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孩子的性格好才能成为有正能量的人,最初都靠父母教育.想要你宝宝性格好,先要控制父母自己的脾气。不能胡乱发脾气。
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人的脾气都有互动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气往往会加倍反弹回来。如果你只会发火、发脾气去对待,孩子从你这里能学会什么呢?除了发火、实施暴力外,没有任何受益。
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二、改变坏脾气的办法
1.把发脾气换做沟通
随便发脾气就像到处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不抵触写作业。
如果你想要达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我真的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我会觉得很开心。
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如果孩子这样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的流动。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气
看上去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实际上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时
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就会触手可及
2.静心思考,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
一味的压抑、克制脾气不是最好的办法。情绪是无法压抑的,压抑的情绪最终会以更失控的状态爆发。
真正的做法是,学会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我自己情绪管理不好,和孩子无关。
曾经做企业的时候,老太太处理自己脾气时有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凡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或笔记本,把心里的想法敲出来。等把所有的怒气、怨气、坏脾气一股脑写出来后,心中也平息了许多。
这不仅是疼惜自己的一个举动,也是高效率处理情绪的实用方法,能够让我们的思想腾出更多“内存空间”去干有意义的事,效果非常好。
3.学会真实的表达情绪,及时疏导
我有个同学是公认的好脾气,做了妈妈后也从不发火。她说之所以从不发火,实际上是因为她会经常与家人表达情绪。
她说不管在外遇到什么事,被老板骂也好、被朋友误解也罢,只要回家跟爱人倾诉一番,心情就会恢复平静,从不担心会把负面情绪带到孩子面前。
当一个人生气、发怒时,只要给她一个有力的拥抱,并用心倾听、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够给对方带去力量和安慰,对方的情绪一旦释放出来,表达出来,也就自然会平静和温和了。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错了事、受了委屈后,不需要指责、埋怨和打骂,而是被理解、关爱和倾听,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后,才能真正装得进你的良言和教诲。
四、教育孩子,就是在修自己的心
1.让孩子的脾气打在空气中
父母心中无怒火,孩子脾气就发不起来。
记得有次孩子火急火燎的要吃菜,跟她说等爸爸洗好澡一起吃。可孩子不听,不但用手去抓菜,还往菜盘里喷口水、吐气,正好被我看到,用眼睛瞪她、她也反过来瞪我。她的举动令我非常愤怒,想吼她不听话、没教养,可我忍住了没发火,继续若无其事的打扫厨房台面。
接下来孩子可能知道错了。吃饭时,我对她刚才的举动只字不提,她反而比往常任何时候吃饭都要乖,不乱走动也不问这问那,吃完饭后还知道把碗放回洗漱池了。
看到孩子的反常表现,我突然感觉到克制脾气是对的。在如此有挑战意义的事件上,能做到不发脾气,很佩服自己。如果我当时忍不住,对着孩子的行为大声呵斥或打骂,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脾气的对持就像拔河比赛,对方的铿锵有力是以你的坚持不懈为前提。如果想让对方放弃,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放手:父母心中无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
父母小小的改变
对孩子未来影响巨大
人的脾气都有互动性
你投射出去的脾气往往会加倍反弹回来
所以,我们要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
不让坏脾气露脸
2.与其发脾气,不如传递正能量
和孩子较量中只要你动怒、发脾气,就败了。父母若不和孩子发脾气、逞强,遇事有定力、会变通,孩子学到的也是这些智慧。
一次单位临时开会,我把孩子送给邻居照看。当看到邻居阿姨对着自己孩子的淘气大吵大吼批评责骂仍不起作用时,我家六岁孩子对阿姨说:“你不应该那样无缘无故的批评他,他会很难受的,你应该跟他一起想办法呀。”
邻居忍不住的跟我说:“你这孩子真懂事,不仅嘴巴会讲,还会出主意、善动脑筋,比我家孩子小两三岁,却比我家孩子懂事。”后来我家孩子又跟阿姨说:“我妈妈从来都不对我发脾气。”邻居问我是不是真的。
回想起来,我确实很少对孩子发火,即使她犯错、顽劣淘气,我多数情况下都忍着不怒,然后跟她一起动脑筋、想办法。
正因如此,我的孩子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孩子遇到事情不是通过动怒、发脾气来解决,而是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想法,我很欣慰。
如果你只会发火、发脾气去对待,孩子从你这里能学会什么呢?除了发火、实施暴力外,没有任何受益。
3.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爱的教育
记得有次喊孩子吃饭,她没理我。而后又把画好的画展示给我看,我故作生气状扭头没看,她却劈脸给我一巴掌。
虽然不疼,但这个行为让我震惊。当时我双目圆瞪,气的想把她打回去,可是我忍住了。
而孩子却忍不住了,她立马就知道自己做错了,三番两次跑到我跟前道歉说:妈妈对不起,我没有过来吃饭是不对的,那是因为我的画还没有画完,我是想画一幅漂亮的画送给妈妈作为礼物。
是的,如果我选择对孩子发脾气、打骂的话,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和满满的爱,给母女交流设置严重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为的20%;而按照我们的行为做的事,要占到其行为的80%。所以,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太随便地做人和做事。做事之前,要先反观我们自身,然后,去思考教育需要加强些什么、避免些什么,教育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那么父母的哪些方面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呢?
