子多看各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