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的利与弊有哪些?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对于考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大类招生是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减少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增加考生的选择范围,提高考生选择空间,增加录取机会,填报志愿难度相对减小。同时二次分流政策能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综合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所以参加大类招生的高校逐年增加,专业范围逐年扩大。

例如浙江大学招生计划中分工科试验班、理科试验班、医科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四个试验班,每个试验班又继续分类。其中工科试验班分成八个大类:建筑与土木、能源化工高分子、竺可桢学院平台、信息类、信息类(2)、伊丽娜联合学院、机械与材料、电气与自动化,然后按这八个大类填报志愿。这八个大类中又包括相应的专业,比如建筑与土木类又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八个具体专业,等大二时候二次分流。

如果你想报考浙大交通工程专业,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只能填报建筑与土木大类。如果在二次分流前你的成绩不够优秀就不一定能够进入你的目标专业,竞争力比大类招生前肯定更加激烈。当然在学习过程种对专业有了新的认识,你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灵活性增加。

二、大类招生也可能造成专业不均衡,冷门热门设置在同一大类问题,专业分流时候选不到自己的目标专业。

例如武汉大学大类招生中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七个专业,如果你的目标专业是会计学,而不能接受的专业是物流管理也在其中,虽然填报志愿时候难度减小,但将来进入不喜欢专业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排除。

总之,大类招生利大于弊,这里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要考生认真研究高校招生方法,一些弊端是可以避免的。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专业招生而言的,但看似招生的改革,其实更是大学教育的改革,是由过去强调专业教育到现在的通才教育的转变。

不过,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志愿填报和录取上的变化。

那么,大类招生对于考生来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从招生入学的来看,减少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了选择机会,并能更切合自己的兴趣

高考填报志愿,对于新高考来说,考生还需要在上高中的同时,就必须根据专业进行选科;而在传统的分为文理科高考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分数的高低,只是到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才会根据“院校+专业”进行填报志愿,特别是很多人优先选择院校的情况下,低分冲进了高校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被调剂到了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专业!

高考录取之后,就有考生马上后悔,或者准备退学复读,或者是抓紧开始了解到校后如何才能转专业;而真正进校后的转专业,也不是那么顺利,一般只有在校期间表现好的才能转专业,不喜欢专业的学生,想要转到其他专业还是相当的不容易。

而实行大类招生之后,由于只要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大类即可,就算是被调剂到了其他的大类,由于并没有具体落实到专业上,考生在进校之后,先进行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在此期间,学生已经身处大学之中,有了更多了解自己了解专业的时间和机会,之后,再选择的具体专业,便更能符合考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也更能比较冷静地对待专业。

如此,考生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而学校,也可以在此期间引导学生到社会需要的专业;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招生入学之后再选择专业,利国利民。

但是,由于现在还处在改革阶段,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专业课学习时间缩短,班级缺少凝聚力

总体上,特别是对于专业比较明确的考生来说,进校之后,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学习,而是进行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考生会感觉学习没有目标;

而且,在以专业招生的学校,一般会在大一第二学期便开始专业课的学习,而从大二到大三两年期间,会是专业课的重点学习阶段;

而以大类招生的,先进行通识教育,之后再分专业进行学习,一般会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才开始,如此,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明显缩短。

而且,学生到了大三之后,马上面临着考研、考公等各种考试,像书生所带的学生,做过一个统计,50个学生,只有一个人本学期没有参与任何其他考试,而其他同学,很多人身在教室,心却已经不知在何处了。

而同时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前期通识教育,后期专业教育,前期一起学习的,可能后期由于分专业了,就不再在一起学习了;而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对学习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在已经实施大类招生的院校,是有过调查的结果的,大类招生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而对于专业目标明确的学生来讲,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通识教育之后,学生仍然存在着一个分专业的问题,

如图所示,有的学校专业分流,虽然没有到了抓阄的地步,但毕竟大类下有的专业好,有的专业相对不好,而学校还是需要有人去学这些专业的,因此,到分流的时候,还是会让学生困扰的。

下图是某校的管理大类下的专业:

