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如何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要专门的心里医生和志愿者来做


谢邀:《随着地震等自然灾害增多,受灾群体更需心理及精神上的抚慰帮助,推荐专业人士好方法共读》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海啸期间,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泛,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又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不愿公开就医的人和有担心恐惧的普通大众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危机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危机心理发展有特殊的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心理支持性团体在危机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害怕危险的人,这个世界上总是危险的。环境越是困难,精神越能发奋努力,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这就是所谓“艰难玉成”。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雅安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第一时间启动心理援助应急行动,派出正驻扎在北川心理援助站的心理援助工作者和心理所两名专家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急救工作。同时,启动雅安震后心理援助一年行动计划。专家们到达灾区后将重点开展:在移动心理服务平台基础上,针对雅安地震新特点实施新媒体(如微博)心理援助服务;利用心理干预技术对地震伤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康复;通过对灾民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以减少未来心理创伤发病率;对救援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救援效率。

雅安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需充分考虑民众心理。政府的支持性信息,特别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传递的灾情信息、援助信息、物质信息、政策信息,是恢复民众安全感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基于“时空二维”管理模型,分阶段、分区域、分人群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援助策略,避免出现无效甚至有害的干预行为;救灾过程中应通过心理自助教育、心理健康监察等措施,关注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防止心因性减员;灾后安置阶段的心理援助应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人际联络平台建设,重建社会归属感。

心理援助团队自汶川地震以来提出了我国灾后心理救援的“时空二维”援助框架和“一线两网三级”援助模型。自主研发心理急救工具包,包括一系列简便高效的评估工具及心率变异型(HRV)生物反馈仪,以及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干预为一体的移动心理服务平台。五年来已进行个体心理咨询12.6万人次、团体辅导4400场约11.4万人次,移动心理服务平台惠及290多万人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描述灾后群体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心理台风眼效应”,直接确定了“时空二维”援助框架;证实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五因素模型,直接指导我国灾后PTSD的临床诊断和干预;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后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逐步建成33万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数据平台,为症状分类学研究和临床干预奠定基础。

近年来,心理所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盈江地震和彝良地震等五大灾区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久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对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的模式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应用。

俗话说的好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让我们建议处在危机之中的人: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涉入的危险和困难上,相反而要集中在机会上——因为危机中总是存在着机会。艰难的环境一般不会使人沉没下去的,但是,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精神的人,却可以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唉!要让我说句实话要真正的到了地震,家破人亡之时,心理的疏导,心理的裂痕,心中的伤痛,失去亲人的悲哀,还得需要自己慢慢的来弥补,任何人的劝解都是劝皮劝不了瓤。不过接下来还是在国家救济的同时,需要那些家境好的,单位效益好的,挣钱多的,一些明星们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进行援助了。让那些受害百姓真正感觉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得到温暖,得到救济,使其尽快的从困难中走出来。加油!


请尊重政府的安排,经过多次重大事件,政府的各项反应机制是高效的,包括心理援助。但也通过这几次事件,反映出民间心理援助是无序的,很大程度上甚至对灾区开展各项救助,是有害的,至少是有影响的。

所以,在此呼吁好心不要办坏事,不要自作主张去做所谓的心理援助。因为,擅自的行动背后,往往需要正真的专家组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去给“擦屁股”。


灾难过后,与生命救助同等重要的是大灾心理危机干预及灾后心理关怀安抚。如何进行心理援助?这些基本知识是你必须知道的:

1

灾难过后,会对人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绝大多数灾难幸存者、搜救者以及照顾者都会经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一般持续数天到数星期,可能会产生恐惧、悲伤、罪恶、无助等负面情绪,出现疲倦、失眠、身体疼痛、紧张、心悸等不良反应,感觉周围人无法信任、无法亲密,感觉被拒绝、被放弃,进而有可能产生畏难退缩、工作问题、学校问题等等。

2

灾难过后,会有哪些心理冲击将随之而来?

地震对于不同处境的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冲击:

对于幸存者来说,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心有余悸,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罪恶感。

对于救难人员来说,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而对于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愤怒、指责可能接踵而来。

对社会大众来说,间接接收到灾难讯息的民众,内心蒙上阴影,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

3

救援人员如何初步处理心理危机?

