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一个青春期的儿子沟通?

您好,这里是新东方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朋友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发现自己找不到和孩子“无话不谈”的感觉了。孩子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和我们沟通,越来越不听我们的话,这让我们内心感到苦恼和沮丧。

其实,想要孩子和我们敞开心扉,我们需要先花时间去了解孩子。孩子喜欢看什么课外书?喜欢看哪部影视剧?喜欢哪个明星?喜欢听什么歌?好朋友是谁?业余喜欢做什么?……所有这些,你都了解吗?你能和孩子畅聊其中的哪个主题呢?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参与和支持吗?

若是我们只盯着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恐怕会认为孩子的业余爱好是“不务正业”,为了让孩子不耽误学业而打击甚至勒令停止。

电视剧《小别离》中,方朵朵喜欢写网络小说,还拥有了众多粉丝,被妈妈发现后,刚开始妈怕耽误学习,坚决不允许她写小说。后来妈妈终于理解女儿是真心热爱做这件事,于是诚挚地向朵朵道歉,母女和解,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

当我们愿意丢掉先入为主的成见,愿意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时,才能真正和孩子有效沟通,帮助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

调查中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孩子想和家长沟通外表的有15%,而家长想和孩子沟通外表的仅有1%,这是因为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更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男生希望自己英俊、强壮,女生希望自己漂亮、苗条。

若父母在外表的话题上打击和给予孩子消极评价,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反之,若父母引导孩子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接纳现在的自己,会让孩子更加自信,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即使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学业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家长也不要仅仅把眼光放在单一的学习上,孩子的成长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对孩子在乎的事物表现出真正的关心和关注,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的家庭规则中有一项是阅读推荐,就是每个人读到自己喜欢的书,都可以推荐给家庭其他成员,比如女儿可以向妈妈推荐书,妈妈也可以向女儿推荐书,这样孩子和父母就读了很多共同的书,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讨论起书中的话题。

在共同的阅读和讨论中,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书,父母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虽然现在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但朋友感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疏远,而是有一种平等的战友般的亲密感。

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共同的阅读依然可以成为亲子之间心灵交流的纽带,让家人之间有更深的联结。

当我们和孩子在情感上感受到彼此的亲近和支持,在心灵上达到共同的默契和会心时,就更可能与孩子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




这是一个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躲不开的难题。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孩子过多的拥有了宠溺关爱,形成了诸多问题,当家长们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时很难转变角色,在爱与管二者之间难以自拔。其实孩子的青春期并不可怕,就如每个孩子都要学会走路和说话一样,这也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必经过程。此时的家长不必惊慌,谈虎色变,如临大敌。理解与陪伴是家长最应该做的。多沟通,多理解,多交流,多互动。找到共同爱好,与孩子做知心朋友,既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空间,又要掌控全局,不放弃,不垄断,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尊重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家长控制权。随弯就弯,遇事解事,平稳度过这个关键期。




“为什么?因为我说了算!”

“反正就是不行!”

“你是不是想挨揍啊!”

“我数到三,你马上给我停下来!”

“你再乱跑警察就会来把你抓走!”

“只要你乖乖听话,等一会儿就给你买好吃的。”

“你再这样别人会笑你的。”

“你们谁干的!”

“你们两个比赛,看谁吃得快。”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我们听着这些话长大,等我们成为父母,又继续把这些话传递给孩子。

难道做出正确的行为只是为了不挨罚,为了不被警察抓走,为了一会儿可以吃到好吃的,为了不被别人嘲笑?还是为了不挨罚,必须先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去,不拖拉也只是为了竞争。

阅读伊莉莎·梅德哈斯博士在《与孩子好好说话》,你会发现,在父母错误的语言方式下,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不会思考。小时候出于对大人的恐惧或是为了获取大人的赞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长大后便把目光投向同龄朋友和时尚潮流,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可能在同龄朋友的起哄下为了面子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可我们都是听着大人的这些话长大的呀,瞧,现在我们不是好好的?

那么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不是喜欢跟周围的人比较?有时候我们做出某些选择仅仅只是为了面子,或者只是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

原来是父母或老师跟我们沟通的方式出了问题,导致我们习惯了错误的思维方式!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因为害怕挨罚而对父母或老师撒谎、为了推卸责任而打小报告、特别害怕遇到困难、喜欢跟大人讲条件……全中!

所以,不要再这样跟孩子沟通了!

那怎么行?!小孩子嘛,不吓吓他们怎么会听话!不打不骂怎么会长记性!打一顿效果最好!

