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将大学排名当作择校的唯一标准?

现在录取多采用平行志愿的规则:

大学排名是择校的标准之一,专业排名也是择校的标准之一,个人的医院更是自己的择校的标准之一。

所以,弄明白平行志愿的规则,上个好大学吧!


不知道您问的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学?对于出国留学来说,有人觉得国内强调名校效应,毕业于知名度高的学校或排名前列的学校有利于就业,因为进入名校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也有人觉得,术业有专攻,专业排名高的学校毕业生在专业领域找工作时会得到更多的机会,职业发展前景更好。

按照排名择校是一种比较保守、并且被大家广泛选择的方式。但是这种选择学校的方式并不十分理性,缺乏对学校的具体了解,也缺乏对自己的认识。现在已有学生和家长开始关注排名之外的其它因素,这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选择方式。高的排名并非是最佳选择,考虑一个学校是否合适自己,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

01

地理位置:从未来就业和移民考虑

02

专业排名:从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博士学位考虑

03

校园生活: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

04

学校风格:探索与自身特点是否相符

05

招生人数:从校友资源考虑

06

学费生活费:从性价比和经济条件考虑

每个因素考虑的出发点不同,从多年留学咨询经验上看,如果有移民倾向,地理位置是首要考虑因素,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移民政策有很大差异。如果有在海外完成更高学位尤其是博士学位的想法,专业排名就非常有意义。这说明该专业有很强的师资队伍,对申请研究生时很有帮助的。学校风格与个人特点和理念相互匹配度也很重要。在教会学校学生感觉更容易融入集体;在师生比例高的学校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更多。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酌情比较考虑不同学校的特点。

总之,出国留学择校与中国高考的报志愿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类比。学生需要以科学的方式结合自身的特点慎重考虑,做出最佳选择!


排名仅为参考,结合孩子特点择校为第一!


填报志愿时如何看待大学排名,这个问题每年都有人问,每年都有人答,每年都有人点赞有人被骂,看来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一个老问题好问题,不答不好,只能每年都来一遍,每年都得罪人。好吧,为了学生党们,得罪就得罪吧,请大学们体谅一下。

大学排名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这个做参考,考生如何选专业选学校?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录取分高低天壤之别,不搞清楚怎么填报志愿?排名榜单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当然重要。

大学排名很重要,但只对考生及家长填报志愿重要。问题是国内大学排名乌泱乌泱的到处都是,哪个排名才是真的重要?你知道武书连榜?交大榜?校友会榜?如雷贯耳吧?拉倒吧,官方从来没有排名,目前看到的所有的排名都是课题组或者社会机构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拉“赞助”来的榜单,你觉得有用吗?

你见到的这些榜单,跟教育资金拨付,学校级别,学校规模,专业评估和数量,科研力量,SCI论文多少,院士人数,学生人数,甚至宿舍条件等等密切相关。问题在于,你的校长是副部还是正局跟你专业学习有多大关系?学校规模跟你个人发展有多大关系?规模大,“长春市在吉林大学里”仅仅是个笑话?人数多,河南同胞也别老抱怨只有一个211,一个郑大人数顶得上三个985。

真正可以影响也应该影响考生填报志愿有用的排名,只有两个:国家层面的专业评级,以及全国分专业录取分排名,这个做不了假。除了清北,最多加上复交,可以不考虑专业,其它学校,先确认自己的若干志愿专业,再寻找专业录取分排名确定够得上的学校,然后参考城市地域学校辐射力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分析确认。举个栗子:武大华科学校不错吧?比上财贸大强吧?排名不止高一点。可你就是想学金工(金融工程),今后去挣点钱,应该去哪儿?地球人都知道,就怕两财一贸你分不够。

除了录取分,还可以看看研究生推免比例,出国比例(用于深造考虑),再找找毕业生三年,五年薪酬榜(水分挺多),但都可以作为参考。

录取分排名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京沪的大学分数从来就高,宁汉西安这些高教制高点就比普通省会高,经济发达地区就比老少边高,热门专业就比传统行业高。高有高的道理,资源,机会,眼界,就业,都不一样。没有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上财不会火至如此,不信搬到兰州试试。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大学的实力?这才是高含金量的问题。可惜,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大学好与不好,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普适的标准,国家层面没有也多次明确反对排名,几乎所有的榜单都出于机构,是一种商业行为,人家靠这个吃饭,有投入有资助有回报,咱们就别跟着瞎掺和了,实话实说,你一个老百姓,干不了这活儿。

