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情不着急,总磨蹭,怎么办?

我的女儿很听话,从小她就知道这么穿底搭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一直陪伴到初中毕业,她从来没怒我生气,但是到高一的时候他有的不听话,我去开家长会女儿问我,妈妈,我考得班里到数你不骂我,我的回答是只要用心去读和努力付出,成绩高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校学会做一个文明和道德的人,要学会包容和体凉和宽度,这点很重要的,到高一下半期成绩一下就到前十几名。这可能是女孩子有关系,男孩可能不一样。




我觉得不是孩子拖拉,而是家长的步调太快了,孩子跟不上,而不同步的结果就是家长一连串的催促。

孩子都是随心所欲的,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时间观念,做什么也都不紧不慢的。

我家孩子也拖拖拉拉的,上小学以后就和他一起制定了计划,规定了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他的要求是上学不迟到,我的要求是晚饭前写完作业。

慢慢地孩子的节奏开始加快,偶尔拖拉的时候,只要适当地提醒,他就会很快地去完成。




我看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我觉得所以推荐给你看看。在书中介绍,我们如何还说,孩子才能挨着我睡,而不是我们说这孩子没有感受不听。

还有就是,我们说了很多遍孩子才做,那我们考没考虑过孩子是不是正在干他的事情,而你却要求他按你说的来,我们打乱了孩子的节奏,没有按照孩子的节奏来,而是按我们的节奏来,所以孩子才没有做到我们要求的事情,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作为家长就要反思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要求可能过高,孩子没有能力达到我的要求,比如说让孩子快点,赶紧穿衣服,可是孩子的本来注意力就不是那么集中,不可能做到一直在穿衣服、裤子,可能她在穿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别的事情了,这是孩子的性格特点。

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是耐心,二是放慢我们的步调。




很多家长都想得到一味特效药,可以立竿见影,让孩子不再磨蹭。但事实的真相是:死心吧,世界上没有这样神奇的药方。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办法。

首先,我们来分析孩子为什么会磨蹭?

1、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2、对将要做的事情不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

3、不了解时间和个人行为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对症下药:

1、经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时间分别为:5―6岁,约10-15分钟;7-10岁,约15-20分钟;10-12岁,约25-30分钟;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根据孩子专注时间特点,我们可以把孩子做事情的时间合理安排。

2、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重视孩子的情绪,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展开活动。当这件事成为她的兴趣所在时,自然就会争分夺秒,兴致盎然,而不是磨磨蹭蹭了。

3、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排除畏难情绪。首先我们不能用大人的速度来要求孩子,允许孩子慢慢提高做事情的熟练度;其次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她就会逐渐地高效完成身边各项事务了。

4、适当让孩子接受磨蹭所导致的后果和惩戒。作业磨蹭了,写不完,到学校让老师批评。她会从中汲取教训,慢慢改正。




孩子做事情很磨蹭?试试做一些改变吧!

孩子磨蹭可以说是家长最头疼的事情之一,而且是排在最前面的问题。早起磨蹭,吃饭磨蹭,做作业磨蹭,睡觉磨蹭。几乎每个小孩都有各种各样的磨蹭行为。

“快点!马上要迟到了,你还磨蹭着没出门呢!”

“快点起床……”

“快点写作业……”

“快点睡觉……”

这样的催促可以说是很多家长的日常写照。

家长已经急的不行,孩子还是一副淡定的样子,悠哉悠哉的干着自己的事情。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为什么对于家长的催促,孩子越来越免疫,几乎没有什么用呢?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催促的内容太过笼统,“快点”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词,什么是快?小孩没有正确的概念,而我们还没有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快点”,什么是“赶快”,什么是“不着急”。所以你用的词汇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概念。

比如你要出门,孩子在玩玩具,你催促孩子快点,马上要出门了。你本意是希望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去换好鞋子。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来,孩子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出门之前要做什么。觉得只要你喊我,我就走,不就可以了么?这样,你的催促对他是无效的。

再比如孩子在看电视,你对他说“过一会”就关掉。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一会”是多长时间?我们成年人如果沉浸在电视剧,或者打游戏的时候,都不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一会”功夫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孩子也是一样,你说的是“一会”关电视,但是怎么我还没回过味来呢,你的“一会”就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不止是磨蹭,还可能跟你产生对抗。

这是很多磨蹭产生的原因,因为家长想要的和孩子理解的不在一个点上。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两点建议。

1:把笼统的催促改成可执行的具体步骤

比如出门催促孩子,不要用“快点,我们马上要出门。”而是明确的可执行的步骤。

在葡萄小时候经常会有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会跟她说,一会要出门,所以现在请你把玩具收到玩具框里,然后挑一双出门要穿的鞋子穿上。