可是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恐吓或是打骂时的心理活动吗?被打得皮开肉绽时,我们真的会发现自己错了,认真思考下次再遇到同样情况该怎么处理吗?

那么,身为父母的我们,除了打骂和恐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在《与孩子好好说话》这本书中,伊莉莎·梅德哈斯博士提供了七种有效的沟通方法,值得参考。

如何恰当地进行表扬?我们总是对孩子说“你好棒!”“你好聪明!”,但比起这样空泛的评价,不妨用更具体的语言,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用“你今天在班上表现真不错,努力学习给了你不少乐趣吧”替代“你好聪明”,更能帮助孩子思考,发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或是用“提问式引导”帮助孩子回顾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引导孩子思索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不再盲目地跟其他人作比较。

如何引导孩子配合大人?这似乎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在《与孩子好好说话》中,伊莉莎·梅德哈斯博士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孩子不愿意系安全带,怎么办?正确的态度,包括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坐车不系安全带很危险”,并在此之后提供有限的选择,“现在请你要么系好安全带,要么就下车”。

如何用有效的沟通代替惩罚?孩子做了错事,大人总觉得要想办法让孩子吸取教训。但一味的惩罚,只会让孩子出于恐惧不再犯错,却不会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错的,甚至背着大人干坏事。比如许多大人喜欢说“你想挨揍吗”之类威胁性的语言,但完全可以试试有逻辑地提醒孩子,犯错带来的后果,用引导的方式提醒他/她,应该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听过几个观点,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下,青春期的孩子都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个阶段尽可能不要重复的沟通一个事情,比如“起床了,吃饭了,不是早饭不行的……”,每天早上都在周而复始,青春期的孩子能够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家长重复再重复。孩子能够自己安排时间。

第二,可以用信得方式沟通交流,阅读才能让孩子静下心来体会家长的心态。减少语言上的沟通,没准你还会期待孩子给你的回信呢!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据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青春期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

一、青春期孩子亲子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沟通内容单一

学习问题占据父母与孩子沟通内容的主要方面,父母发起的沟通中,关注“学业成绩”、“学习勤奋程度”的内容占多数,话题单一,易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感、对立。通过对某初中三个年段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亲子沟通现状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一共590人,共12个班级,平均年龄14岁,其中男生343名,女生247名。调查结果如下:“你觉得父母亲最关心你的哪个方面?”73.9%的学生选择学习;11.1%的学生选择情感、感受;10%的学生选择爱好、兴趣。

(二)沟通方式单一

家长对于孩子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就是唠叨。家长对孩子的不同状态下的需要不了解,只要有机会,便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反复唠叨自己认为重要的同一件事。如作者对某校七年级孩子的访谈中,有学生陈述“我爸几乎每星期都会对我说,学习就好比吃饭,要一碗一碗地吃,所以学习也要一天的任务一天完成,不能堆积到一起来完成。有时我很烦时他也照说不误”。家长这种不考虑当时孩子需要的唠叨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

(三)沟通效果不佳

孩子拒绝沟通或者消极应付父母发起的沟通成为家庭中亲子沟通的主要状态。一些孩子与同学伙伴电话聊天、QQ上网能聊几个小时,却只愿用“嗯、啊”等只言片语来应付父母的沟通,甚至完全拒绝与父母进行沟通,回家后将自己的房门一关,竖起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的屏障。

把上面列举的三点青春期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可见这些沟通都是“我向”的,其核心都以“父母”自身的认识、感受、情绪体验为出发点,而忽视青春期孩子自身的主体性发展需要。

二、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

(一)身体发育使其具有儿童和成人的双重心理

孩子步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的变化最为明显,在外形上已经接近成人,这就使青少年增加了许多心理体验。青春期的另一生理变化是性成熟,出现了第二性征。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渴望自己像成人一样受尊重,做事希望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他们还会重新审视家长及老师曾经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二)主体性日益增强

从心理学看,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越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去做。而主体性不强,也称自我意识不成熟,他们往往被动机械地适应环境。学生主体性发展可以理解为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发展,这一发展要求,在青春期阶段表现得尤其强烈,同时又与孩子的发展状态充满着矛盾,即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自身发展状态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这使得在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进行亲子沟通时,尤其需要关注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尊重其主体性发展的需要,为青春期的孩子提供安全、支持的心理成长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平稳地度过“暴风骤雨”般的青春期。

