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按学习成绩分班,合理吗?

中小学阶段按成绩分班是对教育最大的不公平|从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响告诉你答案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美国空军学院预备班上的100名学员随机分配到5个班上进行数学教学,老师们并不知道这100名学员是随机分配的,相反,他们被告知学员是根据数学能力的高低,被分为了“优秀班”和“普通班”。

罗森塔尔也没有要求美国空军学院,根据不同的班级配备不同的老师,这些班级都是同样的老师进行授课,并且要求他们不能根据班级不同区别对待,甚至连教授的教材和课程都是相同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学员进行重新测试,发现那些告诉老师们是“优秀班”的学员比“普通班”的学员,数学成绩高的多得多。

但其实,最初对这100名学员的数学测试和成绩记录调查显示,他们的数学能力是相同的。

很明显,虽然老师们没有对学生们有任何的偏见,但通过语调、身体语言、态度、鼓励或批评等方式,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微妙的传递了出来。

而这种暗示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预言”,促使学生们按照实验预言的方式行动。

这个实验使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了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人际期望效应”、“实验者偏差”。

可见,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能影响到空军学院大学生的成绩。

如果把这种“人际期望效应”或者称为“实验者偏差”放到中小学教室,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罗森塔尔通过实验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告诉校长,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结束后,罗森塔尔撰写了一份名单,他对校长和相关的老师说,这份名单上是通过测试得出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并且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回到学校,对这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里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他们变得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但其实所谓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就是罗森塔尔撒的一个“权威性谎言”,他利用自己心理学家的称号,使得校长、老师和学生相信,他们就是优秀的和最有前途的。其实他们之前和其他学生根本没有任何不同。

而真实的原理是,老师收到了罗森塔尔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和关系,以及给予更多的提问、辅导和赞许等行为方式,将他们的期望传递给了这些学生,学生们则给了老师积极地反馈,这种反馈又进一步激发了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因此给予更多的期望,如此良性循环,结果导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靠拢,并最终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1、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部环境激活的。

2、给予期望和信任是激活人们智商和能力的基本条件。

3、人的能力重点在于开发,而不是在于所谓的天赋。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认为每个孩子的智商和天赋都不一样,应该分成优差班区别对待。甚至很多学校为了所谓的升学率和区域成绩排名,进行分班考试。

他们的理由往往是,按照孩子的真实成绩进行的分班,这是客观事实,不是我们为了私人利益进行的分班。

但实际上是这样吗?中小学阶段,孩子的智商和天赋真的就定型了吗?

其实,遗传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早就证实了,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存在根本性的个体差异,同样性别、同年龄的儿童群体,生长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育等特点都不完全相同,神经心理发育也并不完全同步。

甚至,连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基因序列几乎完全相同)也存在差异。

大家只看到了平均值、标准值,却忽略了自然生长规律,也就是人的多元化规律。

当你的孩子也许只是比大多数孩子晚发育半年时间,但他在从小因为成绩,受到区别对待的时候,等他真正发育完全后,其实已经被成绩歧视,拉开了足够的差距。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天赋异禀,那他在普通的环境下就成为不了人才吗?

如果他只有在从小被特殊照顾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人才,那么怎么能证明他是天赋异禀还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天才呢。

我国教育部早在多年前就出台过相关政策,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但就是有个别人保持着精英教育的西方思想不丢,总是想要追求特权、追求自身利益。

各个地区的学区房居高不下,各个地区的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无处不在。

从孩子阶段,就要拼钱财、拼实力,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与众不同的教育,培养自己一定能成才的意识。

一方面造就了教育不公平的环境,另一方面却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毕竟,考试成绩可能决定儿童一时的成功,但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才是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啊。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左上角关注微信公众号:轻松心理知识),这样您就能及时收到我分享的更多心理学知识。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参考资料:

[1]DennisCoon《IntroductionToPsychology——GatewaysToMindAndBehavior.11e》




谢谢邀请

你的问题是按成绩分班好吗?

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一部分说好的,一部分说不好的。好的学生想和好的学生在一起,差的学生也想和好的学生在一起(个人感觉),所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这个学生成绩目前来说还是对学生的一个考核,看看你三年的收获如何,学没学到东西。

在中国普遍都是以成绩来对学生一个定位!

