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哈尔滨4岁白血病男童和妈妈举行婚礼?

谢邀,人世间的爱有很多种,父爱母爱是最最真挚的,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病痛的煎熬,可以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形容,他们的这种行为,或者说这件事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爱的表现,祝福他们,祝福小孩早日康复


说实话,看到这则新闻我的感受真的是五味杂陈。一对父母,他们的4岁儿子不幸罹患白血病,值得同情,如果他们有困难,我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换了任何一对父母,都是人间悲剧。

但是,我却不赞同他们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赞同,而且持批评态度。

不赞同的理由是,我不相信,而且从发展心理角度,“婚礼”绝不可能是4岁男童的心愿。作为父母,年幼的孩子还来不及成长尝试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么竭尽所能帮助孩子实现未了的心愿,值得赞许,值得祝福。但是,4岁的孩子,而且是男童,根本还没有发育到对婚礼有憧憬的年龄。女童还有可能从性别社会化中懵懂地对婚礼怀有好奇和模仿的期待,4岁男童在正常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是不大可能习得和发展出对婚礼的期待来,哪怕是模仿的期待。

那么,道理很简单,一对父母在孩子罹患白血病濒临死亡时,竭尽全力努力去做一件与他们不幸的孩子屁关系都没有的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值得赞同。

批评的理由是,这是一对自私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年后娶回媳妇是父母自己的期望,与孩子无关,而且是粗暴地加诸孩子的自私的愿望。可以想见,如果他们的孩子没有这么不幸罹患白血病,而且是健康顺利地成长,那么在未来的婚恋问题上这对父母也很可能是那种给子女带来无穷烦恼的支配型父母。如果他们的孩子恰好喜欢单身,不愿意选择结婚;或者他们的孩子干脆就是同性恋,只想与男朋友一起,这对父母几乎就是可能夺走成年孩子真正幸福的那种颟顸父母。

更关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愿望,不惜拿病入膏肓的年幼孩子来做“道具”,让孩子来扮演新郎,母亲扮演新娘。

甚至,这样的做派已经涉及误导乱伦之嫌。4岁的男孩正好是性心理发育中的生殖器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这个年龄阶段(3~6岁)的儿童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殖器,并开始清晰地意识到两性的差别,而且他们会将潜意识的性爱对象指向自己的异性父母,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可能会表达出将来与妈妈结婚这样的想法,而成年父母的责任是引导而不是迎合孩子幼稚的念头。

因此,如果4岁男童的白血病得治,孩子的生命得以被挽救,那么这场不合时宜的母子婚礼将给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带来极为负面的消极影响,损害乃至葬送孩子未来正常的性心理发展,。

即使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这则新闻也是属于应该被批评的负面新闻,否则就可能误导效仿者。

所以,尽管五味杂陈,我也只能很遗憾地给这件事打个差评,给这对父母的做法打个差评。


孤儿从小被奶奶毒打辱骂(短命死,强盗崽、千嫁万嫁...)

6岁砍柴摔伤手

7岁自己挣钱读书还得做家务

14岁奶奶不让读初中,在家干农活被她整得快死才逃跑

20岁手发病手术后遗症一直无法正常工作

25岁照顾摊患奶奶半年。她死后她女儿说我偷给她几百万...

搜索QQ、微博苗岭小铺

这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


简单用几个词评价这场婚姻:乱伦,违法,变态,迷信。

首先声明,孩子很可怜,很无奈,所有的错都是这对夫妻的,孩子因为他们的错在受罪。

1,乱伦。

孩子娶自己亲生母亲,这样乱伦的事情只有上古时代才有。那就是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了。

2,违法。

《婚姻法》规定我国实施一夫一妻制。而这女子两次婚姻,虽然第二次没有结婚证,但确实起到了违法行为的不好师范。

3,变态

也许这对夫妻是要募捐或者冲喜,但对于孩子来说,是折磨和伤害。第一,孩子已经萌生性观念,现在给他办婚礼,对他以后的性发育会造成错误引导。第二,孩子是病人,为了自己虚荣心或者炒作让孩子参与这样的闹剧,不利于病情恢复。

4,迷信

古人常有给病人娶妻冲喜的行为,这是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替代疗法。至于疗效,不说大家也清楚。现在都21世纪了,想用冲喜来治病,是不是胡闹?建议这对夫妻再试试出马仙跳大神,也许有用。

作为一个会说的农村人,我要讲:“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更关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愿望,不惜拿病入膏肓的年幼孩子来做“道具”,让孩子来扮演新郎,母亲扮演新娘。

甚至,这样的做派已经涉及误导乱伦之嫌。4岁的男孩正好是性心理发育中的生殖器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这个年龄阶段(3~6岁)的儿童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殖器,并开始清晰地意识到两性的差别,而且他们会将潜意识的性爱对象指向自己的异性父母,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可能会表达出将来与妈妈结婚这样的想法,而成年父母的责任是引导而不是迎合孩子幼稚的念头。

因此,如果4岁男童的白血病得治,孩子的生命得以被挽救,那么这场不合时宜的母子婚礼将给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带来极为负面的消极影响,损害乃至葬送孩子未来正常的性心理发展,。

即使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这则新闻也是属于应该被批评的负面新闻,否则就可能误导效仿者。

所以,尽管五味杂陈,我也只能很遗憾地给这件事打个差评,给这对父母的做法打个差评。


原始地址:/xinwen/3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