(三)既依恋父母又想摆脱父母的矛盾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渴望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另一方面又希望处处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像成人一样被尊重。美国心理学家约塞森将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化阶段,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因此而质疑他人多年来指导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第二阶段青少年会过分高估自己,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拒绝别人的建议和忠告;第三阶段亲子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的指导采取了尊重性的选择态度;第四阶段是自我巩固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已经懂得,作为自主的个体,必须面对生活作出选择,同时也意识到,听取忠告的重要性。〔2〕可见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变化,尤其是在第一、第二阶段,使得亲子关系面临着最为艰难的时期。它需要家长对原有的亲子沟通方式作出新的调整,以适应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三、青春期孩子亲子沟通的主体性策略

在亲子沟通中,注重培养孩子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让孩子真正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该怎样去做,自主地、主动地、甚至是创造性地发展自己。

(一)接纳孩子发展的现状,尊重作为主体的孩子的发展状态

尊重孩子发展的主体性首先是接纳孩子成长的规律。作为家长,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青春期就已经到来。很多家长是在对于“青春期”模糊认识的状态下,就伴随孩子进入青春期了。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感性地报怨“我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任性了”。由于没有充分的认识,应对情绪容易起伏和变化多端的青春期孩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把本来孩子作为青春期孩子的正常的反应,如拒绝沟通、任性、情绪多变等当作自己孩子的特殊状态,甚至以自己的情绪来应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亲子沟通渠道堵塞,家长丧失教育的权利。

其次是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都是有差异的个体,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关于人具有不同的智力潜能的论述更是说明人是差异存在的个体。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往往不能接受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发展的差异性,尤其是在某方面显得落后的差异性。因此亲子沟通中,常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带来孩子在亲子沟通中的抵触和对抗。

(二)从对学习的简单关注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亲子沟通中,家长发起的对学习的关注更多地是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多数家长较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体性教育理念下,自主性就是“把人还给他自己”,是对依赖性的一种扬弃。家长应当引导孩子独立地制定学习目标,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是引导孩子确立学习目的或帮助孩子明晰学习目的。在对深圳市某初中七年级六个班关于“学习目的”的开放式问卷中,77.4%的学生将初中三年的学习目标定位为“考上满意的高中”,这样的学习目标显然是表浅的。青春期的孩子多数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到底是什么,要么跟从于他人,要么跟从于父母的要求。父母常常忽视引导孩子确立或者明确着眼于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正确学习目标,孩子也少有真正内化于心的学习目标。

二是培养孩子在自觉状态下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引导孩子自主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养成在一个时间段自主地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的习惯;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或不尽如人意时,善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善于提炼学习方法,把学习方法的运用从不自觉的行为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如: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善于从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来建构的习惯;在学习中勇于质疑的思维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善于联系和拓展的思维习惯等等。真正做到在亲子沟通中将对孩子学习结果的

关注转变对孩子学习过程的沟通。

三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指个体能够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念。而自我效能感是指关于自我效能的知觉。其中包括提供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

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关注自我效能,强化自我效能。家长应该十分注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展示学习成就的活动,如学习了唱歌就参与一些唱歌的表演活动;另一方面,敏感地关注一些可能激发孩子自我效能感的细节,通过有效的亲子沟通帮助其强化。

(三)平等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情感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立的愿望在情绪、情感方面体现得最为强烈,他们渴望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成人平等地对待,而不再象小时候那样,仅仅被呵护,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可,更不能接受父母与他们情绪和情感上的对立。因此,在亲子沟通中,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情感表示理解和支持比对立、关心、呵护都更能达成有效沟通,这种理解和支持有时甚至不需要言语,对于男孩子来说,拍拍肩、握握手等非言语行为即可。

(四)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发展需要

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孩子区别于他人的最重要的特点,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根据个人的情况发展兴趣爱好是其彰显个性的最重要的表现途径,当孩子做其兴趣所及的事情时,是他的学习主动性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时候。因此,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评估他的兴趣爱好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以及在发展兴趣爱好时如何处理好与其他方面兴趣的关系,而非一味把孩子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学业成绩上。

总之,青春期是孩子主体性即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之一,是初高中阶段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准备阶段,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高度相关,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是达成有效亲子沟通的重要原则。




首先你要融入他的世界去才知道他想干嘛




您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青春期教育心理问题咨询解决,著有《越有效的教育越轻松》,欢迎关注我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一道坎,如果您有耐心的话,不妨看看我在青春期发生心里和生理的变化以及想法,需要什么,想做什么,该如何引导,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家长!