1、有影响:父母的教育程度vs无影响:家庭和睦
父母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成绩越好。这并不令人奇怪。智商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商也往往较高。这是遗传的影响。而家庭结构和状况则不见得有什么影响,虽然人们往往想法相异。
2、有影响: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vs无影响:学生居住的社区环境
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的学生成绩通常也会比较好。社会经济地位是衡量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父母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子女成为成功人士的机会也较多。相反,社区环境的影响倒不大。
3、有影响:母亲是在30岁或30岁以后时生下第一个孩子vs无影响:母亲从孩子出生到上幼稚园这段时间当全职妈妈。
对于一个30岁或30岁以后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来说,她往往因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且,比那些未成年的母亲有更加充分的做母亲的准备。(值得主要的是,ECLS的数据表明,对那些未成年时生下第一个孩子,而等待30岁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母亲来说,她们的第二个孩子未必比第一个孩子更成功),而全职妈妈似乎没什么优势(这个结果也令我大为失望)。
4、有影响:学生出生时的体重vs无影响:学生参加发展计划
早产对孩子的健康不利,也可能因为父母产期前的健康习惯,比如吸烟喝酒等。
至于儿童发展计划,虽然意图极好,却没有实际的效果。也许是因为当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发展计划的项目活动时,所教育她孩子的,可能也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还有一大群同样背景的孩子们)。
5.有影响:学生家里说英文vs无影响: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
如果父母语言能力不强,即使带孩子去博物馆,也效果甚微。
6.有影响:学生是领养的vs无影响: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研究表明,亲身父母的智商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有养父母。而一个孩子一出生就送人领养的话,他的母亲的智商也不会太高。另一个解释的就是,如果母亲知道要将孩子送人领养,在怀孕过程中也不会很好的照顾胎儿。而被打屁股对孩子的影响反而不大,这也和“传统智慧”--“管教你的孩子,使他不至于去地狱”相吻合。
7、有影响:父母经常参加家长会vs无影响:学生经常看电视
经常参加家长会的父母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参加的本身并不重要,父母的关心孩子的教育才有效。看电视的时间则没有影响。研究表明,看电视并不能使孩子更聪明。
8、有影响:孩子家里有许多藏书vs无影响: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书的数量的多少并非是决定因素,但二者的相关影响是间接的。这并非说,家里藏书多的孩子,就一定成绩好,而只能说有关联。
一种解释就是,有许多书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对教育重视的家庭。他们本身的学习习惯和勤奋传递给孩子。也正是因为他们关心教育,他们的藏书也多。
父母是孩子最的老师,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对孩子产生着影响,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处事都直接的影响着孩子,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成长的榜样。而父母教育的思维深度,直接决定了孩子以后发展的高度。
现实生活中父母的相处是温和谦让,相互尊重,温暖有爱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肯定也是温暖有爱,活泼开朗的,他的待人温文有礼的。如果父母互不谦让,恶语相向,不关爱老人,不关心孩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是缺乏爱,不懂得关心他人,对人也是粗暴无礼的。因为那里父母对他的教育传承,父母给了什么他就传承了什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父母对身边人的关爱就是对孩子爱的教育的最好的教材和榜样,没有什么比父母的亲身传教更能让孩子印象深刻,并去效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父母的教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日常行为举止传递给小孩的潜意识,都是直接决定小孩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所在,所以……以一颗善心慈悲心去引导孩子是志在必得,特别是大多数家长通有的攀比心理,谁谁谁家的小孩某某某比你厉害等等……足可以导致小孩一辈子都在不听的嫉妒与攀比中了此一生,其实……每个小孩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既然他是独特的,必然每颗种子都有其独特性,我们应该凡事多点从善面的角度去欣赏这颗种子的孕育过程,多激励,让其自信中从而勇敢的感知好坏,辨别是非,达到自我克制与修复的自我境界