那么志愿填报时咱们应该考虑些什么?两个字:适合!——学校契合自己规划(比如出国,985就是强于211),所报专业适合自己,高考成绩分数够得上,这才是王道。你该考虑未来计划是什么,职业规划如何,发展地域是哪儿,这才是你我家长们及学生党应该考虑权衡的因素。你想做研究,想出国深造,想在一线城市就业,想将来有一个高薪职业,各有各的不同选择。

话虽然这么说,判断高校还是有章可循的,国家层面“双一流”专业评估就是跟国际接轨的参考标准之一。另外,生源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自己吃不准,那就跟大流——多数人的选择,不会大错。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

距离部分省份2019年高考放榜时间(根据往年情况,基本上都在23、24、25号)只剩下2天时间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翘首以盼高考成绩的同时,也在关注着高考志愿报考的相关讯息。毕竟在当下高考扩招的情况下(高校数量不断增多、高校专业不断增加),选择一所学校、选择一各专业难度并不容易。

是否将大学排名当做择校的唯一标准呢?答案显然不是,大学排名只是选择高校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况且目前客观、公正、科学的大学排名有吗?既然没有这样一份完全值得信赖的排名,那么也就不存在唯一标准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考毕业生,究竟该如何选择高校?选择专业呢?下面分享一下我个人对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一些理解,希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

1.了解自己可以报考哪些专业

目前大学专业有500多个,仅2019年新增专业就高达41个,对于大多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生来说,高考志愿填报什么专业,他们也很迷惑。在此,我想告诉各位考生的是,如果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你需要了解理科文科可以报考哪些专业?目前文理科最热门的专业有哪些?

限于篇幅的我在这里就不把大学目录发出来了,现在网络很发达,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私信我,我单独发给你也行。

文科生:主要选择集中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

理科生:理科生选择专业范围非常广,除了极个别文科生只能报考的专业外,绝大部分专业理科生均可以报考,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了解清楚自己可以报考的专业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就业前景、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选择好一个专业,对于你的大学生活、未来发展都大有裨益。

当你确定好选择的专业后,不知道报考哪所大学时,一点也不用担心,结合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从学科评估结果来选择专业实力更强的高校。

2.了解自己报考哪些学校?

考生依据个人高考分数、高考排名位次,根据近三年学校录取分数线、录取位次,可以筛选出大概10-20所目标院校。然后依据“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对目标高校进行填报排序。在选择学校的基础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目前出现的,有不少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985、211高校,作为考生的你如何选择?

一般只要两者专业实力差距不是特别大,我是非常建议选择985、211高校,此类高校无论是师资力量、学生生源、考研保研、就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如果有学生在此块有问题,可以发信息给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期待您的点赞支持!


是否应将大学排名当作择校的唯一标准?可以肯定地回答:不能。大学排名只能作为参考,而作为报志愿择校的标准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大学排名没有固定的标准。

目前,国内大学评价机构有校友会、武书连等,国际上有泰晤士、QS、USNEWS、软科四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这些排名机构各自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因为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评价结果大相径庭。就国内大学而言,除了清华北大的地位不可撼动,其他高校的排名不同版本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版本,去年和今年就不相同。

比如:近日,QS世界大学排名刚刚公布了2020年的大学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的排名与2019年相比就有很大变化。其中深大、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首次进入全球前百强。

因此,仅看大学的排名填报志愿不可靠。

其次:要明白填报志愿时,学校、专业、兴趣三者都不可少。有时专业的重要性胜过学校,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而言,选对专业更容易就业。

有的学生一门心思奔名校,殊不知,名牌大学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是优势专业。而普通一本院校也有强势专业,有的专业甚至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选择这样的学校和专业,也许将来更有发展前景。因此,择校时不要只看学校排名,也要看专业实力。

对于高分段考生而言,当然优选985重点大学。成绩中上等的考生可以选择重点大学的冷门专业,也可以选择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如何取舍全靠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的就业趋向。

第三:选择学校时,分数是硬实力,无可替代。什么样的分数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基本不出其右。目前,国内高校近三千所,实际上,对考生而言,真正适合自己的,也就是与成绩接近的几所,可选择的空间并不大。

因此,考生不必为填报志愿时无所适从而担忧,既要看学校的排名,又要看专业实力。目前,我国高校最权威的评定标准,应该是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从学科实力方面,对高校进行评价,还是公平、公正的。对考生择校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你说是吗?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原始地址:/redian/5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