救援人员初步处理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救援人员衡量自己的状况,肯定现阶段的自己,在情绪、想法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三方面都处于良好功能状态,并且有充分的时间来投入救灾工作。

步骤二

承诺将于受灾者建立的关系有相当的隐私。保证安全与建立信赖,是心理危机介入的重点。

步骤三

重视受灾者在主观上的主要危机来源与对危机的解说,但是,不增强也不排斥。

步骤四

以间接的技巧,增加受灾者对时间与空间的透视感。重点是保证即使危机是不可预测,即使危机的适应是一条长路,但不是走不完的;发生在这里的危机,也可能有贡献。

步骤五

引导受灾者寻找他原有的心理挫折的技巧,并强化某些技巧的可用性。不要迷信教导新技巧的重要性,一定要相信他在意外事件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适应良好的个体。

步骤六

增加受灾者对此时此刻生活中各片段事件的感应性。维持心情有喜怒哀乐各种层面,想法时而负责时而精致时而飞驰,可订出一些具体步骤作为行动目标,将是尽早渡过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关键。

步骤七

尊重其生命养成的生态环境,从受灾者熟悉的生态中去寻求权宜之道。

步骤八

建立心理介入的契约,重点是相信彼此的诚意与相互情急通报的义务。

步骤九

救援人员自己背后要有心理咨询与支持的专业团队。

步骤十

对转换心理介入(由专业心理师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要敏感,并熟悉可以转介的后送专业机构。

4

灾难的经历会导致何种心理方面的困扰?

有许多与重大灾难有关的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特别会在此刻发生并造成严重影响,主要的有这几种:

(1)急性应激障碍(ASD);

(2)短暂精神病性障碍(BPDMS);

(3)重度忧郁或哀恸反应;

(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5)神经症;

(6)心身障碍或心身疾病;

(7)药物或物质滥用;

(8)其他精神障碍。

5

儿童的心理创伤后的压力疾患有哪些警讯、如何提供协助、何时症状会发生、何时结束?

什么是儿童心理创伤?

儿童心理创伤是指孩子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受伤或看到意外发生,如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台风)、车祸、火灾等,所造成心理上的后遗症,进而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及以后的人生。

有心理创伤的孩子会有什么行为?

有心理创伤的孩子会变得很胆小,黏人,很容易被吓到,他可能会对以前喜欢的活动没有兴趣,变得容易分心,也很爱哭,爱发脾气,不听话。有的孩子反而会变得很乖很懂事,但是晚上却会做恶梦、睡不着或者尿床。有些孩子会在意外发生过一段时间后才有这些行为,有些孩子只会出现其中的某几种行为。

心理创伤的复原过程

1

意外刚发生

意外刚发生时,有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木然、没有反应、变得特别听话等。有的孩子会爱哭、爱闹,很黏人,容易做恶梦、失眠、容易受惊吓等。你能做的就是要让孩子相信你会保护他。

2

意外发生后一段时间

意外发生后一段时间,孩子可能会做恶梦、故意惹大人生气、一直说意外发生的经过、在玩的时候重演意外发生的情形等。这时候孩子会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是不是我的错”?“是不是因为我太坏了”?你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了解他的害怕和难过,让他说出来或用其它方式表达出来。

3

复原后期

复原后期,孩子可能开始回到正常的生活情形。你能做的就是帮孩子做复学的准备、让家庭回复到以前的生活情形。

6

成人的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哪些警讯、如何提供协助、何时症状会发生、何时结束?

成人的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简称PTSD)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的一个月后到三个月内出现,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

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技术性灾难(technologicaldisaster)、难民、长期监禁与拷问等。

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人多为直接或接触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受害者)、目击者与救援者。

成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持续时间,视患者的状况有极大不同。一般而言,大约有50%的患者在三个月之内复原,另有文献指出,约有30%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复,40%患者持续有轻微症状,20%患者有较严重的症状,10%症状持续不会改善甚至更恶化。

创伤幸存者主要心理困扰仍以忧郁、焦虑症状为主,研究也显示PTSD患者日后罹患忧郁症的机率较一般人高。此外,其它衍生的问题涉及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物质滥用、家庭与健康问题等。

虽然引发创伤的原因不一和方法学上的问题,其研究结果难以统一。但在参考研究数据时需要注意,具有严重心理困扰的幸存者,可能无法自行寻求帮助,当然也不太可能被包含在结果内。所以,所有的研究都有低估创伤影响的可能,实际情形应该比这些更严重!大部分人可在数年内恢复,部分幸存者会有长期甚至永久的心理创伤。

但是恢复的速度是否可以加快?伤恸时间是否可以缩短?长期创伤者的比例是否能降到最低?

