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扁鹊这个人吗?

首先,这个人是否有,主要依据是《史记》。由于人们对史记非常崇拜,目前几乎没有发现史记有什么胡说的地方,所以,基本将史记作为依据处理。--------这是人们认为扁鹊存在的最重要的依据。其他史书,虽有记载,但,权威性不够。实不足信。目前传说的扁鹊的文献,《黄帝内经》《扁鹊内经》《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内经》《汉志》《脉经》,这些都是传说,并无证据。但是,张灿岬先生,曾有过一篇文章,说,《上下经》《五色珍》《阴阳》《外变》《药论》.....是否有黄帝、扁鹊之别,诸书是否有黄帝、扁鹊之分,现已难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上述诸医术中,在《黄帝内经》中,大部分有所提及或引用。...由此,张先生认为:“可证《史记》为言之不缪也。”


要问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话,那么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如果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叫秦越人的医者的话,那么这个人是存在的。

秦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因为其医书高明,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所以,现在所说的扁鹊一般都是指的是他,他在一些正史书里面已经记载得很清楚了,这个莫用质疑,只不过有些故事有些夸大其词过于夸张罢了。

作为参考性比较高的正史《史记》中《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其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然后周游列国,以其精湛的医术闻名于世,至于他能看透人体五脏六腑、换心、起死回生等传说是夸张了些,但是他开创了望闻问切诊断的先河。最后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列子·汤问》: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

《战国策》秦策2里边有一篇文章就是扁鹊帮秦武王看病的,“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许多史书都有记载扁鹊,说明确有其人,他的医术确实也高明,不过后世也把他过于神话了。


很可能没有


扁鹊首先是一个医者的尊号,其次才是指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

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个扁鹊有很多文献记录,除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还有《韩非子》等等文献都有记录。他存在的可能性很大的,凭空杜撰一个医者也没有可循的逻辑可言。

只不过扁鹊首先是一个医者的尊称,就像鲁班大概率也是如此,是尊称,是美誉,是附会古文化而得的名号。其本人原名并不会叫班。鲁指鲁国,班则是历史上做过共工的群体,最著名的那个共工与班有关。班是虎的另外一个名字,指斑纹。这个文化痕迹是很多的,比如班房。比如诽谤木是指非议班人,意思是帝舜时期班人处于统治地位。日本大阪、新疆达板城、内地大板桥这些地名都源自班。境外也有,比如印度神猴拦住兄弟班的去路说,我们都是风神的子孙。实际上班与虎有关,虎与七仙女有关,虎字从小篆开始就把七字放入了。七仙女族群的母系后代是东亚人,七仙女族群的父系后代是德意志。班就是指伏羲太昊黄白联姻的那个时代。共工就有可能更多是指德意志,其有工匠宿命。

关于扁鹊的记录时间跨度太大,他给很多不在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治过病,这也反应出扁鹊更多是指尊号,而不是同一个人。这种历史记录模式就是古文化的特点,比如说大禹是大鲧的儿子,但实际上其二者相差最少也是几百年。大禹是大鲧族的一支被发配四川后重新发迹的群体。就是说扁鹊指的也是群体,可能是医者中的佼佼者或者流派。古代有很多人面鸟身为人治病的图画,三星堆里也有人面鸟身的器物,在《山海经》里人面鸟身是频繁出现的。

比如这一段,就记载禺虢,人面鸟身,居东海,为黄帝所生,是惟海神。

在西方也有鸟医这种文化,比如这幅图。我认为鸟首先是一种远古的动物崇拜,鸟崇拜首先源于其能够飞翔,古人的飞天梦是一直存在的。东西方不是有飞天故事,就是会给人物或神话里的动物加上翅膀。第二是因为古人认为太阳是由鸟驮着运行的。所以有太阳鸟一说,三星堆的人面鸟身就是驮着太阳。第三是因为特定的鸟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崇拜猫头鹰鸮是因为其能捕鼠。崇拜鹰是因为古人观察到鹰的视力极强,所以有鹰眼守家一说。崇拜公鸡是因为其能打鸣,打鸣意味着日出,还是与太阳崇拜有关。还有布谷鸟杜鹃代表内陆支,其叫声就是姑姑一词的由来。当然还有孔雀这个凤凰的原型。不同的鸟有不同的文化接入,关于扁鹊,我的估计是啄木鸟,人们认为啄木鸟吃树虫是为树木治病,所以啄木鸟是扁鹊原型的可能性也就最大。


谢谢邀请!

扁鹊的确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他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指的一群人。

可能很多人小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都学过《扁鹊见齐桓公》这篇文章。这篇现在已经被移出课本的章节,选自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因而扁鹊传说的出现,司马迁先生起了最大的作用。

在《史记》中记载,扁鹊原名秦越人,是勃海郡郑县人,年轻的时候负责管理客馆(即管理招待所),因为十几年如一日的恭敬对待一个客人长桑君,得到传授禁方,从此成为一代名医。据记载,长桑君曾给扁鹊吃过一种药,使他可以看清人的五脏六腑,让这段历史记载又蒙上了神话的色彩。

扁鹊学有所成后开始周游列国,治病救人。《史记》记载他曾为赵简子、虢太子治过病,还曾经见过齐桓公、魏恵王。最后在为秦武王治病时,遭到太医李醯(音西)的妒忌被杀。

但正是这些记载,反而让人们怀疑扁鹊的真假,我们来看下这些人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

赵简子:赵鞅,晋昭公时期大夫,《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的孙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76年。

虢太子:虢国,公元前658年,被晋献公假道伐虢所灭。《史记》记载扁鹊是给赵简子治病后,“其後扁鹊过虢”,再给虢太子治病的。但是那时候虢国已经被灭一百多年,哪来的虢太子。

齐桓公:此齐桓公是“田齐”时期的田午,而非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但他的生卒年为前400年-前357年。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

由此可以看出,扁鹊在历史上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658年—公元前476年左右—公元前357年—公元前307年,再加上他从医前的经历,怕不是活了差不多四百岁。而且其中还夹杂了被灭国的虢国再次出现的巨大漏洞,难怪现在《扁鹊见齐桓公》会被移出语文课本。

司马迁作为史官,不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而再读原著,在《扁鹊见齐桓公》后,司马迁这样写道: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用医道暗喻朝政,恐怕扁鹊此人就是他将收集的民间传说集中到秦越人身上编纂出来的。这点就像是民间传说中的“济公”,高僧济颠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但是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活佛济公其实又是两个人了。

这种做法其实也并不是司马迁首创,早在《韩非子·安危》中就已经被使用过了: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扁鹊只是一个载体,实际是为了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已。而韩非子和司马迁为什么都如此青睐于扁鹊这个名字呢?

《史记》引注黄帝八十一难序云:

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

《汉书》中也有:

大古有岐伯,中世有扁鹊。

所以现代有考证认为岐伯就是最早的“扁鹊”,其流派在秦汉时期影响重大,其中的良医便以祖师爷的名号“扁鹊”为代称。

如日本学者滕惟寅曾考证认为:“扁鹊,上古神医也。周秦间凡称良医皆谓之扁鹊,其人非一人也。”

李伯聪在《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中也认为战国秦汉时期扁鹊学派是影响最大的学派,所以当时皆以“扁鹊”为名医的代称。

所以说,扁鹊并非是一个人,应该是当时无数名医的集合体,就像“伯乐”一词一样。


原始地址:/redian/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