很显然,这些专业有好有坏,有热有冷,以过去专业招生的院校看,会计学一般都是高分录取,而且进校后,也只有其他专业的学生往会计专业转,很少有会计专业的学生转去其他专业;如此,这7个专业的中会计专业肯定压力比较大。

而会计专业并不可能容纳所有的学生,该学校的规定为:

申报学生人数如超出预设专业容量,则依据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是学科基础课成绩排序,作为专业分流的重要条件

根据上面的这个规定,很显然,按专业招生可能直接被会计专业录取的学生;经过在校学习之后,就有可能不能学习会计专业了。

因此,大类招生对专业比较明确的学生来说,影响可能非常大。

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大类招生强调了宽基础,相对来说,专业课接触的会少一点,这对考研深造的同学是好事,而对本科毕业就要走向社会的学生,特别是将来工作需要更多专业性的学生来讲,就会有所不利,因为他的专业课程学的相对较少。

书生综述:对填报志愿时,专业指向不明确的考生来讲,大类招生绝对是好事;而对填报志愿的时候,专业指向已经非常明确的考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不利;同时,大类招生对未来准备继续深造的考生,更加有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面临眼花缭乱的专业会感觉到选择困难。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相当的盲目性,不了解大学的学科设置,对自己将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而了解大学、了解自己都需要时间。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大学以后,考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大类下各个专业的内涵,边学习,边选择,合理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就是按照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前1--2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大二大三再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如在某高校招生专业类中,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专业统一以“数学类”招生。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弄清楚某一个大类下面的细分专业,如果有你特别不能接受的专业,则要谨慎填报,因为将来专业分流的时候有可能会分到该专业。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种: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

这是目前最长见的形式。这种招生专业类所包含的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学科或专业合并在一起。如某农业大学将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

同时,也有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以后再分流到不同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学习。如将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组合再一起按照公共管理大类招生。

第二种:按院系招生

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法学院按“法学类”等

第三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时新生入校时部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第四种: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北京大学“工科实验班”,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等。

虽然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如何分流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按照入学后1--2年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排。设定一定的分流比例。这种模式直接的弊端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二种: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

所以提前了解高校专业分流的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专业去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可以详细查看学校的《招生章程》来了解专业分流的政策。(阳光高考官网查询)

本人从事高校教育培训工作12年,走访全国500余所本专科院校,亲授在校大学生10000余名,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工作4年,服务过数百名湖南、浙江地区高考考生。

《2019年浙江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已编写完成,只需二步即可免费获取:1、关注并转发,2、私信本人


大类招生是趋势,对学生而言是利大于弊,便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业发展方向。但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变动太频繁,不便管理,但一切还是以学生为重。


大家好,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是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

而且,我们知道考生被大类招生录取之后,本科阶段两年或者(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当基础课程结束后,在根据学校规定要求、自身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第一、我们知道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是大类而非专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

而大多数学生对专业了解和选择不够清楚的时候,新考生未必清楚专业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都不知道。

但大类招生被录取后通过一定的时间专业基础学习,对专业知识了解后,在院系范围内再重新去选择自己的专业。

第二、大类的专业不均衡,设置不合理,比如说会计专业热门,就会出现都选择会计专业的现象。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教学质量可能也会变的差。

按大类招生进入学校后,经过1到2年的阶段基础学习后,将进行大类分流、分专业培养,但专业课相对短暂,对于即将要毕业的学生技能还是需要提高的。

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学生成绩来排名的,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肯定能分流到自己选择的专业,其他学生不一定能分流到自己选择的专业。自己喜欢的专业可能受到自己成绩的影响分不到自己选择的专业里去。

不管选择什么类型的学院,都要通过对专业的了解以及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去选择专业。


一、不同的学校,大类招生的政策,各不相同,考生要做好功课。

有的学校的大类招生,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类进去,可以任选专业。

但有的学校的大类招生进去,后面涉及到二次分流的现象。

有可能分到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专业。

二、大类招生中的“大类”,不同大学,设置也不尽相同。

同样是工商管理类,不同大学,其大类各不相同。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视频,希望对大家理解大类招生有所帮助。

三、视频解答


原始地址:/qinggan/1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