青春期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恋爱这种事情,家长知道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家长认为你要好好学习,别弄这些没用的影响成绩,当然,情窦初开的年纪,是我们青春期的表现,往往在这个环节青春期的我们自控力很差,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大人们很着急,想强制地管住他这个人,你管不了他的心,叛逆,抵触这些都是每个孩子要经历的,这些小大人有了自己的想法。

需要大人正确的引导,日常生活中过于严厉是进入不了孩子的心扉,小大人这个年纪你尝试和他亲近,在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哪怕再忙,他放松一下,破例做他感兴趣事情,多给予一些鼓励和尊重,陪孩子要有耐心,严厉和宽容并存,和他们成为朋友,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专业解决各类青春期教育心理问题,孩子厌学叛逆,不读书等教育心理问题,欢迎关注我,欢迎进入我的主页阅读更多教育文章。

原创不易,多多点赞,谢谢




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上可能赶上或超过大人了,但心智上还未成熟。我们每个父母也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可以想像一下当初我们是如何和父母作斗争的,也许就会多理解一些孩子的想法。

最近很火的《小欢喜》里就有父母和孩子相处好的例子,就是父亲方圆对待孩子的态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方一凡想考艺校,父亲就非常支持,给孩子帮助。而相反的,乔英子的母亲就坚决反对她一切的爱好兴趣,只一心要孩子按她的设计成长,越想去控制孩子,反而把孩子推离自己越远。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就告诉我们怎么和青春期孩子交流的。有以下三点:

父母要树立家长的权威

孩子有可能会犯错误,那么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该对孩子进行处罚时就要进行有效的处罚,让他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尝到犯错的代价,但要保证孩子和别人的安全为前提。

对待孩子的情绪要冷静处理,避免矛盾升级,做出双方都后悔的事情。

对孩子的处罚,可以用孩子最看重什么就没收什么,比如现在孩子都喜欢玩手机,如果犯错就罚一周不许看手机。

父母不要今天说一套明天做一套,言行上的统一不仅可以维护家长的权威还会给孩子安全感。

管教松紧适度

孩子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和兴趣爱好,要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一味的要孩子只是学习。

要看到孩子的潜力,给孩子希望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很敏感的,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算是批评孩子也要注意用词,让孩子相信父母是爱他的,信任他的。要多发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华特·王尔林说过:“管教孩子是一项时间跨度大、设计周密的活动,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自发的表现出的那种情绪化的、突如其来的被动反应。”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需要父母合理正确引导,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的言行要统一,情感上要冷静。

最后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和孩子快乐相处。




普及必要的生理知识,告诉孩子要正视这些问题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都是每个人青春期的必经之路。保持好良好的心态,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




感谢邀请,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会有一个心理特征,一方面,他们在身体成长上已经接近成年,当他们的身高开始和父母差不多以后,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可以解决处理事情了,不希望在被当成小孩子,希望自己像成人一样被尊重,应该像成人一样被对待,不要在他做事情的时候被告诉该怎样做,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对自我的认同有些又和以前有所不同,又还没找到很准确的自我定位,在处理一些事情,或决定时又很迷茫,慌乱。特别矛盾,纠结的阶段。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开始学着放手,做好他要离开这个家的心理分离,然后调整对他在心里的定位,把他放到朋友的位置,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多听,少给意见,或者也可以去问,比如去问一些对事件的看法,想法,然后去认真的听,朋友的位置是真心的尊重,平等的对待,如果有你认为不认同时,可以去问他这样想的原因,和想法,但是别用自己的思维去看他,评价他,多去了解,有时候父母的意见未必适合这个年龄和这个时代。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对方是可以感受到的。再沟通的过程中去了解现在的他,他也会在沟通中去了解自己。可以从下面6方面着手;

第1则-少说教,多请教-

第2则-忌情绪冲动-

第3则-学会做个高远的爸爸,妈妈-

第4则-和孩子聊同伴-

第5则-和孩子聊感情-

第6则-学会倾听孩子-

还有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因为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所以可能更多的需要去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肯定。需要慢慢的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能和孩子打成一片的家长更能和他们沟通




跟青春期孩子沟通我有几招:青春期孩子,其实懂很多道理的,但是心智又不太成熟。情绪容易激动,会做出一些叛逆的事。

首先,和他搞好关系,做好朋友。有很多权威型的家长,总是控制着孩子,越控制孩子越叛逆。

其次,无条件的接纳他。青春期的孩子有他的主见,思想和情绪,主些都是正常的。

然后,还青春期孩子沟通不要说教,不管用。他是看你怎么做,而不是你怎么说。

再次,幽默很重要。不要整天扳着一副臭脸。

最后,和孩子沟通时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比较敏感,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要多听少说,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共情,得到孩子的信任后,再慢慢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说,孩子才会听得进去。




原始地址:/xinwen/6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