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六六妈,孩子刚满三岁,根据年龄的增长,安抚物不直存在,只是更换了内容。因为小时候一直是母乳喂养,我家孩子不存在安抚奶嘴一说,喝母乳就是一种安抚。对于不是家长自己带的孩子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朋友家的孩子大部分时间交给奶奶负责的,这个孩子的安抚物就是咬咬胶,在四个月还没出牙的时候,她就喜欢抱着一个咬咬胶啃。
有研究发现,超过70%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幼年时期的安慰物以及安抚玩具会有强烈的依赖感。但这并非是坏事。它们可以帮助宝宝很快入睡,而且也可以安抚宝宝焦躁的心情。而且也成为宝宝的第一个玩伴,建立起很深的感情。但是宝妈们也担心不利宝宝的健康成长,那么,宝宝需要安抚物吗?
宝宝需要安抚物,选择合适的安抚物可以让宝宝从母体出来后,很好地过渡到个体。安抚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代替的是妈妈。安抚物的选择上可以是妈妈的衣物,如果妈妈不在,将妈妈的衣服放在旁边也能起到安抚的作用。
那么我家断奶之后,孩子的安抚物就发生了变化。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喜欢趴在我的身上睡觉,我朋友家的孩子一直都是老人负责带的,睡前就是抱个小娃娃。
再大一些宝宝也可以选择书箱做自己的安抚物,睡前看上一会儿,当然也有一些可以播放的故事机也是十分不错的。
我家现在孩子三岁了,逐渐要过渡到由爸爸带着睡,再然后是独自入睡,现在孩子的睡前模式就变成了睡前故事,爸爸有时间的时候,睡前故事都是交给他来完成,这还加强了父子两的感情。
总之,宝宝若是依赖安抚物,家长不必为之戒掉。安抚物能让宝贝获得满足感,这有利于以后良好性格的养成,会让宝贝变得更有自信更乐观,也更利于接受挑战和懂得释放压力。如果强制纠正的话,可能会伤害宝宝弱小的心灵,给他留下不愉快的体验。
家长担心宝宝这个会成瘾,事实上这些安抚物,无伤大雅。他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如果短时间没有发生改变,那只是时间还没到。家长也要记得适当引导,不能太过强制改变。让孩子顺利度过幼时的安抚物。
宝宝刚出生时,自己一点生存的能力都没有,吃喝拉撒都需要外界的照顾,所以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极端的依赖最亲密的照顾者。这种依恋,在出生的第一年是逐渐增加的,到一岁半的时候,达到最强的程度。这个时候宝宝能踉踉跄跄的行走了,能够断断续续的说简单的话了,也就是说他的生理自理能力开始加强了,对妈妈的需要也开始逐渐减少,表现出能够自己一个人睡觉吃饭和玩耍了,那么他的自理心里能力如何加强呢?
