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爸爸妈妈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构成起着关键的影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如果爸爸妈妈是张弓,孩子便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成就怎么,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爸爸妈妈这张“弓”的影响。因而,作为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一、培育孩子的亲情爱是孩子的天分,他不但应得到他人的爱与重视,同时也应学会爱爸爸妈妈、爱亲人、爱朋友。为此,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爸爸妈妈和亲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候的便是孝敬爸爸妈妈”。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爸爸妈妈月,要求孩子为爸爸妈妈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爸爸妈妈爱吃的菜,为爸爸妈妈夹菜等。二、培育孩子的同情心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愿意协助他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爸爸妈妈或家人的引导与培育,使其能体会他人的心境,感受他人的欢乐、苦楚、烦恼和绝望。如在爸爸妈妈、祖爸爸妈妈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三、培育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培育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工作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物,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四、培育孩子的责任感或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责任呢?其实不然,孩子日子在集体中就有各式各样的责任。在班级里有清扫教室卫生的责任,在家里有参加家务劳动的责任。怎么培育这种责任感呢?笔者认为爸爸妈妈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结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使命交给孩子去干,只要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育孩子的责任感。五、培育孩子的波折感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胜,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日子中呈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或许遇到难以敷衍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作一些波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临一些小小的波折,学会自己去应对。六、培育孩子的美好感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多半的孩子感到不美好,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日子条件优胜,爸爸妈妈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美好呢?因为美好是一种感受,需要家长去引导孩子领悟,启示孩子去体会。在日常日子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评论什么是美好,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会日子的艰苦,然后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日子。七、辅导孩子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发明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家长要尽力营建一个民主、调和的,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协助、相互关怀、讲究文明礼貌,家务劳动有分工、也有协作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学会怎么与人共处、怎么与人往来。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级的孩子进行往来,在往来中教会他与同伴互帮互助,多看他人的长处,学会宽容等。再次,家长与孩子相等共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有必要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怀的东西展开沟通、讨论,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育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首先不能“有毒”。
最近看了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这本书,说说我的体会:
1、身为父母,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换言之,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教育孩子。
2、我们害怕直面父母的恐惧、不安。而这种害怕会让我们把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带给我们的伤害,藏在心底。成年后我们自以为掩饰得很好,内心里却一直住着一个受了伤还没有得到治愈的孩子。
3、有些人知道内心有个小孩需要抚慰,但他们觉得只要不去触碰那段记忆,那么那段伤害就伤不到自己。但你不知道生活里什么时候会因为某件小事,触动到了那个开关,就像条件反射似的。一旦伤疤被揭开,痛苦就无可避免。
4、内心对孩子时代没有尽到保护、照顾我们的父母充满了愤怒,这份愤怒来自父母没有尽责,来自日积月累为了维护家庭完整而牺牲了自我,但由于传统的道德模式,我们认为不能对父母控诉,或者觉得父母因为照顾我们已经很辛苦而内疚,于是这份怒火很轻易地就转嫁到配偶和子女身上。
这本书,前半部分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多么糟糕的人,越看越觉得痛苦。
如作者所说,痛苦是必经的过程,痛苦才意味着自己正通往更加美好的路程。
孩子就是父母的反光镜,想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得先问问自己:我心里的那个小孩,他够健康自信吗?