这种时候因为步骤明确,她会很快就把玩具收好,并穿上衣服。然后变成她来催我们了:“我都准备好了,你们怎么还不出门。”

2:把笼统的时间变成实际看的见的时间。

动画片对小孩子是一个大杀器,在控制孩子看电视的事情上很容易失控。孩子在看电视时,一旦你说现在不能看了要关电视,就会变成一场大战。就算他答应你再看一会就关电视,但是这个“一会”真的不好控制。如果没到他认为的点,可能就是一顿哭闹。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时间节点,我们最常用的办法是跟葡萄约定好看几集。经过一顿讨价还价确定集数,比如约定了看三集小猪佩奇,只要她看完这三集,会主动去关电视。

还有一些其他时间节点,比如后来她对数字有概念了,我们会跟他约定看20分钟,然后我用手机设置一个20分钟的闹钟,让她看一下屏幕里跳出来的20分钟后闹钟响。这样,等到闹钟一响,她会主动去关电视。

与孩子约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出去旅行,第二天要赶9点钟飞机的话,由于南京机场比较远,可能要5点多就起床收拾东西,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是很难起床的。但是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在前一天与葡萄约定好,告诉她因为第二天要赶飞机,所以可能会天还黑着就起床。约定好了之后,第二天一早,只要我们喊葡萄起床,她会很快的清醒并配合我们穿衣服起床洗漱吃饭。

教育孩子需要很有耐心,也很费心思,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各位家长有用。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应该从两个方面找原因:孩子自身和家长方面。首先孩子自身原因,大致有天生慢性子、注意力分散等原因。其次,家长方面,自己慢性子影响、家长包办一切等等。按照孩子实际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分别分析,找出解决办法,彻底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坏习惯。家长一定要配合,这样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一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就要让孩子有成功的的体验。要多鼓励,不要因做作业问题打骂孩子,容易把孩子打“疲”。也不要经常批评孩子“慢”,这样容易使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时间很漫长。你可以说,你是可以“快”的,只要你集中精神。只要他有一分的进步,都要肯定和鼓励。

二是尝试用速度测定法,让孩子感受“我可以快”。帮孩子记录一个单位时间里(例如10分钟)能写

多少个字,能做几道试题。然后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业要用多长时间。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能够这样快完成作业的。

三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快得值得”。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四是让孩子学会多问。家长要教导孩子,如果作业中有不懂的问题要主动问,这样就不会在不懂的问题上耽搁太多的时间。




题主这个问题是完全站在自己对的立场上,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的,孩子到底是不是拖拉还要再斟酌。

对于家长认为孩子拖拉的看法,我个人的意见有几点:

1,家长要明白,孩子做事的节奏和大人是不同的。

这和孩子的年龄认知有一定的关系。越是小孩子做事行动越无法和大人的速度同步,更何况孩子有其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2,家长对自己发出一个指令提出一个要求,孩子在做之前是有一个自己理解接受的过程存在,这个理解接受的过程有可能存在理解和接受的难度或者排斥。

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他不可能把家长的理解很快地完全理解并化为自己的行动。并且孩子不会向成年人一样装,他更习惯于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意见。

记得小女儿时,喊她吃饭,但是她并不感到饿时,她会答应,可是迟迟不见她来到饭桌边。

如果天热,喊她吃冰激凌时,她就会过来的快些。

3,孩子的很多表现是从家长言行习得的。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熏陶和浸染对孩子的个性以及认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在无形中。

记得小女儿时,经常在吃饭时,先生还在忙着手边工作,所以喊他吃饭他基本上很少能及时来到饭桌边,后来孩子稍大,也是如此,到了十几岁,更是如此。这种情况往往是在孩子形成习惯后家长才明白过来,可惜习惯更改的难度是远远大于首次建立的难度。

对于题主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还需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自身做起:

1,有足够的耐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同理思考。

这样做家长就会减少自己的焦虑,也会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同时也更容易促使孩子理解自己的要求。

2,学会等待,学会肯定。

人往往有一种逆反性,你如命令,我就不做;你如商量,也许可以做;你如让我认可喜欢,必定乐意去做。大人如此,小孩子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学坏容易学好难的道理。

3,家长自己检点自己的言行。

要求孩子如何的家长自己一定要努力去做,也就是要求孩子的标准至少和自我要求的标准是一样的,甚至要高于对孩子的要求。

事实中,人往往习惯于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自然很难让孩子信任服从。

总之:

在孩子成长中,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必定有无法撇得清的关系。家长和孩子互为镜子,所以,在我们给孩子贴标签的同时,也要明白这个标签的最初制造商是家长。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图片均来自网络)




原始地址:/xinwen/6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