现在你想想如果不以成绩分班的话,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高矮个吗?这显然更不行,(有歧视眼光)

男男女女吗?这个也不行……其实还不如按成绩分班,好坏交叉来分,这样可以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就目前中国升学压力来看,也无可厚非。小学不应该这样。初中高中总这样。很多家长为了能进个好班,挖空心思走门路。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好学校就是生源好,老师是第二位的。




很好




不能按成绩分班,至于学习成绩差的,老师应该采取措施、和方法,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差的更差,学校本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光教几个成绩好的,能把差生教好才能锦上添花




以前粮食短缺时候,最需要公平,可是国家根据年龄,性别,职业会定出不同的粮食定量标准。为什么现在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分班就属于不公平呢?非要让理解能力不同的孩子在一个教室,读同样难度的教材,既坑了好学的学生,也坑了学不进的学生。老师如何对待这两种学生,用脚后跟都想得到!




不好。因为一次的成绩不能否定学生,万一暑假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努力掌握知识了呢?又万一上次的成绩差只是因为一时的失误粗心呢?单因为一次的成绩将学生区别对待,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同时作为老师的话,那带差的班和带好的班是否也有区别对待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所以我认为这样做不好。




这个问题看站那个立场了,站在成绩不好或者不够好的家长立场上,我肯定是不赞同的,好学生都分走了,班风学风怎么保证?学生相互请教都找不到地方。长期下去不是差的越差,好的越好吗?

站在优秀学生的立场上,我肯定赞成分班,我希望避免一切影响我孩子学习的不良影响,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还能形成强力的竞争氛围,督促孩子不要放纵自己,虽然他也有可能抗不住竞争压力而成绩下滑,但周围的同学都是刻苦读书,奋力拼搏他有很大的概率也会刻苦努力的。优秀的同学还能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是说要优带差,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一个月,坏习惯三天就可以了,我可不想我的孩子被别人的孩子耽误了。

从学校的立场说,教育局一直向学校要成绩,社会家长也是看成绩,分班能最大可能保证成绩的稳定。

从理想的立场上说,是不应该分班的,应该要先进带领后进,优秀的学生也是优秀的小老师,可以辅助老师帮助差生提高自己,分班无疑是告诉那些成绩不够好的同学,你不优秀,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应该用成绩一杆子打死。应该要发掘每个孩子的长处。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理想,现实有很多东西阻止了理想化的发生,比如社会对升学率的要求,学历鄙视链,老师个人能力等等,让我们不能实现理想化。




我算是聪慧的那一批孩子吧,悟性,理解力是超越同辈的,很多东西老师一点就透的那种。

也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不管是杂书也好,什么成功学,营销,心理都有涉猎。

我对我的阅读速度一直不满意,我想学习快速阅读的技巧,但是速读的第一部就是取消音读。我一直做不到。

我尝试了很多次,就是突破不了,然后有一次在我尝试的时候忽然回想到小时候老师一次一次指着生字为差生读几十遍!但我已经学会了,还在认真的听老师为差生教导。

我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学习节奏全部因为老师负责被差学生拖到了他们的学习节奏中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怎么学习了。

找到原因也好,找到理由也罢,这段时间睡觉时总能梦见老师一遍一遍的重复,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说几十遍。

老师教的认真仔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都,家长人为的好老师有时候就是对学生的拖累。




在高中阶段分层分班教学是有必要的。高中的课业难度比初中小学要大,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已经很明显,不同成绩的学生高考目标也很不相同。如果不按成绩分班,老师不好教,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

初中小学按成绩分班就不大合理。因为这9年课业难度不大,小学成绩差距不明显,初中成绩有差距但不稳定,学生很容易有进退。这期间学生们需要注重的是全面的素质成长,要学会和各类同学接触交往。如果按成绩分班对成长不利。(但对中考升学率肯定会有帮助。就看学校和家长要什么。)

但不管哪个阶段,学校如果按成绩分了班,家长需要的是稳定自己的心态,不给分班贴标签,不把好班差班的概念传给孩子,“适合的就是好的”,帮助小孩建立自信,保持进步的方向和态势。




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绝的好坏。成绩只是学生一时的学习成绩的反应,根据成绩分班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校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然而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按成绩分班造成的学生流动性,也容易让老师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按成绩分班,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理由:

一、成绩不同就显示了知识获得的不同,不同的程度,如按一种标准进行教学,则教无时效,完成教学,未完成教育。

二、成绩不同就说明对教学的需求不同。盲目地认为某班好,某老师好就一定要去某班,这是满足虚荣心,让别人看见你或你的孩子进了某班,其实,外人看来的老师再好,班级再好,如不适合你的具体需求,都是枉然!

三、老师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达到最大限度,如果一个班上学生知识获得程度参差不齐,老师该针对谁去教学才好?

所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按成绩分班不是把人分类,而是按需求精准教学。不要再去纠结那些外在标签,遵从内心需求,获得最适合的教育,快乐健康成长!




原始地址:/xinwen/6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