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都会存在入园焦虑的问题,要不开始上学要不上一段时间后。
通常情况下,这是因为父母一直强力向孩子灌输“必须要去幼儿园”“你必须要乖乖的”的观念,孩子才会勉强地表现得愿意去幼儿园。此时,孩子的内心中对去陌生的幼儿园感到不安,却又不能表现出来,其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会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比方说,有些孩子虽然嘴上说想去幼儿园,但却常常在早上要出门时突然肚子痛,这并不是孩子在装病,而是他们压力的体现。如果孩子常常出现这些状况,家长就一定要注意反省了。当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时,他们是真的不想去,因为他们对陌生的环境和离开父母非常不安。当孩子那样说的时候,很多无可奈何的父母会用“你怎么能不想去幼儿园呢”“幼儿园多有意思啊,爸爸都特别想去幼儿园”等等来回应孩子。其实,这就犯了否认孩子真实感受的错误。
是,有。不同的孩子的适应力不同。孩子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和安全感,到达新的地方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不过在不同环境长大的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一样,他们有的表现出容易适应,很快就和新的环境形成一团。但是有的就会表现出很焦虑。
宝宝初入幼儿园,“分离焦虑”、“陌生焦虑”接踵而至宝宝的入园焦虑会有哪些?各个宝宝的症状是否相似?有哪些特点?家里家外有哪些不同?
入园焦虑的可能表现:
1、抵制入园的行为
当发现幼儿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玩之后,孩子为了逃避入园的“厄运”,往往会做出许多地抵制行为,如,哭哭啼啼,试图软化父母把他们留在家里;再比如,捶胸顿足、撒泼打滚,试图以“武力”解决问题;再比如,磨磨蹭蹭,尽量拖延去幼儿园的时间……
2、性情的突然改变
不少妈妈会发现,孩子入园后,原本外向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内向了,原本乖巧的孩子变得爱哭鼻子、爱发脾气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孩子是突然面临陌生环境时所表现出的本能反应,因为在家庭所创造的安全场突然消失之后,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他们一下子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掌控感,这种被剥夺的感觉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需要发泄、需要自我保护,异常表现便由此产生。
3、生活技能的倒退
入园焦虑还可能造成孩子生活技能的倒退,这种情况在家里的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原本已经喜欢独立活动的孩子变得更加粘人了,原本具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突然变得“弱智”,随地拉屎拉尿了,原本睡眠踏实的孩子突然变得睡眠不安、多梦易醒了……孩子需要用这类倒退的行为来唤起我们的更多关爱,从而时在园期间失去的亲情之爱得到补偿,同时,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无所顾忌地放松行为也是一种宣泄,有助于他们尽快修复入园带来的不安。
记得我们家孩子入园的时候我和他说再见,告诉他中午吃饭就过来接他。但他看起来还是会很难过,但他会说‘‘妈妈,再见’’!刚开始那几天听老师说他总是很委屈的坐那里难过。习惯就好了。但想到这些就会很心疼。现在上一年级了,我问他当时为什么会那么伤心,他说怕我不要他了。
入园焦虑:伤痛难免,但可以疗愈
前面的话:
睡前在网上闲逛,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大意是“入园可以很轻松”。嗯,又到一年入园季,类似的内容应该不少,幼儿园新生的父母也非常需要关于入园适应的帮助。只是,入园适应,真的可以”很轻松“吗?
时光回溯,三年前,我也是一个幼儿园新生的妈妈。一直在育儿杂志工作,每年都会做关于入园适应的文章。所以,我们的入园准备工作开始得很早。
我提前半年给游游报了一个芭蕾班,想让她感受一下离开妈妈自己去上课的感觉。外公外婆没事就带她去幼儿园附近溜达,有时候还能蹭着进去玩一会,算是熟悉环境。
我们常常会玩“上幼儿园”的游戏,让她知道妈妈早上会怎么送,晚上会按时接。也会互换角色,让她演妈妈,我演孩子,在上学路上哭哭啼啼,借以告诉她“不开心也很正常“。
我们也一起读和幼儿园有关的绘本。《汤姆上幼儿园》和《魔法亲亲》也是我之后常常向其它妈妈推荐的帮助入园适应的绘本。
所有这些准备,我相信或多或少对游适应幼儿园是有帮助的。但是,仍然不能避免在入园初期,我们共同度过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以至于现在再读当时的记录,内心仍会泛出真切的痛楚。
在当年一日日纪录游入园经历的微博里,曾经有人留下这样的评论:”你考虑那么多,准备那么多,做那么多事,孩子入园时不是也照样哭吗。你做的这一切,有用吗?“面对这样的质疑,一时间,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三年后,看到游戏力工作室这篇关于入园焦虑的文章,长出一口气。它不仅解决了我当年的疑惑,也为即将或者已经深陷入园焦虑的家庭提供了更有效的帮助。
——钟煜该做的入园准备工作我都做了,为什么到入园时孩子还是大哭?
