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有过哪些困惑?

其实对教育孩子最大的困惑的:陪伴问题

工作打拼,早出晚归,已是常态。

出差商谈,天南地北,何时在家?

别说要你陪孩子多久了,就是让你一个月见孩子一面都难。时隔几个月,回家孩子都跟你生疏了。曾听朋友身边不少人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不能时刻陪在你的身边,陪你们成长,但为了给你们好的物质生活,我只能这样。

这样的「育儿」问题确实头疼:一边是家庭重担,一边是亲子关系,如何抉择?

选择前者,孩子与你越来越疏远,渐渐的不会与你交流,什么问题都自己藏在心里。

选择后者,家里的柴米油盐,孩子的学习教育,样样都是问题。

两者择其一,多数父母选后者居多。

看了很多育儿的文章,可陪伴问题仍然存在。曾听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父母在身边




哭,就是我最困惑的事,不管遇到什么麻烦就是哭啊!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在让你面临这些头疼问题




孩子任性,叛逆。




每一个孩子的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都不同,我有时候不敢太多的干涉,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对的。

那么多教育家也只能说是相对来说教育成才的人比较多一些,不是人人都成才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

能做到基本的为人处世的没有问题我觉得就可以了,别的不强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学万学学说真话,千教万教教做真人”,让学生树立“做人好”、“人做好”、“做好人”的意识,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既要屈从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又要屈从于社会中高考成绩评价,应试教育难以割舍,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课改只能在优先应试前提下进行。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中高考中成为赢家,继续走升学就业之路,另一些正值花季年龄的青少年出现逃学、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上网、早恋等现象。

父母的人格素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引导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

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为了让子女成“才”,家长对子女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在学业上寄予了过度期望。表现在物质、金钱上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买智能手机、游戏机、计算机,吃海鲜、买名牌。在情感方面上,有时不讲原则,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和任性的性格,忽略了对孩子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缺乏独立性,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一切依赖于家长。家长在甘心付出的同时,又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尤其在学习方面高标准、严要求,为了在中考激烈竞争中占优势,安排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和特长班,重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长辈的尊重与情感,致使孩子干脆封闭自己不与家人沟通,严重的离家出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忙于工作、事业而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疏于对孩子思想上的引导、心灵上的沟通。主要表现在:单亲家庭的比例增多,有的班级不完善家庭学生达到三分之一,父母离异后,孩子成了负担,甚至是多余的,常常有的孩子抱怨“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我的家在哪里?”个别家长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把孩子长期送到“小饭桌”,一周接见孩子一次就是很大恩赐,还有的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把家庭所有希望都寄托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极高,造成爱和家庭教育的扭曲。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初中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期,也是情感丰富的时期,为了证实自己长大了,经常出现与家长和教师的对立和逆反,在父母的训斥下,心灵极易受到伤害,自尊心极易受挫,部分学生由于自理、自立能力不强,迷恋网吧和游戏,甚至走向犯罪。孩子的屡教不改,让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以至于最后对孩子的听之任之。

《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和教师规定诸多,对家长要求确是轻描淡写,造成很多家长不负应尽责任,却不受法律和道德谴责,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教育问题就是学校责任,跟家长无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使学生和家长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家长动辄上告、找记者曝光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社会的舆论谴责,教师无所适从。在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比例不断增加,有的学生违法,造成恶劣案件,因不够法定年龄,公安部门只能处于罚款,学校又没有处罚权,这些违法学生染上恶习后,对其他学生造成极坏影响,这是当前初中生教育所要面对的新的难题。

在“一分决胜负,一考定终身”的强大压力下,老师们的眼睛主要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教师对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态度和蔼,严加管理,而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是很冷淡,不闻不问。对学生的脆弱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学生由讨厌老师渐渐发展到讨厌这门学科,最后发展到讨厌学习。还有的老师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致使这部分学生越学越吃力,渐渐失去信心,丧失了学习兴趣,再加上老师的态度,导致逃学、厌学、上网成瘾,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需求一丝心灵的慰藉。

