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误会的历史知识?

“衣冠禽兽”最初的本意是赞美人,而不是骂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所以留下很多传奇故事、成语故事等等,当然,还有很多被后世人误解的文化史实,比如“衣冠禽兽”不是骂人,而是赞美。

现在我们“衣冠禽兽”来形容一个人道德败坏,也就是说“衣冠禽兽”往往形容一个人品质和道德不好,说他们是有人的外表,却如同禽兽一样。跟道貌岸然、伪君子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误会了,“衣冠禽兽”的本意不是骂人,也不是形容一个人道德败坏,实际上是一种称赞、赞美,是夸人的。

根据史料记载,“衣冠禽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朝话本中,来源于明朝官员的服饰。明朝一开国,朱元璋就做了很多新政新举,其中一个就是统一文武百官衣服上的纹饰,为了明确区分官员文武和品级,便做了如下规定:

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溪敕;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将一品绘麒麟,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老虎;四品绘豹子;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同时,明朝还规定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到七品穿青袍,八品到九品穿绿袍。这样的好处就是,一个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将,是几品官,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因此,衣冠禽兽原指的是当官的。曾经人人以“衣冠禽兽”为荣。当时,你拿这个词去怼人,人家非但不会生气,可能还要在你面前三叩九拜地跪谢你。

这种在衣服上绣绘飞禽走兽的补子以区分官阶的制度,从朱元璋开始,一直沿用了近年。那么,为何“衣冠禽兽”后来成了骂人的呢?

主要原因是因为明朝中晚期某些当官的贪赃枉法、为非作歹,他们仗着自己的权势,肆意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老百姓就把这些“衣冠禽兽”视为强盗悍匪。后来衣冠禽兽便成了贬义词。


韩信没有参与还定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不是历史,而是戏剧创作。

背水一战消灭的并非赵军主力。


就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吧只不过是陈王败寇的原因,他统一的全中国,对于师大附阶层他杀的很少,你看那些个个国家的彝族基本上没怎么动。

只是撒了一批素是骗子,中间有几个儒生。

最最后汉朝掌握了天下,儒教嗯辣帮子人掌权了,他们自然要把前朝皇帝写的很坏。

秦始皇和杨广是一样的人物


被误会的历史知识很多,我们现在了解和掌握的历史知识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历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历史知识是历史学家或者说研究历史之人,根据史料的只言片语与考古发掘相结合而得到的一种推测。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所以历史本身就不是历史,不是历史我们也只能姑且当做历史,没有别的办法。另外在谈到远古时期时,比如说夏朝究竟存在不存在在史学界还仍然争论不休。还有些远古时代的故事历史学家们都明确的标明是传说,比如商周之交的事情,唯一的史料就是封神演义,也就是传说。再者小说影视剧的影响使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差的更远。比如说三国演义,比较权威的史学家就断言,其只有40%的真实性,草船借箭等精典之作非诸葛亮所为,而是孙权等等。

谢谢邀请!


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夜郎没有“自大”。在人们提起“夜郎”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等等。

其实这个事情也被误解了许久。我们先从史记里面记载的事情来说吧!

史记里记载:公元前122年,汉排遣使者来了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云南)。使者见了滇国的王,滇王好奇的问了一句:汉朝和我滇国比哪个大?使者就记住了这个小国家。后来到了夜郎国这一块,使者又听见夜郎候问起:“汉朝与我的国家相比哪个大?”由此把“夜郎”和“自大”联系在一起。其实滇国和夜郎国还是有地域范围上的差别的。

那么夜郎到底有多大呢?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就是说夜郎有多大,没有数据可以查询。

另外《后汉书》追书战国时期夜郎的范围: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这告诉我们,当时的夜郎国涵盖了今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大部分地区。在当时照领土来说,是可以言“大”的。

由于使者是先被滇国的王给问了话,再后被夜郎候问起,再加上使者也没有真实了解过夜郎国地域范围,所以把“自大”的帽子扣到了“夜郎”的头上。而这两个国家也是并不知道汉朝的疆域,被局限而孤陋寡闻了,才问出来这样的得罪人的问题。并不是真的喜欢妄自尊大哦。


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杀害功臣的惨剧,是满清诋毀、妖魔化朱元璋,造成被误会的历史产物。


