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讲,叛逆期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自我跟父母对他的期望发生冲突,然后开始抵触、自我矫正。
于是,外显为叛逆、不愿意沟通。这是每个人人格发展的毕竟阶段。
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家庭,叛逆期会显得柔和许多。
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另外他们还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过多控制和指点。
所以,作为父亲如果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先跟孩子搞好亲子关系。
比如,可以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多跟孩子聊天,出去玩等等,通过接触孩子,多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和爱好,这样在教育孩子时,才会更有底气。
另外,在孩子的叛逆期,遇到事情,千万不要独断专行,擅自给孩子做决定,正确的做法是要多跟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想法再决定。
总之,对待叛逆期的孩子,我们最好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待,把该有的尊重和理解都给他,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孩子接纳自己。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什么叫叛逆期?我给它的定义是,孩子心智未成熟,无法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需要作为父母来进行辅助指导,来使孩子进入正轨,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即使父母的做法,现在让他觉得反感,那以后反过来看他还是会感激你的。同样可以得出错误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孩子对自己未来有正确的认识,和属于自己的兴趣,而作为父母,出于自己的私心,无理由的剥夺孩子的自由,那么这就不叫合格了。
作为父亲,我觉得大多数人和母亲不同的是没有温柔,大部分会简单的使用暴力,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暴力对待孩子,只会带来孩子对你的厌恶,更谈不上什么合格了。
合格的父亲应该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并起到榜样的作用,特别是对男孩子来说,尊重孩子,体量孩子更不用说,给予孩子必要的物质基础,不要把自己认为的一套强加给孩子,应该用客观的事实去教育。
从孩子出生直至需要放手的成年,父母的言行、沟通教育的方式将会直接决定孩子有无“叛逆期”。换句话说,叛逆期的出现是父母们自己种下的果,只不过“因”常常在他们的视角里被忽视掉。
我自己的叛逆期大概是从初中到大学,给老妈遭了不少罪。工作后,每次想起这事就觉得愧疚。但这不代表我不爱她,相反我十分爱她胜过爱任何人。
老妈只上到小学就不得不回去帮婆婆照顾家庭了,有时她和我提起说自己当时的作文很好经常被老师在课堂上读。
我的叛逆形成原因大抵以下几方面:
1.她不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到什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我沟通、不知道时下流行什么因此慢慢到初中我们之间缺乏很多沟通。
2.我讨厌她的溺爱,觉得那只是一种束缚,现在我错了,它只是没有合适的表达。因为这给她带来的伤害让我很内疚。
3.缺乏很多的言语和行动上爱的表达,国人尤其是亲人之间往往“爱在心头口难开”,他们相互之间不会表达“我爱你”。老爸的第一次在我面前哭是在一年的年夜饭上,此前我一直怕他因为小时候的棍棒教育,长大了隔阂依然存在。现在工作了,明白了不怕了。
作为父母我们的知识保有量要在孩子5倍以上,所以孩子有什么疑惑你都可以为他解答,有心事不会藏在心里自然会和家长分享。其次,阅读沟通方面的书,孩子是你人生在世最大的资产,我们想让他们幸福!所以花一点时间就好;对于流行元素你及时体验,这样你什么都懂,孩子就不会觉得你很low从而不和你说话。希望这个能帮到你。
耐心而又细心的对待孩子,温柔而又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坏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亲
首先要记住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对孩子越严厉,逆反越容易累积爆发,因此家长要非常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其次要学会尊重他,而不能当他是依然小小孩那样对待他。不要把孩子缺点挂在嘴上,帮孩子建立成功档案和自信心,不要一味责备伤害孩子的人格,也不要过分迁就,更不要反复唠叨,多商量多探讨,给孩子表达思想的权利和自由。
最后家长需要注意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让他有自己的主见和决策权。如果有的时候他的感情战胜理智,需要肯定他积极的一面,再跟他讲清道理,学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初中这个阶段是孩子在人生中困惑最集中的阶段,容易感情战胜理智,做一些不合乎逻辑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和他不断沟通,多探讨人生的理想、志向、两性的心理差异、挫折的心理建设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孩子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全面地看待它,喜欢抓住一个点,甚至钻牛角尖不能自拔。这就需要家长尤其是父亲帮他向面上引导,更全面更辨证地看待问题,可以帮他找到更客观的答案。
【家庭伦理类话题】
谢邀。父与子谁更处在叛逆期中?人生整体看,贤达一百年,糊涂一百年,都要学到老。按照现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划分,基本上有五个时段,即:童年01岁-06岁,少年06岁-13岁,青年14岁-44岁,中年45岁-59岁,老年60岁-100岁并百岁以上一一这之中至少有三个问:一问所谓的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发生,一般会在哪个年龄段出现?二问还有一个叛逆期,又是从几岁到几岁反应?三问特别紧要的是,父母在青春期或更年期内与叛逆期子女之间又当如何论断?
1994年,83岁的季羡林的87岁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丧葬费用中,季羡林要求其59岁的儿子季承出2万元。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出,结果父子交恶。这不是钱的问题了吧?此后父子二人十三年时间里不曽相互往来。其实,2002年,得知父亲生病的时候,季承曾想见父亲,但受到了阻挠。直到2008年,在父亲的学生等牵线下,季承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医院,终于见到了97岁高龄的父亲。季承跪地向父亲赔罪认错,季羡林看着儿子也老泪纵横,冰释前嫌。
季承把自己再婚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为他们祝福。与父亲和好后,季承经常带着妻子和儿子去看望父亲,不时陪伴父亲身边。我的母亲刘蕊华,1948-1952在北京辅仁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读本科、1952-1953在中央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54起任《文艺学习》编辑,工作之一是协助主编韦君宜筹办名家讲座和回答读者来信。但是,她在我20周岁时,毫无文艺色彩、有意无意地向我透露说,人生有三关,父母关、夫妻关、子女关。我当时只请母亲解释一下父母关。她当即就对我说道,所谓父母关就是父母双全,都在,离婚的父母,也都在。她是在我青春期的时候,与我沟通和释放信号吧!
又过若干年有部电视剧《浪子回头记》,请我作主题歌的歌词。我接活儿后查资料发现: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当然,受到的困挠也不会轻易排除或淡忘。好家伙,叛,叛,叛一一1、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2、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3、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大家常见又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上图小画框左下角即家慈,她生我后第四月,参加一个全国性会议被临时通知进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可就是,那一次,我还发现我有理由写出人生第四、第五个叛逆期,发生在14-44岁之间!不是么?闪婚闪离的男欢女爱,仅限于两个人也便罢,七年之痒的年轻父母,有子女也离婚则另说,这不比任何一个子女的叛逆更加叛逆吗?所以,子女的叛逆会给父母带来困挠,反之亦然。就决定写《金不换》《银发丝》两首歌词一一至今仍然觉得一一青年和壮年两个时期,哪儿还有好日子过,全是需要好好沟通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哪里单是大人和小孩沟通好不好的叛逆期?
这也就是说从06岁到60岁的每一年,都应该是人生主动与被动的质量年(此前和此后被动性大)。从遗传学意义观察,父母与子女就血缘关系而言,似乎都在青春期或更年期相互缠绕之中:父母在与子女有关叛逆期的“度过”与“渡过”时,按照现代汉语规范一一度光阴的时间“度”和渡难关的空间“渡”,不过是前一个没有三点水而另一个必须有三点水,无论如何两个“度”与“渡”不都是同在叛逆期之中的么?因此我好像知道了“度”与“渡”是沟通解决困扰有无“泪”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