一些研究认为,灾后的心理社会压力是影响心灵复原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减少幸存者的压力,从政府推出的安置与重建计划,实际解决灾民生活的需求,到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推动的心灵重建,有许多可以挥洒的空间。

7

如何进行儿童的悲伤辅导?

对于儿童的悲伤辅导,通常是采取“悲伤支持性小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心理辅导人员可视学生在震灾后的个别情况和需要而定,筛选较需协助与情感支持的学生,如家中有人罹难、受伤、房舍损毁、过度惊吓或目睹灾难现场者(但遭遇重大失落者,如家中多人去世、唯一幸存者需特别考虑个别与团体治疗的形式),组成一群4至12个相似遭遇、情感或行为上问题的支持性团体,此团体以分享、支持、关怀与回馈之情感支持为主,增进自我重新面对生活与适应的能力。

团体聚会时间以一周一至二次为原则,开放或封闭式均可,但以固定成员的封闭式团体较具安全感与凝聚力。讨论与制定一些规范是重要的,如保密、准时出席、共享时间不独占、不强迫分享、除非要求不予他人忠告建议等。

8

如何进行成人的悲伤辅导?

成人的悲伤辅导主要有以下原则:

(1)使失落真实化:和当事人谈细节(以对抗退缩)。

(2)帮助认同表达情绪:比如生气、罪恶、焦虑等负面情绪。

(3)罪恶感的处理:引导他们逐步消除罪恶感。

(4)提供安全所在:表达情绪虽很痛苦,但不会被淹没。建立包容关系。

(5)使行为常模化:心理疏导,指出别人也会如此。

(6)尊重、引导防卫机转:如转移、否认、合理化等。

(7)鼓励放开死者:强调“此时此地”的参与。

(8)下决心的困难:不要强调当事人下决心。

(9)认识病态并转介:如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要尽快转介给专业心理治疗师。

9

灾难过后,人们的反应将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有什么样的变化?

灾难过后,人们在各阶段的心理应激反应会有所不同:

(1)第一阶段:发生于危机冲击当时和之后不久,情绪是强烈的,包括害怕、麻木、惊吓、困惑。

人们发现自己被要求表现出英勇的行为,以解救他们自己或其它人的生命与财产。人们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合作无间以协助他人存活和复原。在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家人、邻居和各种紧急助人工作者。

(2)第二个阶段:通常在灾难之后的一个星期到数各月不等。症状包括胃口改变、消化问题、头痛、生气、怀疑、急躁等;也可能会出现淡漠和忧郁,从家人和朋友当中退缩,对于未来的焦虑升高。另一方面,幸存者(那些失去所爱之人和财物的人们)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想要与他人分享危险经验的感受。

(3)第三阶段:通常会延长到一年,特色是如果政府的协助没有兑现或延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怨恨、痛苦。机构可能会撤出,本身的社区组织也可能会被削弱或消失。在这个阶段,受难者专心于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问题,会渐渐失去以前和社区分享的那种感受。

(4)最后阶段(重建阶段):即使受难者已经没有残存的问题了,最后阶段还是可能会持续许多年。此时,大规模灾害的受难者了解到,他们将要渐渐地解决许多问题,大部份要靠自己重建家园、事业和生活,而自己要渐渐担负起这项责任。新建筑取代了旧建筑,新的计划与方案发展出来了,再度肯定了受难者对于社区和自己能力的信任,但是当这样正面的事情并未发生时,可能会出现严重和强烈的情绪问题。

10

灾难的幸存者如何减轻负性心理所造成的危险性,并从灾难的心理压力中尽快复原?