入园给孩子带来的是双重挑战:陌生环境+亲子分离。常用的方式,包括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给孩子讲描述幼儿园生活的故事,甚至陪园,其实能做到的都只是帮助孩子熟悉新环境,了解新的生活规范,但并不能消除亲子分离造成的焦虑。
对孩子而言,即便是去过100次的地方,若是要和爸爸妈妈分开,焦虑总是难以避免。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补充能量。
可是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从过去可以随时回到爸爸妈妈怀抱的习惯,突然变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状态,想想看,这样的巨大变化,会造成怎样的心理压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哭闹、焦躁,甚至表现出剧烈的抗拒,都是正常的。
可以说,分离必然造成焦虑,甚至带来巨大的伤痛。无论你的前期准备多么充分,无论孩子的个性多么开朗活泼,这种“伤”都无法避免。当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搂着你的脖子大声嚎哭,这并不说明你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好,也不代表你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更不表示孩子有什么性格缺陷。
反而是那些一直不哭闹的孩子更应该引起注意,不哭闹并不代表没有负面情绪,很有可能是孩子不肯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背后积压,当孩子遇到新的挫折时,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爆发。
分离焦虑必须经由分离才能解决,但如何对待孩子因为分离产生的情绪十分重要。我们以往对待分离情绪的态度,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无视情绪。
认为既然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那就不用管他,哭够了就好了。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常见的转移注意力:“你看你看,那个玩具多好玩啊。”
讲道理:“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的。不上幼儿园就不能学新东西,认识新朋友。”
否定情绪:“有什么可哭的,幼儿园多好玩啊。”“你看,那个小朋友就不哭,比你勇敢。”……
这些方法,都是事实上的对“分离”的不作为,任由孩子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害怕情绪。
在孩子的眼泪和哀求面前一次次妥协,要么延长陪园的时间,要么在送园路上与孩子反复纠缠,要么干脆同意“今天不去了,明天再说。”
与前一种态度相反,“接纳情绪”是如今得到很多父母认同的观念。然而面对始料未及的孩子情绪大爆发,面对无休止的眼泪和“妈妈你让我做什么都行,我就是不要上幼儿园”的恳求,父母往往也陷入巨大的无力感,除了把孩子久久地搂在怀中,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我们能够理解分离焦虑产生的必然性,对孩子因此爆发的负面情绪也就能有更适合的应对方式。在送园的时候尽量做到态度明确,果断分离,就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送园
“我知道你和我分开很伤心,但我相信你会在幼儿园顺利度过一整天。我一定会按时来接你。”如前文所述,无论你之前做过多么精心的准备,都很难避免送园时的揪心场面:伤心落泪、嚎啕大哭、搂着妈妈脖子不撒手、对妈妈拳打脚踢……此时,请先深呼吸!
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送园时都不宜展开拉锯战,而是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大人要表现出镇定和轻松,你的焦灼会让孩子更恐惧与你分离。虽然我们知道这很不容易,但却至关重要。
2.与孩子拥抱告别,并告诉他:晚上一定来接你。如果孩子搂住不放或者拳打脚踢,要不生气地,温和和坚定地拉开孩子的手,把他交给老师。
3.果断离开,不停留。
既要有明确的态度“果断分离”,又要确保高质量的“亲密重逢”,两方面协力,帮助孩子疗愈入园焦虑带来的伤痛。
和孩子分离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平静和镇定。你应该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建议了。很多幼儿园在与新生家长交流时也会建议父母要坚定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然后就果断离开。不过,分离仅仅是第一步,之后的重逢也十分重要。很多时候父母只记得“要放手”,忽略了重逢时候对亲密关系的修补和对伤痛的疗愈。
你也许会说:什么重逢?不就是到时候去接园吗?不,接园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强调高质量的亲密重逢,更多是在情感层面与孩子的再次联结。因分离而缺失的能量和造成的伤痛,要在重逢时给孩子充分的弥补。
《游戏力》一书中提出了”蓄杯理论“。作者科恩博士曾在文章中说:
”每个宝宝生来都带着一只空杯子。而为人父母的责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满“爱”与“亲密”。当宝宝的杯子被填满时,他就是快乐的、安静的、清明的、乐于合作的。相反,始终怀抱空杯子的宝宝,总是闷闷不乐、异常淘气,甚至连睡眠也很不踏实。“这个理论在入园焦虑期是对父母十分关键的提示。与家人分开一整天,孩子内心的爱与亲密感会有很大的缺失,需要我们及时提供补充和滋养,与他重建联结。
从接园一直到第二天早晨送园就是重要的“蓄杯”时间。这个过程中,在理解和接纳孩子负面情绪的基础上,爸爸妈妈还应该通过持续不断地释放关爱,主动激发孩子的正面情绪帮助孩子修复心理伤痕,积蓄充足的能量面对第二天的又一次“分离”。
接园
“真高兴又见到你了!我非常非常想你。比你想我还要多!”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用语言和身体动作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真想你啊。我知道你在幼儿园这一整天过得很不容易。真开心又见到你。
在爸爸妈妈对孩子表达想念和关爱时,有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委屈伤心。不要担心触发孩子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一定是存在的,找到了表达的通道,得以倾诉或者发泄反而是好事。
爸爸妈妈的表达方式要视孩子的具体状态而定。比如,如果孩子状态还好,可以抱着他说:来!让妈妈亲你100口。不对,要亲1000口才够。
如果孩子状态不好,那么就不适合过于夸张搞笑的方式,可以先抱抱,拉拉手,通过亲密的肢体动作传递关爱就好。等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后,再考虑更开心的游戏。
除了送园和接园,家庭时光也很重要。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让孩子表达感受,帮孩子平复心情?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孩子调整情绪,激发正向的感受?以及如何面对第二天一早的再一次分离,这篇文章已经太长,我们将在下篇与你分享。
本文作者=游戏力工作室
原文发表于游戏力微信公众号:youxili123
游戏力倡导以“游戏”为媒介的亲子互动,分享神经科学带来的成长启示。
出版畅销《游戏力》系列、《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亲子游戏图画《天天游戏力》,当当网有售。
转载授权:info@youxil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