一,狐狸精妲己。妲己是商纣王的妃子,世人都知道纣王残暴,妲己妖媚毒辣,两人最后身死灭国,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相背驰,首先纣王不是帝号,这是后人因为他恶起的绰号“纣”,他的真名叫帝辛,关于纣王的很多罪状殷墟里并没有指责,只是周人要造反,必须朝帝辛泼脏水罢了,比如春秋时期记载比干谏而死,到了吕不韦那变成剖心而死,到了司马迁那变得更生动,要看心是不是七窍;妲己这人就是帝辛晚年的妃子,妲己对帝辛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如果帝辛真对妲己听之任之,那商朝最得势的应该是妲己身后的有苏氏,结果却是没有。

图为阿房宫遗址。

二、项羽火烧阿房宫。千百年来,人们都把火烧阿房宫的糊涂账记在项羽身上,可能是对《史记》项羽烧秦宫的误读,也可能是杜牧《阿房宫赋》的失实,导致项羽背负了这一罪名,其实是冤枉的,现在考证阿房宫根本没有建起来,何来火烧一说呢,到了汉朝时,阿房宫址被改建为阿城,纳入上林苑宫殿群。

图为庐江的周瑜墓。

三,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人们也认识了东吴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其形象小肚鸡肠,嫉妒贤能,其实这也是极大的误读,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出身好,有战绩,江东百姓称为“周郎”,这个郎就是杰出青年的意思,孙权时期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且还很年轻,周瑜对音律很精通,有句话说得好“琴有误,周郎顾”,苏轼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都是写的周瑜,羽扇纶巾才是周瑜的形象。

当年曹魏的邓艾率军走阴平古道穿越了崎岖的摩天岭,灭了西蜀,刘禅自缚投降。

四,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司马昭的一问是否思念家乡,刘禅说,这里有歌舞有酒肉,怎么思念西蜀呢,因此刘禅在历史上留下了昏庸无能的污点,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世人皆认为他因昏庸误国,但史料上的刘禅并非懦弱无能,而且还很有智慧,诸葛亮对其评价也很中肯,刘禅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皇帝,动乱年代,没有才智能执政这么久?在北伐和治国上刘禅都有自己的观点,西蜀被灭后,如果不是刘禅的安乐,怎能活过8年后寿终正寝,或许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

唐伯虎(1470-1524年)明朝大才子,书画造诣很高,但身世很悲凉,既不风流,也不倜傥。

五,风流倜傥的唐伯虎。人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事实上是很悲哀的,家里并不殷实,考科举受牵连彻底断了仕途,只能靠卖书画为生,唐伯虎也没有8个妻妾,他先后有3任妻子,第一个早年病死了,第二个嫌他穷跑了,第三个是个娼女,两人相依为命,晚年唐伯虎生活拮据,常常要靠救济为生,唐伯虎终身不得志、郁郁寡欢,54岁就与世长辞了。


因为专攻西汉史,而秦末汉初这段历史因为种种原因掺杂了不少添油加醋,口口相传的东西,所以可能造成了不少误会,这里可以列举一些。

第一个误会:赵高是太监。

其实不是,赵高非但不是太监,还身高体壮,精通书法和法律,因此深受始皇帝信任,既担任随行的中车府令,又担任胡亥的老师。

第二个误会:张良一开始就死心塌地辅佐刘邦。

张良在反秦的初期,他的志愿是复兴韩国,然后像父亲和祖父一样,担任韩国国相。他成功了,但是在韩王成被项羽杀死之后,他意识到天下终将归于楚汉中的一方,才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第三个误会:项羽是因为自己想当关中王,被刘邦抢先了才暴怒。

项羽从来没想当过关中王,这从他一早就封投降的章邯为雍王就可以知道了,何况他还说过“富贵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他生刘邦的气,是因为刘邦在函谷关设防,想独自占有关中地盘和财富的分配权。

第四个误会:鸿门宴上项羽想杀刘邦。

鸿门宴是一场被夸张的谈判,这个我在别的文章里分析过,比较长就不累述了。简单而言,项伯是作为项羽亲信出使的,而非偷偷通风报信。项羽也并未想杀刘邦。

第五个误会:章邯投降是因为赵高不接见司马欣。

这个也在我的很多文章里分析过。赵高刚执掌大权,不可能会希望军事上出现问题,没理由不见司马欣。而从投降后司马欣接管二十万秦军,又是项家故人的关系来看,章邯投降是司马欣和项羽计划好的一场诱导。