灾难事件刚发生时,目标在于降低紧张度、恢复安全感以及适应能力,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1)亲友可帮的忙

l倾听受灾者的情绪,能用话语把情绪说出来是最好的复原良药,不要急着给建议,而让他无法把情绪说完。

l尊重他复原的步伐。不要急于帮助他恢复情绪。

l旁人对受灾者的情绪有所了解及接受。

l提供安全协助(包括住所、资源、信息),尤其灾后有许多实际问题要处理,可帮忙收集信息。

l鼓励受灾者表达自己的需要、情绪,成为复原的发起者。

l协助受灾者评估问题,找出适当解决方式。

l协助亲友避免过度反应,如躁动、自伤行为、酗酒等,若出现这些情况,协助找专业人员处理。

(2)自己可帮自己的忙

l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的讯息。

l降低紧张度:和有耐性、安全的亲友谈话,或找心理专业人员协助。

l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医生可用抗焦虑剂、助眠药来协助你,这只是暂时使用,但可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l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份安心。

l这段时间会有很多混淆的情绪及事情要面对,先从最重要、较容易完成的部份着手,不要一次处理太多事。

l不要用酒、毒品。

l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或各种宗教、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你的感受。

l规律运动,规律饮食,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

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珈、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

11

如何协助孩子应对创伤性的意外灾害事件?

关于孩子的创伤性的意外灾害事件的应对,心理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协助:

(1)尽量给儿童安全的感觉,用言语安慰他们,用身体接触譬如拥抱他们,给他们安全的感觉。

(2)鼓励他们表达他们的害怕、痛苦和哀伤。儿童会用游戏、语言、文字表达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要耐心听他们表达。

(3)在这刚刚发生灾变的时候,不要让儿童离开你们,一方面是保护他们身体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他们最直接心理安全的保障。

(4)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玩,年纪比较大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参与重建的工作,让他们有共同为重建家园而努力的感觉,这是最宝贵的经验。

孩子面对这么大的灾变时,会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和行为。在您的支持和保护之下,情绪和行为问题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假如过一段时间仍然持续,或者是这些现象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或发作得越来越严重,请您尽早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如儿童精神科医师、儿童心理师、社工师、及一些有经验的辅导老师和小儿科医师联络,请他们协助。

12

学校人员如何协助学生在创伤后重新适应生活?

工作重点应分阶段进行。

(1)生活和身体安顿:若其住屋不能使用了,或没有家人的学生应尽快有专人协助安顿食宿和生活,并注意其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和保健。

(2)心理咨询:约三个月到一年之间,再根据个人悲伤复原的进展现况,考虑是否需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治疗师的协助。

青少年和儿童阶段的学生,因其悲伤反应性质与成人有别,一般未受专业训练的人往往难以辨识其悲伤反应。因此,这类学生若所在学校无悲伤咨询的辅导专业机构,则先寻找其他专业人员咨询,安排适当教师给予心理支持,于生活安顿后,安排心理人员给予协调。

13

在地震之后,孩子拒绝去睡觉或上学,父母该怎么办呢?

1

生活状态改变、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的规律

地震之后,孩子的生活作息变得不正常,有的小孩可能变得黏人,其它孩子可能变得比较不爱玩或不喜欢动。

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的规律,可以让孩子早点有安全感,例如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尽量保持一定,但是可以有点弹性。可能的话,睡觉时可以开个小灯,若是有需要,可以让孩子抱着玩具睡觉,睡觉前父母可以说一些话或是做一些动作(像是摸摸头、抱抱孩子或是亲亲孩子)来安抚孩子。如果他们不听话,尽量不要处罚孩子,因为这次地震的影响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原来规律的生活。

2

攻击或反抗行为、对不良行为限制

地震之后,在不正常的生活作息中,小孩可能会出现打人或咬人的行为,较大的孩子则是打架、不和同学玩、逃学或变得很不听话。一般来说,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只要限制他们不好的行为,大部分可以获得改善。对较大的孩子,有时他们内心的焦虑或沮丧会以不良行为来表现,这时候可以请他们一起重建家园或照顾弟妹,让他们的情绪有好的发泄管道。如果可能的话,团体治疗可以帮助这些大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绪。

14

家人该如何相互扶持以度过创伤事件?

家人可以按下列方式照顾自己及幸存者:

(1)了解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候群。参加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候群的课程及演说,阅读相关书籍及录像带。

(2)鼓励幸存者寻求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候群的专业协助。家人可鼓励幸存者接受协助,但不是逼迫他去接受;这是一种关怀而不是惩罚。