在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流行的负面意识形态。如社会公德的缺失、法纪观念的淡薄、理性信仰的空乏、崇高理想的淡化、物质的攀比风气、浮躁肤浅的时尚以及“一切向钱看”的观念等,各自不同的家庭经济状态,对孩子们的心理刺激是直观而具体的:房子、车子、手机、电脑、娱乐等消费,特别是同龄人之间在金钱、物质占有的差别,若孩子未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和疏导,都可能会在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伤痕,导致他们缺少健康和积极生活的态度。就如在音乐市场上,主打流行歌曲基本上都关于“爱情”,里面大部分是矫揉造作的腔调,给青少年带来不健康“爱”的印象,不少孩子盲目去寻找这种爱恋感受,出现早恋,甚至把有异性朋友当成一种时尚。影视为追求收视率,常常渲染的是“拳头”、“枕头”,给孩子造成不良诱导,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进而走向犯罪。




中国教育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诸多深层次的难题亟待研究解决。

家庭“雷电”;家庭“错标”;家庭包办一切;家庭“专制”;家庭负能量;家庭抓住孩子的把柄;家庭教育价值观误导;家庭冷暴力;父母言行不一;家庭雾霾;家庭放任自流。正是这些难题导致了大量悲剧和现实教育难题。

责商家庭教育弥补了现代教育基础文化的缺陷,是能够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更好的家校一体化的育人体系。让优秀变成家族的习惯,经过责商家庭教育的洗礼,让“富不过三代”真正成为历史,真正做到卓越的家族内涵持续传承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强。




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让孩子注意力集中。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最为困惑的是不懂孩子的心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部发展心理学。孩子从出生到十七八岁,小的时候,一年一个样,甚至几个月一个样,不懂他们的心理就没有实施教育的对策,往往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得到了不良的教育成果。如果懂得孩子的心理表现,就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会情绪快乐、心情稳定、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烦心事,它随时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烦恼,你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把烦恼降到最小化,要不然,小则动肝气,大则ICU,不仅孩子受罪,大人也累。

1.早期教育

都说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小小年纪早教班就早早走起了,一年几万块虽然不多,但对于一般工薪家庭来说压力也不小。如果孩子争气,各方面都学的快,发育良好,你会觉得这钱发的值,如果孩子不配合,整体上课不按常理出牌,你就会焦虑,一来焦虑浪费的钱,二来焦虑孩子没学到东西,然后慢慢情绪就来了。

这类妈妈其实应该放宽心,早期教育很关键,但不一定非得到早教机构,在家同样也能够做到,你可能会说我们不专业等等。其实教育孩子不需要专业,只要用心,多抽时间多陪伴,对于早期教育来说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益处。

2.中期教育

这里的中期教育指上小学,一般上小学后,家里的画风都变了,每天鸡飞狗跳都成家常便饭,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就是妈妈最焦虑的时期,所有的出发点全部聚集在孩子的成绩身上,所以辅导作业应该是这个阶段的硬伤。

妈妈如何缓解“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的局面。其实很简单:不参与进去。做作业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做的好不好你也不需要焦虑,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是很糟糕的,孩子在不放松的状态下更做不好事情。所以家长要学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心,放手不代表放任,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也就是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3.晚期教育

这类孩子通常已经上初中高中,父母最担心的是早恋与叛逆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好教育,一来有自己的想法,二来身体比较强壮,不再受谁的指示,如果父母还是延续小时候的教育方法,那可能会搞得两败俱伤。

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把孩子当成朋友,多交心多沟通,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去,让他在家有话语权,为他的人生负责,通常把孩子当朋友的家长,不仅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他们也更愿意敞开心扉,跟你沟通,只要亲子之间有沟通,那么很多事就很好解决了。

总之,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烦恼,但一定要因材施教,千万不要攀比,也不要用别人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好,奉劝各位父母,关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放宽心态,只有做到佛系,你才能做得更好,与孩子的关系才能走得更远!




很多人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有人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想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就得多参加各种补习班,想要有个快乐的童年就得多留一些时间。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办?




原始地址:/rebang/5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