篇幅有限,其他的有机会再说。


二战中,丘吉尔和罗斯福,曾经计划谋杀蒋介石。

(开罗会议)

我们一般的历史常识中,二战期间蒋介石和英美两国的关系非常好,作为同盟国,齐心协力抗击侵略者。但实际上,他们的关系没这么好。

现在的英国二战时期解密文件和史迪威的回忆录,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件很特别的事情。

1943年11月下旬,当时的埃及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美中英三国首脑在这里开会。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蒋介石参加了会议,讨论三国联合对日作战的问题。

实际上,蒋介石和丘吉尔的关系并不好,蒋介石为了团结印度人民抗日,多次公开催促英国让印度独立。而丘吉尔不想放弃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并且非常担心中国以后会影响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

所以,丘吉尔曾计划谋杀蒋介石。

(丘吉尔)

他曾经召集英国参谋总长伊斯梅上将、陆军情报部长卡尔格特中将等人,一起秘密商量这件事。最终,丘吉尔指定英国驻华大使陆军副武官查尔斯上校负责这件事。

查尔斯组建了一支行动小组,在开罗会议召开之前,准备了三枚最新型的微型高爆炸力定时炸弹,打算装上蒋介石的座机。

在兰姆加尔机场,行动小组的人员发现,蒋介石的警卫人员非常警觉,始终团团围住飞机,连中国空军军官都不准走近,行动小组找不到机会装炸弹。但是,查尔斯发现,蒋介石似乎对美国人非常放心,还有两位美国机械师帮助检修飞机。

丘吉尔意识到,想刺杀蒋介石,需要罗斯福的帮助。

开罗会议结束之后,罗斯福派往重庆的最高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专门向罗斯福发了牢骚,说蒋介石不配合自己工作。

罗斯福回答说:蒋介石先生太固执、太自私,一点儿不顾大局。

之后,罗斯福告诉史迪威,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蒋介石”。史迪威带着这个命令返回中国,指示自己的副手多恩准将启动“蓝鲸计划”,行动期限为三个月,逾期自动失效。

(蒋介石与史迪威)

虽然英国方面和美军也有关于此事的沟通,但是两国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美国人决定单独行动,执行自己的计划。

具体来说,蒋介石已经计划在3月中旬访问印度,同时去兰姆加尔基地为卫立煌、孙立人等将领授勋。美国人计划在飞机上动手脚,让蒋介石飞到喜马拉雅山上空时,飞机忽然出现故障,到时候所有人都要被迫跳伞,降落伞也做过手脚,全部无法打开。于是,蒋介石就会“意外”死于空难。

计划确实很周密,但是这一切,都被戴笠所警觉。戴笠通过自己的情报网发现,近期一些盟军军官频繁接触,有时候秘密商谈到深夜,一定有问题。

于是,戴笠提醒蒋介石,一定要注意防备。

但是,蒋介石并不相信英美盟军会害死他,尤其是这个关键时期。

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的印度之行,因为豫湘桂会战耽误了,后来衡阳失守,桂林和柳州又被日军全力进攻,蒋介石一时忙的晕头转向,也就放弃了去印度的想法。

美国人对付蒋介石的计划,也就完全没用了。

这一切,都淹没在了历史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盟军相关资料解密,史迪威也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件事,大家才了解这一真相。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读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历史,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造成误会的历史知识被别人笑。所以以史为鉴认为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多从其他角度看看。

今天以史为鉴就讲三个容易被误会的历史故事

一,汉代基本上皇帝都有男宠

汉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开疆扩土最大的时代之一。大汉威武的羽林军充满了阳刚之气。汉武大帝也被认为是文治武功都极为出色的千古一帝。

但是汉代皇帝却基本上都有男宠,普遍有好男风的风气。

汉高祖刘邦有男宠籍孺;汉惠帝有男宠闳孺;汉文帝有男宠邓通;汉武帝有韩嫣、李延年、卫青、霍去病。。。汉成帝有男宠张放;

最夸张的是汉哀帝,汉哀帝对他的男宠董贤好到什么程度了呢?都要准备禅让帝位给董贤了!