(3)寻求家人本身的个人或是家庭咨询。避免本身受到二度之压力,家人本身也需要处理自我情绪;这也可和幸存者互相鼓励,表示专业协助之重要。

(4)学习压力及愤怒处理。学习压力及愤怒处理的课程,增进沟通及互相照顾的能力。

(5)保持及享受良好之生活。维系正向的人际关系、维持创造性的工作、继续学习并享受闲暇生活,这些是走出阴影的必要条件。

15

在灾害事件后,哪些人可能是自杀的高危险群?为什么?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

灾害事件后,以下这些人可能是自杀的高危险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正在经历哀恸历程的人,属于自杀的高危险群(比较一般的人来说,他们的自杀可能性的确是比较高的,过去有一些的统计报导确实显示如此)。所以对于陪伴者或心理辅导志愿者而言,自然应该去注意哀恸者自杀的可能性。

(2)而另外有一些会使得自杀危险性增加的因素,如当哀恸者在意外中死去亲人的人数不只一位时,或是哀恸者在遭遇严重的失落之后,因为家庭的瓦解而缺乏稳定的家庭或社会支持系统时,或是哀恸者长时间的处在自我封闭、与社会严重的疏离的情况下时,哀恸者会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性也会跟着升高。

16

何时该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

如果有以下现象,建议你取得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

(1)发现自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心情都很乱,感觉有很多的压力、混乱,并且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

(2)在事情发生一个月之后,你还是一直感觉麻木、迟钝,并且要不断的保持忙碌,为的是让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3)不断地会再想起地震的事情,睡觉时会做恶梦而惊醒,或是有很多身体上的不舒服。

(4)没有人可以和你讨论你的感受,但你又觉得自己有这个需要。

(5)你的工作或人际关系变糟了,让你很不舒服。

(6)你又发生了其它的意外。

(7)从灾难发生之后,你抽烟、喝酒、或吃药的量都变得过量。

17

何时该将受难者转介给专业精神卫生医师?

对于大部分的哀恸者来说,如果能够在家人亲友彼此的陪伴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的走过忧伤,那么这样的过程通常并不需要去寻求精神卫生医师的协助。

但是,如果哀恸者因为过度的悲伤、绝望而出现自杀意念时,或是由正常的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往往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协助处理了。除了自杀的可能性与忧郁症之外,还有一些异常的哀恸历程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包括持续的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延迟的哀恸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对死者的病态认同、无法逐渐复原的哀恸历程等。特别是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更需要专业精神卫生医师的帮助。

18

救援人员会面临哪些生理和心理压力源?

一般来说,参与救灾人员会面临三种类型的压力源:(1)救援人员的损失或受伤;(2)创伤性的刺激;(3)任务的失败。

救援人员的损失或受伤是指参与救灾时因为过度疲累而无法发挥功能或受到伤害;

创伤性的刺激指救援人员目睹灾难事件现场凄惨景象而产生恐惧惊吓反应;

任务的失败指当救援工作未达预期效果,救援人员感到强烈失望或觉得个人没有价值。救难人员在参与救灾阶段与任务结束阶段时,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有些压力甚至是不断累积或周期性的复发。

19

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哪些心理症状?

如果救援人员未能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并予以适当处理,则压力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身心疲惫,情绪不稳定,精神恍惚,没有尽力救人的罪恶感,心情忧郁,无助,生气,灾难景象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在脑海中,悲伤、心情低落,梦魇不断或睡眠困难,冷淡、兴趣减低,情感否认、麻木感,对别人的安危过度担忧,或是不愿意诉说救难经验等等。

20

对于也可能受到心理创伤的救援人员,该如何提供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在每一次救灾任务暂告一段落后,由心理专业人员向救援人员作一个简单的会谈交流,请救援人员说出一天工作下来,自己“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或者“有什么心得”想分享给其它同伴。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个人因为工作负荷量感到过度身心俱疲与情绪困扰,另一方面可以凝聚救难人员的士气,由团体的社会支持使个人保持脑力、体力与心力的完善状态,为自己隔天的任务加油打气。

当然,社会大众的鼓励与支持,更是救援人员的坚强后盾,当救援人员将心理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在一起时,更可提升工作效率,协助灾民重建家园。

如果救援人员感受到自己的症状明显,表示个人的身心状态已经处在一种能量过度耗损的疲惫感,若症状持续发生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功能,需要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寻求心理卫生的专业帮助。

愿伤亡人数不再增加,祈祷灾区平安!

作者:

邓明昱,医学博士、健康科学哲学博士,美国纽约华人社区咨询中心主任;

杨明磊,咨商心理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副教授,台湾注册谘商心理师

转载自心理专业成长联盟微信公众号


原始地址:/redian/3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