宝宝能够借用一些外物来代替缓解对妈妈的依赖,有时是一块柔软的毛毯,一件就衣服,一个玩具等等。当宝宝觉得紧张焦虑或者不知所措时,也会增加对这种外物的接触,当然这种情况不会维持终生,一般从三四岁开始,慢慢就会减少了。因为那个时候宝宝生命中其他可以依恋的人增加了,比如爸爸、托儿所老师等,大多数宝宝到上小学的时候,这种情况都会基本消失。
只要孩子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孩子正常的“恋物”行为并不属于病态。
儿童恋物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行为,是儿童从“完全依赖”到“完全独立”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而两岁的儿童产生恋物行为最为强烈。如果孩子产生恋物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多拥抱:平常生活中无条件的拥抱他,抚摸他,即使他在犯错的情况下也可以拥抱他,给他安全感,让他有我爱你、有我在、我很安全的心理暗示,这样他就不会依恋其他依恋物。2)睡前安抚:所有的孩子都会害怕黑暗和噩梦,可能造成恋物情结。因此不管孩子和大人睡还是独睡一室,都要进行睡前安抚,所有家长可以在孩子睡前多陪陪他们,可以讲个睡眠故事或者唱个睡眠曲哄孩子入睡。3)多出去走走:可以多带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多和更多的小朋友接触。孩子性格开朗了自然对那些依恋物的依恋就少了。4)多找些替代品:用其他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找一些替代品,喜欢的东西多了,孩子的恋物行为将无法维持,也就不会对某一件物品保持强烈的依恋了。
安抚物,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满足孩子安全感的物品。有的宝宝几乎是从婴儿时期就有了自己的安抚物,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安抚物充当着“陪伴者”的角色,它能满足孩子情感和生理上的双重需求。
不过,很多家长对此表达了不同的声音:
正方:利大于弊
安抚奶嘴或者一些小玩具,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反方:弊大于利
时间长了安抚物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不能很好的面对真实的人际关系。
其实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但也要分年龄段看待。在孩子年龄太小但不得不与爸妈分开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安抚物,的确可以填补孩子内心安全感的空洞。
但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安抚物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发育,比如2、3岁依然迷恋安抚奶嘴,这对宝宝的颌骨发育和牙齿不利,父母还是需要及时站出来,帮助孩子戒掉。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质量和孩子对安慰物的依恋之间,并没有绝对关联。并且,孩子和安慰物之间的联结越亲密,在他们面对压力时,就越能适应压力。
换句话说,小孩子虽是借助安慰物化解压力,但长大后,就算安慰物不存在了,这种能力也会内化成一个成年人的压力管理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戒掉安抚物?
有些安抚物需要根据宝宝的成长阶段退出,比如安抚奶嘴和吃手,有些玩具类的安抚物家长无需暴力剥夺,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宝宝的注意力会转向其它地方,慢慢的会减少依恋。
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对安抚物的依赖逐渐加深,并且在社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逃避时,家长就需要找准原因,并积极干预了。
1、利用环境或生活习惯的改变
比如多带着孩子出门旅行,换一个环境,或者带着孩子去亲戚家小住几天,经常去玩也行,环境改变带来的新奇感官刺激及丰富的活动可让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和兴趣大大提高,长时间与安抚物分离,孩子慢慢的就会适应安抚物不在的情况。
2、找准机会换掉安抚物
比如,给宝宝换个玩具,并赋予一些特殊意义,或者跟孩子玩游戏时,也可以把安抚物设计到游戏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走进孩子的内心
最终极的方法,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她感受到爸妈的关心与爱护,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安抚物,孩子会更乐意向你倾诉内心的想法。
安抚物不是洪水猛兽,家长根据自家宝宝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比如2、3岁后还在频繁吃手、1岁后还用安抚奶嘴,对安抚物的依恋越来越严重等,这些需要找出原因并加以干预;再比如宝宝对某一玩具或某一物品依恋,人际交往能力正常,这个一般没什么问题,家长不用太担心。
未来宝宝的早期教育不要忽视哦~学龄前的儿童推荐用“猫小帅学汉字”这款识字软件,这个软件的课程丰富,生动形象的图画和声音,更能激起宝宝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育儿】
这个问题,不需要引导。
迷恋安抚物,也不代表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并不是父母尽力给了,孩子就会有的,因为安全感这个东西,依靠亲人给予,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去建立,而不是依赖。
所以说,安抚物,一定程度来讲,是孩子转嫁恐惧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还是离不开安抚物,是在将自己内心的害怕专家给了安抚物,比如,毛巾,布娃娃等,比较柔软的东西,是孩子最容易认定为安抚的。
儿童心理学家D.W.温尼科博士说:孩子的安抚物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良好过度,可以帮助孩子从全身心的依赖妈妈,顺利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
说一句题外话,孩子的很多行为,只是大人看着,觉得异常,其实,并不异常,家长觉得意外,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所以孩子就什么都不对了。
孩子的独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磨难和思考,才能让人生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