心经第一句为何是
观自在菩萨
就是教人自省
每颗心灵都可以做到阳光的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在根本上就是说:父母是怎么样,孩子就会怎么样。孩子总是会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孩子从呀呀学语到长成人,陪伴最久,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父母。孩子发生的每一件事,从父母那边得到的反馈,孩子都会记住。比如教孩子凡事要忍让,孩子就不可能强势!众星捧月把孩子当皇上养大的,他就不太可能善解人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认知格局说教就是在这白纸上作画,育儿先育己,父母的自我成长跟教育孩子同样重要。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是不假的。智商、情商、能力在后期都可以弥补提升,唯独性格一旦形成,终身无法改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形成至关重要。
1.太无私孩子反而自私
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家长都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很多孩子在家长的溺爱和保护下长大,并不能对父母所做的一切表示理解和感恩。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对他好是因为爱,并不是无缘无故,唾手可得的,告诉孩子爱是相互的,要学会去爱别人,学会付出和感恩。
2.太强势孩子反而无能
有的人看到许多家长强势厉害,认为他的孩子也一定厉害,那就大错特错了。家长如果太厉害强势,孩子就会显得无能懦弱,因为家长把一切暴风雨都替孩子扛了,孩子不会遇到这类事,自然也不会懂得去处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世界除了光明,也有黑暗,父母不能保护你一辈子,你要学着自我保护,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3.太自信孩子反而自卑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自信爆棚,表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自己孩子也是充满了自信,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孩子自知离父母口中的自己相差甚远,努力向着目标拼搏又无法成功,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不自信了。父母应告诉孩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形象和思想理念,孩子才可能健康向上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你的孩子,和谐家庭培养出孩子有耐心有热情,反之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一般缺少安全感,烦躁和急燥性格,父母身教重于言教,所以父母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
我总在说一个随地吐痰的父母教不出来一个行为规范的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悟性高的孩子会在接触到社会后意识到父母对自己教育欠妥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完全继承了父母的三观。实际上教育孩子一点都不用费力,你的言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你给你身后的人把门开着别让门砸着他,孩子自然就学会了。上电梯时让小孩和女士先上他也就学会了。在地铁不抢座位,把座位让给小孩老人及女士,孩子自然看在眼里。空口讲道理是无用的。
老话说得好: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学到的都是你的言传身教。
如果你的孩子有厌学、叛逆、早恋、有网瘾等的问题,而你又束手无策。那么,你需要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知道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我看到很多家长对此头疼,就把儿子转变的过程方法,在百度写了篇文章叫(陆簧畅的改变)。可以去百度搜一下肯定能帮到你们!可以缓解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最早发生的其实在于父母本身的行为,因为父母的很多生活、语言习惯,是最早开始影响孩子的,如何规范、自律父母自身的很多生活习惯,其实远比如何教育孩子,来的更重要
感谢邀请回答。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中逐渐影响着孩子的思维,行为等方面的成长的。
言传。亲其师,信其道,可以说,父母是孩子来到世上所面对的第一位老师。因为血缘这层特殊的关系,孩子对父母就多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任。因为这种信任,当孩子年幼时,父母所说过的话,对孩子来说,信任程度就远超于其他人所说。
身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力,父母做事时的情景就深入孩子心中。此时的孩子因耳濡目染,或模仿或质疑或因孩子自身的性格而做出其他反应。但这潜移默化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