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个底线,说给孩子们听
让孩子明白沟通的重要性,以自身做榜样让孩子明白沟通是可以解决问题。小孩子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通常会以沉默和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平常我们都是强压式教育,孩子只是知道我们不允许他干这个干那个,但是不知道不让这样干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小孩子的天性,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想要尝试一下。一旦我们发现以后就对孩子进行批评,孩子内心很委屈就会以沉默和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与孩子沟通。缺乏沟通会形成对对方想法或感受的假设,而假设往往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端正态度,把孩子以一个成人来对待!说出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让我们对这件事的意见给他做参考,不同意的话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来打动我们,使我们认同认可。对不认同的事我们要给出让孩子认同的理由。
你想了解孩子就要时刻了解他的想法。阿曼达·帕特森说过沟通方式会暴露你的一切。语言是你思维的外衣。我们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思维逻辑。我们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百分之十的冲突是因为观点而百分之九十的是因为表达方式。
从前波兰有位明星,大家都称她摩契斯卡夫人。一次她到美国演出时,有位观众请求她用波兰语讲台词,于是她站起来,开始用流畅的波兰语念出台词。观众都只觉得她念的台词非常流畅,但不了解其意义,只觉得听起来非常令人愉快。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说什么东西不在意,说话的语气使人愉快。
所谓有效沟通,投其所好斗智斗勇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你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或者少在孩子面前争吵.玩手机.那对孩子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的孩子我把她当朋友。只要跟她有关系的事就跟她商量!达成一致了在做,我从来不替她做主,当然还有她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先把问题分析分析!把好处跟坏处说清楚,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最后她坚持我支持她,结果她要自己承担。我孩子8岁了,都很听话。
我们说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清楚的认识两件事,第一个是如何正确的让孩子做事,但是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孩子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事。
让孩子听话,听家长的话就相当于告诉孩子钓鱼要钓大鱼还是小鱼儿,要听家长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家长教育过程当中让孩子了解钓鱼的技巧,钓鱼的理论以及钓鱼的方法。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应该通过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要给孩子设置底线但是不要给孩子画高线!
谢邀!当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了,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生气,慢慢的疏通,他们会能听的懂的
因人而异吧,只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性格不一样,先必须了解他佩服什么样的人和事。用他佩服的人来教导他,告诉他做事和玩耍的方式方法,慢慢增加难度,让他总能得到锻炼;立规矩,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遵守,严格执行。也要给他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补讲理时,你别给他讲道理,你就笑笑!这样他应该会很听话!
1、改变心不在焉的态度,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
孩子找到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说,这个动作和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他们自然会更愿意倾诉。有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用做,他们同情、认可的态度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和安慰。
如,一位妈妈说,孩子摔倒了,哭闹不停,爷爷奶奶爸爸争着哄呀劝啊,都没有用。自己温柔地将孩子抱过来,轻轻地帮他吹吹伤口,亲亲他,孩子就安静了下来。孩子要的其实是那种被尊重、被爱护的感觉。别以为孩子小,可以随便对待,其实他们是十分敏锐的。很多父母视孩子为问题和麻烦,自然,孩子就会给他们找一堆问题。要知道,孩子只有在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通情达理。
2、认同孩子的感受,而非直接给出建议和帮助
当孩子向父母讲述自己的遭遇,父母既没有给出一大堆建议,也没有随意指责或建议,反而只是简洁地回应:“哦”“嗯”“我知道了”,其实对孩子是莫大的安慰。这种反应是对孩子感受的认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解情绪的作用,待孩子情绪平复,父母稍作引导,孩子自己就会有能量去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敷衍了事只会让孩子感到虚伪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只有当父母给以共情,并且言辞充满真正的同情之心时,我们所说的话才能打动孩子。
3、将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而非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心爱的小乌龟死了,爸爸觉察到孩子很伤心,并对孩子说:“小乌龟死了,你一定很痛心吧!”
用“痛心”这个词将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因为认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复杂的负面情绪,对个体来说是比较难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情绪是一种混合的主观体验,并伴有生理唤醒。
若是父母通过认真倾听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孩子的感受,其实就是一个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绪的过程。这是一种情绪的认识,更是一种心理暴露。要知道,人们大都因为未知而恐惧,相反,知道、了解之后,会发现不过如此,也就会坦然面对了。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知道了自己内心那种很酸、很痛的感觉就是伤心后,他反而更能接受这种感觉了。
当然,除了让孩子知道我们了解他的感受外,有时也可引导孩子通过一些肢体活动来缓解或发泄内心的情绪:如出去跑一圈、大吼大叫、拍皮球、扔沙包、揉橡皮泥,甚至将自己的感受画出来等,都是不错的方式。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有负面情绪,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父母是接受他的感受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好地接受我们为他们制定的行为界限。
忘记自己是父母。做孩子的朋友,像朋友一样说,孩子会听;像朋友一样听,孩子会说。
在引起孩子的注意之前,不要开始说话。在还没有和孩子建立沟通之前,就在房间的另一头大呼小叫,然后期望得到回应。想法,我们需要靠近孩子,轻轻的抚摸它,并观察它正在做什么,并通过评论与他建立联系。大脑研究发现,当我们感觉与另一个人俩你是,我们跟容易接受他们的影响,所以你让他跟容易听你的,你不是在操纵,你是在承认对他重要东西的尊重。等他抬起头,然后开始交谈。如果他不抬头,确保你通过问“我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来吸引他的注意力,但他抬起了头,然后开始说话。
不要重复自己的话。如果你只问了一次儿没有得到回答,不要重复自己的话,你没有引起孩子的注意,试试第一条的方法。
少说话,我们大多数人用太多的词语来淡化我们的信息,从而失去孩子的注意力,当你给出指示时,尽可能少说话。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你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突然被他人打断,去做一些不是你优先考虑的事情,你会有什么感觉?你的孩子不需要分享你的优先权。如果你能认识到他是多么想继续做他正在做做的事情,这将会是很大的帮助。
参与合作。没有人愿意听命于别人,事实上这总会激起反抗。保持不得语气温暖,如果可以得话,给与选择。不如:现在去洗澡,还是5分钟后洗澡?现在睡觉,还是5分钟后睡觉?
保持冷静。当我们心烦意乱得时候,孩子们会感到不安全,他们在努力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他们的倾听上变得不那么有效,并且忽略了我们的信息。
建立常规。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都是唠叨,难怪孩子不听话,你有越多的”例行公事“,你就越不必成为一个教官。什么样的例行公事?习惯,比如孩子出门前做的事情(刷牙、上厕所、背包、穿鞋等等)如果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给他拍照,并把他们放在一张小海报上,你的孩子会慢慢学会的。让他负责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他将拥有一项新技能,而你的角色将仅限于问问题。比如:在你上学前,你还有什么事情要做?让我们看看你的日程安排。
听着。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孩子你说话,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倾听。只需要几分钟。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总是没有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看待,认为他们对家长必须是言听计从,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总和家长对着干。首先必须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把孩子看成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把对他们的要求以建议的方式说出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才能走入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