而且汉代皇帝不会因为喜欢男宠就遮遮掩掩,男宠也不会羞羞答答。汉成帝的男宠张放在成帝死后,活活伤心哭死,也是真爱了。

二,勒石燕然的窦宪是个奸臣

提到汉代军功,就必须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窦宪的“勒石燕然”。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功绩斐然的一笔。

但是窦宪其实是因为什么才主动领兵作战呢?

因为窦宪妹妹是皇后,窦宪成为外戚后目中无人,嚣张跋扈,连公主都不放在眼里。

窦宪还特别小心眼,睚眦必报。谒者韩纡当年曾经审判过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居然令人将他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都乡侯刘畅来被太后召见了几次,窦宪就怕刘畅分了他的权,派遣刺客杀了刘畅。

窦宪因为这事被太后惩罚,自己也觉得过分,就请求带兵去打匈奴,胜利就回来,败了就死在匈奴。结果此时的匈奴早就被打怕了,窦宪击败匈奴,勒石燕然,获得大功,于是更加嚣张。

整个朝政都在窦家人的把持之下,阴谋造反。后来被汉和帝一网打尽,逼其自杀。

三,大才子孔融其实没啥本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而且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子。

但是孔融写文章名气虽大,在实际治理地方和领军作战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被当时和后世许多人评价为志大才疏。

孔融最早因为劝谏董卓,被董卓故意派到黄巾之乱最为严峻的北海去治理地方。

孔融到了之后,不是休整城池,加大军队建设,反而按照儒家思想,积聚民众,推广儒学,成立学校。结果黄巾来一次,孔融就大败一次。后来被管亥率几万人给包围了,还是太史慈孤身突出重围向刘备求救。结果刘备率领三千士兵就打跑了管亥。

孔融在北海六年,军事、政治、治理地方等事情上一件都没用搞成功,最后也只能投奔在曹操麾下写写文章。

可是孔融还要自命清高,看不起曹操,在屡次三番讥讽曹操,终于惹来杀身之祸。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励志故事后面的毒鸡汤

以前经常看到有这种标题《中国教育的悲哀,爱因斯坦小学数学仅1分,却被培养成伟大的物理学家》,好吧,我承认一口气读完标题不被憋死算种成就。于是江湖中纷纷传言那个叫爱因斯坦的老头,小时候奇笨无比,一加一等于二都得上手指头数半个小时。但爱老头身残志坚,每天苦修到凌晨5点,在德国精密的教育下,终成一代大师。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先天聪明却不肯努力,教育又黑暗无比,终于都变成了IT民工云云。

对这种起手就两连黑的文法,吐槽机当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然而在看了德国小学的分数标准第一个鸡汤就破灭了,他们一共就6分,其中1分代表的意思是sehrgut(优秀)。换句话说,那家伙是个数学天才!而后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成绩单被公布出来,瑞士也是六分制,只是6分变成了满分。看看吧....

理科几乎全是满分,只有法语差强人意,其他成绩也不错。真实的爱因斯坦9岁上中学,12岁玩欧几里得几何,13岁读康德哲学,16岁自学微积分,这货完全就是个不讲道理的天才。你们说他小时候奇笨无比?还拿他黑中国教育?爱因斯坦要是都算笨的话,咱们全都成没进化的原始人了。

将相和里的廉颇

将相和已经成了一段千古佳话,一提到这个典故,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肌肉堪比史泰龙的白胡子老头,光着膀子背荆条去给一个年轻后生请罪。然后两人携手而立,哈哈大笑,赵国遂复兴有望。

虽然《史记》中对廉颇生卒年不详,但无论如何负荆请罪的廉颇都不是个老头。因为在书里廉颇第一次出现是他为将领兵破齐,那是公元前283年的事儿,在公元前245年,乐乘替换廉颇,于是他去了魏国,结束一生征战。到了公元前236年,他还在魏国接待使者,吃了好多饭,证明自己还能打。有资料可查的事迹就前后47年。

那么渑池会是在哪年呢?公元前279年!将相和无疑发生在渑池会之前,如果那时候廉颇胡子都白了,那么结论是廉颇活了130岁以上!这完全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百岁以上老人能吃掉那么多饭......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将相和的时候廉颇还非常年轻,最多也就30岁上下,多数人的印象是种错觉.....


原始地址:/wenti/2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