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1等于多少?第一次问孩子时,孩子肯定是不会的,而很多家长就会告诉他是2.。少数家长会告诉孩子,请伸出一根手指,然后再伸出一根手指,数一下现在几根手指。
教会孩子方法后,再举一反三让孩子自己想。当孩子掌握了方法,其内心就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无比欣喜,于是孩子便爱上了动脑筋。
1.提问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孩子就会主动思考。
2.问的问题不能难度太大,以免孩子答不上来而失去信心。
3.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针对故事情节设定问题,孩子会积极思考。
4.鼓励孩子勤于思考,答案不论对错,只要有思考就适当奖励。
首先我们从造成现在孩子们不愿意思考的原因入手:
①包办代替过多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多成员的家庭,大人围着孩子转,孩子遇到的一切问题总会有人来帮忙或者直接给答案,孩子的依赖心理比较重。
②快乐就好的带养方式,6岁以前家长忽略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随心所欲。
③畏难情绪孩子由于长期处于不用脑筋的舒适区,大脑长期处于放松的状态,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出现畏难情绪,没有动力去解决。
给予的建议是:
①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直接给答案,以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如照着图片做手工,孩子遇到不会的地方,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给予孩子试一试的信念去动手尝试,想一想,怎么样变换成这样的?
②家长评估这个困难是否是孩子能力不能及的,如果是,就需要家长陪伴孩子一同有效行为,通过不断行为来逐渐建立孩子的信心。如孩子一看题目字数多就说不会做,我们可以说:来,妈妈陪你一起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注意当下平和的情绪。
③家长注意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用导向正面的语言,肯定孩子做到的部分,塑造信念价值体系,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如我看到你很认真的读题,第一句话我们可以怎么理解?
我们作为家长,是孩子的土壤,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需要我们去反观自己的行为。
问题可以启发孩子思考。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注意认真观察生活,自己保持一定的求知欲,习惯采用提问题的方式吸引孩子主动联想,并在其回答里开发新的思路,长久以来,当孩子形成这种思考模式,自当受益无穷。
学校教育层面,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为人师的职业技能,也是开发孩子智慧的有效手段,各科教师可以综合本门科知识特点,适时引导点拨,效果会很理想。
总之,成人必须自己先做到有心用心,就能够成功引导孩子养成勤动脑的习惯。
感谢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时间我在想我儿子是否爱思考。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是第一时间问别人,而是自己去探索和观察。这应该算是爱思考的表现吧。
我想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自己思考的习惯。
第一、看到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去问,不要打扰,看到孩子自己玩得投入的时候也不要打断他。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玩的时候一会儿让他喝个水,一会儿给他拿个水果。可能孩子在思考一个玩具怎么拼装,图片上的东西像什么,大人的打扰既破坏了专注力也打断了孩子的思考。思考和专注都是需要自己静下心,自己动脑的事。能专注的孩子应该也不会讨厌思考。
第二、父母可以变“笨”或者“懒”一点。孩子在一定阶段的时候会特别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说“哎呀,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查一查”,或者“我也不太清楚,你是怎么看的”。通过这样的反问去引发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先不管对错,我们先肯定孩子“嗯,你自己动脑思考,真不错”。
不过这个方法要小心使用,不要被孩子把你的“笨”和“懒”学去了。我儿子给我说一件事,我问他“那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偶尔会回答“果果也不知道”。估计就是在模仿我的懒于思考了。
第三、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不了解的事物通常都是好奇的,有时家长看到孩子对一个比较平常的事物产生好奇时会觉得孩子大惊小怪。孩子可能顿时就会失去了对那个事物的兴趣,也不会去思考它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