家庭教育问题:儿童心理健康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提示从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生活至少应当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保持和建立家庭成员普遍认可的幸福感。
第二,家庭中的成年人担负着良好的示范角色。
第三,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普遍赞同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围绕着这三个原则,到底哪些行为是父母们可取的行为,哪些行为又是父母们不可取的行为呢?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最佳父母的表现应当包括几个方面:
1.父母双方彼此相爱,感情良好;
2.父母双方均热爱孩子;
3.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
4.设法帮助孩子,尽可能地让孩子了解他们的父母。最佳的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一起活动,使家庭中各成员具有相同的兴趣,积极地鼓励孩子努力向上,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经验,经常与孩子一起交换看法,并讨论家庭中出现的问题。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总结不适当的父母行为包括:
1.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抵制。表现为强调孩子的缺点和过失,经常性的否定反应和严厉的处罚,过分严格的要求和训练,遗弃和逐出,与其它孩子相比等等;
2.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表现为严格和固执地坚持他们的某一标准;
3.父母对孩子的顺从。表现为常常在孩子的压力下,对儿童的不现实的要求和需求投降;
4.对孩子的过度的保护。包括过分注意和溺爱,没有为孩子提供机会自己承担责任或作出决定;
5.父母投射行为。表现为父母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或未竟的雄心投射到孩子身上,或希望以孩子的成就延续或获取家庭的荣誉。
天若有情天亦老,心有寸草心忧少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家长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资源,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主要分为一下几个大块:
性格心理培养
相信我们会经常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记得英国一个很伟大的作家狄更斯说过这么一句话:“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所以,我们能感受得到性格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性格决定命运,给孩子一个温和的性格,对孩子的一生会有大有裨益的。虽然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更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引导,却有很大的关系。
就像前段时间网上轰轰烈烈的那个保姆抱走孩子事件,就能很直观的看到,女主人家里的教育理念能将错抱的孩子养育成一个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孩子,而被保姆带走的亲生儿子却被养育成了一个废人,性格懦弱却又暴虐。如果这个孩子能在亲生父母的身边长大。相信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孩子的未来也会更加明朗。
那么家长具体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呢?
1、言传身教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要教孩子怎么做,而是我们自己该怎么做,其实生活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未来参考的模板,真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所以言传身教很重要。
2、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
孩子的一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能做的不是一生护着他,让他一直成长在羽翼之下,而是要让他养成坚韧的性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逐步放手,给予机会让孩子自己尝试,让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主见,独立自强的人。
3、引导孩子学着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没有引导他作为思考,替他人着想,让孩子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感觉很多问题都就迎刃而解了。换位思考更容易养成孩子宽以待人的习惯。
行为心理培养
很多人觉得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解读起来简单容易,但是事实上,孩子很简单,这没错,但是如果没有懂孩子行为之下的心理,我们就永远也无法解读孩子行为,因为,孩子的行为,和大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要用我们成人固有的思维去给孩子定性,自以为是的去决定对与错。只会让一切与自己原有的愿望背道而驰。只有明白了孩子的行为心理,才能更好的做个合格的父母。
1、学会倾听
爱孩子就要懂得倾听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在孩子无意间的的一句话,就会很明确的向我们表达着他的不满,他的愤怒,所以,我们不要居高临下的做父母,要学会倾听。
2、察言观色
其实孩子藏不住事,他们所有的心事都在脸上,要不人们常说:“五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因为孩子的情绪都在脸上,很直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切并不难懂,比如孩子撅着小嘴,就是受了委屈,感到自己心里很委屈的感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一切都不是那么难懂。
3、善于分析孩子的“离奇”表现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用我们家长的评价,就是越来越捣蛋了比如孩子突然爱打架,或者爱发脾气,情绪敏感,喜欢破坏等等,这都是孩子在提出抗议,用孩子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各种各样的心事,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在育儿路上,就会走的轻松自如。
社交能力培养
孩子踏入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孩子终究需要融入社会,与人交往。在生活中,也不排除我们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走出去,每个人脑门上,都贴着一个“坏人”的标签,觉得孩子不必和这些所谓的坏人相处,做好自己本来该做的事就好,认为孩子只要做好才艺能力,只要抓好学习,完全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可以不闻窗外事,但事实上,这样的孩子普遍会是“自然缺失症”,而失去社交能力,这会制约孩子一生的发展。
1、冷静面对孩子所面对的社交矛盾
孩子与孩子相处所面对的纠纷,相信很多家长都面对过,其中大部分家长还是能够很冷静的处理,因为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要融入社会,这是在所难免的,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就会如临大敌,有的家长直接自己上手“讨债”,当然这也需要一些暴力或者不合常规的特殊情况。
2、给孩子适当灌输社交规则
懂得社交规则是孩子良好社交能力的开始,不懂得社交规则的孩子,容易进入一个“怪圈”,规则性不好,越不敢融入社交,却不敢融入,社交能力越差,这样也会为未来孩子的社交埋下很多暗礁。所以,想要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就给孩子灌输社交规则。以便于为孩子未来的社交关系保驾护航。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别笼统的概念,囊括的东西真的特别多,这里就自己的看法。表达一些观点。